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团体游戏改善孤独症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个案研究
杨爱佳 刘晓溪(北京市朝阳区安华学校,北京100011)
摘要:社会交往障碍是孤独症学生的核心障碍之一。团体游戏在孤独症学生的康复训练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研究通过在团体游戏课堂教学中开展精心设计的具有康复训练功能的团体游戏活动,对一名重度孤独症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进行干预,有效提高了该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关键词:团体游戏;孤独症;社会交往能力
一、引言
社会交往障碍是孤独症学生的核心障碍之一。精神病学专家Kanner于1943年首次报道的11例自闭症案例中就描述到:这些孩子难以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同伴交往能力差,语言表达和理解存在困难、语言的交际功能不足。后来,美国教育部提出:孤独症会显著影响个体的社会互动能力、交流能力,进一步明确孤独症学生在社交能力方面的核心问题为“注意力、社交行为以及社会互动”的问题[1]。美国精神病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于2013年正式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DSM-5)中也再次明确提出了自闭症存在社交沟通和社交互动缺陷[2]。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孤独症学生缺乏社会交往能力,当有需求不能表达或者表达不准确会导致学生出现情绪行为问题。因此孤独症学生的社交障碍又会进一步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进而影响孤独症学生适应社会、提升生活质量。可见提升孤独症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意义重大。目前已有研究,特别是国内较多的是利用团体游戏治疗来改善幼儿的同伴关系和社会技能的训练以及治疗儿童的心理问题。综合大量文献研究表明团体游戏干预使特殊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积极的体验;有助于培养和发挥特殊儿童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特殊儿童与他人交流的兴趣和欲望[3]。
团体游戏是游戏治疗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在学生团体中进行的,通过教师与同伴互动来改变儿学生的行为,促进其发展的干预方式。在团体游戏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一种动力性人际关系,治疗师能提供精心选择的游戏素材和营造出安全的团体氛围,学生借由自然地沟通媒介,实现其自身的完全表达和自我揭露[4]。儿童都具有自我发展的力量, 孤独症儿童也不例外,他们更需要研究者为他们创设适宜的条件,制造自由舒畅的气氛,无条件地接受并理解他们。在这样的环境支持下,孤独症儿童就可能放松地表达自己[5]。因此,让孤独症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矫正自己的行为,更符合孤独症学生的特点。
二、个案基本情况及问题
基本情况:然然,男,2011年出生,2016年被诊断为孤独症,现就读于北京市某培智学校。个案具备一定认知能力,能够使用语言进行沟通,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但较为刻板,注意力易分散。
社交现状及问题:经功能发展水平(FDL)评估表评估然然属于水平5,评估后发现然然能自发地和同伴进行有目的的互动,在活动中也能够和同伴进行交流活动。但然然在做某一项活动中有自己的设计,但是一旦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就不按照游戏的规则进行,必须要让所有人按照他的要求。然然在回应他人的感受方面还需要加强,并且在游戏的过程中不能够接受失败。
三、干预方案
首先对然然进行能力评估,评估的游戏主要以互动游戏为主,用来检测学生参与游戏时间、辅助程度及互动频率和喜欢哪种游戏等,为后面设置游戏、确定目标打下基础。通过前期的几次游戏观察,发现然然对各种各样的玩偶兴趣比较大,所以在团体游戏课上设置了以玩偶为主线的游戏活动。
然后针对学生评估后的结果进行干预活动的制定。使用功能发展水平(FDL)评估表对该组学生进行评估,评估发现个案及该组学生均属于阶段水平5。其中目标1-目标6分别为:①学生能够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图;②学生能够模仿熟悉的假象行为(有象征性行为);③学生能够把他人加入他的游戏中,即使她不是独自玩耍;④孩子能够在做某一项活动中有自己的设计,例如:涂鸦、跑步、跳跃等;⑤学生会适当的回应他人的感受;⑥学生能够表现出自信心去解决社交场合中出现的冲突。
以下是针对学生在团体游戏课上设置的活动,在进行干预的过程中教师基于学生兴趣、不断调整适合学生的团体游戏活动,有效降低了学生因游戏活动的难度以及对游戏活动没有兴趣后出现的情绪行为问题,并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在其中充当参与者、引导者,逐步提升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四、干预过程
团体游戏课程平均每日半小时,每周2-4次,干预时间集中在9月-12月、3月-5月。参与成员包括1名教师、1名个案和2名团体成员。按照月份划分不同阶段活动内容,在不同的阶段,带领学生做的游戏活动是不同的。
在前期,第一阶段学生评估阶段进行简单的自由游戏,教师主要充当观察者和提问者,观察然然在游戏中的表现,寻找然然喜欢的游戏活动;在第二阶段中然然已经熟悉教师,教师对然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选择然然喜欢的玩偶作为游戏的主题,围绕这玩偶开展一系列的游戏活动。首先是规则类,主要针对在第一阶段对然然观察发现的问题,加强然然遵守游戏的规则。在进行规则游戏时需要教师进行提前设计,根据要进行的游戏主题设定游戏的目标和规则,并向参与然然明确规则,在活动中根据规则进行活动。在过程中教师可根据然然的参与情况逐渐增加游戏规则也可以让然然一起共同设定游戏的规则。
中期阶段,开始结合然然的目标开始进行活动,在此阶段,教师开始引导然然主动与其他的同伴进行互动,教师会创设一些情境,在情境下教师会出各样的难题,让然然去和同伴一起解决问题,教师在其中充当参与者、引导者和破坏者角色。
终期阶段已经是第二学期了,然然已经能很好地和同伴一起进行游戏活动了,所以在游戏活动的设计上面,逐渐的加大活动的难度。在第一阶段主要进行的是假装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学生通过动作演绎和口语表达的方式进行再加工和创作,虚构和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和情境。培养然然的思维发展和社交情绪能力。在第二阶段中主要是针对学校现有的材料和物品,进行模拟小超市的游戏。然然可以通过扮演顾客或超市服务人员,进行交流互动,以及自我选择的能力。
以假装游戏玩偶过家家为例:
1.教学缘由:利用玩偶作为客体来进行活动,学生自言自语创编一个故事,在故事中有相应的物品、人物、环境、情节的设定,并通过表情、语言、动作等方式进行演绎。
2.教学目标:学生可以在游戏活动中有自己的设计,自己规定过家家的主题,按照自己的想法布置。在游戏中,学生能够按照在活动前制定的游戏规则,参与到游戏活动当中。
3.先备技能:
(1)具备功能性游戏能力。
(2)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
(3)掌握常见物品的功能、特点、类别属性。
4.材料的准备:各种各样的玩偶、积木、轻轻泥。教师要根据活动的内容创设活动情境的指导语,例如 “小狮子肚子饿了,请小兔子帮我做一顿饭吧”、“小老虎你的小手太脏了,快快洗洗手吧”等。
5.教学程序:
教师和学生一起选择出今天要一起游戏的4个小动物玩偶。大家一起确定我们今天要玩游戏的场景,例如:在家里面。教师和学生一起用之前课上轻轻泥捏好的各种物品,摆出一个家,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偶,一起做过家家的游戏。在过程中教师会不断的提出各种线索,如:天亮了、天黑了、小兔子饿了等等,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目标线索做出相应的反应。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的给予强化,例如:教师给出天黑了的线索,学生利用玩偶做出天黑了要睡觉的动作,这时教师就可以说“天黑了,按时睡觉真是好宝宝呀”。
6.教学要点:在游戏活动中要创造出良好愉悦的游戏环境,鼓励学生言语、动作的反应以及学生之间、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
7.活动调整:在初期练习时,教师可以规定活动的主题,随着学生游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逐步提升难度,可以请学生自主命题,自己设定情境进行假想游戏,不再给予特定主题的命题式练习。
五、干预效果及反思
(一)干预效果
1.团体游戏改善孤独症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团体游戏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平台,使孤独症学生能够与其他学生一起参与活动。这有助于他们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轮流。从统计的结果来看,通过开展团体游戏对孤独症学生进行干预,其中会有一定的平缓期。总的来说对于孤独症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是有所提升的。在干预的过程中,前期到中期的阶段有个别目标出现下降的现象,这与给学生制定的目标活动以及学生考勤等因素有关。在初期以简单的规则游戏为主,主要的干预目标是学生熟悉老师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其次,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一旦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就不按照游戏的规则进行,开始出现情绪问题,但是在后期游戏活动及内容更新,游戏活动的选取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学生出现情绪问题的频率逐渐减少,主动参与活动,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有所增加,导致学生分数也在稳步上升或持平。学生在学校接受团体游戏课程,对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有较明显的作用,但因病居家期间并未采用居家指导的形式开展团体游戏相关干预,学生的能力保持,直至学生再次返校接受团体游戏课程后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再次被提升。
2.不同游戏类型对学生交往能力的影响。
四种类别的游戏对个案学生交往能力的影响,依次是从情境下解决问题到规则游戏再到想象游戏和模拟游戏。在前期主要是以规则游戏为主,通过玩偶捉迷藏等活动展开的,主要是训练学生不接受失败的情况,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比较好,虽然还是不太能接受失败,但是不会出现太大的情绪问题了,能够在教师的语言提示下,继续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活动。在中期主要是解决问题的游戏,也是围绕这玩偶展开的,通过教师制造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下去解决,学生在此过程中,开始还是很有兴趣的,但经过几周的的活动,学生的参与度逐渐的变低,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在终期主要进行的是假装游戏以及模拟游戏,让学生在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像,创造性的去表达。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入轻轻泥、积木等学生喜欢的玩具,学生生由最初的被动参与到之后的主动要求进行活动确定游戏主题,虽然只有短短几周时间,但学生效果十分显著。
通过进行不同种类的游戏活动后发现,在每个游戏的主题下,可以适当的增加学生间互动能力提升的游戏,让学生和学生进行互动,这样互动的类型就能变为同伴互动,这是一种发生在游戏过程中的,与游戏主题和内容相关的同伴相互作用的过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反思
游戏内容和教具的使用与拓展:在游戏活动的拓展方面还是要在加强的,以一个主题进行游戏活动,虽然选取的玩教具都是学生喜欢的,但是频繁的使用一种玩教具进行游戏,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新鲜感会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活动的参与度会降低,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要开拓思路,创设更多符合学生所处水平阶段以及身心发展特点的游戏活动。
六、参考文献
[1]Kanner L. Autistic disturbances of affective contact[J]. Nervous Child, 1943(2):217-250.
[2]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M].London: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2013:50-51.
[3]符东梅.同伴介入法对学前自闭症学生社交技能的干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
[4]白洁琼,蒋路易.特殊儿童团体游戏治疗的研究综述[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4):70-73.
[5]毛颖梅,谢倩,刘红艳.应用游戏治疗提高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的个案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9):826-828.
[6]梁慧琳.儿童自闭症的游戏治疗[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25(1):96-97.
[7]毛颖梅.特殊儿童游戏治疗[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25-26.
本文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运用团体游戏改善自闭症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CDDB2229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安华学校,100011)
姓名:杨爱佳
单位:北京市朝阳区安华学校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西里二区12号楼
邮编:100011
手机号码:18210719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