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父母关系感知与子女心理及行为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

 

父母关系感知与子女心理及行为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

 摘要:父母关系是从子女角度出发对家庭环境中夫妻关系的感知。通过查阅已有相关文献,发现,父母关系会通过直接和间接的途径来影响子女的身心发展。父母关系中的消极因素会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积极因素则会缓和负面影响。目前一般都研究父母关系中的消极因素即父母冲突,综合研究父母关系的积极面与消极面的还很少,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在生活中父母应有意识减少或避免冲突,让孩子多感知到积极的父母关系,同时引导孩子合理看待父母之间的冲突。
关键字:父母关系,子女,心理,行为

1 父母关系的含义
父母关系又称为父母婚姻关系,是指从子女的角度出发对家庭环境中夫妻关系的感知1。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遇事积极沟通,子女会感知到和谐的、积极的父母关系;父母不能顺利沟通,存在争吵、冷战甚至暴力等冲突,子女感知到的父母关系就是不良的、消极的。
在家庭这个大的系统中,包含着父母系统,亲子系统和兄弟姐妹系统2。在中国,目前独生子女和多子女家庭模式都占有一定比例,不论是哪种家庭模式,父母系统、亲子系统及兄弟姐妹系统对子女的成长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子女感知到的父母关系影响着孩子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父母关系会起着破坏性或保护性的作用。父母关系受到研究者的诸多关注。
2父母关系作用过程的理论解释
对于父母关系怎样对子女的心理与行为发展产生影响,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部分学者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来解释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直接影响3。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在个体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观察学习尤为重要,他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模仿着榜样的行为模式。儿童青少年长期处于家庭环境中,父母就是他们学习模仿的榜样,这样父母的行为模式会被孩子潜移默化于自己的行为中从而成为自己的行为特征。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里面有父母系统、亲子系统及兄弟姐妹系统,系统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为了解释这些系统间是怎样发生影响效应的,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假设,包含溢出假设和补偿假设。溢出假设4,5,6认为一个子系统中的行为和情感可以迁移到另一个子系统中,就如父母系统的行为和情感迁移到亲子系统,强调了父母关系对孩子的间接影响,父母之间良好的感情会使亲子关系也良好,从而促进子女的身心健康,父母间消极的感情会破坏亲子关系,进而带来子女身心健康的消极发展。补偿假设则认为,处于父母冲突环境中,积极的亲子关系能够缓和父母冲突带给子女的影响。
情绪安全理论7强调情绪安全感的作用,认为保持安全感是个体的一项重要的目标,目睹父母间的冲突会让孩子认为父母关系不和谐,并且父母冲突会威胁到自己及家人的幸福,产生了情绪不安感进而会对子女产生影响。长期处于父母冲突环境中,孩子在家庭关系中保持情绪安全感的能力就会下降,对各种心理问题的抵抗力会降低,间接地引起了孩子的问题行为。
认知-情境理论8是用来解释父母冲突对子女影响的经典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家庭中孩子会对父母冲突进行相应的认知评估,父母冲突水平会影响认知评估,使其带有强烈的子女个人的情绪色彩,冲突水平越高,认知评价越消极,进而引发对子女身心健康或行为表现的影响。认知评估决定着父母冲突对子女各方面的影响程度。在父母冲突和孩子的内化问题之间,认知评估起着中介作用。
人-情境交互作用理论9认为,对于子女来说,父母关系是相对更远端的环境,亲子关系则是相对的近端环境,父母关系对子女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亲子关系这个近端环境的作用10,11。
综合以上理论,可以发现学者们认为不论是消极还是积极的父母关系都会对子女的发展产生影响,只是产生影响的途径不同。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父母行为的直接影响,其他理论都指出父母关系通过间接的途径影响子女的身心发展。溢出假设与人-情境交互作用理论认为亲子关系在父母关系与子女状况之间起着中介作用,认知-情境理论强调认知评价在消极父母关系对子女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情绪安全理论则认为情绪不安感在父母冲突和子女适应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并且这些理论在众多研究过程中都被证实。
3父母关系感知的研究方式
目前已有的关于父母关系的研究大多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有一些研究者使用婚姻质量量表或父母冲突量表从父母的角度来观察父母关系对子女的影响,但这往往不能直观体现子女自己对家庭中父母表现的感受;一些研究者也自编量表或使用已有相关量表直接对子女施测,从子女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冲突研究占大多数,也就是很多研究都集中在父母关系的消极方面,而积极的父母关系与子女心理与行为关系的研究还很少。《儿童对婚姻冲突的感知量表》就是由子女来报告的冲突问卷12,池丽萍、辛自强等人修订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可以被应用于父母冲突与儿童问题行为关系的研究。而完整的用来测量父母关系的问卷还没有可以被广泛应用的,张娥、訾非曾根据情绪安全理论编制了《大学生父母关系感知问卷》1,13,是否可以被应用于更大范围的大学生群体还有待验证。
4 父母关系感知对子女的影响
4.1父母关系对子女心理发展的影响
父母关系对子女心理发展的影响表现在情绪、自尊、人格等多方面。研究发现父母关系的好坏会影响子女的恐惧、焦虑、抑郁等内化问题,总的来说父母冲突与这些内化问题呈正相关,而积极的父母关系与子女的内化问题则具有显著负相关。在各种理论中提到的父母关系影响子女的途径在国外的研究中都被验证,同样在国内的实证研究中也被证实。王美芳14的研究表明父母婚姻质量会直接影响幼儿焦虑问题的产生,两者关系密切且呈负相关,父母婚姻质量也会通过亲子依恋间接作用于幼儿焦虑,亲子依恋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王明忠、范翠英,周宗奎,陈武15的研究显示孩子面对父母冲突会进行认知评估,消极的评估会引起情绪不安感进而影响其抑郁和社会焦虑水平,冲突水平越高,青少年的社交焦虑和抑郁水平也越高,认知评估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同样在池丽萍16的研究中也体现了这一点,认知评价在父母冲突与孩子的内化问题之间起着中介作用。这些研究都证实了父母关系与子女心理发展的关系,并且运用理论都可以得到解释。在家庭中,父母冲突越频繁与激烈,子女的自尊水平就越低17,自我效能感也越低;并且在父母关系不良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的人格特征中更容易具有多疑敏感性、反社会性等特征。积极的父母关系对子女的心理发展起着保护性的作用。根据张娥、訾非13的研究,感知到越消极的父母关系,子女的特质焦虑水平越高,安全感水平越低,相反感知到越积极的父母关系,子女拥有的安全感水平越高,特质焦虑水平越低。在拥有和谐、积极的父母关系的家庭氛围中生活的子女,其心理健康水平也会更好。
4.2父母关系对子女行为发展的影响
个体的外在行为与心理状态息息相关,由此可见父母关系与孩子的外在行为也有着显著的关系。很多研究都发现父母冲突对儿童青少年多方面的发展都有显著的破坏作用。在有关研究18中发现,父母关系的好坏与幼儿的反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在有关调查中还发现,家庭中父母冲突越激烈,儿童的侵略性行为就越严重。父母冲突还会影响子女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子女和朋友间更少的交往水平及更差的友谊质量,或者在恋爱关系中使用类似父母冲突模式的交往策略1,这些现象都与父母冲突相关。父母冲突达到极致,有些父母会选择离婚,父母离婚会对子女产生巨大的影响,经历过父母离婚的子女不仅在自己以后的婚姻中面临着比完整家庭子女更高的离婚风险,在其他方面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在我国有许多家庭也认为离婚会产生的消极影响,所以在他们的婚姻存在问题时会为了子女或其他因素而维持,但是在这样的家庭里,矛盾仍然存在,冲突也会经常发生,子女常常感受不到和谐、积极的父母关系,更多的是消极、负面的父母关系,子女生活在此类环境中受到的不良影响比父母的分离更严重。在邓林园、方晓义,阎静19的研究中,父母婚姻满意度、父母冲突、亲子依恋都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相关,可是在同时考虑父母关系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时,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不再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而父母婚姻满意度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是显著的。这一发现证实了父母关系中积极因素的作用也是重要的。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在关于父母关系的众多研究中,可以发现父母关系是通过直接和间接的途径来作用于子女的发展的,在各种理论的解释中也都可以寻到支点,父母关系中的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都起着重要作用,两者都不可忽视。但是目前的研究中还存在不足,需要加强研究。
首先是研究对象年龄的断层和研究内容的缺乏。已有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父母关系的消极方面,有关父母关系积极方面与子女各方面发展关系的研究是少之又少,研究对象也不够全面,存在年龄断层现象。要进一步加强父母关系与子女身心发展关系研究,尤其是父母关系中积极因素与子女心理发展、在校行为、人格特征等方面之间关系的研究,力图找出积极的父母关系对子女发展的具体作用,为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提供理论支持与理论方案。其次是研究工具的缺乏和研究方法的单一,目前的测量工具只有从父母角度测量婚姻质量的量表和测量子女对父母冲突感知的量表,从子女角度出发测量全面的父母关系的量表只有一份,但研究对象为大学生,适用性还有待检验,所以可以用来测量各年龄段关于父母关系感知的量表还是缺乏的。在研究中还可以采用除问卷之外的观察、访谈、实验设计等研究方法,争取更好地全方位了解父母关系感知对子女的影响。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对子女的引导,鉴于认知评价在父母关系消极因素与子女自身发展之间的中介作用,有必要让子女学会合理看待父母冲突,学会调节情绪,学会对冲突的合理归因,避免对子女自身产生威胁,让消极的父母关系对子女的影响达到最小。如果父母冲突不暴漏在子女面前,那么子女一般不会进行认知评价,同样情绪不安感产生的几率也会降低,所以父母也要有意识的避免或减少冲突,让子女减少感知消极父母关系的机会,营造和谐积极的家庭氛围,促进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娥.大学生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感知及其与安全感的关系.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2] Cox, M. J. & Paley, B. Families as system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97, 48: 243- 267
[3] Belsky, J. Early human experience: a family perspectiv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1, 17: 3- 23
[4]Anderson, E.R. &Lindner, M.S. & Bennion, L.D. The effect of family relationships on adolescent development during family reorganization. In Hetherington E. M., Clingempeel W. G. (Eds.).  Coping with marital transitions: A family systems perspectiv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178- 199
[5]Gerard, J. M. &Krishmakumar, A. & Buehler, C. Marital conflict, parent child relations, and youth maladjustment: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spillover effect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006, 27: 951- 975
[6] Miller, N. B. & Cowan, P. A. & Cowan, C. P. , et al. Externalizing in preschoolers and early adolescents: a cross-study replication of a family model.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3, 29: 3- 18
[7] Davies, P. &Cummings, E. M.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 adjustment: an emotional security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4, 116: 387- 411
[8]Grych, J.H. & Fincham, F.D.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A cognitive-contextual framework.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0, 108, 267–290.
[9] Magnusson, D. & Stattin, H. Person context interaction theory. In Damon W., Lerner R. M. (Vol.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1. Theoretical models of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 Wiley, 1998. 685- 759
[10] Neblett, N. G. & Cortina, K. S. Adolescents’ thoughts about parents’ jobs and their importance for adolescents’ future orientation.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6, 29: 795- 811
[11] Ross, D. P. & Buriel, R. Socialization in the family: Ethnic and Ecological Perspectives. In Damon, W., Lerner, R. D. (Editors- in- chief) and Eisenberg, N. (vol.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3. Social, emotion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6th ed.). Hoboken, NJ: Wiley, 2006. 454- 456
[12]池丽萍,辛自强.儿童对婚姻冲突的感知量表修订.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8)554-556
[13]张娥,訾非.大学生父母关系感知及其与安全感和特质焦虑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6)854-860
[14]王美芳,刘莉,王玉廷.父母婚姻质量、亲子依恋与幼儿焦虑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6)802-805
[15]王明忠,范翠英,周宗奎,陈武.父母冲突影响青少年抑郁和社会焦虑——基于认知-情境理论和情绪安全感理论.心理学报,2014,46(1)90-100
[16]池丽萍.认知评价在婚姻冲突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作用:中介还是缓冲.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30-35
[17]刘浩强.家庭系统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理论研究.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6)40-44
[18]Katz L.F. & Gottman JM. Patterns of marital conflict predict children’s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3, 29: 940-950
[19] 邓林园,方晓义,阎静.父母关系、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中国特殊教育,2013(9)71-77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