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积极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发展适宜性探究

 

 

一、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推进,幼儿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报纸传媒不断报道有幼儿园教师虐待幼童事件;从教学理念和水平来看,幼儿教育内容单一、方法机械,也远远没有跟上时代发展节奏;我国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已经成为制约幼儿教育发展的瓶颈(程志龙,2014)。随着我国人口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幼儿教育事业面临满足已有人口教育需求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新增人口教育需求的双重巨大挑战和叠加压力(庞丽娟等,2016)。对多个省市的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幼儿园基本拥有良好的物质环境,但存在课程随意性大,没有保证幼儿学习内容的均衡,教师倾听和关注幼儿少等突出问题(杨晓萍、李敏,2016)。

针对以上问题,积极教育或许能够成为解决中国幼儿教育困境、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理想之道。幼儿教育不仅要关注幼儿未来的发展与幸福,更要关注幼儿当下的健康与幸福,使幼儿体验到教育过程的快乐与幸福,促进幼儿心智的启蒙与发展。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最新进展之一,它以人类积极力量与美德为研究对象,关注人类生存与展,倡心理学研究极取向,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积极教育是在积极心理学的启发下,反思传统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主张以积极的态度重新解读教育,采取积极的教育理念和行动,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求知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和积极向上的心态(陈振华,2009)。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等都已极教育,2014321日由积极心理学奠基人马丁赛利格曼教授倡议,来自各大洲的积极心理学领军人物在美国纽约成立了国际积极教育联盟,致力于推动积极心理学和幸福科学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应用[1]

积极教育在中国的开展也有其时代背景。20171018日,党的十九大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告的第八第六条中再次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体系建,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教育部2017年第7号文件印《幼儿园园行导评办法》,特别指出要动各地加强和改进对幼儿园的管,促幼儿园园行,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3]

积极教育使儿童和青少年不能保持极天性,提高学习成绩,而且更幸福、更健康、更道德,呼了党的十九大领导集体提出中国梦的要求,是中国梦幸福中国的具体操作践。极教育以科学的角度,切实地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极心理和健全人格,切有效地提高学生和教的生活意感、幸福感,也能降低心理疾病的病率,并提高学习成绩。

 

二、  积极教育的理论框架

积极教育同时关注个体学业成绩和幸福感水平。研究表明,处于积极情绪中的个体注意范围更广,思维也更具创造性和整体性(Fredrickson2004)。积极教育模式不仅能够增加个体幸福感、缓解抑郁与焦虑等心理不适,还有助于个体学习能力的提升,促进传统教育目标的实现(Seligman2009)。积极教育被定义为既教授孩子们怎样可以更加健康幸福,又教授孩子们传统的技能知识,这两者可以互相促进;马丁·塞利格曼教授已经在多个国家对教师进行训练,当教师们学会了如何投入、收获更多的意义和积极情绪时,学生也会有更少的焦虑,从而有更好的行为(赵昱鲲,2010)。在幼儿教育中师幼沟通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幼儿学习兴趣和品格发展,关系到教学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教育目标能否顺利达成(陆立云,2016)。积极教育中的情绪识别、积极主动回应等方法正是促进教师了解与幼儿沟通的有效方式,提升教师掌握与幼儿良好沟通的策略。

积极教育的延伸由点到面包括:积极教育的教授和积极教育的渗透,从而构建开展积极教育的基本框架(何晓丽、王娜娜,2012)。借鉴国外的积极教育模式,积极教育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尝试:(1)教师培训,在教师培训的课程中涉及积极心理学内容,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教师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乐观的生活态度;(2)渗透式教育,在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教育者改变与孩子的互动方式,关注孩子的优势品格,调动积极情绪,积极主动地回应等等,需要教育者的点滴用心。

与积极教育相对的传统教育有别于卢梭在《爱弥儿》中首次提出的“消极教育”,“消极教育”是卢梭提倡自然教育所使用的专门名词,他主张设法避免环境上的不良影响,强调不要揠苗助长,而要顺应儿童天性,切合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等等(冯卫东,2013)。教育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为主要任务,再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机制或办法。事实上,教育正应该帮助那些没有问题的孩子,识别并发展孩子身上的长处;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更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升华(任俊、梅秀,2017)。

 

三、  积极教育的实践内容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积累、遗传了大量的积极基因。在社会化过程中,决定人类行为的积极心理因素,进而发展成为积极的心理特征、心理品质。人在幼儿时期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表现欲等都是积极心理因素的具体表现;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驱力(王希永,2006)。

积极的儿童教育遵循儿童哲学、儿童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理论,按照积极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的要求,以儿童的方式施教,即教育者怀着童心,采用积极语言模式与儿童对话,对儿童关爱、宽容、耐心、等待。采用积极语言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友善、自尊和自信,如肯定、赞赏、鼓励、理解等语言有利于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孩子的热情、兴趣和动机,让孩子更加有创造力和坚持性,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班华,2013)。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相信孩子》一书中就提到了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该遵循的两个原则:相信孩子、了解孩子。“从在学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儿童身上一切好的东西。[4]积极教育同样坚持相信孩子的原则,通过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结合正确评价的方式,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人(蒋丽娟,2017)。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2016)提出积极教育的ACE理论,指出积极教育可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也符合人类大脑活动规律的科学实践。AAesthetic(审美感):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能够领悟别人领悟不到的东西,能够欣赏自然、社会和人的真、善、美;CCreative(创造力):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新概念、新事物,想象、憧憬、计划未来;EEmpathic(同理心):要能够敏锐地感受并影响他人的感情,了解并理解他人的欲望和需求,善待他人、成人之美[5]。美和审美,是人类和社会发展进程中高尚而又普遍的精神现象。在审美过程中人们就会产生愉悦感,这种积极的审美回应会使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更多的喜爱之情,审美愉悦和流畅性在审美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柴方圆、喻丰等,2016)。美育既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教育的最佳形式,让幼儿教育成为美育,培养出美好的人,应是幼儿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郭声健、谭兆红,2010)。人在开心快乐的积极状态下容易有超强的创造力,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和其他人的典型差别,就是他们是快乐、积极、自信的人,这是做出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保障[6]。积极教育归根到底是更人性的、更符合心理科学规律的教育。

积极教育从培养儿童的积极天性出发,致力于培养儿童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积极和谐发展与心理潜能充分开发。教师对学生的优势识别和培养是实现积极教育成效的关键,积极优势包括六大美德和24项积极心理品质,每个儿童都会拥有几种积极的优势品质,如创造力、勇敢和领导力等都是孩子增长知识、维持友谊、取得成就的基础。尽管积极品格有一定的遗传性,但通过学习每个儿童都可以拥有一定的优势,并可以发挥优势来对抗压力和抑制不良行为(任俊、李承芝,2015)。在学前教育阶段,可以通过适合学前儿童的传统故事和节日活动,引导儿童在听故事和活动庆典过程中发现自身的积极品质,同时也发现他人的积极品质;让孩子们练习使用简单的线索讲故事,既练习了语言技能又加强了对故事结构的理解,不但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积极品质,也有助于提高传统教育要求的学习技能(陈虹、吴九君,2010)。

 

四、  积极教育观对民族学前教育高品质发展的适宜性

“发展适宜性教育”是全美儿童早期教育协会极力提倡的儿童早期教育理念,彰显了整合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全纳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史大胜,2009)。全美儿童早期教育协会(NAEYC)于1987年颁布了《适宜08岁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首次明确阐述了有关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基本观点和实施方式等,不仅成为美国幼儿教育的行动指南和评价标准,同时也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朱家雄,2009)。发展适宜性教育(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DAP)意指与儿童发展相适宜的教育,主要包括“年龄适宜性”和“个体适宜性”,教师应当根据儿童在某年龄阶段的典型发展状况,向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无论是课程还是师幼互动,都应当适宜于儿童的个体差异(梁玉华、庞丽娟,2011)。近三十年来,发展适宜性教育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