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进城务工子女健康心理品质养成探究

 

进城务工子女健康心理品质养成探究
王世佺
摘要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关爱。学校应结合心理分析,采取应对策略给这些特殊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能与城里的孩子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茁壮成长。
关键词 进城务工子女   心理健康 心理分析 应对策略
引言
众所周知,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吸引了大批进城务工人员,从而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潮。当前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作为新时期一个独特的弱势群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其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受到关注,切实探讨并化解其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使这些流动的花朵竞相开放,让他们积极融入并适应现有的生活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探讨的热点话题。
宣城市第六小学座落在宣城市区广教寺路与拱极路交叉处,东临宣城母亲河——水阳江,北倚全国著名诗山——敬亭山,学校占地20000平方米,目前有32个教学班,在校师生达1800余人。作为宣城市宣州区区政府确定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就读学校,学校招收的进城务工子女占在校学生总数60%以上。因此,加强对进城务工子女教育,关爱他们健康成长,一直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来落实。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分析
(一)、家庭方面
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由于学生家长进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为了忙于生计,进城务工人员经常变换打工地点,他们的孩子跟随父母到处“迁徙”,流动性大,做父母的平日在抚养教育孩子方面的时间少之又少,把孩子几乎都交给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带。而长辈对孙子或孙女都百般的迁就,造成孩子逐渐养成为所欲为的性格特征。每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长辈们非但不进行制止甚至还纵容孩子的行为,这样长时间的积淀可能会让孩子失去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不知道是非曲直。这些孩子因其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不能得到父母的亲情、关照和教育,导致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这些孩子由于疏于管教而易生霸气,造成他们在学校、社会与家庭之间的教育方面出现断层现象。
(二)、校园方面
市六小作为一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就读学校,生源来自全省各地,外省生源也显日趋增长的态势。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在校园里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感到自己因为是外地人而被本地人看不起,觉得本地人嫌弃他们,因此在心理上他们的归属感并不强,表现得比较孤独敏感自卑和易受伤害。从自我意识情况来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自卑、胆小、敏感的弱势心理。因为家庭教育氛围不良,导致了这批孩子心理有缺陷,或娇气,或霸气,或内向孤僻,在学校也不太受同学和老师的欢迎。在学校,让“务工子女”感受到的更多只是歧视、责骂与体罚。在学校里表现为课堂上不回答问题,行为拘谨,总觉得自己不如人家,在同学面前自惭形秽。通过调查还发现大部分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朋友不是很多,即使有朋友的也只是愿意和自己同样从外地来的同学来往,这些说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与人交往,尤其是本地学生交往方面存在明显的孤僻、敌对心理。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他们态度随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草草完成;在品德行为习惯方面,他们往往不太愿意接受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法治和纪律观念都比较淡薄;在生活行为习惯方面,他们的卫生意识很差,乱吃零食乱扔东西,做事常常缺少章法。
二、外来务工子女健康心理品质养成的应对策略
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养成,特别是帮助学校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
蒙台梭利说:
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教师是精神环境的核心因素,良好的精神环境依赖于教师完美的形象、高尚的品德和对教育事业执著的追求。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心理保健,提高心理素质,以自己的言行、健康的人格给小学生以积极的感染。教师不仅是环境的创设者,还要做小学生的观察者和引路人。
学校在针对进城务工子女健康心理品质养成教育方面,要求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注重五个一点:即思想上多一点引导、学习上多一点帮助、师生多一点沟通、活动中多一点参与、表扬上多一点关注。通过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及时帮其克服心理障碍,努力为他们创设温馨、和谐的教育环境。
  (二)立足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明确,正确地调适自我,提高自己对挫折的容忍力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懂得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富有理性的,是可建设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自我实现。我校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组织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学校德育处每学期开学初都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制定一系列以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内容的兴趣活动,如组织举办小学生讲故事比赛、爱国主义读书征文、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讲座、“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清明节扫墓、童谣传唱、道德大讲堂、经典诵读、校园艺术节、运动会、重阳节慰问敬老院及“小手拉大手”红领巾志愿者进社区等系列活动,以德育为先导,鼓励进城务工子女积极报名参加,通过一系列活动来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调节学生的身心,释放他们的潜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加强师生、家校之间的沟通
鉴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缺乏归属感,而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能缓解他们心中的忧虑,因此,我们应该发动全体学生,相互关心,相互协作,共同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创建心灵港湾。从心理上开导,生活上指导,学习上辅导,行为上引导,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使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温情。学校不但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且注重个案研究,对个别心理障碍的学生,老师会给予特别的关爱,特别是心理障碍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是特殊关爱的对象。教师力求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他们进行交流,缩短师生间的
心距。他们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家庭、社会有密切联系,我们努力整合家庭和社会资源,打造适宜学生心灵成长的绿色通道。如: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咨询日、教学开放日等形式定期与家长沟通与探讨。学校的家长委员会里必须有半数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通过召开家长会,建立与务工子女父母及监护人的家校联系卡,以制度形式保障与务工子女父母及监护人联系的经常性与实效性;班主任主动和家长们交流座谈,通过学校、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及时了解学生动态,注意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家校形成合力,可以更及时地了解家庭、孩子心理状况,便于及时疏导,指导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五)、成立心理辅导室,让心语小屋成为心灵乐园
2013年7月,我有幸以学校德育处主任的身份参加了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举办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师培训班”,通过近半个月的学习和培训,顺利取得了安徽省心理学会颁发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师》证书。培训回校后,我便开始筹备建设了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室,成立了以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陶山青老师为组长的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团队。辅导团队每学期开学初认真制定学校心理健康辅导计划和月工作安排,每学期至少举办两次以上团体心理辅导,并将个案研究作为日常辅导工作重点,特别是心理障碍型外来务工子女,更是特殊关爱的对象,给他们建立个别心理辅导档案和台账,从心理上开导,生活上指导,学习上辅导,行为上引导,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让他们得以健康成长。自学校心理辅导室成立以来,心语小屋”便成为心灵乐园成为他们在困难时找帮助、疑惑时找答案、委屈时找倾诉的地方,成为释放心灵、超越自我、快乐成长的加油站。
此外,学校还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并在校园网站上醒目位置公布电话号码,设立“倾诉信箱”,让学生将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向“信箱”倾诉;辅导者以循循善诱的语言,亲切的话语引导学生,为学生打开心结。学校还充分利用网站、少先队广播、手抄报、黑板报、电子显示屏、宣传展板等宣传媒体针对性地为进城务工子女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总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关爱,学校应给这些特殊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给这些流动的花朵的心灵带来健康成长的“一米阳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能与城里的孩子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茁壮成长。学校每学期都积极开设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绿色通道”,对这些孩子实行入学就读零障碍。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一贯高度重视和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和辅导,尤其是关注他们的健康心理品质的养成,让他们在学校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