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高中学科渗透创造性训练的实验研究

 高中学科渗透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实验研究

[摘 要] 本研究采用前后测准实验设计,利用《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和《威廉斯创造性思考活动问卷》,考察了历时三个学期的高中学科渗透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干预效果。结果显示:(1)干预训练对高中生创造性倾向的影响效果明显,在总分和冒险性、挑战性、好奇性三个特质上的得分均显著提高;(2)干预后,高中生创造性思维水平在总分和各子维度上均没有显著变化;(3)不同学科的干预效果表现出差异:在创造性倾向方面,数学和化学在总分、挑战性和好奇性的训练效果优于语文;在创造性思维水平方面,语文在标题上的训练效果优于数学、化学。

[关键词] 高中;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科渗透;实验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2年广东省中小学(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高中学科渗透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实验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YXYY2011103)。

一、问题提出

高中阶段是个体思维水平发展的高峰期,培养并提升高中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重要现实意义。但是,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更多关于创造性思维的探讨集中在儿童群体以及不同群体间思维水平的比较研究上,针对高中生创造性思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验证几乎空白。这和整个高中教育以应试为导向密切相关。此外,实证的数据显示,高中生群体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整体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1][2][3]因此,从实验的角度对学科渗透创造性思维的可能性和有效性进行探索成为现实的可能出路。

关于创造性思维,刘春雷等人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强调具体的产品形态,狭义上则强调具有新颖、独特意义的任何思维。[4]在大量的实验研究中,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往往从狭义层面来研究个体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实验落脚点主要侧重于评价个体进行创造性相关的潜在能力及个性品质。

在具体的发生机制和内容界定方面,吉尔福特(Guilford,1950)指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5]它包含发散和转化两个过程。发散性加工能力是为了满一特定需要而产生许多可供选择的信息项目。而转化则指信息项目能够产生多种变化和代替物。发散和转化的结合有利于摆脱思维定势,重组眼前和记忆系统的信息,从而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维。在此基础上,他与托兰斯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发散性思维的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后来,他们把这种理论模型应用于教育实践,围绕上述指标研究出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程序和评价方法。[6][7]

    本研究正是基于吉尔福特的理论模型设计学科渗透课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干预训练,并利用相关测量工具进行量化评价,最终考察干预训练的效果。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高一下学期开学时实施前测,之后经过三个学期的干预训练,结束时实施后测。前后测测量的内容均为被试的创造性倾向和创造性思维水平。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取高中一年级学生。样本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各三个授课班级,学业成绩水平相当。考虑到不同学科的训练效果可能存在差异,文科以语文为实验科目,理科以数学和化学为实验科目。语文采用文科班,数学和化学采用理科班。其中男生193人,女生121人。

(二)干预实验

 1.干预手段

各科目的控制组和实验组均为同一个授课教师授课。常规教学上,控制组和实验组按照一致的教学内容和程序进行;实验班则在控制班的基础上每个学期开设八次干预课程,共二十四次。

    2.干预的内容及过程

在干预前,各学科教师针对实验科目的内容和特点,形成干预课程的实施方案。课程内容以问题解决为基本框架,根据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品质,即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设计三种类型的问题。在流畅性方面,以“开放型问题”训练被试尝试产生更多可能的观念和设想;在变通性方面,以“变式型问题”训练被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灵活地进行思考;在独特性方面,以“探索型问题”训练被试打破定势思维,产生新奇的观念或思路。所有的训练内容聚焦于问题解决过程不依常规、寻求变导以及从多方面探索答案。例如,语文教学中运用的“词语联想”、 “情境想象阅读”以及“多元写作”等的训练;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一题多解”、“数学建模”等的训练;化学教学中运用的“实验改进方略”、 “生活中的化学设计”等的训练。

在实施过程中,课程围绕“问题情境创设—寻找资源解决问题—反思评价结果”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创设能够引起被试认知不协调的问题情境;其次,引导被试主动利用相关资源有效解决问题;最后,评价结果并反思解决的途径。形式上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学习共同体以及实践活动、头脑风暴等实现。不同的科目由于学科性质的不同各有侧重。

(三)测量工具:

1.创造性倾向测验采用台湾林幸台教授修订的《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8]该量表由50个题目组成,由被试者自陈观念倾向,可以评价冒险性、挑战性、好奇性、想象力四项行为特质上的表现以及总体的创造性倾向。信度介于0.490.81之间。

2.创造力测验采用台湾林幸台教授等修订的《威廉斯创造性思考活动问卷》。[9]该问卷由12个未完成图形构成,通过流畅力、独创力、变通性、开放性、精确性和标题六个维度上进行评分(由三位专业老师按评分标准独立进行,取其平均值)。其中,前五项属于图形测验,标题属于词语测验。得分越高,个体创造性思维水平越高。

三、结果

(一)控制组实验组的创造性倾向的前后测差异

1 干预前后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创造性倾向得分及差异

 

 

前测(M±SD

后测(M±SD

T值及其显著性

总分

控制组

113.93±10.59

114.87±11.33

-0.59

实验组

114.45±10.71

119.59±11.41

-3.79*

冒险性

控制组

23.96±2.59

24.23±2.76

-0.29

实验组

24.19±2.54

25.28±2.89

-3.48*

挑战性

控制组

28.11±2.93

27.98±3.13

0.18

实验组

28.08±2.88

30.12±2.96

-6.75*

好奇性

控制组

32.23±3.94

32.79±4.17

-1.13

实验组

31.98±3.79

33.09±4.05

-3.51*

想象力

控制组

27.51±3.77

27.42±4.12

0.12

 

实验组

27.42±3.59

27.76±3.86

-1.08

:*p<0.05,**p<0.01,***p<0.001

    由表1可知,实验组干预后的总创造性倾向显著提高,而没有接受干预的控制组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在子维度上,实验组在冒险性、挑战性、好奇性上的得分均显著提高,想象力上不显著;控制组在各个维度上前后测的得分差异均不显著。

(二)控制组实验组的创造性思维水平的前后测差异

2干预前后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得分及差异

 

 

前测(M±SD

后测(M±SD

T值及其显著性

总分

控制组

106.93±20.19

109.43±22.92

-1.28

实验组

107.35±22.13

111.43±19.89

-1.32

流畅力

控制组

9.82±1.97

10.25±1.89

-0.42

实验组

10.12±2.14

10.93±1.79

-0.83

独创力

控制组

20.59±3.57

19.83±5.02

0.78

实验组

20.18±4.23

21.45±4.93

-1.19

变通性

控制组

5.87±1.29

6.21±1.48

-0.27

实验组

5.57±1.53

6.13±2.01

-0.57

开放性

控组组

23.48±4.25

22.91±3.88

-0.62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