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论文撰写概况、突出问题与对策建议——基于海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参赛论文的文本分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论文撰写概况、突出问题与对策建议

——基于海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参赛论文的文本分析[1]

海南教育研究培训院 钟昌红

摘要:中小学心理健康学科教育教学论文撰写一直是检验教师专业技能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但学科教学论文撰写现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收集整理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参赛论文文本资料80篇,采用文本分析法加以研究。发现研究议题选择、论文题目拟定、核心概念定义、写作框架结构、研究深度与细节、跨学科交叉融合、学科伦理性原则和参考文献等仍是制约学科论文有效撰写的突出问题,亟待针对性地加以破解。论文撰写规则不明、“问题意识”意识不浓、学习科学关涉不深、循证研究语焉不详、治疗实践研究不够、实践探索挖掘不透、辅导效果证据不足等现实阻力是导致一线教师论文书写困境产生的主要根源。这既需要学科教研与培训的统筹配套跟进,也需要个体持续不断地创新实践探索。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学科论文竞赛;论文撰写;文本分析

 

《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振聋发聩地提出:写作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2]进入到具体学科,论文写作考察的是教师对理论与实践的警觉、敏感与积累,是对理论理解与应用、实践探索与创新及其有效性评价等要素的综合评定,既是表达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各学科专业要素的整体掌握能力的探查,熟练写作并形成个人的写作风格,已经成为衡量作为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尽管论文撰写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学界及一线教师的普遍重视,理论层面的分析探讨和实践层面的探索也已经在持续深入。然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论文如何撰写?撰写的内容、方式有哪些?撰写的可读性如何?论文撰写解决了哪些现实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哪些途径与方法可以加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成长?上述问题是真实存在于学科教学论文撰写中的现实问题,每一位有意向撰写并确实已开始动笔撰写的教师都会提出这些问题,甚至还会提出更多更复杂的问题。令人遗憾的是,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关注。

本文试图对目前已有的论文撰写现状予以梳理、画像,厘清对当前一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关注的重点和撰写的难点,以期为后续科学、有效地学科论文撰写及提高教师学科专业素养奠定基础。

一、文本资料来源与研究设计

本文基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科参赛论文文本(以下简称“文本”),在文本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描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学科论文撰写的具体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研究方法

文本分析法可以指社会科学研究中任何系统的文本计量研究方法。[3]文本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第一,频率统计,是指统计文本词语使用的频率,可以发现其关注的重点和变化趋势;第二,用词变化统计,是指通过分析所用词汇的变化,可以发现其关注重点和认知视角的变化;第三,关联词分析,指的是若某些关键词同时出现,则可能意味着关键词表达的基本概念之间存在某种联系。[4]

本研究主要采用前两种方法,并结合人工文本研读和词频分析,试图在研读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词频变化统计,从而管窥一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研究与实践关注的重点,并尝试从差异中把握学科论文撰写的共性特征。

(二)分析框架

将学术报告写作的一般结构作为本研究开展的主要分析框架。

表1 科研论文写作基本结构[5]

结构内容要求
摘要简明扼要地总结研究目的、方法、研究结果和意义
引言强调研究主题的重要性;说明研究目的,提出研究问题
背景介绍回顾相关的科研文献;提出研究将填补已有文献的哪些不足之处
说明研究的理论基础;(如有必要)介绍研究的概念性框架

 

方法

介绍研究设计(界定研究参与者、采用的研究方法、说明研究工具)
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描述伦理
反思数据质量和研究的局限性
结果阐明研究结果;概述研究要点;提出归纳式概念性框架

 

讨论

讨论和诠释研究结果;讨论研究结果是否实现了研究目的
将研究结果与去前人的科研文献相比较
突出本研究的贡献;说明研究结果的意义
结论总结研究要点;针对政策或实践,提出建议;指出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三)研究对象

本文依托2024年海南省教育学会年度“教育教学实践论文”评比活动,选取了80篇海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参赛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对32.34万余字的文本实证材料进行了分析。

(四)编码方式

将用于研究的学科论文的各项关键特征予以提取并据此进行编码。包括:题目、框架结构、总字数、理论来源、是否为实证研究、参考文献数量、参考文献来源、概念阐释撰写字数、意义与价值撰写字数、对策建议撰写字数等。

表2 文本内容部分分析编码

编码题目框架结构

字数

参考文献

对策

建议

001小学生心理健康实践研究引言、小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基本策略、建立学校心理辅导机制332631385
025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实施策略现状、重要性、实践策略、结论330302311
046绘本在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课中的实践研究绘本在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课中的可行性分析、实施策略、应用、实施效果54776775
……
80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初中生同伴关系改善策略背景与意义、同伴关系的定义、初中同伴关系现状、初中同伴关系影响因素、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良好同伴关系的应用对策446231399

每篇文本平均4214字,上限字数为6038字;每篇文本平均引用的参考文献约为5篇,最多引用量为15篇,也有“0引用”的文本。

二、文本高频关键词分析概况

词频分析是一篇文章中特定词语出现的次数,通过对表现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予以统计,大致可以判断该词反映出这一领域的关注重点及学科热点。

 “什么议题是重要而迫切的?”学科论文能紧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层级从小学生扩展到初中生到高中生,并随着年级的升高关注度呈下降趋势,关注的频次分别是小学生487、初中生60、高中生47。研究主体较为关注弱势群体,如农村区域、留守儿童、学困生及少数民族群体。研究围绕情绪、焦虑、人际关系、适应、生涯规划和厌学等常态化主题予以关注。也涉及了欺凌、暴力、心理危机、危机干预等议题。性教育和生命教育也成为中小学心理健康积极关注的新领域。研究从绘本、心理韧劲、自我效能感、积极心理学、时间管理等路径中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研究场域也在一定程度上期望通过沟通、融合等方式,对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从学校拓展到家庭,乃至到全社会。

表3 文本高频关键词出现频次排序表

序号关键词

序号关键词频次序号关键词频次
1心理健康教育131113策略20725性教育95
2心理健康113714留守儿童20126自我效能感93
3情绪75515欺凌19827同伴关系92
4体验29416家校18928危机干预90
5心理问题27317学业18029学困生89
6绘本24918人际关系14630生命教育88
7心理辅导23119心理危机11531积极心理学65
8干预22620适应11132负担64
9农村22221心理韧劲10433生涯规划51
10表达22122融合10434厌学45
11焦虑21923情绪管理9735时间管理41
12沟通21524暴力9636少数民族30

令人遗憾的是,参赛论文并未将论文撰写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关键事项,教师专业成长的词频仅只出现1次。

三、学科教学论文撰写存在的突出问题

学科论文获奖情况成为教师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尽管教师撰写学科教育教学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日益增强,但在现实的写作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与挑战。

(一)议题关切超出字数限定可驾驭范畴

研究议题是针对现实的困境、理论思想的缺陷、观念认识的误区而提出或聚焦的主题性问题。[6]参赛论文字数要求在3000-8000字之间,但部分文本的研究议题关切超出字数限定可驾驭的范畴。如“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干预策略研究”“小学心理辅导课的教学评价和反思”“绘画心理分析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互联网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有效开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探析”等,尽管上述这些都是理性上值得探讨的议题,但用约4000字的篇幅探讨一个硕士或博士论文才能完成全面论述的过于宽泛的研究议题显然是不合适的。

(二)论文题目缺乏语义通顺和逻辑自洽

论文书写的题目必须精确地抓住整篇论文的核心与精髓。文本题目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内涵外延不清晰。文本题目为“以心理健康教育推动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二者间的关系不清晰,可以谈在心理健康框架下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生涯教育,或者论述心理健康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另一方面,所属关系不恰当,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但并非是“推动”所属关系。二是词语搭配不当,“呵护心理,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下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五育并举’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观体验引导下学生探究力的实践探索”等。呈现出多个主题词与“下”字的不恰当搭配。三是指代不明,存有歧义。“针对乡镇地区师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探究——以乡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为例”副标题非但没有进一步诠释主标题的要点,反而与主标题不形成关联。又如“新心理健康教师搭建特色教育框架体系的思考”中无法直接判断何为“新心理健康教师”?何为“特色教育框架体系”?四是题目与内容形成“两张皮”。如“小学生语言暴力对学业情绪的影响及对策”“小学‘学困生’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都在不同程度表达了关联关系相互影响的主张,但在实际论文内部,题目和内容相脱节。

(三)核心概念未用约定俗成的术语行话

学理化的概念、知识、理论和方法是学术论文标准化的基本要求。但文本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为,一是课程称名不规范。如文本中将学科课程称为“心理健康课”,该表述容易产生心理不健康才需要增加相应课程的歧义。应规范表述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活动课”“心理辅导课”或“心理课”。二是学段所属指意不明。如文本充斥着大量“小学高年级学生”“高年级小学生”“中段小学生”“小学低年级”等不严谨称谓,应规范约定为小学低段(中段/高段)学生、小学低段(中段/高段)年级。三是将“心理干预”等价于“干预”。“心理干预”表示的是一种积极正向地助力来访者朝预期目标变化过程,但文本中简化为“干预”,干预举措蕴含着正向性与负向性的后果,仅从正向积极方面予以论证辅导及实践有效性,容易有失偏颇。

(四)论文写作尚未采用适宜的撰写结构

论文框架结构实际上是写作者“结构化思维”论理过程的集中体现。80篇文本中有11篇(占比13.75%)以“两段论”行文结构予以书写,如:文本围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议题以“原因分析+问题对策”“现状+实施策略”“选题背景+主题班会课程设计”“意义+实践探索”“可行性分析+实施途径”等方式予以书写。80篇文本中有24篇(占比30%)以“三段论”行文结构予以书写。如:文本呈现“概述+应用可行性+具体应用”“重要性+策略+结语”“背景情况+成因探索+结语”“引言+工作策略+结束语”“认知水平+情感体验+意志品格”。

又如个别文本的一级标题超过6个,甚至多达8个。如“引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案例分析+结论和展望”“语文教学中运用心理教育的背景+研究方法+探究语文教材中的心理教育资源+创新教法,将心理教育渗入语文课堂+实践活动:拓展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途径+教师角色定位及专业素养提升方向+评价体系构建与完善建议+总结反思与未来发展规划”。可以说,以清晰连贯、逐级递进的书写结构呈现逻辑论理过程在文本中并不多见。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证实/证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三段论”论理结构未被熟练应用于论文书写中。总分总、并列式等“三段论”结构将更难实践应用。

(五)研究成果尚未展示足够深度与细节

研究需要细致的分析和深入的评判。文本中针对离异家庭中小学生、普通中小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产生都跳脱不了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同伴媒体及学校教育等要素归因,论文撰写并没有在研究中形成有道理的、有针对性的新观点、新主张,文本中不从实践出发,不从问题出发的研究立论较为普遍,论文书写是在叙述主观空泛的见解和粗浅的认识经验,更多表现为“形而上”的理论思辨探讨,是没有理据的行文论述。这导致论文书写一方面不具体、不生动、不鲜活,另一方面没有经过理性的系统检验,其研究结论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信性将大打折扣。实际上,任何学科的研究皆应写出或说出道理,皆应以严格的理智态度表现出研究的特性,研究不是叙述经验,而是在成立道理。[7]

(六)跨学科交叉融合过于人为牵强关联

提倡跨学科、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学科间发展的新趋势。但文本中呈现出学科融合的牵强附会。如“教师教学中运用心理教育的必要性的探究——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文本中摘要写到“旨在探究心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及其深远意义”,仅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可以实现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作为学科融合的方式仍难免有些主观臆断。又如“育人育心融合发展——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探究”,文本中写到“德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向指引,心理健康教育充实完善德育。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现融合的原则,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游戏化教学、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科学开展融合教学。”文中突出“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等三种主要方式作为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 无论是融合原则或融合策略都难以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融合的“自圆其说”。

(七)学科伦理性原则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相比其他学科,学科论理在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更为突出强调。但部分文本未能体现中小学心理健康作为独特学科的伦理性原则。如文本中对个别个案辅导学生的班级及姓名未能经过有效匿名处理,或相关引用片段仍然容易识别参与者。或如文本将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家长表述为“心理问题学生家长”。或将学习暂时出现困境困难的学生表述为“学困生”。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伦理强调“匿名”、警示避免“贴标签”,但教师经常无意识地将诊断的问题分类或学生的分属分类等“标签化”。“标签化”过程是价值判断的过程,意识或无意识地散播过程中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害性后果。即使将“学困生”定义为“待优生”“潜能生”的“去标签化”,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仍要规避标签化分类。

(八)参考文献缺乏对最新研究成果引用

参考文献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术报告的品质。本研究并对参赛论文所引用的期刊文献予以统计分析。数据显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线教师引用率最高的专业期刊。

文本参考文献引用大致呈现两类问题,一是文本中所列参考文献未能以聚焦于引用权威期刊的相关研究成果,参考引文与主题相背离,文本中谈论“中小学危机干预”引用的是大学生及高校危机干预文献。二是偏向于心理学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学报》《心理与行为研究》等学术期刊引用较少,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尚未成为教师论文撰写的重要支撑资料来源。

四、学科教学论文撰写现状的问题归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既不像注册心理咨询师实施系统性治疗,也不像社会工作师参与全局性调配资源,既不像心理学研究者强调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生理心理数据精深分析研究,也不像质性研究者突出质化研究建构扎根理论。这种“四不像”身份使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学科论文撰写范畴容易被圈禁在“活动设计”和“个案辅导”两个极为有限的维度里。

(一)“论文撰写”规则不明

教师一方面尚未清楚掌握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撰写范式,教师才会呈现出诸多“缺乏思维能力”的书写表现。另一方面也对参赛论文基本要求也缺乏清晰地把握。论文参赛活动明确要求仅只提交学科教学设计和教育教学案例,教师因提交学科活动设计而丧失参赛资格。

(二)“问题意识”意识不浓

当前文本的书写并未真切地提出具体的、需要阐明、认识和思考的问题,似乎只是在通过论文书写叙述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研究的问题意识还不能围绕“提出学科问题,针对问题进行主张,并针对主张进行辩理或论证”的研究闭环予以展开。这就使得当前文本的书写在拓展新问题、新认识、新意义、新思想和新理论等方面并未贡献出研究应有的“知识创新”学术增量的作用。

(三)“学习科学”关涉不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入学适应、生涯规划等议题,其实是以“学习”为背景底色延展探讨与深化的。但一方面,中小学心理健康议题的关注相对忽略了青少年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始终扮演“学习者”这一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学界已经将心理学作为“学习科学”的最重要支撑学科,但在中小学心理健康实践中该如何应用与实践“学习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尚未引起心理健康教师的全面关注和高度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范式里尚未全面关注各个年龄阶段学习者如何基于个体经验和体验,如何激发学习动机,如何创新学习方法,如何有效评价学习效果,如何解决“学习旅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难以调适问题,如何培育和养成个性化学习方式,如何运用“学习科学”予以“科学学习”,如何将“知识学习”与“心智成长成熟”协同发展等议题。与此同时,学习适应不良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干预研究有待开展,针对有学习障碍的个体又该如何予以干预和帮助等。

(四)“循证研究”语焉不详

学者倡导的“循证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者在意识到教育对象的特征、文化与偏好的情况下,将最佳研究证据与自己的教育技能整合起来所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8]但无论是教学实践还是论文书写过程都呈现教师思辨性、经验化、个人主张的倾向性,遵循“将写作立论建立在严谨可靠的证据链基础上”的循证研究范式并不被强调不被推崇,因此文本的“研究性”“学理性”意味就不浓厚。

(五)“治疗实践”研究不够

在原有心理学治疗实践的基础上,大量新的治疗实践仍在持续不断涌现。精神分析治疗、罗杰斯个人中心治疗、认知治疗、荣格学派治疗、建构主义治疗、生态系统治疗、叙事治疗、禅修疗法、后现代治疗等都是心理学不同的研究主张和不同的实践流派。尽管我们强调理论及其流派的学习与实践,但无论是个案辅导实例探讨或实践活动开展依据等撰写中既不见心理理论基础也不见心理实践流派。

(六)“实践探索”挖掘不透

80篇文本中有21篇(占比26.25%)中撰写了研究议题或概念的重要性、意义与价值,21篇文本累计91216字,意义与价值书写用了15787字,占比17.31%。与此同时,80篇文本中有42篇(占比52.5%)中撰写了实施对策与建议,42篇文本累计174913字,策略书写用了72181字,占比41.27%,最大占比量甚至达到了83.87%。策略书写部分占全文总篇幅超过50%的文本共13篇。这反映了教师论文书写重点缺乏综合权衡与考量,更进一步说明当教师过分专注于意义与价值、针对性的策略与建议等方面的书写,在有限字数限定的约束条件下,能余留用于扎根实践、论述研究过程的篇幅被全面压减,一定程度上也难以展示实践探索过程的深度、细节和微妙之处。

(七)“辅导效果”证据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定义、定位、定向等理论问题上仍有待澄清,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课程化、医学化、形式化、片面化、德育化、简单化等倾向。[9]据此,在心理实践或辅导效果在论文书写过程中,教师也容易陷入单向性“自说自话”“自圆其说”的怪圈,难以提供除己自证之外更为详细的实践论证或辅导实践有效性评价的相关判定依据。教师与学生来访者的合作、共创、生成等也因此受限难以迈出更为坚实的一步。

五、学科教学论文撰写提升的对策建议

事实上,有更多、更广泛、更深入的中小学心理健康研究主题有待于开展并据此获得论文撰写的灵感与思路。

(一)开展学科教学论文撰写专项培训及拓展专题教研

要从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特点出发,针对教师论文书写的难点和需求等方面开展专题培训。围绕教学活动设计、个案辅导、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研究与实践、心理量表修正与完善、心理普测筛查与数据分析、心理学理论与治疗流派的实践指引、研究新趋势与实践新困境等论文选题类型设计并开展专题教研活动,采用“行动研究”模式,学科专家并定期“一对一”强化指导,教师在研究者与实践者的论文书写“行动研究”中加强训练,获得提高。

(二)以个人专业成长与发展为目标追求论文书写精进

论文书写不应该是专业成长中孤立的事情,它应该是万千专业成长事项当中最浓缩的精华。我们提倡一线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读起来、做出来、写下来、改过来”。即多读经典著作和权威期刊文献,在一线教学实践中持续探索,将探索的心得与反思记录下来,并通过论文书写形式持续修改完善,写出独具个人撰写风格的学术论文。做个人学科专业成长的实践者、探索者、反思者和书写者。

六、研究局限与展望

第一,受研究样本数量限制,本研究仅覆盖了单一年份的部分学科论文,虽然能够涵盖本年度的参赛论文撰稿热点,但仍可能导致遗漏,未来文本分析应尽量扩大范围,并建立文本分析数据库以备后续跟进拓展研究。第二,针对于当前针对学科教师论文撰写的专项培训较为缺失的现状,未来文本分析应该在培训、教研等增补动态发展过程中再培训、再教研、再验证,将论文撰写作为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而更加有效地协助一线教师把握学科论文撰写有效地回应到学科的热点、重点和难点。


 

[1] 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中学心理辅导活动课实施成效研究”(课题编号:QJY202310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研究获“海南省‘南海新星’教育平台项目资助”;

[2] [美]史蒂芬·平克,王烁,王佩译.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3] 徐光涛,许作栋,李英明,黄剑兰,李 垚.近二十年学习科学领域的研究脉络与发展趋势 *——对《人是如何学习的》系列报告的文本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0-92.

[4] 曾忠禄,马尔丹.文本分析方法在竞争情报中的运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 (8) :47−50.

[5] [美]莫妮卡·亨宁克.王丽娟,徐梦洁,胡豹译.质性研究方法[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38.

[6] 金生鈜.教育研究的逻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61.

[7] 冯友兰.理想人生:冯友兰随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2.

[8] 杨文登.循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32-134.

[9] 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02,(7): 70-73.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