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农村初中生学校适应与攻击性的关系: 基于潜在剖面分析

                                          农村初中生学校适应与攻击性的关系:基于潜在剖面分析
                                                          

                                                             郭雅煊1 谢梦2 董及美1* 姜先朝1
        (1.济南大学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2.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四川 泸州 646000)
 

[作者简介:郭雅煊,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谢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教育科研。董及美(通讯作者),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姜先朝,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为探讨农村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潜在类别及其与攻击性的关系,采用学校适应量表和攻击性量表对1109名农村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农村初中生的学校适应可分成“适应较好组”(3.34%)、“一般适应组”(40.85 % ) 、“适应不良组”(21.55%)、“适应困难组”(3.88%)以及“低学业适应组”(30.39%)五种潜在类别;(2)“适应不良组” 和“适应困难组”学生的攻击性水平最高,“一般适应组”学生的攻击性水平适中,“适应较好组”和“低学业适应组”学生的攻击性水平最低;(3)多元逻辑回归结果表明,除“适应不良组”和“适应困难组”中初一学生占比显著高于初二学生之外,其他学校适应潜在类别学生的比例在性别和留守情况两方面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农村初中生的学校适应存在5种潜在类别,且学校适应潜在类别与攻击性密切相关。
 

       关键词:学校适应;攻击性;潜在剖面分析;农村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 G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根据关系发展系统论的观点,个体所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其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1]。学校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环境之一[2], 因此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是衡量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3]。研究发现,约有20%~30%的在校学生存在学校适应问题,部分学生的学校适应问题异常突出[4]。由于初中生身心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具有冲动性较高、情绪不稳定的特点,他们出现环境适应问题的可能性较大[5]。与此同时,相较于普通群体,处境特殊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适应问题更值得关注[6]。因农村地区存在经济发展和教育资源储备等方面相对落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还有待完善等问题[7],农村学生可能更容易出现学校适应问题。
       学生学校适应不良会导致其产生一系列内化和外化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和攻击、欺凌等行为问题[8]。其中,攻击性是指个体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有意伤害被攻击对象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其结果会导致被攻击对象遭受破坏性影响[9]。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挫折情境是诱发个体做出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外部线索[10]。根据这一观点,学校环境适应不良是学生不可忽略的挫折情境,可能会引发其产生愤怒、焦虑以及孤独感等不良情绪体验,当这种消极情绪反复出现时就会增加其攻击性水平提高的可能性[11]。由于学校适应包括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学业适应等多个方面,消极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较差的学业成绩都会增加学生产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12-14]。然而,已有研究大多是从学校适应的某一方面分析其与攻击性的关系,而未直接将学校适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量。综合不同学校适应维度的已有研究结果可以推测,农村初中生的总体学校适应越差,其攻击性水平会越高。
       由于学校适应具有多维性,各维度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水平一致或不一致的多种情况。但前人关于学校适应的研究大多采用以变量为中心的方法,探讨学生学校适应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难以反映学校适应与其他变量之间简单线性关系背后的异质性特征,存在诸多不足[15]。作为近年来应用较多的以个体为中心的分析方法,潜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LPA)可以将在某一方面具有相同特征的青少年进行归类以形成不同类别群体,从而保证各群体间的异质性和群体内的同质性[16]。因此,采用潜在剖面分析的方法可以揭示学生学校适应类别方面的独特特征,并可为探究学校适应与攻击性的关系提供新的思路和证据。例如,有的学生各维度学校适应情况均较好或均不乐观,又或者不同维度之间的水平具有明显差异,从而给学生形成不同类型或程度的挫折情境,并由此导致其攻击性水平的个体性差异。
       研究发现,学校适应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17,18]。此外,相较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较差,更容易出现学校适应困难的现象[19]。因此,在对学校适应潜在类别进行分析时,需要考虑到人口学变量对学校适应潜在类别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潜在剖面分析的方法,根据农村初中生在学校适应各维度上的得分来实现对其学校适应的归类,明确其潜在类别的突出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不同学校适应类别学生攻击性水平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为降低农村青少年的攻击性水平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教育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被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对四川省5所初中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施测前取得学校支持和学生监护人知情同意。共发放及回收问卷1200份,剔除因填写不完整等因素造成的无效问卷,最终有效调查问卷1109份(有效率92.4%)。其中男生545人(49.1%),女生564人(50.9%)。初一年级538人(48.5%),初二年级571人(51.5%),留守儿童804人(72.5%),非留守儿童305人(27.5%),平均年龄(13.28± 0.87)岁。
(二)研究工具
1.攻击性量表
       该量表共包含29个题目,由Buss和Peny编制[20],包括躯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四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方式,1为“非常不符合”,5为“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示攻击性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
2.学校适应量表
       该量表共包含27个题目,由国内学者崔娜编制[21],分为学校态度、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学业适应及常规适应五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方式,1为“非常不符合”,5为“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说明学校适应情况越好。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
(三)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多元逻辑回归分析,使用Mplus 7.4统计软件对学校适应进行潜在剖面分析。
潜在剖面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工作,首先,从初始模型开始逐步增加模型中的类别数目,直至找到拟合数据最好的模型[22]。模型拟合指数包括AIC、BIC、ssaBIC、Entropy、VLMR、aLRT和BLRT,其中前三个指数的数值越小表示类别模型拟合越好。在进行模型比较时,VLMR、aLRT和BLRT用于比较k-1个和k个类别模型间的拟合差异,如果P值显著,则说明k个类别模型优于k-1个类别模型。使用Entropy评价分类精确性,Entropy ≥0.80表明分类准确率超过90%,模型在可接受的范围[23]。其次,采用BCH方法以学校适应的潜在类别预测攻击性,验证潜在类别划分的有效性。


三、研究结果
(一)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素分析法检验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24],结果表明,共有22个因子的特征根值大于1,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只有19.96%,小于临界值40%,因此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二)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学校适应各维度与总体情况均与攻击性呈显著负相关。
(三) 学校适应的潜在剖面分析
       为探索农村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潜在类别,从类别数为1的基准模型开始,逐步增加类别的数量,不同数量的潜在剖面模型拟合指数如表2所示。首先,所有模型的Entropy值均超过了0.8,表示所有模型的精确性良好。其中,从1类别到8类别,AIC、BIC和ssaBIC随着类别数增加呈单调递减趋势,但从5类别到6类别时,AIC、BIC和ssaBIC值的递减趋于平缓。此外,从6类别开始,VLMR和aLMR值不再显著,说明6类别及之后的模型并不显著优于5类别。综合各个指标和理论依据,本研究认为5类别模型最能充分描述农村初中生学校适应的类别信息,最终选择5类别模型为最佳模型。

       此外,学校适应的潜在类别在5个维度上的分数分布如图1所示,5个潜在类别的初中生在不同维度上的均值差异明显,显示出不同特征。

       在不同学校适应潜在类别方面,第1类(C1)初中生各维度上的分数都相对较高,表明该类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最好,故将其命名为“适应较好组”,共37人,占全体被试的3.34%。第2类(C2)学生各维度上的分数有较大的波动性,除在学业适应维度的分数较低外,其他各维度得分均较高,表明其整体适应良好,但学业适应水平较低,命名为“低学业适应组”,共337人,占比30.39%;第3类(C3)学生各维度上的分数均处于中等,将其命名为“一般适应组”,共453人,占比40.85%;第4类(C4)学生各维度上的分数均较低,故将其命名为“适应不良组”,共239人,占比21.55%;第5类(C5)学生各维度上的得分最低,其均值都低于2.5分,将其命名为“适应困难组”,共43人,占比3.88%。
(四) 不同学校适应类别初中生在学校适应各维度上的差异
       为确定学校适应潜在类别是否具有异质性,对5个潜在类别初中生在学校适应各维度上的情况进行差异分析。以学校适应的潜在类别为自变量,学校态度、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学业适应及常规适应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5个潜在类别在学校适应5个维度上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因此,对农村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潜在分类能很好地区分其在学校适应类别方面的独特特征,即所做的潜在剖面分析有效。
(五)农村初中生学校适应潜在类别的人口学特点
       为进一步探讨农村初中生学校适应潜在类别的人口学特点,以学校适应潜在类别为因变量,性别(男生为参照)、年级(初一为参照)、留守经历(非留守经历为参照)作为自变量,进行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一般适应组(C3)为参考类别,分析得出Odd Ratio系数(见表4),反映不同性别、年级以及留守经历在学校适应潜在类别的比值。结果表明,在年级方面,较C3组而言,C4组和C5组的初一年级学生占比显著高于初二;而在性别和留守经历方面,其人口学变量的预测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
(六) 学校适应潜在类别与攻击性的关系
       为探究农村初中生学校适应潜在类别与攻击性的关系,以学校适应五个潜在类别为预测变量,攻击性为结果变量,采用修正的BCH法进行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显示,学校适应5个潜在类别在攻击性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2=413.54, P<0.001)。具体表现为适应困难组(M=3.44)和适应不良组(M=3.17)的攻击性水平最高,且两者水平相当,一般适应组(M=2.85)的攻击性水平居中,低学业适应组(M=1.99)和适应较好组(M=2.03)的攻击性水平最低。

 

四、分析与讨论
(一)农村初中生学校适应的5个潜在类别及其特点
       本研究中农村初中生的学校适应存在明显异质性特征,可分为5个潜在类别。其中,“适应较好组”和“一般适应组”共占总体学生的44.19%,表明本研究中农村初中生的学校适应情况总体良好。但“适应困难组”和“适应不良组”占比25.43%,表明仍有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较差。在学校适应各维度方面,同伴关系方面表现最好[25],学业适应方面问题较为突出[26],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
       本研究发现有30.39%的学生属于“低学业适应组”,其学校适应其他4个维度得分都较高,但学业适应维度得分偏低。这一类别学生出现的原因,可从家庭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部分农村家庭存在父母教育缺失或对子女教育投入与监管不足,以及教育期望低等问题[27],容易让其子女产生学习不重要,甚至“读书无用”的想法。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教学资源相对缺乏,师资力量偏弱,容易出现学校学习氛围较差、学生学习兴趣减退等问题。在此背景下,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足,从而产生厌学、成绩下降等学业适应问题。
(二)农村初中生学校适应潜在类别的人口学特点
       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和留守情况对学校适应潜在类别的预测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首先,学校适应潜在类别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与以往研究认为女生学校适应状况优于男生的结果并不一致[17]。由于本研究样本来自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偏远地区,在面对学校适应问题时,学生的家庭和学校能够给予的支持有限,多数时候只能自己应对各种问题,这就导致性别对学校适应的潜在类别并不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这一样本背景特征也是导致学校适应潜在类别不存在显著留守情况差异的原因。除此之外,相比于“一般适应组”,初一学生在“适应不良组”和“适应困难组”的人数占比显著高于初二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初一学生刚升入初中,需要适应新的学校环境和更高的学习要求,这都会影响其学校适应水平[28]。而经过一年的适应期,初二学生已经能基本有序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初一学生比初二学生更容易出现学校适应不良的情况。
(三)农村初中生学校适应潜在类别与攻击性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学校适应类别的农村初中生存在显著的攻击性水平差异,这表明本研究对学校适应潜在类别的分析有效,也揭示出不同学校适应潜在类别对农村初中生的攻击性水平有不同的影响。随着不同类型学生学校适应水平的降低,其攻击性水平随之提高。这一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挫折-攻击理论的观点[10],学生在学校环境中遭受的挫折是导致其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29]。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和攻击性密切相关,人际交往能力差的青少年表现出更高的攻击性[30]。因此,与“适应困难组”和“适应不良组”不同,本研究中的“低学业适应组”学生虽然学业适应不良,但他们的人际关系和常规适应情况良好,其在学业上受挫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得到了一定缓冲,因而攻击性水平也较低。
       根据本研究结果,农村初中生的学校适应存在5种潜在类别,且不同类别与攻击性之间存在明确的关系模式,这为提高农村初中生的学校适应水平及青少年的校园欺凌防治提供了具体的教育建议。对“低学业适应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提高该类型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其学业适应水平。对“适应困难组”和“适应不良组”学生来说,学校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帮助其建立好良好的人际关系,引导其采取恰当的方式应对挫折,从而提高其学校适应水平并降低攻击性水平。
 

五、结论与不足
(一)结论
       首先,学校适应可以分成“适应较好组”(3.34%)、“低学业适应组”(30.39%)、“一般适应组”(40.85%)、“适应不良组”(21.55%)和“适应困难组”(3.88%)五种潜在类别。
       其次,多元逻辑回归结果表明,除“适应不良组”和“适应困难组”中初一学生占比显著高于初二学生之外,其他学校适应潜在类别学生的比例在性别和留守情况两方面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最后,“适应困难组”和“适应不良组”的学生具有最高的攻击性水平,“一般适应组”学生的攻击性水平适中,“低学业适应组”和“适应较好组”学生的攻击性水平最低。
(二)不足
       然而,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虽然本研究克服了以变量为中心研究取向中的一些不足,但本研究为横断调查,难以明确因果关系,应该更多采用纵向研究。其次,本研究仅选取农村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但每个阶段的学生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学校适应特征,未来研究可拓宽研究对象的范围,考察不同阶段个体学校适应的潜在剖面是否存在差异,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建议。
 

参考文献:
[1]Overton WF. A new paradigm for developmental science: Relationism and relational-developmental systems    [J]. 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 2013, 17(2).
[2]Zhou M, Fan L, Tian Y, et al. Does mental health mediate the effect of deviant peer affiliation on school  adaptation in migrant children: evidence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 in China [J]. Public Health, 2022, 213.
[3]Xie L, Zou W, Wang H. School adaptation and adolescent immigrant mental health: Mediation of positive academic emotions and conduct problems [J].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2022, 10.
[4]卢富荣, 刘丹丹, 李杜芳, 等. 父母教养方式与低年级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关系: 基于交叉滞后分析[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 16(2),
[5]刘艳艳, 侯振虎. 河南省初中生青春发育时相与社会适应水平的关联[J]. 中国学校卫生, 2022, (12). 
[6]Wang S, Mao Y. The effect of boarding on campus on left-behind children’s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Chinese evidence from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analysis [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 2018, 38(3).
[7]高屾, 闵文斌, 常芳, 等. 农村初中生校园欺凌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02).
[8]Zhang H, Shen B, Deng C,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offspring communication and the school adaptation of leftover children in overseas countries: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mpanionship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 sense of safety [J]. Behavioral Sciences, 2023, 13(7).
[9]Wang Y, Cao S, Zhang Q, et al. The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ngry rumination and reactive–proactive aggression and the moderation effect of consideration of future consequences‐immediate [J]. Aggressive Behavior, 2020, 46(6).
[10]Dollard J, Doob LW, Miller NE, et al. Frustration and aggression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39, 92(7).
[11]Jiang S, Ren Q, Jiang C, et al. Academic stress and depression of Chinese adolesc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f school burnout and self-esteem [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21, 295.
[12]Lin S, Yu C, Chen J, et al. Deviant peer affiliation mediates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on adolescent aggressive behavior: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elf-esteem[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22, 186.
[13]Murray AL, Obsuth I, Speyer L, et al. Developmental cascades from aggression to internalizing problems via peer and teacher relationships from early to middle adolescence [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21, 50(4).
[14]Chen CC, Cheng SL, Xu Y, et al. Transactions between Problem Behavior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Early Childhood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2, 19(15).
[15]尹奎, 彭坚, 张君. 潜在剖面分析在组织行为领域中的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7).
[16]Keum BT, Wang YW, Callaway J, et al. Benefits and harms of social media use: A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of emerging adults [J]. Current Psychology, 2023, 42(27).
[17]Tomás JM, Gutiérrez M, Pastor AM, et al.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hool adaptation and adolesc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J]. 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 2020, 13(5).
[18]钱明.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学习适应之间的关系研究[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2, (03).
[19]Zhang H, Li Z, Yan X, et al. The influence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on school adjustment among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of overseas Chinese: The chain mediating role of peer relationships and hometown identity [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22, 13.
[20]Buss AH, Perry M. Th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2, 63(3).
[21]崔娜. 初中生学校适应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22]Nylund KL, Asparouhov T, Muthen BO. Deciding on the number of classes in latent class analysis and growth mixture modeling: A Monte Carlo simulation study [J].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2007, 14(4).
[23]Peugh J, Fan X. Modeling unobserved heterogeneity using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A Monte Carlo simulation [J].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2013, 20(4).
[24]周浩, 龙立荣.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6).
[25]陈秋梅. 初一新生学校适应状况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18(5).
[26]谭千保, 易艺宇, 黄勇. 累积生态风险对农村初中生学业适应的影响及其规避[J]. 教育发展研究, 2022, (06).
[27]刘旭, 胡国杰, 辛雨姗.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2, (03).
[28]刘旺, 冯建新. 初中生学校适应及其与一般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 中国特殊教育, 2006, (06).
[29]周广东, 周广敏. 同伴关系与儿童的反应性和主动性攻击:交叉滞后分析[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1,   (05).
[30]Estévez López E, Jiménez Gutiérrez TI, Moreno Ruiz D. Aggressive behavior in adolescence as a predictor of personal, family, and school adjustment problems[J]. Psicothema, 2018. 30(1).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