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的提出
社会认同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指“个人通过自己(或他人)在某社群的成员资格把自己与其他人区分开来,并将该社群内典型成员的特征冠于自己身上,让自己的特性等同于社群内典型成员的特性。”[1]可以说,社会认同是个体通过社会分类、社会比较等方式,选择自己所归属的群体,并对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社会范畴的意识,以及这个群体身份所伴随而来的在情感和价值观上的重要性知识,它帮助个体找到什么是“群体中的我”,什么是“我们”,是人们精神稳固的源泉之一。积极的社会认同可以帮助个体提高自尊,提高个体的认知安全感,进而帮助个体找寻存在的意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出现,人们接触网络越来越方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6月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26.8%,从年龄阶段看,10-19岁的群体占到了23.2%[2]。青少年由于身心不成熟,更易沉溺于网络,如微博、网聊、游戏、网购等等。由于个体更多的时间上网,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本研究将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出发,探讨青少年网络使用状况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选取汉中市三所中学,其中城市两所、农村中学一所,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82份,收回率97%,其中有效问卷517份,有效率86.17%。其中,男生279人,女生238人;农村学生245人,城市学生272人;初二学生290人,高二学生227人。
2.2研究方法
2.2.1社会认同量表
社会认同问卷[3],采用Luthtanen和Croker编制的量表, 该量表共四个维度,分别是成员身份、他人对群体的评价、自我对群体的评价、认同的重要程度。该量表采用四级评分,总分越高,表明社会认同水平越高,个体越认可自己所属的群体与成员身份。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
2.2.2 Young 网络成瘾量表(IAD)
采用Kimberly 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量表[4],该量表共20道题目,采用五点计分,最终将每题得分相加,就是总分。IAD分数越高,说明各题网络行为越多,网络依赖度越大。一般IAD总分40-60为轻度网络成瘾,60-80为中度网络成瘾,80-100为重度网络成瘾。该量表的信度为0.736,效度为0.83。
2.3数据分析
全部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处理,主要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及F检验。
3研究结果
3.1 中学生网络使用状况的人口统计学因素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中学生网络成瘾量表得分在40分以下的是374人,40-60分的83人,60分以上的有60人。从表1中可看出,中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在性别、年级和生源地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在0.01水平上存在差异;初二学生的得分高于高二,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学生的得分高于农村学生,且差异显著。
表1 网络使用状况的人口统计学因素分析
人口统计学变量 人数N M±SD t |
性别 女 238 50.93±11.58 -3.330** 男 279 58.57±15.88 年级 初二 290 60.21±10.81 4.589** 高二 227 49.92±12.77 生源地 城市 272 63.79±10.71 4.145** 农村 245 54.09±10.76 |
*表示 P<0.05,**表示 P<0.01
3.2 中学生社会认同水平的人口统计学因素分析
根据数据分析显示,女生的社会认同得分高于男生,存在显著差异;高二学生的社会认同得分高于初二学生,并存在显著性差异;城市学生的社会认同得分高于农村学生,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表2 中学生社会认同水平的人口统计学因素分析
认同总分 N M±SD t |
性别 女 238 35.55±3.90 -1.225* 男 279 32.04±3.53 年级 初二 117 30.27±3.54 -2.057** 高二 227 39.12±3.76 生源地 城市 272 42.02±2.37 1.513** 农村 245 36.37±2.46 |
*表示 P<0.05,**表示 P<0.01
3.3网络使用与社会认同各个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
表3网络使用与社会认同各个因子之间的相关
成员身份 他人对群体的评价 自我对群体的评价 认同的重要度 社会认同总分 |
网络使用状况 -.205** -.278** -.209** -.301** -.217** |
注:*表示 P<0.05,**表示 P<0.01
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网络使用状况同社会认同总分及各因子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
3.4 不同网络使用状况组的社会认同水平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中学生网络成瘾量表得分在40分以下的是374人,40-60分的83人,60分以上的有60人,分别作为无成瘾组、轻度成瘾组和成瘾组,与社会认同及其各维度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不同网络使用状况的中学生的社会认同总体水平及各个维度均存在极强的差异性,具体内容见表4。
表4 不同网络使用状况中学生的社会认同水平比较及事后检验
成员身份 他人群体的评价 自我对群体的评价 认同的重要度 社会认同总分 |
成瘾组 14.68±1.87 8.68±1.55 3.14±1.07 7.67±1.55 34.15±1.51 轻度成瘾组 16.36±1.53 9.22±1.29 4.06±1.13 9.02±1.44 39.16±1.32 无成瘾组 17.91±1.66 10.64±1.47 5.00±1.49 10.41±1.75 43.95±1.59 F 64.367** 32.702** 40.036** 53.153** 47.250** 事后检验 3>2>1 3>2;3>1 3>2>1 3>2>1 3>2>1 |
注:1.成瘾组;2.轻度成瘾组;3.无成瘾组.*表示 P<0.05,**表示 P<0.01
4 讨论
4.1中学生网络使用状况的人口统计学因素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27.65%,其中,轻度成瘾率为16.05%,中度及以上成瘾率为11.60%。这个数据高于国内多数学者的研究,如,潘苗等人调查新乡市中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3.648%[5], 张宛筑研究贵阳市中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7.1%[6],于素维等人调查的营口市中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2.76%[7],但这个数据低于周小燕等人调查的延安市中学生网络成瘾率32.49%[8]。究其原因,虽然研究大多使用的量表为YoungIAD量表,但此量表多年来经过不断修订,有多个版本,计分方式不同,从而导致结果不同。进一步的方差分析表明,男生的网络使用率明显高于女生,并存在显著差异,这和国内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是一致的。张宛筑等人的研究发现,初中生和高中生网络成瘾检出率无显著差异[9],于素维的研究则发现,高中生的网络成瘾检出率高于初中生,并存在显著性差异[10]。本研究的结果和前人不同,即,初二学生的网络使用明显高于高二学生,并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认为,高中生的学业压力较大,空闲时间较少,而初中生相比较空余时间较多,再加上现在网络普及率较高,所以初中生的网络使用率较高。在生源地维度上,城市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明显高于农村学生,并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村由于各方面的条件所限,网络普及率不及城市,所以,农村学生的网络使用相比较而言,还是较少的。
4.2 中学生社会认同状况分析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女生的社会认同水平高于男生,并存在显著性差异,初二学生的社会认同显著低于高二学生的社会认同水平。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中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时期,普遍认为,自我同一性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自我认同;其次是个人同一性;再有是社会同一性,即社会认同。初二学生处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早期,而高二学生处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晚期,所以,高二学生的社会认同水平高于初二学生。对于男性和女性来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但女性在人际关系领域的发展比男性突出。女性在定义和描述自己的时候更多是从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角度出发,而男性则更多地依靠竞争和能力给自己定位[11]。相比而言,女性更在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及情感的归属,所以女生的社会认同水平高于男生,并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的差异。
生源地维度上,城市学生的社会认同得分明显高于农村学生,表明,城市学生是非常在意自己的城市身份的。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现代化的程度远远高于农村。我国实行的户籍制度,使得很多农村孩子希望通过诸如教育、工作等途径进入城市,获得户口和相应的权利。所以,农村孩子对自己原本所归属的群体成员身份认同较低,而城市中学生更看重自己的原本身份。
4.3 网络使用情况对中学生社会认同水平发展的影响
相关分析显示,网络使用情况与社会认同总分及各因子均存在显著负相关,说明网络使用程度越高,社会认同水平越低。把中学生按照网络使用情况分为高中低三组,比较其社会认同的差异,结果显示,在成员身份维度上,无成瘾组的得分最高,表明个体对自己的身份以及归属群体的认识最为清晰,成瘾组得分最低,表明个体对自己的归属群体以及成员资格认识模糊。青少年群体由于自控力差,辨析力不强,长时间的沉溺于网络世界,会减少个体同现实生活的接触,使得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混淆,从而对自己的归属群体意识模糊。
人们在选择构建自己社会认同的群体时,通常会考虑各种社会团体之间的优劣、社会地位和声誉,争取把自己编入较优越的社会团体,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会评价和自尊。在他人对群体的评价和自我对群体的评价维度上,无成瘾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