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学业拖延的关系: 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视角

                           题目: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学业拖延的关系: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视角

                                                       马丽云1,康苑靖2,叶杜林1

(1.玉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2. 南宁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摘要】 为考察父母心理控制、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与初中生学业拖延的关系。采用父母心理控制量表、初中生学业拖延和青少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评估问卷对590名初中生进行施测,采用变量为中心和个体为中心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父母心理控制、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和初中生学业拖延三个变量两两相关。其中父母心理控制、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分别与学业拖延呈显著正相关。②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学业拖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③潜在剖面分析将父母心理控制-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分为四组不同亚类,且不同潜在类别在学业拖延上得分差异显著。本研究认为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可通过父母心理控制间接影响初中生学业拖延;父母心理控制-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具有异质性。不同潜在类别的父母心理控制-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在初中生学业拖延上具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的发现为减少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和改善初中生学业拖延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父母心理控制;学业拖延;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文献综述

学业拖延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涉及到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学业拖延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学业任务计划与执行之间存在偏差,通常表现为推迟完成时间导致不及时完成或匆忙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非理性行为[1]。学业拖延问题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学业拖延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2],还会使学生产生焦虑、内疚、自责等消极情绪。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和降低幸福感等[3]。研究发现,初中生的学业拖延问题普遍存在[4]。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学业拖延的不良行为可能会使其泛化成生活中的拖延行为。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家庭微系统对个体的发展具有持续性的影响,其中父母心理控制是家庭系统中影响个体的重要因素[5]。父母心理控制是指父母侵扰子女的内心世界、破坏孩子的自主发展[6]。研究表明,父母心理控制可能会导致子女的焦虑情绪,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业表现[7]。据此,提出假设1:父母心理控制正向预测学生学业拖延。

基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智能手机、社交媒体APP以及其他各类平台逐渐占据人们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大部分时间,影响着个体的方方面面。有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1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8]。互联网已成为当代未成年人重要的学习、社交、娱乐工具,对其成长产生深刻影响[9]。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初中生群体表现出对社交媒体使用的更多偏爱。但是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会产生非适应性问题,可能会引起个体注意力下降、人际交流障碍和生活满意度下降等问题。研究发现,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会对学业产生不良影响,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越频繁,学业拖延越严重[10]。个体健康发展的核心是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11],父母心理控制使得个体基本心理需要在现实环境中不能获得满足,这使个体采取迫切的补偿措施[12],社交媒体的使用可以很好的满足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13]。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学业拖延之间起中介作用。

近年来,潜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LPA)被应用于多种群体的异质性分类[14, 15]。该方法关注个体之间的异质性,具有严谨、准确、客观的特点[16],能够较好地揭示个体异质性[17]。前人对父母心理控制的研究多以变量为中心,但以变量为中心的研究主要关注样本的平均值,无法区分群体内部的异质性。因此,本研究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拟从变量为中心和个体为中心的两种视角,来探究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学业拖延的关系。这有助于更全面、精确地揭示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学业拖延的关系,为更好地解决初中生学业拖延问题提供有益参考。综上,本研究立足于初中生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和学业拖延的现实情况,拟探讨父母心理控制、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和初中生学业拖延之间的关系。

二、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为方便取样,本研究选取广东和广西两省6所初中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以班级为单位,按照统一指导语,进行现场问卷。共发放问卷615份,删除明显规律作答、答题时长过短的问卷,获得有效问卷590份,问卷有效率为95.9%。被试年龄为12-15(13.13±1.26)岁,其中男生261人(44.24%),女生329人(55.76%);初一316人(53.56%),初二169人(28.64%),初三105人(17.80%);城镇312人(52.88%),农村278人(47.12%);独生子女58人(9.83%),非独生子女532人(90.17%)。

(二)方法

1.父母心理控制量表

本研究选用Wang等人修订的中文版父母控制问卷[18],包括父母心理控制和父母行为控制两个分量表。本研究选取了父母心理控制分量表,该量表共18 项。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分值1-5分别代表“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总分越高,表明父母心理控制程度越严重。本次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

2.初中生学业拖延问卷

本研究选用左艳梅编制的初中生学业拖延问卷[1]。该量表包括四个维度:延迟计划、延迟执行、延迟补救、延迟总结,共17项。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分值1-5分别代表“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其中题目1和3为反向计分题,其余题目均为正向计分。总分越高,表明学业拖延程度越严重。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5。

3.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问卷

本研究采用姜永志编制的青少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评估问卷[19]。该量表共20项。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分值1-5分别表示“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总分越高,表明个体存在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越严重。本研究中,该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93。

(三)数据处理

运用SPSS27.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信度检验,应用Hayes编制的SPSS宏Process程序的模型4进行中介效应检验。采用Mplus 8.3对数据进行潜在剖面分析,探究父母心理控制-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潜在类别模型。抽取1-5个类别汇总其模拟指数并对模拟指数进行比较,其中在潜在剖面拟合系数中AIC、BIC和aBIC的值越小越好;熵(Entropy)值超过0.8表明分类精确度达到90%以上,且Entropy值越接近1越好[16]; LMR和BLRT的p值均小于0.05,说明K个类别模型优于K-1个类别模型。

三、结 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统一采用问卷法对数据进行收集,尽管在施测过程中采取匿名填写、强调绝对保密等措施来减少共同方法偏差问题,但也有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因此,本研究进一步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对数据进行检验。将所有变量进行未转的主成分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个因子解释的累计变异量为25.81%,低于40%的临界值,因此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20]。

(二)变量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对父母心理控制、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与初中生学业拖延三个变量及各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在初中生学业拖延中,延迟计划、延迟执行、延迟补救、延迟总结四个维度以及总分与父母心理控制呈显著正相关(r=0.14, p<0.01; r=0.26, p<0.01; r=0.20, p<0.01;r=0.16, p<0.01;r=0.21, p<0.01)。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与父母心理控制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 =0.35, p<0.01);初中生学业拖延与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呈显著正相关(r=0.29, p<0.01)。

 表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变量M±SD123456 7
1. 父母心理控制总分50.18±12.991      
2. 延迟计划15.38±4.960.14**1     
3. 延迟执行13.07±4.630.26**0.74**1    
4. 延迟补救11.26±4.270.20**0.77**0.75**1   
5. 延迟总结8.98±3.040.16**0.76**0.72**0.80**1  
6. 学业拖延总分48.55±15.250.21**0.90**0.89**0.91**0.88**1 
7. 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总分54.71±17.330.35**0.27**0.32**0.25**0.21**0.29**1
           

注:* p<0.05,**p<0.01, ***p<0.001,下同

(三)基于变量中心视角

根据假设构建的中介效应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拟合良好,其指数为:χ2/df =5.28,RMSEA=0.05,NFI=0.93,TLI=0.95,CFI=0.96,GFI=0.97。采用SPSS宏Process程序的模型4检验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学业拖延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见表2,父母心理控制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学业拖延(β=0.21, t=5.09,p<0.001);父母心理控制对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35, t=9.18,p<0.001);父母心理控制,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同时进入回归方程,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能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学业拖延(β=0.24,t=5.81,p<0.001),父母心理控制也能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学业拖延(β=0.12,t=2.84,p<0.001)。

由表3和图1可知,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作为父母心理控制对初中生学业拖延的中介,直接路径效应值为0.12(95%CI: 0.13~0.28);间接路径效应值为0.09(95%CI: 0.05~0.13);置信区间均不包括0。中介效应占比a*b/c为40%,直接效应占比c'/c为57.14%。本研究中假设的中介效应模型成立,即自变量父母心理控制不但对因变量初中生学业拖延产生直接影响,而且通过中介变量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作用对初中生学业拖延产生间接影响。Bootstrap检验方法表明,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学业拖延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

表2 Process分步回归中介模型检验(标准化)

步骤因变量自变量         R R-sqFβt
第一步学业拖延父母心理控制0.210.0425.95***0.215.09***
第二步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父母心理控制0.350.1384.25***0.359.18***
第三步学业拖延父母心理控制0.310.0930.54***0.122.84***
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0.245.81***
           

注:模型中各变量均经过标准化处理,下同。

表3 中介效应显著性Bootstrap检验分析

效应关系路径效应值SE归属概率
下限上限
间接效应父母心理控制→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学业拖延0.090.020.050.13
直接效应父母心理控制→学业拖延0.120.040.040.20
总效应间接效应+直接效应0.210.040.130.28

 

 

图1中介效应模型

 

 

 

(四)基于个体中心视角

1.父母心理控制-初中生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潜在剖面

父母心理控制-初中生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潜在剖面的LPA结果见表4。随着类别数目的增加,AIC、BIC和aBIC的值在减小;各类别BLPT 的值p<0.001;LMR的值在类别1-4前都显著,但类别5的LMR=0.2>0.05,不显著。在考虑各项拟合指标最优的情况下,同时考虑研究设计的简洁性和结果的方便解释性[21],综合以上指标,本研究选择类别4为最优模型。

表4 潜在剖面分析拟合信息汇总表(N =590)

类别AICBICaBICEntropyLMR(P)BLPT(P)Group Size类别概率
171723.3772056.2671814.98---590 
267664.2268167.9367802.840.942<0.001<0.001290/3000.49/0.51
366099.7266774.2666285.360.944<0.001<0.001218/127/2450.37/0.22/0.41

4

5

64816.41

64135.15

65661.77

65151.33

65049.06

64414.81

0.952

0.947

0.016

0.20

<0.001

<0.001

155 /110/256/69

79/90/179/164/78

0.26/0.19/0.43/0.12

0.13/0.15/0.30/0.28/ 0.13

表5为各潜在类别分类的归属概率。可见,每种类别组中被试归属于该潜在类别的概率在96.8%~98.7%之间,这说明分为4种潜在剖面类别的结果可信。

表5 各潜在剖面被试的平均归属概率

类别人数百分比归属概率
C1C2C3C4
C115526.27%0.9800.0040.0160.000
C211018.64%0.0170.9680.0150.000

C3

C4

256

69

43.39%

11.70%

0.012

0.000

0.014

0.000

0.970

0.013

0.004

0.987

 

在图2中,A1-A17为父母心理控制题项,A18-A38为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题项。由图2可知,在父母心理控制-初中生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类别分组中,C1组共155人(26.27%),C1组在各题目上的得分均较低,因此命名为“低父母心理控制-低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组;C2组共110人(18.64%),C2组在父母心理控制方面得分较高,但在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方面得分最低,由此命名为“高父母心理控制-低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组;C3组共256人(43.39%),C3组的在各题目上的得分均处于中等水平,因此命名为“中等父母心理控制-中等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组;C4组共69人(11.70%,)C4组在各题目上的得分均高于其他组,所以命名为“高父母心理控制-高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 组。如图2所示,父母心理控制-初中生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4种潜在类别在38道题目上的得分均值具有显著特征。

 

 

2.父母心理控制-初中生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潜在剖面与学业拖延的差异分析

以学业拖延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为自变量,以父母心理控制-初中生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潜在类别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潜在类别的初中生在学业拖延总体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01)。事后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分组间两两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6。

 

表6 不同潜在类别父母心理控制与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在学业拖延各维度上的得分比较

项目剖面类型F检验事后检验
(C1)(C2)(C3)(C4)
延迟计划14.36±4.9514.44±5.6215.60±4.5618.36±3.9812.71***C4>C3>C2>C1
延迟执行11.45±4.0412.32±5.1213.32±4.1316.96±4.5026.93***C4>C3>C2>C1
延迟补救9.86±4.1310.59±3.7011.60±3.7014.23±4.1620.05***C4>C3>C2>C1
延迟总结8.34±2.998.65±3.649.04±2.7010.74±2.6610.98***C4>C3>C2>C1
学业拖延总分44.01±14.1245.99±17.8949.27±13.2460.14±15.2521.06***C4>C3>C2>C1

 

四、讨 论

(一)父母心理控制对初中生学业拖延的预测

本研究发现,父母心理控制正向预测初中生学业拖延,这验证了假设1,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7]。根据自我决定理论,父母心理控制会削弱子女的自主感,在学业上表现为消极被动。过度父母心理控制会忽视子女情感的需要,进而产生情感上的焦虑和孤独,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从而造成学业拖延。因此,父母应减少对子女的心理控制,建立温暖支持的亲子关系。父母可加强与孩子的心灵沟通,建立温馨的亲子关系,也可适当地参与子女的学习,以民主的方式和子女相处,关注他们的情感需要,从而降低学业拖延。

本研究结果发现,初中生学业拖延总分为48.55,标准差为15.25,总体不严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已有研究一致[1]。在各维度中,延迟计划得分最高,其次为延迟执行。为改善初中生的学业拖延,学校应培养学生的学业规划能力和执行能力,养成不拖延的好习惯。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规划,教育他们如何安排学习时间,从而降低学业拖延。

(二)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发现,初中生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在父母心理控制和学业拖延之间存在中介作用,这验证了假设2。一方面,父母心理控制会直接影响初中生学业拖延情况,父母可以用更平等民主的交流方式与孩子相处,以此减少孩子的学业拖延状况。另外,父母心理控制可以通过初中生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拖延情况。具体来说,初中生在父母心理控制下,会感受到更多的孤独感[22]。为排解这种孤独感,初中生可能会选择社交媒体使用进行逃避。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可能会回避学习任务,导致不良行为和学业拖延问题的产生。本研究的中介作用提示初中生应提高自我控制力,避免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初中生可关注自身的兴趣爱好,通过真实的情感体验增强自信,减少对社交媒体的依赖。同时,初中生可通过外出参加社交活动、学习新技能等方式提升自信,减少通过社交媒体寻求认可的欲望。

(三)不同父母心理控制-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潜在剖面类型在学业拖延上的差异

本研究还基于个体中心,采用剖面分析法将父母心理控制-初中生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分为四种潜在类别,探索父母心理控制-初中生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与学业拖延的关系。四种潜在类别分别为:低父母心理控制-低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占总人数的26.27%;高父母心理控制-低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占总人数的18.64%;中等父母心理控制-中等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占总人数的43.39%;高父母心理控制-高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占总人数的11.70%。其中,中等父母心理控制-中等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人数占比最大。上述分类为进一步理解学生学业拖延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支持。个体为中心结果表明,近一半初中生处于中等父母心理控制和中等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少部分初中生处于高父母心理控制-高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个体为中心的研究为了解不同父母心理控制-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潜在剖面对学业拖延的影响提供了重要信息。

五、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和学业拖延三个变量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中父母心理控制、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分别与学业拖延呈显著正相关。(2)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在父母心理控制和学业拖延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3)父母心理控制-初中生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存在异质性,不同潜在类别与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具有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  左艳梅, 张大均. 学业拖延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31(3):134-138.

 [2]  李瑛, 崔树军. 成就动机一致性对高中生学业拖延的影响[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5(10):39-44.

 [3]  Kim K R, Seo E 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rastination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 -analysi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5,82:26-33.

 [4]  唐凯晴, 邓小琼, 范方, 等. 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拖延: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22(5):889-892.

 [5]  邓旭阳, 刘晓刚, 刘取芝, 等. 父母心理控制与大学生学习投入及负性情绪的关系:挫败感和应对效能的链式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3,31(1):142-147.

 [6]  尹霞云, 赵温也, 陈剑峰, 等. 父母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影响的独立效应及其机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3,31(5):1063-1069.

 [7]  程铭涵. 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学业拖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 广州大学, 2023.

 [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EB/OL]. https://www.cnnic.net.cn/n4/2022/1201/c116-10690.html.

 [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303/c88-10757.html.

[10] 李振宇, 宋新伟. 社交网站成瘾对大学生学业拖...:基于潜变量增长模型的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2,30(11):1714-1720.

[11] 刘靖东, 钟伯光, 姒刚彦. 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国人人群的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13,21(10):1803-1813.

[12] Sheldon K M, Abad N, Hinsch C. A two-process view of Facebook use and relatedness need-satisfaction: Disconnection drives use, and connection rewards i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1,100(4):766-775.

[13] Zhu Y, Chen H. Social media and human need satisfaction: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media marketing[J]. Business Horizons, 2015,58(3):335-345.

[14] Chen S. Internet us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 latent profile approach[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2,28(6):2219-2226.

[15] Elhai J D, Rozgonjuk D, Yildirim C, et al. Worry and anger are associated with latent classes of 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e sever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9,246:209-216.

[16] 王孟成, 邓俏文, 毕向阳, 等. 分类精确性指数Entropy在潜剖面分析中的表现:一项蒙特卡罗模拟研究[J]. 心理学报, 2017,49(11):1473-1482.

[17] Mo W, Hanges P J. Latent Class Procedures: Applications to Organizational Research[J].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2011,14(1):24-31.

[18] Wang Qian P E M C. The role of parents' control in early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J]. Child development, 2007,10(85):1467-1862.

[19] 姜永志. 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评估问卷编制[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6(10):613-621.

[20] 周浩, 龙立荣.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 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6):942-950.

[21] Rindskopf D. Mixture or homogeneous? Comment on Bauer and Curran[J]. Psychological Methods, 2003,8(3):364-368.

[22] 李彩娜, 邹泓. 青少年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35(1):115-121.

 

【作者简介】马丽云(1985-),女,广西桂林人,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研究。

康苑靖(2002-),女,广西桂林人,南宁师范 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叶杜林(2002-),女,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生,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玉林师范学院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4xjjg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通讯地址:广西玉林市教育东路1303号玉林师范学院东校区,邮编:537000  l联系人:马丽云,电话:18269415326,邮箱:2655570567@qq.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