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心理衔接:听障儿童幼小衔接的关键之所在

   听障儿童康复后能否进入普小求学是听障儿童康复的目标之一。从康复中心跨越到普通小学,对听障儿童来说充满着机遇和挑战。所谓机遇,在康复机构接受功能性康复后,有机会和正常儿童一起学习和玩耍,走出融入主流社会的第一步。所谓挑战,环境的转换、陌生的授课方式、人际融合的困难等都是摆在听障儿童面前需要克服的。如何帮助听障儿童顺利渡过幼小的跨度,在普通小学里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幼小衔接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这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转衔顺利与否将关系到儿童未来的发展。近些年来,教师和家长都关注到此阶段的重要性,但是在操作层面上出现了“提前小学化”、“重知识轻素质”的现象,忽略了幼小衔接的真正意义。幼小衔接的本质,就是处理好孩子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问题。从康复中心跨入小学,最难逾越的坡度不是拼音、算术的学习,而是因为教育主导形式巨大的变化,导致听障儿童出现适应问题,可以说这是其心理发展的一个实质。如果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不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就会形成幼小过渡中的心理“坡度”。这种“坡度”越大,儿童的不适应问题就越多。因此,心理衔接是听障儿童幼小衔接的关键之所在。

1 心理衔接之听力语言关

听障儿童虽然接受了听力补偿或重建,可以听到声音。但并不代表他就能听清声音,听懂别人的谈话。由于听的障碍也使听障儿童在语言清晰度和接受度上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在康复中心,无论是集体课和个训课,教师都放慢语速、做到指令清晰、简单,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听障儿童提高听觉能力和语言能力。进入小学阶段,教师语速加快,授课内容复杂,不会重复指令,这就导致听障儿童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出现焦虑、退缩、紧张,甚至厌学的心理。

1.1 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

在康复中心(幼儿园)阶段,教师和家长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听障儿童聆听的习惯。首先康复教师和家长在和听障儿童沟通时,要少用手势、表情等视觉线索,多采用纯口语的表达,以强化听障儿童的听觉意识,减少对视觉的依赖。其次康复教师和家长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要创造聆听的环境,积极引导儿童去聆听各种声音,包括环境声和语音。通过有趣的活动激发儿童主动听和说。最后,康复教师和家长平时要使用正常的语速和音量与听障儿童进行沟通,沟通的内容要逐步丰富化,帮助他们适应与正常人群的交流。

1.2 增强语言感知和表达能力

由于听力障碍影响了听障儿童语言发展。康复教师除了言语矫治和语言训练外,要有意识的通过课程增强听障儿童语言感知和表达能力。康复机构可以开设早期阅读课,康复教师引导听障儿童阅读一些简单的故事书、儿歌;同时美术课、音乐课等其它课程中穿插一些汉字的痕迹,培养儿童对文字的兴趣。除了感知能力外,表达能力也不能忽视。可以在教学中穿插游戏、戏剧表演、小演讲等形式,鼓励听障儿童主动表达,锻炼在公开场合发言和对话的能力。

2 心理衔接之学习规则关

    听障儿童从康复中心进入小学面对以主导活动转变为核心的心理挑战。康复中心是以游戏和训练为主的教学方式,而小学阶段主要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的学习为主。听障儿童在缺乏康复教师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去适应小学快节奏、紧张的学习氛围,容易出现学业困难和情绪行为问题。

2.1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听障儿童顺利进入小学学习的有力保障。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听障儿童由于听觉渠道闭塞,成长受到的干扰较少,他们的习惯比较容易形成。因此,康复教师和家长要以常态化方式持续模拟训练。首先培养规则意识。听障儿童规则意识的培养重在让他们学会自主管理。康复中心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创设条件。硬件方面提供整洁有序的教学环境,利用宣传栏目精心设计一些规则告示,引领听障儿童自主地参与规则的建立。软件方面教师将规则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并以身作则做好示范,让听障儿童亲眼看,并在多次亲身体验中反复积累,最终内化为稳定的规则意识。其次,培养常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准备、课堂行为、课后复习等环节。康复教师要和家长通力配合在康复中心和家中共同开展训练,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做,教师和家长只做引导。课前准备包括带齐学习用品;听到铃声走进课堂,坐在自己位子上等。上课时认真听讲,坐姿端正,发言先举手,不做小动作等。课后做作业和预习功课。以上整套的学习程序需要反复训练而形成习惯。

2.2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康复中心和小学的教学和生活节奏不一样。听障儿童在康复中心如厕、中午吃饭和睡觉都有教师在旁督促,甚至辅助。在小学阶段都需要听障儿童自己应付,因此需要培养他们生活自理能力。首先提高听障儿童序列记忆和时间组织的能力。采用课程表的形式,帮助听障儿童预测和组织每天的课程,并且根据时间段控制自己的行为,避免出现课没上完就要如厕、没到放学就坐不住等适应问题。其次提高自理能力。康复教师和家长要有意识训练听障儿童自己如厕、洗手、穿衣、吃饭、系鞋带、排队、收拾文具和书包等基本自理能力。最后还要培养基本劳动能力,这也是小学阶段生活不可缺的一项能力。比如扫地、抹桌子、擦黑板、排桌椅、倒垃圾等。

3 心理衔接之心理品质关

听障儿童进入普小学习会遇到许多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培养听障儿童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缓解因学习环境陌生、学习压力大,受排斥和歧视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同时还能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

3.1 耐挫性

人一生都要经历很多的挫折。人对于挫折的主观感受被称为挫折感。面对相同的挫折情境挫折感是不同的。是勇敢面对挫折还是消极的退缩,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水岭。因此提高听障儿童的耐挫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生活。首先让儿童适度体验挫折。创设挫折情境来磨练他们的意志。通过游戏、主题课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亲自感受困难,并自己想办法去克服困难。只有让儿童在克服困难中感受挫折,认识挫折,才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的坚强品质。康复中心要把耐挫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个训等方面,要做持续性和渗入性的教育。其次给予鼓励和引导,帮助儿童建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加上听障儿童内心比较敏感,在遭遇挫折后需要支持的力量建立信心。教师要适时的给予引导,让儿童正确看待挫折,鼓励儿童去战胜困难,让他们去体验战胜困难后的成就感,逐步建立自信心和进取心。最后家长和教师的积极配合,以身作则做好示范。家长要和教师保持一致态度,在家庭生活中,也要让孩子适度尝试挫折,不要事事帮忙。要给孩子创造自我成长的空间。同时教师和家长也要做好榜样,自己在遇到困难时也要积极面对,不要出现消极情绪和行为。罗.阿谢姆说过,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家长和教师的积极态度将增强听障儿童战胜挫折的信心。

3.2 学习动机

能否调动好听障儿童的学习动机是决定幼小衔接效果的关键之所在。首先明确学习的目的。康复教师和家长应该多角度的解释上小学的目的,避免说教式的告知,应采用结合实例、或儿童的理想和志愿来让孩子明白上小学的必要性和受益面,激发儿童内在的动力。其次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听障儿童听力受限,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使用视觉线索,用图片、玩具、动画等方式渗入教学环节,引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不至于产生惧学的心理。另外要

制定具体、可执行的学习目标。康复教师要在听障儿童的个训、集体课、游戏、劳作等活动中,对儿童提出各种具体和可执行的任务,鼓励儿童完成各项任务,任务可以难易结合,让儿童付出努力可以有所收获,这样可以激发听障幼儿完成任务的愿望和积极性。同时要肯定儿童的点点进步和努力,让儿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儿童自然渴望多学习或完成任务来获得自我价值感。

    

参考文献:

[1] 郭宗莉.减缓幼儿心理坡度,科学视线幼小衔接.思想理论教育,2013(9)70-72

[2] 李力. 良好的聆听习惯是听障儿童随班就读的前提.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12):190-191

[3] 王慧敏,曹敏. 抓住秩序的敏感期,培养聋儿的良好习惯. 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6):6

 该文章是:江苏省高校哲社基金资助项目“听障儿童幼小衔接的研究-基于融合角度”(课题批准号:2014SJB298)阶段性成果之一。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