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基于心理学视角谈学生暴力行为的积极预防

 基于心理学视角谈学生暴力行为的积极预防

 

[摘要] 校园暴力事件是社会问题,更是教育问题。学生暴力行为的预防应是积极预防,它是一项涉及家庭、学生个人和学校的复杂工程。学生暴力行为的积极预防要求父母参与学习相关知识和技巧,及时识别学生暴力行为风险因素并对早期暴力行为加以矫正;学生个人要注重培养情绪智力和社交技能,学会控制冲动、管理愤怒情绪并掌握一定的社会技能,而学校则要努力建设安全校园,让学生暴力行为在校园环境中无法滋长。

[关键词] 积极方法;中小学;暴力行为;预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

Positive Violence Prevention in School

[Abstract] Violence in school is not a serious social problem, but an education problem. Positive violence prevention is an task involving parents, school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This task completion needs parents to know about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skills concerned. Parents should have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leading violence and correct the wrong behaviors in early time . Students themselves should place importance in the training and study about how to control impulsion and how to solve social problem. Schools should create a safe environment for their students, making students there feel safe, have the sense of belonging and be self-esteem. .

    [Keywords] positive approach ; school violence; prevention; 

一、一、问题的提出


    近来校园欺凌屡上头条,破坏着社会的和谐。据统计,仅20165月至8,各地上报的校园欺凌事件就多达68起。案件中那些心灵被扭曲的孩子们作案手段之残忍,令人触目惊心,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201635日在全国两会提案已有政协委员关注了校园暴力问题201611月教育部、中央综治办、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多部门通力协作,发布《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出11个举措,涵盖了预防、处置和远期的防治部署。校园暴力俨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更是学校需要深抓的教育问题。

    许多学校希望通过校园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防止校园欺凌与暴力事件的发生,但这样的防治措施只是暂时约束了学生暴力行为,这些行为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矫正而代之以优良的社会期许行为。有效解决校园欺凌与暴力行为的途径应是从源头入手,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和道德品质,使学生因内在的改变而出现外在行为的良性变化,这才是根本之道。可以说,校园欺凌与暴力现象的预防事关学校德育工作的同时,也事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预防学生暴力和期凌行为的有效做法是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和情绪技能贯穿于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去,这两种技能是帮助学生抵抗攻击性行为的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学生暴力和欺凌行为的预防是一种积极预防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发展学生的情绪智力、寻找良性情绪的保护性因素、建立积极的家庭关系、同伴关系和社区关系等

  二、 学生暴力行为的积极预防

青少年在周围环境中感受到被爱、被支持和被接纳时,他们在校内的攻击性行为会明显减少,他们更乐于参与到合作性的亲社会活动中去[1]。因此学生暴力行为的积极预防不仅发生在校园里,它应存在于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家庭、校园、同伴群体,甚至是学生居住的社区环境当中。

   (一)对学生家庭进行教育

当孩子与父母关系和谐感受安全时,他们的适应力一般会表现得更好,很少有攻击性行为发生相反,当父母与孩子间缺乏沟通,关系敌对时,孩子容易出现攻击性或破坏性行为[2]。仅管在孩子成长早期,学校无法参与到孩子与父母间的关系之中,可在孩子入校成为小学生或中学生时,学校对这种关系的发展还是能发挥作用的改善家庭环境对降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有积极意义[3],庭干预越早开始,越能有效减少学生的攻击等不良行为。对学生而言,家庭是其经历的第一个教养环境,父母应给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学校可对父母提供直接的教育与指导让父母们学习如何培养孩子,如何与孩子交流,如何对社会期许行为进行奖励,如何识别暴力行为风险因素等等,不仅能有效减少生活中与孩子间的冲突、促进家庭和谐,也能增强父母在教养孩子过程中的控制感与的自我效能感,这既促进了孩子的心理成长,也有利于父母的心理健康。

同时父母在接受学校指导的过程中还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如何成为孩子的情绪教练,父母要能对孩子产生移情,能体会孩子的消极情绪。父母不应忽视或制止孩子的消极情绪反应,要把孩子的每一次消极情绪视为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机会,引导孩子采取适当的方式来宣泄不良情绪,当然必须保证是以不伤害孩子人际交往为前提的宣泄。

(二) 对学生本人进行干预

社交和情绪学习对提高儿童学习能力、预防暴力等问题起到积极作用。对学生本人的干预强调训练学生利用自身和环境中的有效资源去建立并维护与同伴间的良好关系的能力,干预主要围绕两方面内容展开: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和训练学生的社会技能。

 培养学生情绪智力。对个人而言,情绪智力是一种重要的自我保护因素,它能有效地抑制和调节个人的暴力和冲动行为。丹尼尔.戈尔曼的研究团队总结出五种主要的情绪智力: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4]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是最基本的情绪能力,当学生具备这项能力时,就能对自己内在的情绪状态的作及时地判断和识别。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是处于更高一级水平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主动产生移情。移情发展较好的青少年更多地表现出利他、分享、慷慨等行为[5]情绪管理能力帮助学生调节和控制各种消极情绪(如沮丧、愤恨、内疚、绝望等)的能力,尤其是愤怒情绪管理有研究表明高水平的愤怒与高频次的身体攻击显著相关青少年罪犯比普通中学生报告了更高的愤怒情绪体验[5]学生的自我励通常他们的学业成绩密切联系在一起,在学习上能自我励的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能够带来积极体验的活动,自我励帮助学生调节消极情绪,从而对抑制消极行为起到积极作有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是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能力,当学生能有效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在冲突初萌时,及时地化解它,那么这些小冲突就不会恶化成暴力冲突了。

训练学生社会技能同学关系显著正向影响儿童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即与同学关系越好,攻击性行为越少,反之,与同学关系越差,攻击性行为越多[6]。对学生的社会技能训练就是为了传授学生与人积极相处的技巧,它以发展学生分析和应对情境的能力为目标由于社会技能是包含认知、行为和情绪的多维结构,因此训练中既有包认知技能训练,又有行为技能训练。认知训练主要是帮助学生识别人际冲突情境,分析与评估各种行为带来的影响,掌握多种人际问题的解决策略。行为技能训练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控制冲动,在人际交往中避免冲突或是在冲突无可避免时以一种非暴力的不损害社交的方式解决冲突。训练时可通过树立榜样、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各种认知和行为技能。

    (三) 努力建设安全校园

学生暴力行为的积极预防必须重视安全校园建设。安全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暴力行为的预防和整治都是至关重要的,学校要利用校园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努力为学生创建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让暴力与攻击在环境中无法滋生

首先,积极的人际关系是安全校园的内在要求。学校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学校的教师、教辅人员、行政人员及其它人员,都应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护每一位学生的尊严。研究证明降低中学生的交往焦虑程度、提高自尊水平,可以预防和减轻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7]另外学校可通过在校内建立生活社区、在课堂上建立合作小组(需要成员合作才能实现预定目标时组建的学习小组)等方式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推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合作。当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及其他人员之间建立起彼此的关联时,他们才能在校园环境中体验到归属感、安全感和依恋感,这些情感的产生会促成学生对学校及他人的积极行为反应。

其次,积极的制度体系是安全校园的一个组成要素,它会影响校内人际行为。学校可通过制定制度准则来鼓励非暴力的冲突解决方式以及对他人、对学校的利他行为。学生如果生活在一个鼓励积极行为的环境中,他们将更易于学会尊重他人权益,学会与人积极相处,以和平方式解决人际冲突。很明显这种制度体系是防患于未燃的,是在消极的暴力行为出现之前培养学生积极行为,对积极行为的大力培养比起在暴力行为发生后对学生施加的惩罚更加有防预意义。

再次,文明有序的校园秩序是安全校园另一重要特征。学校可以建立校园文明监督队伍(可以是学生队伍)对较容易发生暴力冲突的地方(如食堂、教学楼走廊、宿舍过道等)进行监控和巡检在人流量易集中的时刻,安排文明监督员及时疏散这些地方的人流量,避免无意的肢体碰撞引起的冲突升级

最后,绿色校园、文化校园同样是安全校园的必然要求。学校可通过美化校园物理环境,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校生态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导向作用,优美校园环境、积极的文化内涵,无疑会学生积极行为表现起到引导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地、持续地发生着

结束语

对儿童早期出现的攻击行为的放任,将导致攻击行为的保持保持时间可能是整个儿童时期、青年时期甚至更长时间[8],而且儿童早期攻击行为情节越严重,这种攻击行为则越有可能持续下去[9],因此对学生暴力行为的预防应及早开始,对于孩子早期表现出的情节轻微的欺凌与暴力行为(如言语攻击、恐吓、取侮辱性的绰号等)也不可忽视,必须及时予以矫正。喾一暴力行为的产生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方面的原因,同时又与学生的个人认知、人格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学生暴力行为的预防是一项涉及家庭、学校和学生个人的复杂工程。父母是有教育自己孩子责任和义务,学校作为实施教育的专门机构,对学生的教育也是责无旁贷,而学生个人更要学会约束自己的不当行为,明确自己的法律和道德责任。学生暴力行为需要积极预防,无暴力校园需要家庭学校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ODonnell, J., Hawkins, J. D., & Abbott, R. D. Predicting serious delinquency and sub -stance use among aggressive boys[J].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95(63): 529- 537.

[2]余毅震,史俊霞,黄艳.家庭因素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关系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 2015(10): 811-813.

[3]史俊霞,余毅震. 青少年攻击行为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7(1): 893- 895                 

[4]竺培梁. 情绪智力的概念、结构和测量[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8(11): 38- 43.

[5]张蔚,张文新. 情绪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干预[J].青少年研究,2006(2):25-27.

[6]屈朝霞,童玉林,路红红. 同伴交往学业成绩对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基于挫折-侵犯理论的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4):13-20.

[7]顾璇,姚荣英,李红影.中学生攻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路径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2(2): 155-157.

[8] Loeber, R., & Hay, D. F. Key issu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gression and violence from childhood to early adulthood[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97(48):371–410.

[9] Loeber, R., & Stouthamer-Loeber, M. Development of juvenile aggression and violence: Some common misperceptions and controversies[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8(53): 242–259.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