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提高语文课堂实效的心理策略

 

 提高语文课堂实效的心理策略
                        建瓯市第一小学    张琼秀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通常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多半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过程,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是积极主动还是被动接受?是真正参与的主体还是“观众”?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学生都会受到心理状态的影响,若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的有效性只怕就要打上折扣,更谈不上高效了。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想要构建全面高效的语文课堂,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运用心理效应启示,提高课堂实效。 
一、运用 “共生效应”,营造主动学习氛围
在植物界中,有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被称之为共生效应。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在英国有一所举世闻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短短的80年中先后诞生25诺贝尔获得者,是因为这里的科学家们倡导并养成了密切合作的风气,打破了“文人相轻”的怪圈,“共生效应”在其中起着积极作用。“共生效应”启示我们:引导学生“共生”中学习,在学习中“共生”,从而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创新潜能开发的心理环境和精神氛围。
心理学家约翰逊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更强有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不仅仅是指老师的熏陶感染,学生间的互相感染、互相学习是主动学习氛围形成的决定因素。目前,我们所进行的“自主互助,展示反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首先要在班级形成“共生圈”,即学习小组,按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编排。在“共生圈”的合作互动中,完成相关任务,让优秀生充分发挥帮、带作用,大家在每个环节的汇报展示环节都能学到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他们互相取长补短,营造一种互相竞争、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良好氛围,像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蜂蜜。同时,又使滞后生燃起学习欲望,克服畏难心理、除去羞涩感,彼此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从而促使学生群体在“共生圈”内得到共同发展,学生创新潜能得以开发,学生群体得以整体优化,课堂效率得以提高。
二、运用“暗示效应”,调动学习动力
所谓暗示,是指人体通过生命、行为、智慧的代码——言语、体话、手势语、情境等含蓄的、间接的方式,来释放主体能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将暗示效应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无疑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创造力,达到快速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一)语言暗示
 语言暗示是指教师通过语言给学生的暗示。教师语调的轻重缓急、快慢节奏往往藏有丰富的潜台词,传递给学生某种附加的信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要不失时机地启发和鼓励,只有当教师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把握、合理评价每位学生,形成适度的高期望,才可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对于班级里的一些成绩差的孩子,我们可以说经常对他们说:“老师不计较你们的过去,现在,你们就是一张白纸,是喜欢在上面涂鸦,还是留下最美的画面,老师相信你们会有最好的选择,重新振作起来,你们一样可以赢得掌声。”上课一开始,我们还可以说:“好的开始就会有好的结果,今天这堂课有了良好的开端,相信结尾一定也很精彩。”再如:“你已经快接近正确答案了,相信自己,一定行!”“哎呀,比昨天棒多了,重来一遍一定会更好!”富有人性化的鼓励暗示让学生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体会到了进步的喜悦。当学生的意见不大恰当时,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以学生的角度出发,多理解少批评,才能发挥良好的语言暗示作用,引导学生课堂上积极探究。所谓“亲其师,信其道”,长此以往定能形成良性循环。 
(二)行为暗示
教师的行为暗示包括教师的眼神、表情和肢体动作。在课堂上,教师的任意一个眼神或动作都有可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非常微妙的变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体态暗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上课时,当有学生走神时,可以用眼睛盯着他看一会;或者突然中断讲课,停顿一小会;或者讲一些与所讲内容有关的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题外话,或是轻轻走到他身边,摸摸他的脑袋,或指指他的课本,学生一般都能回过神来。同样我们也可以用体态暗示鼓励学生。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做一个请的手势;当他回答对问题的时候,以赞赏的微笑和眼神对其进行鼓励。当他没有回答对的时候,同样给他一个鼓励的微笑,让学生不会因此而失去信心。当学生成功的时候,与他来一个击掌,或给他一个拥抱,课堂也因此变得非常和谐,使学生乐于学、教师乐于教。这种行为暗示在课堂语言交际中具有特殊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能起到感染、传递、调控、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
(三)情境暗示
学生许多学习活动从本质上说都是无疑是地对来自环境的各种之所作出的反应。教师创设特有的教学外部环境,使学生的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在学习中同时发挥作用。如教学四年级语文《巨人的花园》一课,教师利用课件音像效果进行情境的设置:巨人有一座美丽的花园,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孩子们在这里愉快的玩耍,花园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边读一想想,你仿佛也进入了巨人的花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于是,学生进入了课文情境:我仿佛看到了春天花园里的百花盛开,蜜蜂蝴蝶在翩翩起舞,听到了鸟儿们的歌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又似手闻到了花香······。这样的情境设置,使学生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在学习中同时发挥作用,体会出了各自不同的感受,朗读是富有情感的,这就是环境暗示所发挥的强大功能。
(四)自我暗示
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暗示学生,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要坚持正面引导和鼓劲为主,经常让学生夸自己“我能行!”“我是最棒的!”“来,把掌声送给自己!”“为自己加油!”让学生鼓掌、竖大拇指夸夸同学。课堂的气氛因为互相夸奖而变得活跃,学生的会变得愉悦而自信。反复运用经常暗示学生就会接受这种观点,而永远充满自信!“事实”也会向你所想象的方向发展,这就是自我暗示的魅力所在。
三、运用 “门坎效应”,引导主动学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做过一次压力屈从实验:先向一组实验的对象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过一段时间再提一个大些的要求。再向第二组实验对象直接提出大些的要求。结果第一组对象接受那个大些要求的人占53﹪, 而第二组实验对象接受相同要求的人只有22﹪。这就是“门坎效应”这一心理学概念的出处。受“门坎效应”的启发,为了调动学生实现目标的积极性,制定目标要合理,起点要低,然后逐步提高,即迈过了第一道“门坎”后,再向第二个“门坎”进军。在教师引导和鼓励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培养探究能力。
(一)挖掘促进学生潜能释放的“增长点”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们运用“登门槛效应”,使用目标分解法,运用循序渐进原则,则更会奏效。悉心研究教材,把握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的切入口,从中发现有价值、有特色的目标,也就是挖掘促进学生学习潜能释放的“增长点”。
 1.难点进行分步理解
 如:执教《鸟的天堂》一课,教学难点在于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发表,并能以自己的独特见解表达个人阅读感受。难点可以进行如下分解:1、鸟的天堂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分别用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句话来说。2、速读课文。3、找出文中写出了作者经过鸟的天堂后发出赞叹的句子(课件出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4、让学生围绕以上这句话提出问题,从中提炼研读专题:前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后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为什么巴金爷爷会发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这样的赞叹?
设计了几个学生能做到的、喜欢的活动后,难点进行了分解,也就找到了促进学生学习潜能释放的“增长点”,让学生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疑点要引导探究
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前,先解读文本,送别诗的共同特点就在一个“送”字上,因为同是送别,心情自然有相似之处。但是又由于送别的背景不一样,心情又会有所不同。这也是这两首古诗教学的疑点。以此为切入点,将两首送别诗进行整合教学,在对比中理解诗意,体会诗情。1)读古诗,解题眼。题中都有一个什么字眼?谁送谁?在哪送?这些地方现在指哪?(2)了解古诗背景,两首诗的共同点是什么?题中的“之”与“使”区别在哪?(3)两首诗分别写了哪些景?想像画面,从写景中如何抒发感情?(4)两首诗描写的景致有何不同,两位诗人的心情有何不同?(5)为两位诗人设计送别友人的祝福语。(6)拓展:搜集其他有关离别的诗句。这样在基于对文本的深刻解读疑点探究,包括对文章背景、抓重点词句、质疑问难、总结概括、延伸拓展等,设置问题遵循循序渐进的思维过程,正是“门槛效应”的综合应用过程。
 3.亮点要挖掘拓展
如教学《蟋蟀的住宅》一文。玩味“随遇而安”一词就是课堂中的一个亮点。先提出简单问题:谁能说说“随遇而安”这个词语的意思?别的昆虫怎样随遇而安?再让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指名朗读:“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而后请学生思考:这临时的隐蔽所可能是一些什么样的地方?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能想像得到:剥落的树枝,枯死的树叶,一块石头,一撮草什么的,也有可能是其它昆虫丢弃的巢穴。总之是——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这些昆虫只要有一个洞,能隐蔽藏身就感到满足了,不管这个洞穴好还是不好,这就是“随遇而安”的意思了。学生们从实际例子中理解文章意思,并了解了其他昆虫是如何“随遇而安”的。下一步,就是让学生把蟋蟀而其他昆虫进行对比:我们又从哪里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呢?(蟋蟀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从前后对比中,我们懂得,别的昆虫是随遇而安,而蟋蟀是不肯随遇而安的。当别的昆虫四处流浪的时候,我们的蟋蟀却安然地呆在自己舒适的家里。学生又从文中去寻找答案: “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蟋蟀它为什么不肯随遇而安呢?最后小结:小小的蟋蟀永不满足眼前的环境,它要努力去改变、去完善,它要做到最好!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信息量丰富的词语“随遇而安”,挖掘文本亮点,精心品味,以此作为学生读书感悟的“发酵母”,再联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融情想象,全身心沉浸于生动鲜活的言语中,避免了词语教学的蜻蜓点水。
学生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教师要仔细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特点、亮点、焦点、也就是找准促进学生学习潜能释放的“增长点”,才能引导学生摆脱权威束缚,引导学生乐于有创意地阅读、有创意地表达,勤于拓展延伸…… 
(二)制定渐进的能力发展目标
目标不能超越学生的发展水平,应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并对确定的目标进行逐层分解,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要有继续发展的需要,各个阶段目标的链接、递进。
1.入境入情,自由想象。   
在一年级教学《五月的雨滴》这首儿童诗时,不让学生通览全诗,而是让读一句,再引导学生想像下一句,一步一步地将学生此入情境,迸发出所有美丽的遐想。如第一句出示:“五月的雨滴,像熟透的葡萄,一颗一颗······”到此戞然而止,请学生们想像:一颗一颗,落下来的是什么?孩子们认为,可能是雨滴,可能是葡萄,可能是像雨滴一样的葡萄。而后更精彩的片断出现:落在哪呢?学生想像:1、落进我的嘴巴里。2、落进池塘里。3、落进干旱的土地里。4、落进园子里。5、落进院子里。最后有一个伟大的总结:落进大自然的怀抱里。教师适时亮出诗句:落进大地的怀里。孩子们欢呼起来,原来,他们也有诗人的水平了。最后,让学生填空:到处是(    )的气息,到处是(    )的气息。孩子们有写“香喷喷的、喜悦的、丰收的、甜甜的”,而且,居然有了和原文一样的诗句:到处是蜜的气息。在这样具体直观的情境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比,学生不受限制,相互促进,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进一步迸发,他们不仅会读诗,会品味诗,还会创作诗。
2.品词想象,体验角色。   
如品读丰子恺先生的《白鹅》一课的第6自然段,给充足的时间进行边读边找的自主学习。让边读边想,勾画出自己认为最能体现鹅“高傲”的地方,对比“堂倌、老爷”的异同来体会鹅的高傲。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入情入境:想象自己就是丰子恺老先生,“站着侍候”时,脸上会有怎样的表情,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想像,进行语言表达:1、脸上会是笑嘻嘻的表情。2、你吃饭可真是有意思!你不知道狗在旁边窥伺吗? 3、就喜欢你这“坚持原则”的样子,你好好吃吧,我可爱的鹅老爷!而后情境理解 “窥伺”?有哪些具体表现? 同桌之间互相演一演,体验一下“窥伺”的感觉,并把体会到的感觉带入朗读中表现出来。接着以老爷的身份想象一下鹅看到饭被偷吃,甚至吃光,会“厉声叫骂”“昂首大叫”出些什么话来?学生表达:1、该死的狗,谁让你偷吃我的饭?2、讨厌的狗,偷吃人家东西,算什么英雄!3、气死我了!竟然把我的饭全都偷吃光了,再让我捉到,看我不收拾你!4、还有你们这些人,怎么伺候我鹅老爷吃饭的?连饭也看不住,真是的,添饭呐!快呀!最后指导反复朗读相关语句,读出鹅和狗的对比语气。在这样的品词想像、体验角色中,了解白鹅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同时,感悟并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课堂气氛活动,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互动中确有心理效应存在,然后需要学习与研究心理效应,并且在特定的课堂情景中创造性地应用,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实现心理效应与教学互动的无痕链接。恰到好处地应用,以促进有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吕叔湘.——重读吕叔湘·走进新课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高 帆——拿什么吸引学生·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九州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