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传统生涯教育向专业化生涯教育转型中的

 

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传统生涯教育向专业化生涯教育转型中的作用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谢鸿瑾
上世纪50年代初舒伯提出生涯发展理论,1969年海尔Herr.EL把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运用于教育,并把他所主张的围绕生涯发展而进行的所有正规教育通俗地称为生涯教育。海尔(Herr.EL)认为,所谓生涯教育就是围绕生涯发展而进行的所有正规教育,是以人的终身发展为目标,所以生涯教育实质上是满足青年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追求高质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文明时代人类自身追求的一种生存性探索。[1]
结合生涯教育的目标及对青年学生的作用,笔者作为一名普通高中的专职心理教师想从工作实践出发谈谈现有普通高中传统生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尝试从普通高中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运用来找到突破传统生涯教育模式的路径。
     一.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现状——传统生涯教育工作中专业化的缺失 
    《2014年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趋势蓝皮书》指出,现在还在中小学念书的孩子,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有六成都还没有“被发明”;现在成人们帮孩子准备的工作能力,等到他们25岁时,该工作可能就已经消失。[2]那么当前普通高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是:学校该如何教导学生面对一个无法再按照传统生涯规划模式(即对职业的选择以经验为参考标准)去“准备”的未来?同时新的高考方式即将实施,以上海市为例:2017年起高考不分文理科,考试科目由3+1变为3+3,前一个3指语文、数学、外语3门必考科目,后一个3表示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学生可以从政史地生物化6门科目中任选3门。2015年2月上海37所普通本科高校公布2017年高考专业选考科目的要求,在涉及1096个专业或大类中,有655个专业不对选考科目提任何要求。[3]这是否意味着在传统的学校生涯教育模式里更多作为被挑选对象的学生现在不仅要会选择、还要能选择,即学生需要具备生涯规划意识并具有生涯决策能力由被动选择变为主动选择。
面对这些现象以及它们带给我们的思考,我们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
事实上在高考之后个人专业志愿的填报和个人未来职业之间的联系让学校以选什么课?选什么科?报什么样的专业?报什么样的大学等为内容的生涯教育自始至终都贯穿于普高的教育教学中。
但现实中传统生涯教育有本末倒置之嫌:读书12载,确定专业只要3、4天,并且大学及专业的选择更的是由老师、父母等长辈给出的建议来决定的,而依据的大多又是对职业发展趋势的经验之谈。至于学生是不是适合这个专业?专业和职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个人与职业之间的适配度等问题都没有给出科学的,有依据的分析和反馈;再结合以上《2014年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趋势蓝皮书》指出的职业发展趋势;以及新的高考方案实施后学生需要具备主动规划自己人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等的生涯决策能力的需求来看。
普通高中生涯教育中专业化的生涯教育定位的缺失以及学校传统生涯教育表现在生涯教育内容狭窄、生涯教育路径经验化为主的专业化程度偏低的模式使现有生涯教育不能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相匹配。
这些现象、这些问题背后所折射出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转变学校生涯教育理念势在必行。第二个问题就是学校如何具备专业化的生涯教育路径帮助学生进行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成熟的生涯规划?
二.生涯教育从传统模式向专业化模式转型的二大重点
1.专业化生涯教育理念的转变从生涯教育内容的转变开始
就学校传统生涯教育模式的转变,首先是生涯教育理念的转变。就生涯教育理念的转变其中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要将传统学校生涯教育模式所侧重的生涯教育内容即解决升学指导(上什么样的大学)和就业指导(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向专业化学校生涯教育模式中生涯教育的内容转变解决个人与专业的适配度,解决个人与职业的适配度,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具备4C(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就是未来公民核心素养的培养。
2.心理健康教育引领下的传统生涯教育向专业化生涯教育转型的路径
笔者作为一名心理教师想从普通高中已有的心理教师资源、心理类课程、心理测量这3个方面谈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普通高中传统生涯教育模式向专业化生涯教育模式转型中所发挥的作用。
    2.1心理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首先相对于学校的其他学科的教师来说,心理教师在其心理学专业学习中已经具备职业生涯教育理论基础,可以为学校生涯教育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确保学校生涯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方向,
 其次一所学校生涯教育的开展是需要全体教师参与的。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回答“我如何协助学生过好的生涯?”这一基本问题,如果对这一问题进行分解就是:“我喜欢自己的生涯吗?我的生涯是如何走到现在的?我拥有足够的生涯教育的理论与技能吗?我愿意让学生成为他自己的生涯主题吗?成功与平凡?对与错?好与不好?什么是生涯?如果不是只有工作还包括什么?”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也意味着教师需要具备专业化的生涯教育的理念和知识储备。所以学校可以成立以心理教师为主体,班主任为主力军的生涯教育专业学习社群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度研究;并且校内生涯教育专业学群可以以讲座、导读书籍、读书交流等形式对学校的全体教师进行生涯教育理论的通识培训。
2.2 生涯认知类心理课程的生涯导向作用
因为心理学的专业引领,以生涯教育为主题的心理类课程是学校生涯教育从传统模式向专业化模式转型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从课程内容的设置来看以学生生涯规划为主题的心理课程其课程的内容可以包括:
学会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认识社会与职业变化特点为内容。这样的课程内容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在选课、分科、选择专业之前,对个人的兴趣、能力、职业价值观、人格特质等与未来所选职业之间的适配度做好准备。
掌握了解、收集现代职业等相关信息发展等相关信息的方法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体验真实的职业生活为内容。这样的课程内容可以培养学生提升专业分辨能力,进一步帮助学生进入合适的大学与专业,为未来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作好准备。
所以这类心理课程是学校开展生涯教育时具有生涯导向作用,是培养学生进行生涯认知的有效且专业的途径之一。   
2.3心理测量的科学评价反馈作用
 心理测量(psychometrics)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所以心理测量的结果可以为客观、全面、科学、定量化地了解自我提供依据。 
 普通高中的生涯教育中可以用专业的心理量表例如:《卡特尔的16PF人格测试》可以帮助学生科学全面的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质;霍兰德的职业个性量表》能协助学生迅速地,体系化地,有依据地在与个人适配的一个特定的职业群里,进行探索行动。所以专业心理量表的使用可以为普通高中个人在高一选课、高二选科、高三选专业提供了一个方向,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和人格特征,尽量客观、科学、定量化地解决个人与专业的适配度,解决个人与职业的适配度,确定最有可能成功的专业或职业,进而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目前看来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涯教育对于一所普通高中而言将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需要从生涯教育机构的建立、机制的完善、师资力量的培养、课程的设置、各类活动的开展等角度统筹安排,系统的进行以建立专业化的生涯教育模式。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多学校已有且发展完善的资源,所以对于已有的资源的有效应用将使学校建立专业化生涯教育模式的起步更加平稳,方向更加精准。
 
参考文献
    [1]李亦桃.美国生涯教育初探——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启示[D].西南师范大学,2005.
    [2][3]刘静.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重新审视[J].教育发展研究,2015,10.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