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专·特·合:优化学生心理成长环境的20年全生态教育研究与实践

专·特·合:优化学生心理成长环境的20年全生态教育研究与实践

 

叶晓珺(龙泉市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叶彬(龙泉浙大中学)陈秀敏(龙泉中学)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紧密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全面、和谐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长期以来,这一领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育模式单一、专业资源分配不均、各部门间联动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是我们一直在思考与探索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着力构建从机制建设、师资培养、家庭教育、部门联动的全生态教育模式,从而优化学生心理成长环境,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具有“山之坚韧,水之包容,剑之刚毅,瓷之温润”的快乐学子。

 

【关键词】 梯度化教研 特色型学校 联合型机制 生态教育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问题,更是与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系统密切相关。2023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教学模式单一、专业资源分配不均、各部门间联动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长期以来我们将优化学生心理成长环境,开展全生态教育模式作为重点工作。二十多年间积极探索,不断优化,形成“专业型师资•特色型学校•联合型机制”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了多部门协同、全方位覆盖的支持网络。

一、优化学生心理成长环境的发展历程

(一)夯实基础阶段(2004年-2009年)

通过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出台政策文件、培养师资队伍等措施,致力于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无组织机构、无政策保障,无专业人员的“三无”现状。

2004年,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颁发《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和《教育局关于设立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室主任的通知》等文件,明确发展路径,在全省首创“学校心育主任”一职作为学校中层干部。其中文件《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的实施意见》龙教(2007)113号入选《十年磨一剑--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回首》一书。将心理健康融入学科培训,创办心理健康本科函授班等途径培养骨干教师。

(二)实践初探阶段(2010年-2013年)

强化科学管理、落实阵地创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家校协同育人等,解决心育资源不足问题。

2010年安排专职人员管理心育部,2011年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研训组,引进首个专职心理教师;2013年成为省首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示范区,着力开展《“全区域推进 班主任主体”××山区心育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出台学校心理辅导站等级评估(考核)细则,促使学校心理辅导站100%覆盖;创建示范家长学校,进一步促进家校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育环境,探索一校一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三)全域推进阶段(2014年-2018年)

全面推进梯度化教研模式,实行三维度八融全员心育体系,开展多部门协同联动,全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改变心育模式单一、部门联动困难的局面。

创建县域心理健康微信公众号;培育出一所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三所浙江省一级心理辅导站学校,浙江省心育达标学校100%覆盖;政法委、妇联、卫健等十多个部门参与联动育人。示范区研究成果入选浙江省《区域心育的浙江模式——『全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一书,危机干预案例《简单易行,安全有效》入选《浙江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教育纪实《大山里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示范区》入选丽水文史资料《教育印记》一书。

(四)辐射引领阶段 (2019年-至今)

优化提炼、形成区域心育品牌,两次获得省委领导批示,在全省乃至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心理健康教师团队到省内外交流送教,省内外十多个县市组织教师来考察学习。相关经验做法登上《中国教育报》、学习强国、中国蓝新闻等主流媒体,两个成果《心理微课程助力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梯度化教研:撬动全员心理健康教育阀门》入选省级典型案例,两个教学案例入选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二、优化学生心理成长环境的实施路径

在二十年的实践探索中,构建“专·特·合:优化学生心理成长环境的20年全生态教育模式”,培养专业型师资队伍优化学生成长人文环境,打造特色型学校创设学生心理生态环境,建立联合型机制构建学生心理防护体系。

IMG_256

(一)构建“县域-片区-学校”梯度化教研模式

教研模式受到肯定与认可,2024年《梯度化教研:撬动全员心理健康教育阀门》入选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案例集。

1.全域视角,重构教研体系

着力构建县域、片区、学校三级梯度化教研模式,不同梯度教研目标和作用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意在提升全体教师心育素养。

构建县域教研团队,突出名师全局性引领。以教研员为引领组建县域教研组,通过区域教研、名师工作室等路径着重培养名优骨干教师,集中优势资源做好顶层设计和专业指导,注重全局性和引领性。

构建片区教研团队,发挥骨干示范性指导。以名优骨干教师为引领组建片区教研组,做好示范和指导,实行心理高危学生“会诊”制,实现心理高危学生学段间无缝对接辅导,注重区域性和协调性。

构建学校教研团队,实现学校个性化教研。以心育主任为引领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开展专题教研,提升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挖掘学校心育特色,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

2.全程把关,确保科学有效

为提高心理教研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教研质量,主要开展三方面工作。

方向引领统筹安排。明确目标定位,制定心理教研活动的长期战略规划和短期实施计划,确保教研活动有序、高效进行。积极整合校内外心理教育资源,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丰富教研活动的内涵和外延。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和任务,确保教研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层层把脉精准实施。结合不同梯度教研组实际需求,开展教研活动。县域教研全局统领,科学指导有的放矢;片区教研深度研究,确保心育队伍健康发展;学校教研扎实推进,促进心育工作全面覆盖。各教研组每月开展专题教研活动,为全员心育奠定良好基础,使学生在良性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定期评估适时调整。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教研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找出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教研计划、内容和形式,优化教研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方式。注重与教师的沟通和反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教研工作。

3.全员参与,优化人文环境

打破传统齐步走的教研模式,实施分层教研活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理念革新,促进全体学生成长。明确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性,明确心理学科培养学生健康心理,预防心理疾病产生的学科功能,致力构建无差别关注的心理支持体系。

人人参与,形成网格化管理。全面实施全员导师制,老师与学生实行双向选择,实现百分百覆盖形成“人人是导师,生生有导师”的格局。将全体学生“承包”给任课教师,教师按照《网格化成长导师分工班级明细表》开展工作。每位导师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对结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诸方面开展个性化指导。

资源开发,营造良好人文环境。创建微信公众号,开发心理教材、建立心理微课资源库,开展“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形成多维度、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开发的心理微课入选《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做法登上“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浙江教育报》等众多媒体。

(二)构建“三维度八融合”学校心育模式

从机制建设、具体实施、拓展延伸三个维度将学校心育工作融入培养目标、管理过程、评价过程、课程体系、课堂教学、特色活动、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等八个方面,构建“三维度八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打破以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单打独斗的局面,将心育工作、心育理念全面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独有的区域特色。达成从问题导向到育人导向的目标转变,助力培养“山之坚韧,水之包容,剑之刚毅,瓷之温润”的学子。

1.机制建设,奠定心育生态基础

在机制建设层面,致力于构建一套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入学校的培养目标、管理过程及评价过程,为心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确保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能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

融入培养目标,深入挖掘地方人文历史资源,结合地域文化元素,提出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快乐生活、幸福成长。

融入管理过程,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日常管理体系,转变管理理念、协同学校各部门共同行动,形成全员心育的良好氛围。

融入评价过程,强调多元化、多维度的学生评价体系,将心理健康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记录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实现动态跟踪与个性化干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纳入学校整体评价范畴,以激励教师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如某中学以“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核心理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某职业学校秉承“创建积极阳光教师队伍,培育身心健康中职学子”的理念,学校各部门合力,细心、专心、诚心做好心育工作,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

2.具体实施,保障心育全面渗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及特色活动中,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融入课程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日常课程体系中,开发或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有条件的学校编制心育特色课程。

融入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平等、相互尊重、互相信任,将心育理念和元素融入学科教学过程,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心态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融入特色活动,结合学校的资源、特色等,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的活动,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

如某初中开发以“班主任”为主体的一师(班主任)一心育精品课,获评市级精品课程。有的小学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出发点打造“金鳌六礼”特色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各阶段不同活动当中;有的学校开设“快乐陶吧”社团,让学生在玩泥活动中扬工匠精神,揉快乐心情;还有的将“板龙特色舞龙” 活动融入其中,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忘却烦恼,放松身心等。

3.拓展延伸,构建心育新格局

在拓展延伸方面,注重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和家庭教育中,形成良好局面。

融入校园文化,将心育融入学校全部生活,比如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个口号、一则标语、一处建筑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

融入家庭教育,将学校心育工作向家庭延伸,构建家校协同的心育网络。如东升小学全面打造文化育人,建设乡愁馆,校史馆,红色纪念馆,家风家训馆,非遗馆等五大主题馆,让静默、深邃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视、可感、可触摸,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如高中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融入家庭教育,开展“智慧好家长”父母成长工作坊,创新家校共育新模式。通过提前调研、打磨课程、组建家长学习小组,并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开展情景演练、行为训练,帮助家长觉察亲子沟通存在的问题,制定个性化调整方案。

(三)构建“三维立体”部门协同育人模式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宣传、到筛查干预,强调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与信息共享,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方法,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1.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强化政策保障支持,市委社会建设委员会发布《关于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部门联动机制的通知》,明确教育局、公安局、卫生健康局、市委宣传部、民政局等十余个部门的职责定位和相互协调机制,要求各部门高度重视,安排专人负责,密切配合。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市委建设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相关责任单位的工作结果评价纳入其年度综合考核。

建立联合工作机制,统筹规划,跨部门联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沟通工作进展、分享经验、协调解决问题、复盘分析,切实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智慧赋能,实现数据互通共享,依托110报警服务台、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0医疗急救系统、12355心理援助热线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共享平台,增设网络视频咨询和答疑服务,提高社会心理服务便利性。

2.整合区域教育资源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

搭建心理服务平台,整合区域师资、教学设施、活动场地等,市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牵头建设“一心十室”,组建社会心理服务专家库,规范心理咨询辅导服务,提供业务指导、技能培训,支持专业社工、志愿者等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拓宽科普宣传渠道,线上依托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线下开设解忧集市、家家讲堂、家长沙龙、心理健康知识进社区等活动,提高社会各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加强全员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查处非法有害信息及出版物,加强对网络社交媒体的监管,设立法治副校长,全面治理校园及周边环境,开展守护未成年人“070”(零欺凌)活动,加强高风险(违法犯罪)儿童青少年联防联控,树牢法治理念,培育健全人格。

3.筑牢危机防护体系

各相关部门加强协作配合,在教育和公安、卫生健康部门指导下,开展心理高危学生筛查干预联防联控工作,共同维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

成立危机干预小组,统筹安排专家资源、共商共议干预方案,畅通心理防护“最后一公里”;针对特殊学生开展阳光丽心联盟四人帮扶行动,多部门协同,为学生和家庭提供有效关爱帮扶,转介诊疗服务等。

完善预警监测机制,建立心理预警信息报告制度,对危机信号及时联动响应;医教法数据对撞,对特殊个案及时监测追踪,开辟心理转介“绿色通道”。

建立数据流转机制,在确保信息安全情况下,在教育和公安、卫生健康部门之间建立高效、顺畅的信息流转及反馈机制,及时交流反馈心理高危学生信息,并对所有接触到该类数据的人员进行培训,签订保密承诺书。

三、反思与展望

开展研究以来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成为全省首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示范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得到提升,形成一校一品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同时,多部门的加入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各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此外,我们的相关经验做法也被省市相关部门收集并录用,为更广泛的区域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模式;为学生开发了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包括课程、活动、书籍等,这些资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心理素质。

在全市范围内,我们建成了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并在十个部门创建了“一心十室”模式,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打造了一张全方位的心理健康防护网,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我们也深知,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受到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个人成长环境以及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诸多因素的影响,如遗传、个性、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等。这些因素使得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都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再好的模式也不能一成不变,必须紧跟时代浪潮中人的变化,不断创新和完善。

为此,我们将继续积极探索与实践,在他们有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伸出援手,给予最坚实的支持和最温暖的陪伴。我们相信,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贴近学生内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2301/t20230119 1039746.html,2023-01-17.

[2]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6/202305/t20230511_1059219.htm1,2023-04-2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EB/OL].http://www.moe.gov.cn/s78/A06/jcys

_left/moe_710/s3324/201001/t20100 

128_81970.html,(2012-12-07)[2021-05-26].

[4]吴梦丽,孙杰.“双减”政策背景下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的内在要求及改进策略[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38(10):20-25.

[5]丛立新.中国基础教育三级教研组织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1(9):5-27.

[6]何晓萍.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与教研工作需求的探究——以哈尔滨市为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21):7-13.

[7]崔昌淑.深度教研,让心理教研活动充满生命力——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学校心理教研活动特色解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6):40-43.

[8]朱仲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的研究现状及其提升对策[J].江苏教育,2022(8):25-30.

[9]李翠.“双减”视域下家校社协同育人困囿与破解之道——基于生态系统理论[J].科教文汇,2024(15):38-42.

[10]周月平.自育育人 愈人愈己——系统观视野下家校共育积极循环圈的构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7):74-77.

[11]林霞琴,戴婕.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服务模式[J].中国社会工作,2023(7):13-14.

[12]胡和秋.德育与心育融合 共促学生健康成长——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江义初级中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中小学校长,2021(8):69-70.

[13]何妍,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4]张琛.多元融合 多维支持 全心守护——“135 心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小学教学研究,2024(5):28-30.

[15]谢四元,李永福,胡小兰, 邵 海,熊珍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育心育德融合路径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4(8):37-40.

 

注:本研究内容为丽水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重点培育项目。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