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问题行为: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

 一、引言

1父母教养方式

    本文选用父母控制作为父母教养方式的变量进行研究。父母控制模式是指父母在教养活动中经常用以控制、管理子女的较为稳定的行为方式[1],即普遍意义上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父母控制指的是父母对青少年的行为和活动进行监督和规定,它一直是许多发展心理学家关注的重点

2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是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将个人信息(包括想法、感受、个性、经历等)和对非个人信息的自身感受(包括对对方或其他人、事的评价、感受、看法等)以口头或其它形式直接表露给对方的行为过程。自我表露是人际交往当中一个重要的行为表现,是表达和衡量亲密关系的重要指标。自我表露增强了个体自我觉察的能力,可以与他人分享体验,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得反馈;同时,自我表露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神秘感,可以建立亲密的关系,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达成合作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自我表露程度也会发生变化,许多研究者通过纵向发展级联的研究方式探讨了青春期阶段自我表露的发展变化情况。Coupland等提出自我表露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2]。而且问题最大的转折看似在青少年中期,这个时期的表露趋向最低。也就是说,青少年时期的子女对父母往往自我表露减少,不告诉父母他们的情况和行为,这样的后果是父母无法对其进行良好的监控,从而可能会导致子女不良行为的发生。

3、问题行为

对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的命名,国外普遍使用风险行为(risk behavior),主要是指不健康的非建设性的,甚至对生命构成威胁的行为。国内多使用问题行为的概念。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是指青少年由于个人行为变现无法顺利适应多变的环境,致使他们无法适应,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等各个方面,可能发生生理上或者精神上的困扰。青少年遭受到困扰挫折后,如果冲突超过容忍的程度,引起严重不安或焦虑,采取防卫机制,进而可能形成不良适应。这便可能产生一般的问题行为,严重的可能发展成为反社会甚至犯罪行为。

本研究根据以往研究,采用Lucas-Thompson等人的归类方法[3],将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分为外化问题和内化问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模型

自我表露是青少年阶段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它不仅能够影响青少年与父母的互动关系,同时也会对青少年的适应行为产生作用本研究选取了自我表露作为父母控制与问题行为的中介变量,考虑了多种相关变量的影响,使研究内容深化,研究范围更广泛,获得的结论更丰富

三、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选取广州市多所普通中学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具体做法如下:在每所中学的两个年级各随机抽取5个班(每班约45人),被抽中班级的全体学生都参加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67份,有效回收率为96.3%。其中,男生484名,平均年龄为13.13±0.86岁,女生383名,平均年龄为13.02±0.84岁。

 

四、研究工具

(一)背景资料问卷

用于收集被试的年龄、年级、性别、与谁同住、是否独生子女、出生地、父母受教育水平进行等级评定。与谁同住按照“父母”,“只与父亲”,“只与母亲”,“除父母外其他亲戚”几个类别排列,由被试根据情况做出选择,在编码时对这些选择分别赋予1~4的分值。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按照“小学(或以下)”,“初中”,“高中”,“大学或以上”几个类别排列,由被试根据自身家庭情况做出选择,在编码时对这些选择分别赋予1~4的分值。

(二)父母控制量表

采用BarberOlsen(1994)Barber(1996)编制的父母行为控制量表。包括9个项目,如:“父母知道我晚上去哪儿”,“父母给我足够的自由”,要求被试在五点量表上对内容进行评定,“从不”计1分,“偶尔”计2分,“有时”计3分,“经常”计4分,“总是”计5分,量表分数为各项目分数之和,量表分数越高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行为控制程度越强。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的总分标准分,本次测量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1

(三)青少年自我表露量表

采用StatiinKerr2000)编制的自我表露量表,翻译及回译过程同上。包括5个项目,如:“我会主动与父母谈论我的朋友们”。其中有2个项目为反向计分,要求被试在五点量表上对内容进行评定,“从不”计1分,“偶尔”计2分,“有时”计3分,“经常”计4分,“总是”计5分,量表分数为各项目分数之和,量表分数越高表示子女对父母的自我表露程度越高。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的总分标准分,本次测量Cronbachs α系数为0.61,在可接受范围之内(Fornell & Larcker, 1981)。

(五)青少年问题行为问卷

1、外化问题行为问卷

在参考学生态度和行为问卷以及监控未来问卷(Jelicic H, Bobek DL, Phelps E, et al.2007)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青少年的常见外化问题行为改编而成。问卷包括15个项目,如:“是否吸烟?”、“是否喝酒?”,要求被试在五点量表上对过去一年来自己该行为的发生频率进行评定,“从不(0次)”计1分,“很少(1次)”计2分,“几次(2-3次)”计3分,“好几次(4-5次)”计4分,“经常(5次以上)”计5分,量表分数为各项目分数之和,分数越高表示出现的外化问题行为越多。在本次研究之前,我们对问卷进行了预测。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的总分标准分,本次测量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9

2、 青少年内化问题行为问卷

采用Achenbach1991)编制的青少年自评量表中的焦虑抑郁分量表,共16个项目。要求青少年报告现在或近六个月出现每种问题的情况。采用三点计分,包括“从不”、“有时”、“经常”,分别计1 ~ 3分,量表分数为各项目分数之和,分数越高表示出现的内化问题行为越多。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的总分标准分,本次测量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

 

五、研究结果

1、各变量的相关关系

    对父母控制、内外化问题、自我表露进行相关关系分析,结果如表 1所示,行为控制与内外化问题呈显著负相关,与自我表露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父母的行为控制程度越高,子女内外化问题越少,自我表露程度越高。

1 各变量间的相关

变量

1

2

3

4

1. 行为控制

 

 

 

3. 外化问题

-0.27**

 

 

4. 内化问题

-0.17**

0.35**

 

5. 自我表露

0.47**

-0.23**

-0.08*

 

2、父母控制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

    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所有变量均已标准化。依照温忠麟等提出的步骤[4],结果如下:

(1)父母控制对外化问题的系数:t父母控制)=-5.89 (p<0.001)

(2)父母控制对自我表露的系数:t父母控制)=8.17 (p<0.001)

(3)自我表露对外化问题的系数:t(自我表露)=-2.17 (p<0.05)

至此,说明自我表露在父母控制与外化问题的中介效应显著。

2  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检验

 

自我表露

外化问题

预测变量

β

t

β

t

内化问题

0.07

2.02*

0.24

   6.57***

年龄

-0.04

-1.14

0.02

0.70

性别

0.12

  3.71***

-0.16

  - 4.46***

父母控制

0.28

  8.17***

-0.21

  -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