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手机媒体——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时代的重要传播媒介日益渗透到所有人的生活当中。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公布的数据表明,截至到2014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 在网民年龄结构中,10-19岁年龄段网民比例为24.5%20 -29 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0.7%,青少年在整体网民中已占相当大的比例。

中学生作为较大的网络使用群体,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品德、学习习惯、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在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的状态下,网络能给他们带来丰富多元的信息、拓宽眼界视野、提供自我学习和发展的平台。然而,他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水平、认知程度、思维和行为模式也会受到网络的负性信息的巨大影响和冲击。例如,社会的不公、人性的阴暗、负面的事件等都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困扰和问题。

面对更开放多元的世界和高竞争高压力的社会给中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仅仅依靠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当代中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分析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积极改进教育方式和课程内容;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开发新的教育途径使之成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补充。比如,在手机高普及率的中学生群体中,结合手机媒体的优势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能是成为未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新途径。

一、手机媒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点

过去,手机作为一种交流媒介,提供的主要功能是打电话、发短信。如今,智能手机的普及带来了全新的功能。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等手机媒体的问世,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信息获取、视听体验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报刊广电等传统媒体纷纷抢占手机媒体高地,企业、组织机构甚至是个体也抓住时机通过微博、微信、网络电台等手机媒体渠道形成自媒体进行信息发布和自我宣传。中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阵地有必要、也有责任利用手机媒体迅猛发展的浪潮,利用其特点为教育工作服务。手机媒体作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具备以下特点及优势。

(一)广泛性

广泛性是手机媒体最显著的特征。中学生群体中,使用智能手机的个体几乎都会接触到诸如微信、微博这样的应用媒体。由于很多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的偏差,针对主要的对象还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使得教育工作的辐射面狭窄。另外,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面对每堂课的学生,无法照顾到每个个体的心理成长需求。而手机媒体广泛性的特点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通过手机辐射到每一个学生,不仅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渠道,也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普及性教育提供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渠道,更加凸显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的教育特点。

(二)即时性

一方面,传统的课堂教育囿于课时安排的限制,学生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许多的信息;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很多本来很新鲜的案例、知识、信息等到了课堂上就失去了其新异性和时效性,对学生的吸引程度也将大大降低。而手机媒体依托互联网信息传输的即时性,使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够和社会热点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即时的体验中接受教育,同时又能让学生体验到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教育方法上来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当下发生的社会热点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吸引中学生的关注又可以起到价值引导、解决心理困惑等作用。从传播效率上来说,手机媒体能够将即时的讯息快速传递到学生群体中,相较于课堂上一个老师对许多学生的“点对多(Point-to-Net)”的信息传播模式,学生之间利用手机的网状传播,将会大大提高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效率。因此,利用手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交互性

目前手机媒体的使用时刻与互联网挂钩,学习者在用手机接受教育信息时,同时也会与其他学习者一起进行交流,所以从本质上讲手机媒体教育就是一个社会网络结构复杂的虚拟学习社区。虚拟学习社区与真实学习社区一样,学习者之间可以在其中建立不同的小型网络,分享学习资源,交换学习信息,寻找社会支持,从而形成一个共享互助的大网络。正是由于在学习中社区成员彼此相互依赖,社会互动就将他们彼此联系起来,而由此社区成员之间就建立起社会关系并会逐步巩固发展他们之间的关系,此时,尽管知识是处于分布状态,但却是能够彼此分享的,这就是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的支持作用和共享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手机媒体学习模式较传统学习模式更具大的社会性。

所以,手机媒体为心理健康教育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互动带来了便利。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引导学生,而手机媒体将单一中心解构为并行运转的多个中心(中心可以是教师、专家、学生及社会人士等),学生可以与多个中心彼此连接,中心与中心之间又彼此连接,把传统金字塔式教学结构变成了“多对多(Net to Net)”的网络结构。各点之间连接频次越高,信息传递和学习的活力就会越高。这间接地改善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缺乏、专业性低的问题。另外,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共同参与才能带来心理健康教育价值。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手机媒体能够提供教师和学生或学生和学生的交互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平台、评论等),这种多维度的交互特性可以使那些缺少朋辈心理咨询、三级心理之家的中学,也能实现生生互助、区域层级划分等功能。

(四)低成本

手机媒体作为时下最为普遍使用的手机应用程序,每个人都可以零成本的接触并成为信息的传递者。许多机构、企业、民间组织或个人都借助这些媒体进行营销、宣传、公益等活动。手机媒体低成本、低门槛的特点使得人人都能利用其进行一定目的的信息传递。这也给缺乏经费的中学提供了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利用最少的成本共享整个网络系统的丰富资源。

 

二、基于手机媒体应用的新途径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改善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中学专业从业人员稀缺、课程安排不足、缺乏系统运作机制的环境下,可以尝试借助电子信息化技术进行有效的补充,对少数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最大的效益。而手机媒体的盛行以及其广泛性、即时性、交互性、低成本等优势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目前,基于手机为载体开发的许多应用程序都可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以下将对一些程序或平台作分析,以求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一)图文类手机媒体平台

图文类手机媒体平台主要是进行文本或图片信息传递的载体,比较被公众熟知的是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每个个体可以建立自己的账号针对自己的朋友或粉丝发布图文信息,具备高影响力的是V”用户,也就是通过官方认证的名人、企业或组织机构,他们发布的图文消息往往会引起大量粉丝的互动、转载,使得讯息能够及时有效的大范围传播。目前在心理学领域的V”机构如北大心理学系北师大婚姻家庭与治疗中心V”个人如著名心理学家杨凤池张侃等,这些认证微博的粉丝成千上万,他们的粉丝每天都接收着心理学相关的研究进展、科普知识及对社会热点解读等。

中学可以利用这样的方式建构起发布情绪调节、职业规划、压力缓解、人际交往等中学生非常关注的问题的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之下,学生会对发布的内容进行评价,评价可能是赞美、批判或者困惑,微博操作者(由学校心理学专业人员进行)可以根据反馈完善内容,以及对反馈者进行引导,需要进行心理干预或咨询的情况可以建议推荐学校或医院相关机构进行咨询或就诊。

(二)音频类手机媒体平台

音频类手机媒体平台是进行音频传递的载体。校园广播电台作为传统辅助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存在一些局限,比如广播人员多为中学生缺乏专业性,时间比较固定缺乏灵活性等而中学生更容易接触手机平台里的网络电台,其中比较流行的有苹果系统的播客(Podcast)、安卓系统的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等,这些媒体平台搭载的内容统称为网络电台。相比于传统电台,网络电台发布的内容不再需要播音类专业人员定时在某录音室进行电台播音,它的门槛更低,受众群体却更大,每个人只要使用手机等简单录音设备录制一段某个主题的音频就可以上传某个平台,听众随时都可以在线或下载到手机收听节目。这使得中学心理健康专职人员可以录制音频传播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与技巧。

在各大手机媒体平台中,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名电台节目有关于心灵鸡汤类的美文阅读心理FM”,也有关于家庭教育的大手牵小手,它们的听众达到上百万甚至千万,其影响力可见一斑,这些节目虽说与心理健康相关,但缺乏心理学相关背景的专业人士录制的节目,由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机构组织录制的节目更是尚未起步。鉴于录制成本低,从录制准备、录制到后期编辑需要的人员和时间也不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必要占领这片文化与知识传播高地,实现更大的影响力。

(三)视频类手机媒体平台

视频类手机媒体平台是进行视频传递的载体。网络上曾掀起一股公开课热潮,每个人都可以在网易公开课、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等平台上收看到世界上顶尖大学录制的课程。由于使用的手机移动终端增多,碎片化学习越来越符合当下中学生学习需求并受到重视,手机上的视频也开始缩短时长范围在30秒到20分钟。这样的教育类视频被称为微型学习视频。

一项关于东北师范大学学生的调查显示,在1201份有效问卷中,有82%的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有43%的学生进行过网上学习,54%的学生认为微视频学习的学习效果好[1]。另外该调查还显示学生在移动环境下所能接受的视频时长为1-8分钟,3-5分钟为最佳时长。针对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交互作用中,已有研究对面向3G手机的移动学习资源进行了交互设计,并实现了学习内容、内容交互、界面交互等方面,效果明显,并已投入市场[2] 。该类学习的微视频研究说明微视频学习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尝试效仿。

目前在优酷、爱奇艺等视频平台上,教育类微视频如飞碟说壹读等在短短1-5分钟时间利用动画形式生动、幽默、形象的将一些社会心理现象、金融、政治常识等领域清晰的表达出来,令观众印象深刻。

当前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对学生个性自我、情感体验的关注,而手机音频、视频类媒体可以使学生对心理健康相关内容的感受和体会更加充分和丰富。当然,微视频的制作也会存在难点,录制此类的视频对教师知识点的选取、时间的把控、互动的考虑有较高的要求,需参考一些制作教育微视频比较成熟的领域。动画类的视频要求则更高,需要心理专业人员联合动画等领域的人员进行制作。但视频类手机媒体具有丰富、多样、有趣、充满吸引力的特点在未来应该是发展趋势。

(四)综合类手机媒体平台

综合类手机媒体平台将图文类手机媒体、音视频类手机媒体联合起来,在上面能够接收不同形式的媒体。最为典型的就是腾讯公司开发的手机应用软件微信微信作为一款即时通讯软件,由于其灵活、方便、智能,且节省资费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微信公众平台则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板块,在这个平台上,个人和企业等组织都可以打造微信公众号,关注接收相应的微信公众号就可以收到特定图文、音视频。对于接收者收到的喜爱的资源还可以通过分享朋友圈而被更多好友所看到,从而起到不断增加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的功效。

目前心理学领域广受欢迎是壹心理公众平台,该平台可以提供性格、能力等方面的专业测试,拥有专门的心理FM”电台,普及实用心理学的心理杂志等,这样机制的平台资源形式丰富、辐射面广、讯息及时、交互性强。借助这些优势,中学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机构也可以效仿建立这样的公众平台,当学生添加该平台后,平台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为学生推送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最新科学研究、心理测试、音视频等。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该平台留言与平台管理者互动,甚至学生具有有价值的资源也可以投稿到平台,平台经过筛选后将符合要求的投稿再对关注者进行推送。这样就实现了学生与学校双向交流和沟通的效果,学校能够实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生也能在接受平台资源后实现自我学习和成长。

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也可以为手机终端提供综合性服务。一方面网站需要每个学生进行注册,根据学生在网络心理测试、关注、评论等多方面建立个人档案,便于学校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另一方面网站要提供足够多的功能吸引学生主动前往,该模式可以效仿目前做得很优秀的网站壹心理网,该网站提供有心理测试、树洞(情绪宣泄)、心理电台、放空一分钟(缓解压力)等多个板块并把微信公众平台和音频电台很好地联系起来,使得受众各取所需,也为受众提供了非常安全的空间去学习和释放。这也就有助于发挥学生自主预防和自我调适的能力。当然,网站的建设也需要多方面的人员合作参与,当学校手机媒体开放成熟,可以逐步实现不同手机媒体相互联动的网络系统。成熟的网络系统可实现多样化教学形式,如“翻转课堂”、移动学习、参与式学习等[3]变革式教学方式。

三、未来发展与展望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碎片式学习逐渐受到重视。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改革的漫长进程中,手机媒体的便捷、即时、交互性特点可以为当下心理健康教育作强力的补充。图文、音视频及综合类手机媒体可以满足不同感官学习优势的学生需求来达到收益最大化。有效地建立基于手机媒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仅需要手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如何构架、实施和操作也应成为重点考虑的问题。根据十多年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实践,手机媒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体规划,科学考察

每个中学有各自的实际情况,盲目地照搬其他学校的教育模式势必带来消极影响,所以根据中学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新途径的整体考虑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中学可以借鉴世界各国已有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经验。另一方面,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如师资力量、设施设备、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等,在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逐渐从简单的图文媒体过渡到综合性媒体传播,步步推进到课内课外渗透手机媒体学习的全面架构。

在全面布局的过程中,具备科研能力的中学有必要利用实证研究的科学方法系统地考察手机媒体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是否起到了作用,作用程度如何,心理健康水平是否提升,以及中学生在使用手机媒体进行学习的情况、态度和建议等,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基于科学的实证研究以及学生的反馈才能系统完善总体的教育架构。

(二)多点协作,学生参与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与人之间、多点对多点连接的协作,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运转效率。中学与中学之间,中学与互联网公司,中学与政府,中学与民间组织之间都可以基于互联网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互动协作,只有不同领域(如:心理学、教育学、美工设计、网络技术等)、不同想法的人能够汇聚在一起,才能创造出富有价值的教育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一直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所以基于手机媒体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大量收集学生的建议和反馈,比如媒体平台如何构建、发布形式及内容、需要改善的地方等,达到类似于公建众享[4]的局面,这也让最优质的资源能够让全社会,甚至全世界享用。只有结合中学生为主体的兴趣和需求才能使平台能够使平台不断优化而又不脱离学生。

(三)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发展符合数字化信息资源发展的规律,均需要获得多方面的支持,使得平台发展能够不断完善、更新、有价值。除了获得政府支持、利用中学资源之外,还有诸如以捐赠冠名的形式吸引资本投入、设立奖励激励机制、以广告收入贴补[4]。充足的资金、技术支持的平台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未来心理健康教育手机信息化必将以总体规划为导向,实证研究为基础,多点协作为依托,学生发展为中心,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为标准,在各方支持下实现长效发展。

(四)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虽然如前所言,手机媒体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许多不可比拟的优势和创新之处,但是必须指出,课堂教学仍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不能因为手机媒体可以辅助教育,就忽视传统课程的重要性。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系统化理论、条理性知识、整体化学科架构,是手机媒体的碎片化、细节化、零散化的信息无法相比的。与课堂教学严格的考勤与听课的规定不同,学生接受手机媒体上的信息常常是有很大的偶然性的,因此他们就很有可能忽略掉许多内容。这样一来使得原本就支离破碎的知识变得更为零散无序。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产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惑,这反而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导、以手机媒体教育为辅助;以课堂教学构建起学科整体架构、以手机媒体教育添加大量丰富鲜活的素材;以课堂教学为先导、以手机媒体教育为课堂内容的补充和拓展。以此来构建多层次网络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 郑军, 王以宁, 王凯玲,. 微型学习视频的设计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2, 4: 21-24.

[2] 刘清堂, 向丹丹. 面向 3G 手机的移动学习资源交互设计与实现[J]. 中国电化教育, 2011 (11): 72-75.

[3] 周红春, 梁静.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高校教学方式的变革[J]. 中国电化教育, 2013, 8: 018.

[4] 陈琳, 王矗, 李凡, . 创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公建众享模式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2 (1): 73-77.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00)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