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是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一方面需要生涯规划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为科学、切实的生涯规划提供重要保障,两者在个体身上构成一种循环和整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1]。俞国良等曾指出,心理健康视野下的生涯规划是在纵横交织的生涯发展框架中展开的,其根本任务是建构完整的人格,有效地适应社会,终极目标是自我实现[2]。
我国高校自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目前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最难就业”的困境。2014年在校大学毕业生高达727万,高于2013年的699万,“更难就业季”毫无疑问会来临。虽然这一问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生在生涯探索、规划和决策上面存在种种困惑,却没有及早接受正规的生涯规划教育,也是关键原因之一。如果中学生能尽早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能力有所了解,知道自己以后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并对这一职业需要涉及的专业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那么他们在高考选择专业和毕业择业的时候就不会盲目选择。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最追逐无限的知识,那就危险了。好比在如今多元的社会环境下,学生该如何将有限的知识学以致用,这就很有必要事先制定生涯规划,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培养自己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我国庞大的中学教育体系,存在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相对滞后的现状,使得在中学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变得尤为迫切。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生命成长与发展起着引导、示范、催化、矫正和疏导的作用,这也正是基于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开发学生的潜能,奠定学生终生发展的心理基础。它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自我信念、健康的情绪与高尚的情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独立的生存能力,帮助学生在自己未来的生活中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潜能的开发,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3]。本文以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现实情境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方式,探索中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从而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生涯及生涯发展的演变
(一)生涯的概念
我国生涯的概念最早开始于孔子。孔子曾对人的一生进行过生涯规划:人只要本着“仁、义、理、智、信”的行为准则行事,以“克己复礼”的原则约束自己,采取《易经》辨证思维方法创新,则可按如下步骤度过人生“十五治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八十而圣”,如此进步,则有望实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4]。
西方学者对于“生涯”则做出了不同的定义。沙特尔(Shartle, 1952)认为生涯是指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职业或职位的总称。麦克弗兰德(McFarland, 1969)指出生涯一个人依据心中的长期目标所形成的一系列工作选择,以及相关的教育或训练活动,是有计划的职业发展历程。韦伯斯特(Webster, 1986)强调的生涯是指个人一生职业、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总称,即个人终身发展的历程[5]。舒伯(Super, 1976)认为的“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6]。在这些生涯的定义中,舒伯的阐述被当时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生涯的概念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长期到终身、由静态到动态,由关注个体行为和职业发展向注重个体的心理特质与心理过程在不断演变,而这一演变历程正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领域的历程。
(二)生涯发展的演变
在生涯发展理论被提出之前,职业指导已经为人们所熟知[7],但随着生涯理论的不断演变,最开始人们定义的“职业辅导”也逐渐被“生涯发展”所取代。生涯发展在于强调个人一生发展的全过程,它包括个体在一生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是各种角色的协调和整合,是人生发展的全过程。这一概念的转变被舒伯记录在自己的生涯发展理论之中,从此生涯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最重要的则是生涯发展教育被纳进了学校教育之中,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8]。生涯发展取代职业辅导,意味着从只关注人的学术发展与职业发展转变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该理念的转变在教育中展现的功能将会愈来愈明显,这也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启迪。
对于人的生涯发展的探索研究大约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由西方许多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学者们率先涉足该领域的研究。生涯发展的理论则是出现在50年代,此时的理论涉及兴趣、态度与个性发展等因素的研究,人们开始关注经济与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特别是人的职业发展的影响。60年代生涯发展理论进入其成型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有代表性的人物和理论有: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克朗伯兹的生涯决定社会学习理论;罗伊的人格理论;鲍丁的心理动力理论[9]。在60年代大批理论涌现的基础之上,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自己亲身实践的检验,继续推动着生涯理论的向前发展,至80年代生涯理论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了成熟阶段。
二、探索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
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是指把二者结合起来实施,使学生在生涯规划课程实施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素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主动思考如何在把握自身心理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生涯规划,使它们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可持续成长与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既不属于隶属关系,也不属于并列关系,而是属于交叉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正是它们结合的条件和基础[10]。
面对日趋激烈的升学、就业压力和环境变化,中学生在生活事件、意识形态、成长、家庭、社会等方面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和心理问题[11]。生涯的规划同样需要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在充分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中学生的生涯规划[12]。中学生处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和我如何去做。中学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由于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群体差异,下面将分开进行阐述。
(一)初中阶段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的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是为初中生奠定生涯成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生涯发展。因此,对于初中生的生涯规划内容选择不宜过于专业,应该适合于大多数初中生,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认识,职业认识与生涯规划。同时学校在组织与开展活动时,要注意建立层次递进的活动体系,以适合学生的阶段性的发展特点,促进身心健康水平的发展[13]。
初中一年级:学生处于生涯发展的认知阶段,同时也处于自我意识强而不稳的青春期。这一时期的教育侧重给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的指导,了解生涯规划的一般知识,初步帮助学生培养生涯规划的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尤其是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初中二年级:这个阶段应考虑学生的能力因素,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生涯规划的探索与尝试,并逐步提升相应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观念与合适的职业倾向,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需求并认识自身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理想积淀力量。
初中三年级:这个阶段存在分流,学生们面临就业或升学的压力和选择。一部分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投身工作,但绝大多数学生会继续升学,因此对于初三学生侧重对其就业与升学的指导,帮助学生培养相关的职业能力与技巧。
表1 初中阶段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方案
年级 |
教育目标 |
具体内容 |
实施途径 |
初一 |
1.了解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2.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
1.学生“自画像” 2.借助心理测量工具,教师指导下测试 3.在教师的讲解下,了解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 |
1.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3.班会课 |
初二 |
1.在具体实践中,进行生涯规划的探索与尝试,提升自己的能力 2.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观念与合适的职业倾向 |
1.参加生涯规划讲座、学校举办的生涯规划活动 2.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信息、并与父母、老师进行交流 3.辅助各种测量工具,进行自我评估,帮助了解自己 |
1.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3.问卷调查与访谈 4.各类生涯规划讲座 |
初三 |
做好就业或升学的选择和准备 |
1.收集分析各类信息 2.借助生涯设计工具,在教师指导下做出合理选择 |
1.生涯咨询活动 2.模拟面试 3.生涯规划设计工具 |
(二)高中阶段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身体的主要器官与性发育都趋于成熟,心理上具有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同时面临新的矛盾和冲突,形成探索与解决矛盾的过程[14]。高中生需要面对高一结束后的文理分科和高考后的专业选择,这些都是生涯规划中的重大选择,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要重视这个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抓住实施的关键时期。生涯规划的实施并不是杂乱无章地传授,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循序渐进的开展[15]。
高一年级:主要任务是在已有生涯规划的知识体系基础上,继续对社会环境进行认知与探索。通过组织与高年级学生的交流会、聆听专家讲座报告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专业特点,了解相关政策和法律,理性看待社会上出现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锚等测试,帮助学生分析自我特长、优势和局限,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特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为高一结束后的文理分科做好充分准备。
高二年级:学校一方面要强调分科方向,让学生对自身文理科的学习领域有个清晰认识;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分科学习后,也可以对分科结果做出调整,这时就需要得到学校专业人员的指导,让学生能顺利进行调整。同时,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社会探索,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高三年级:应着重专业选择、就业心态等方面的指导,积极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的决策能力、实施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形势、专业特色和发展前景;集中宣传高考志愿填报政策和填报技巧,举办专业选择、就业程序的讲座;对毕业生提供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政策咨询与指导;通过各种心理测试,引导毕业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及时修正升学、就业目标,确立合理的升学和就业期望,帮助学生转变角色,尽快适应社会[16]。
表2 高中阶段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方案
年级 |
教育任务 |
具体内容 |
实施途径 |
高一 |
1.自我认识与分析 2.环境认知与探索 3.了解社会形式政策 |
1.让学生自我评估,或通过各类测验分析自己 2.让学生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未来就业相关资料 3.让学生了解社会政治、经济、相关法律法规 |
1.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3.社会调查与访谈 |
高二 |
1.自我评价 2.社会实践 |
1.依据自身情况,结合指导意见,进行分科选择 2.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实践能力 |
1.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2.社会实践活动 3.生涯规划讲座 |
高三 |
专业选择、就业心态等方面的指导 |
1.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的决策能力、实施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2.引导毕业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做出合理选择 |
1.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2.生涯规划咨询活动 3.三方交流会(学生、家长、教师) |
综上所述,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休戚相关,但两者却不存在替代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俞国良认为“生涯规划概念的演变历程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视野的历程,也是生涯规划的理念与当代心理健康观日趋吻合的历程。个体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实现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继而影响着生涯规划的整个过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生涯教育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2]。
相对于初中生、高中生具体设计的生涯规划方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答6个W问题[17](见表3),设计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生涯规划方案。
表3 生涯规划的6个W问题
wh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