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生涯混沌理论及其对生涯教育的启示

        生涯混沌理论是20世纪末期产生的一种生涯心理学理论。它以混沌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诞生于物理学、数学等自然学科中的混沌理论被誉为20世纪三大科学革命性事件之一。它揭示了复杂系统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以及这种变化的非线性等特征。它对传统的确定的、连续性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严重挑战,也打破了牛顿—拉普拉斯力学机械因果决定论的思想束缚,引起了人们关于世界和科学观念的变化。其影响不仅遍及自然科学,而且已渗入到了人文社会科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混沌理论就已介入到心理学的研究。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生涯心理学受其影响势所难免。

一、生涯混沌理论的基本观点
1.自生与自驱动。生涯发展具有主动适应的特征,每个人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按自己的剧本塑造自身的生涯历程。人们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生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内外自由移动, 在各种角色间自由变换。无论个体是否接受生涯辅导或是否参与生涯教育, 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涯。
2.非线性动态过程。每个人的生涯发展都在一定的环境和内部动力的推动下,经过一系列的选择而发生的,因此,动态变化性是人类生涯心理的本质特征之一,但其过程并非经典生涯心理学理论所揭示的那种线性的、确定的和可准确预测的过程,而是非线性的、不确定的和难以预测的。作为一个自适应的实体,个体时刻都在与内外环境进行开放的交换、网络化的参与,卷入度越深,可塑性越强。
3.初值敏感。混沌理论认为,初始条件一个非常微小的变化,经过时间的酝酿,系统的反复迭代,最终会导致结果极为剧烈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原因与结果间的确定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系统的演化而消失,对长期行为的预测就变得难以进行。显然,复杂的生涯心理系统的动态变化同样对初始条件有敏感依赖性。在个体生涯中,经常是微小的随机性事件导致了生涯及其心理重大的改变。
4.没有终极稳态。每个人都在寻找阶段性的稳态,然而稳态是暂时的,相变随时产生。
5.吸引子的作用无处不在。吸引子有两类,一类近似于“定数”,像点吸引子、单摆吸引子、环状吸引子,它们使生涯发展保持某种稳态,霍兰德的职业人格类型就是这类吸引子;另一类是奇异吸引子,它是突变的推手,如意料之外的事件。不同个体的生涯发展和生涯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吸引因子。吸引因子引导个体的行为朝向某个目标, 从而导致个体生涯的变化,但这种目标导向有时起着促进生涯发展的作用,有时却起着阻碍生涯发展的作用。
6.提升生涯“元胜任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生涯“元胜任力”是一种更通用和更超越的适应力,是应对混沌的发展环境所必备的素质。
二、对生涯教育的启示
1.客观地看待生涯教育。
开展生涯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能无限夸大生涯教育的作用和否定人的主动适应特征。社会上没有学过生涯心理学或者接受过系统的生涯教育的成功人士比比皆是,因为人们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生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内外自由移动, 在各种角色间自由变换。过于夸大生涯教育的作用,为家长和孩子带来了紧迫感和压力,甚至于让人产生生涯规划恐惧症。
2.理性地做好生涯规划。
在生涯教育中,我们平时听到比较多的观点是:规划越早越好,规划越久越好,规划越具体越好。但是生涯发展的非线性特征告诉我们,长期的生涯行为是难以预测的,而现实中完全按照自己生涯规划的方向依次展开的生涯发展过程也是很少见的。因此,传统的观点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生涯混沌理论认为,虽然长期的生涯行为是难以预测的,但短期的生涯行为却是可以预测的。因此,规划要适度,不能过度规划。适度的理念就是:不要急于让学生做规划;尽量不做太久的规划,而是做中、短期的规划;规划可以有一个大体的方向,而不一定是具体的职业。
3. 重视微小差异和机会性因素, 反对僵化的科学追求。
正如鲁迅先生在《鲁迅自传》中写道: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从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并没有依照传统的生涯教育理论按部就班地规划自己的人生(鲁迅先生当时或许根本没有接触过职业辅导方面的信息),他当时应该也是比较迷茫的。仅仅是“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立下了终生的志向,成为一代文豪。从鲁迅的例子可以看出,我们不应忽略微小差异和机会性因素。
Mitchell指出不确定性的事件对职业选择有显著影响;Morowitz发现具有相同职业类型的一群人在经历一段时间后其生涯发展出现分叉,而这种变化是不能用最初的职业类型加以预测;Pryor等人发现在一个大样本的大学生群体中有70%的人报告他们的生涯发展极大地受到预料之外的事件影响,这些事件包括意想不到的会议、疾病和精神开悟。
因此, 生涯教育要帮助个体发现其经验世界中微小事件及其可能的影响, 要注意个体经历中的各种非常规因素的作用, 重视它们在个体生涯发展或职业选择中的价值。
4.宽容对待学生的迷茫状态。
现在有学者认为,人的生命中至少有六个阶段:童年期、青少年期、奥德赛期、成年期、积极的退休期、老年期。所谓“奥德赛期”通常是指在青少年期与成年期之间的尝试、选择、徘徊、游荡;进入高校,或者离开校园;与朋友同居或赖在父母家里;恋爱或者失恋;尝试一份工作或者换另一份工作其典型特征就是流动、徘徊与漂泊。研究者认为,奥德赛期的出现多是因时代变迁造成的,如他们所面临的工作环境是流动的,高学历不再确保找到工作,职业生涯不再清晰稳定和循序渐进,也不再有权威可靠的生涯规划指导,相反,人生规划的菜单上有大量的选择,很多机会过去闻所未闻。
可见,在生涯发展过程中稳态总是暂时的,暂时的稳态以后又伴随着困惑和迷茫,通过改变环境或者调整自我以后,进入一下一个暂时的稳态。然而稳态难以长久维持,又进入一下一个困惑和迷茫。所以,需要我们宽容对待学生的迷茫状态,在他们迷茫和困惑的时候,需要的是我们的鼓励和支持,而不是批评和指责。
5.解决好吸引子之间的矛盾。
同一时期,生涯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吸引子。有些吸引子之间是互相协调的,有些吸引子之间是互相矛盾的。比如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兴趣和热门对于有些人来讲就是两个吸引子,兴趣和热门如果是统一的,那选择就很简单了。如果兴趣和热门并不统一,这个时候需要解决好它们之间的矛盾。
6.培养生涯应变的“原胜任力”。
生涯发展复杂多变,“元胜任力”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核心竞争力,在其统领下,个体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产生新决策,永续应变。在无边界职业时代,雇员在不同岗位、专业、角色和组织之间流动的难度减小,生涯转换变得常态化,雇员适应变化的能力,如人际沟通和学习能力显得极为重要,它帮助个体获得、保持和利用现有资源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从这个角度上讲,生涯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要唤起个体的应变意识,促进其完善与提升生涯适应的“元胜任力”。与“元胜任力”类似的概念有就业能力、生涯适应力、生涯灵性等。
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涯心理学理论, 在某种意义上, 生涯混沌理论可归为一种系统论, 对现有生涯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有着明显的突破, 为我们理解个体不断发展的生涯以及难以预测的生涯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框架,为我们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涯教育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曾维希. 生涯发展的混沌特征与生涯辅导的范式整合[J]. 教师教育学报, 2012, 14(1):181-185.
2.姜飞月. 生涯混沌理论:心理学理论的新视角[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104-108.
3.姜飞月. 生涯混沌理论述评[J]. 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7(22):63-67.
4.赵小云, 薛桂英. 高校生涯辅导的新方向——生涯适应力教育[J]. 现代教育管理, 2012(10):111-114.
5.刘鹏志, 金琦. 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 现代教学, 2015(6):62-63.
6.刘鹏志, 金琦. 生涯教育新理念:轻规划 重适应[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18).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