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浅谈城市普通小学中离异家庭子女心理教育

在现今这个社会大环境下,随着城市离婚率的提高,来自城市普通小学中离异家庭的子女越来越多。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在一所城市小学中,有30%的孩子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甚至有一个班级中,40名学生中有27名孩子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离异家庭的小学生既是父母婚变过程的见证者,同时也成为破裂婚姻的直接受害者,在这样特殊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心理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怎样的影响?父母离异,孩子该如何应对?
心理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成长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全、完整、和谐的家庭对子女身心发展有着良好的作用。然而,由于父母离异而带来的这一切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个性,使得这些家庭的学生或孤僻、或冷漠、或自卑、或任性、或粗暴……如果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和解决,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作为学校教师,要更多关注这类孩子,让这些特殊家庭子女敞开心灵的窗户,迎接灿烂阳光,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使之健康发展。
   班主任要营造良好氛围
心理研究成果表明:通过达成集体共识来改变人的行为比单一解决个人行为有效。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良好的风气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具有渗透心灵的力量,能为学生感知、接受和模仿。它所形成的正确的集体舆论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以使自己受到接纳。集体意识、集体舆论对消除某些心理障碍具有重大作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在这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由于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的强烈刺激,那些本来就感情脆弱、性格内向的孩子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抑郁感,有的甚至心理失去平衡而长期不能自拔。对这样的孩子,除了要做细致的个别工作外,更要发挥班集体的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孩子产生归属感。
我校学生李某是一位性格内向的女孩子,表面上,她文文静静,不多言语,衣着于净整洁,很讨人喜欢。但她不完成家庭作业,而且经常撒谎,撒谎时,脸不红,心不跳,可以让人信以为真。有一次,她把班主任补给她的交生活费剩余的50元钱藏起来,用来买零食。一个月后,她奶奶发现此事,她拒不承认,差点,引起家长的误会。不仅如此,据同学反映,她对同学很凶,行为乖僻。夏天,她在邻居午睡时,故意把楼梯上的铁栏杆踢得很响,影响邻居的休息。她还常常偷偷去敲邻居的门,然后飞快地跑掉,让人感到莫名奇妙。
    对此,我没有采取简单的批评了事。我了解到她不同寻常的家庭背景,父母离异,母亲再嫁,父亲再婚,她现在随奶奶生活。更令人痛心的是,在她父母离异时,都坚决不要她,把她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可以想象,这给了她多大的打击。
    分析原因,我们认为她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她走出,心理的误区。她报复心重,因为她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父母离异,给她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她撒谎,因为她怕挨打。(偷藏学费买零食那次,她爸爸打得她死去活来)。她学习成绩差;经常不完成作业,因为奶奶根本不认识字,无法辅导她学习。
由于父母离异时母亲不要她,给她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父亲在一家私企打工,很久都不回家,她长期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她孤僻冷漠而且报复心重,常无端地对同学发脾气。我以平等、信任、尊重、友好、关怀地态度对待她,经常和她接触谈心,和她交朋友,满足了她渴望被尊重、被关爱的心理需求,形成了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在班级开展了“爱在我班”的系列活动,不公开地发动全班同学与她接近,帮助她补习功课,解决学习困难。渐渐地,她能与同学和谐相处了,同学们跳皮筋、做游戏时,她不再打闹,而是高高兴兴地参与其中了。
离异家庭的子女人际交往上对别人的防备意识特别强,同时还对老师、同学有一种莫名的抵触情绪。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学,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交几个要好的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玩。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教过这样一个男孩,他的智商比较高,但很不合群,还常常无端地猜忌同学,甚至动不动就采取过激行动。有一次,他同外班同学发生冲突,被打破了头。我班同学去劝他,他反而认为歧视他并拳脚相加。对此,我当时没过分责怪,而是组织同学把他送到医院。在他住院期间,又组织同学去看望他,帮他补习功课,出院后,他在一次班会上主动检讨了自己。他说:“我原以为我是一个破裂家庭的弃儿,所以我感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温暖,以为这都是假的,这一次我深深体会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片真情。”从这以后,他判若两人,更加勤奋学习,班级活动总是抢在前面。一人有困难,大家来关心,使心理障碍在良好的氛围中迅速得到缓解和排除。 
通过这件事,也让我得到启示;学生身上发生的许多事,往往并不是道德品质问题,更多的是心理问题,他们需要教师、家长、同伴的关心和理解。当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很容易做出出格的事。“心病”当以“心药”医。作为班主任教师,不能视为品行不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他们,要给他们满腔热情的关怀和帮助,帮助他们分析“病因”,根据所发生的问题性质,用适当的方式来感化他们的心灵,使他们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心境,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关心,老师的可亲,促进他们的个性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学讲,每个人的心理上都有自尊的需要。对于一些有因为父母离异而产生心理障碍的学生,如果家长或教师采取简单粗暴方式对他们进行怒斥、讽刺、挖苦或以失望、不理睬、歧视等态度对待他们,就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中小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容易走极端,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以破罐子破摔的行为来报复。因此,必须满足他们自尊的心理需要,防止产生逆反心理。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学,教师和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交几个要好的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玩。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阶层理论,每个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因此,建设一个充满友爱、温暖、团结、互助的班集体显得特别重要。家庭中失去的爱在老师、同学那里重新找到,他们那孤独、自卑、冷漠的心灵在这种环境中得到慰籍。他们产生了新的归属感、安全感、满足感和情感寄托,使孤独、缺乏自信的心理疾病逐步得到了治疗。
离异家庭学生在集体中所处的地位会影响其性格。教师设法提高这些学生在班级里的地位,对于纠正他们自卑、孤僻和缺乏责任感等不良性格特征是有益的。比如任命他们为班级委员,在他们担任班委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并通过不断的鼓励和表扬来提高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尊心、责任感、纪律性和自制力等性格特征。
二 教师要及时疏导不良情绪
每一个孤独痛苦的人都需要温暖、理解和帮助。离异家庭子女内心充满了许多困惑和矛盾,离异家庭子女的内心深处藏着太多的痛苦和不幸。如果教师不及时予以诱导和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 
怎样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加以疏导呢?心理疏导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虑,所喜所忧,当以“心药”医治心病。日记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引导学生在日记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
为了更好地让离异或寄养家庭的子女缓解内心的压力,我引导这些孩子在日记中将内心深处的那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宣泄于日记中。与此同时,我通过日记这扇反映学生心理活动的“窗口”,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线索。如:我校学生张某,由于父母离婚后爸爸到海南打工,妈妈到成都打工,她与奶奶、二婶一家生活在一起。每当看到二婶一家亲热的散步,妹妹在二婶面前撒娇时,她就特别痛苦,内心深处产生了孤独、凄凉与被遗弃的感觉。在家里她对二婶、奶奶善意的批评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我利用日记引导她接受现实,悦纳自我,主动协调与二婶、奶奶的关系。她终于认识到父母还是爱她的,虽然他们分开了,虽然他们因为生活所迫出去打工,作为子女应该理解父母,学会照顾自己。后来,她也能与二婶、奶奶一家和谐相处了,笑容又出现她的脸上。
   学校要及时指导家庭教育
我们注重引导离异家庭的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要加强理性,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避免对离异的对方言过其实地攻击、指责,不要为了争取孩子的偏爱,过分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也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
离异家庭的家长心情常常是苦恼的,情绪常常是波动的,即使有了新的家庭,心理也难免有一些疙瘩和难言苦衷,又常常容易在言行上表现出来,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努力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离异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情爱残缺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帮助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克服情感心理障碍,离异的父母要创造条件,尽可能给子女多一点爱和关怀。我们主动和家长联系,及时和家长交换学生的思想、学习、心理、身体等情况,同时提出一些实际而又乐于接受的要求。因为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他们的心比别人更脆弱一些,希望家长们能跟孩子多沟通多交流,作为孩子,最希望得到认可的是自己的父母亲。
首先,家长要调整自己的思想和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认识。不要企图隐瞒什么,那样会增加孩子的不安。其次,避免受害者心态,不在孩子面前讲另一方的坏话,一味指责对方。再次,与孩子共同担起家庭的责任,避免补偿心态,要像对待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物质补偿和娇纵都无法替代孩子精神上的缺失,相反可能是任性、暴力的来源。离异后要尽量多抽时间与孩子沟通情感,使孩子明白离异后的父母没有放弃对他们的关怀、教育和抚爱;有条件的父母应抽时间多陪孩子,有意识地让孩子开阔眼界和心胸,把来自家庭不愉快的情感排解开,引导孩子面对现实,调整自我,做好心理准备,用良好的意志品质战胜来自各方面的挫折和困难,做生活中的强者。
通过对离异家庭家长的引导,孩子能感到,父母虽然分开了,但是他们仍然爱自己的孩子,从而使孩子以正常的心态健康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今天,当人的生命活动中细腻的神经系统作用一代比一代增强的时候,心理素质的培养就成为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应该引起教育者的普遍关注。我希望也相信,只要社会、家庭、学校,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共同关心这不幸的特殊一族,为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而努力,每一颗受伤的心灵都会充满阳光,每一个霜打的花蕾都会绽放出艳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①《关于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问题》      作者   刘超
②《离异家庭子女心理》       作者    傅安球、史莉芳
《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调适》    作者 郭黎岩
④《离异家庭子女教育引关注6成学生把自己起来》台海网201014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沈晓丽)
(樊利,重庆市北碚区梨园小学,邮编400700,电话13650573952)。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