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中学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的实践反思

 

班级心理委员是指受过相关心理知识培训的学生,在班级中肩负帮助同学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等职责的职务[1]。自2004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心理委员的必要性,纷纷设立。我国 61.8%的部属院校已经设置了班级心理委员[2]。然而,在中学,自2006年才开始建立班级心理委员,且多是地方的个别化现象。班级心理委员在中学仍是新生力量。中山市共有64所初中学校,18所高中(包括完全中学),有心理老师和心理咨询室的学校有64所,只有不足10所学校设立了班级心理委员。
1. 中学设立班级心理委员的必要性
事实上,在中学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十分必要,甚至比高校心理委员更能发挥积极作用。首先,中学生的向师性是要高于大学生的[3],他们知道在学校里要听从教师的教导,有一种崇敬、模仿、接近教师的心理倾向,会更愿意接受培训和辅导,做心理老师和班主任的好帮手。其次,中学的班级成员一般不会发生变更(高中文理分科除外),同学在一起相处2-3年的时间,相互之间的认识会更加清晰,情感也较深;而大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相对自由,无固定的教室、同桌,大家各忙各的,交流不易深入,也容易选换新的心理委员。再者,中学教育终归是要参加中、高考的,作为非统考科目的心理地位尴尬,心理老师甚至算不上是真正的一线老师,但学生对心理方面需求度又很高,这种情况下,心理老师如何才能及时准确把控学生的心理动态并给予辅导,心理委员就是很好的桥梁。班级心理委员的产生是一种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形式丰富并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单一的基础上增加了模式,使学校能及时把握学生最近一段时间的心理动向和发生的一些问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
2. 班级心理委员队伍的职责
笔者所在学校已实施班级心理委员模式五年,一直都在摸索中前进。总体来看,心理委员的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班级心理课的桥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每所中小学必须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心理老师。笔者所在学校共有五名专职心理教师,但由于是完全中学,五名专职心理老师依然难以各个年级均开设心理课。即使在某个年级可以开课,但若上课内容不能因班而异,千篇一律效果又不佳。如何开设一节高质量有的放矢的心理课,就需要依靠心理委员进行课前调查,课后反馈。通过心理委员了解班级同学阶段性关心的、烦恼的问题,反馈给心理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例如:情绪管理主题。一般的情绪管理心理课会涉及情绪的定义、种类、影响等,经过心理委员的调查发现目前主要表现为“想好好学习但总学不好导致情绪烦躁,心情烦躁但不知如何宣泄,同学矛盾增多,考试不理想,更加烦躁郁闷”。根据心理委员的反馈,这节情绪管理的主题可细化为学习中烦躁情绪的宣泄而不是空泛的情绪管理。
2.2监控同学心理动态并及时反馈
    通过报送《班级学生心理状态晴雨表》对本班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定期报告,报告采用心理委员周报制度和紧急约见制度。原则上要求心理委员每两周上交一次,如班级内有特殊问题可随时反馈给心理老师。《班级学生心理状态晴雨表》包括四部分:1)我们班的氛围(写下班级总体情况及重要事件);2)同学们的心声(同学们普遍关注的问题);3)你认为需要关注的同学(个别同学情绪波动大或行为异常);4)你希望班级得到心理老师什么帮助。对于心理委员填写的需要关注的同学栏目,心理老师会去相应班级听课、走访同学、联系班主任老师以了解情况进行跟进。
2.3 为同学提供心理支持
    心理委员可通过朋辈心理辅导和陪伴咨询为班级同学提供心理支持。朋辈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仿的同学和朋友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过程[4]。学生的很多一般性心理问题,如:宿舍矛盾、考前焦虑,只要有人用心倾听、做到共情理解、真诚提供心理支持,问题就可以得到缓解。针对这些问题,经过培训的心理委员也可以适当给予朋辈辅导。如果超出能力范围外或者同学不愿意将问题说与自己听,心理委员可以让同学来找心理老师或者陪同其一起。在工作中,确实有来访者是由心理委员陪同前来的,甚至要求心理委员能够陪同其一起接受咨询。心理委员对心理咨询常识的宣传普及,有助于部分学生放下心理防御来到心理辅导中心,但有些学生有时又会碍于面子或者胆怯心理太强大不敢独自前来,这时心理委员的陪伴为他们提供了强有力的心理支持。
2.4 班级危机预警工作
范晴岚认为高校心理委员的职责为“成长、关注、宣传、预警”[5],笔者认为在中学,心理委员的预警作用更大。中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和情绪体验的增多,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出现心理的闭锁性。对于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有时会将问题隐藏得更为严密,老师较难发现,心理委员更易发现并及时报告给班主任、心理老师。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情绪以不稳定性最为突出,做事容易冲动,情绪经常来得快去得也快,可能毫无预警。而班级心理委员可能会发挥较好的预警作用,及时将同学的危机行为报告给老师。如初中生的自伤行为,初中生的自伤一般比较隐蔽,即使老师和家长问起也能以不小心划伤为借口。有时因为宿舍内的一点小矛盾就可能会导致学生以划伤自己来发泄情绪,只有同在一个班级的同学才能第一时间获得真实信息。
3. 当前心理委员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3.1 心理委员设立标准不规范
在设立心理委员时,笔者所在学校采用了三种方式:同学推选、班主任举荐、学生自荐。据统计,直接由班主任推荐某学科科代表或者班长兼任的班级占一半左右。仅有三分之一的班级是同学推选,而同学推选的心理委员大部分也是班级的学霸班长。有不足三分之一是学生自荐。学生的成绩和职位被当作了心理委员的推选条件。一旦他们当选,要么特别忙(班长)无时间精力估顾及心理工作,要么与大部分同学沟通存在问题,神一样存在的学霸可能较难理解很多同学的内心烦恼。还有部分班级在设立心理委员时事先并未考虑学生本人的意愿,导致这些心理委员在工作过程中积极性不高。
关于班级心理委员的人数问题,并未强调必须一男一女两名,只有个别班级会设立两名心理委员,但一般这两名心理委员都是女生或者都是男生,后经询问发现他(她)们一般是好朋友或者一个宿舍的。其他学校的实践证明[6],最好每个班级设立男、女心理委员各一名。在工作中,有部分学生的问题是班主任发现并带至心理老师处的,心理委员并未报告,事后找心理委员了解情况时发现,她们说平时和异性接触较少,没注意到。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敏感度较高,学生对同性别同学的问题可能更有发言权也更愿发言。
设立心理委员是发挥班级心理委员队伍作用的首要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应做到规范化。考虑到高中学生在青春期的有些问题具有性别差异,学校在每班应设定男女生心理委员各一名,并指导班主任通过宣传发动,让学生在自我推荐的基础上,以班级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在选举过程中,以同学们的意见为主,老师做全面把关,把关的依据就是心理委员的胜任力特质[7]。参与推选的同学首先要具备基础性胜任特质[8],如在同学中有较好群众基础和良好人际关系,乐于助人,热心班级;为人开朗、乐观;能严格遵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密原则;工作责任心强,道德品质良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班主任老师要在公开推选心理委员之前,让学生知晓这些心理委员的门槛性胜任特质。
3.2 培训内容系统性不足,培训方式较为单一
    心理委员如果不经过培训就与其他的班委无异。当所有班级推选出心理委员后,心理老师要对其进行相关心理知识和技能培训。一般来讲,除高一年级外,其他年级的培训每学期三次,培训内容是针对学生各阶段反映出的问题,培训内容不固定。如在高一上学期出现的是心理适应性问题;高二上学期出现的人际关系问题、男女生交往问题;高三年级上学期出现的学习不适应问题、失眠问题等。针对上述问题展开分析,让心理委员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明确问题的外在表现以及常用的解决方法。对于新的高一年级,上学期的培训主要是认识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学习使用《班级学生心理状态晴雨表》和一些基本的咨询辅导技能,如倾听、恰当关注、保密等。通过这些方面的培训让心理委员本人认可并接受自己的工作。
整体来讲,目前的培训主要采用讲座的形式,静多于动。然而,心理委员的培训重点在于基本技能,而不是具体的咨询方法。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以知识和经验为主的讲座来培训程序性知识,学生的受益有限。在学习程序性知识时最好能有操作,让学生自行参与体验,相互交流、领悟。团体辅导正是一个很好的培训方式[9],例如:当培训基本的倾听技巧时,可以通过团体游戏的形式模拟正确的倾听和不正确的倾听方式;当培训基本的会谈技巧时,可采用个案模拟咨询练习体验会谈技巧的应用。中学生的年龄阶段正好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发展性的问题,所以培训方式应多以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为主。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利用团体动力学原理,从组建小组,到小组活动结束,使学生亲身体验团队形成和工作的整个过程。为了强化心理委员培训的效果,可借助网络建立qq群或者微信群,方便针对培训问题或者各班内问题进行讨论、相互学习。
3.3 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角色不明确
    当前已设立心理委员的学校也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但是仔细考量,在这些所谓的工作职责中定性的、空泛的内容较多,而可以考核的、定量的内容不多,这使得心理委员在工作实施过程中难以把一个。心理委员在实际工作中角色定位不清,例如:心理委员进行朋辈辅导时其他同学是否接纳和认可?同学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交往,这是否会加重当事人的不安全感,使他们感到不好意思求助?当班级同学发生心理危机需要心理委员及时上报时,同学们是否会觉得他是一个经常跟教师打小报告的人而对其加以排斥?面对诸多疑问,心理委员在自身角色上容易产生混乱。
经常有心理委员问道:心理委员属于班干部吗?,对于这个问题,目前笔者很难回答。有的班级将心理委员列入了班委制,而有的班级心理委员在老师和同学看来只是服务大家的临时职位,或是直接归心理老师管理,不是班内的职位。目前,心理委员的评价机制主要由心理老师在执行,心理老师会根据心理委员的表现对其进行考核,并在学期末给予一定的奖励,如颁发优秀阳光使者奖状等。但是,心理委员毕竟也是中学生,他们更需要学校的奖励、同学的认可作为正强化[10]。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的完善需要年级或学校给予自上而下的统一管理。让学生在入学时就明确地知道每个班级必须设立两名心理委员,心理委员也是班委。这样以来,他们对自己角色的定位可能会因为学校大环境的支持而更加明晰,其他同学对心理委员的防御性也能降低。
 
参考文献
[1] 包陶迅,丁芬盛,叶芳.校园心理卫生活动设计与组织[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62-63
[2] 杜芬娥. 高校心理委员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9(4)
[3] 邓银城,徐楚桥.论农村教师在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公平中的地位与作用[J]. 汉江论坛,2010(3):142-144
[4] 俞雷. 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探析[J]. 教育科学论坛,2013(11):75-77
[5] 范晴岚. 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选拔与培训[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53- 55
[6] 王青华.关于中学班级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山西教育(管理),2011(6):44-45
[7] 李海州,杨 盈,丁芳盛. 高校班级心理委员胜任特征实证研究[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4)51-56
[8] 李金福. 心理委员胜任力的校本培训[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8-10
[9] 柳珺珺. “以人为中心”理念在心理委员培训中的应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9):1081-1083
[10]邱宝林.实践心理委员模式,让班级拥有“心理咨询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 42- 43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