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在自然中的幸福:中学生自然联结感在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中的作用
刘勇1 刘锋2 饶康1 黄玉水3
(1 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2 福建省古田第三中学 福建宁德 352200;3 j江西省上高中等专业学校 江西宜春 336400)
摘要:体育锻炼是中学生缓解焦虑、释放压力有效、易行的一种方式,是学生获得幸福感的有利途径,但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中学校园体育场所一般具有较高的绿化程度,使得学生可以很好地与自然建立联结,但尚未有研究探讨我国中学生体育锻炼、自然联结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对此,以福建省某中学567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使用体育锻炼量表、自然联结感量表以及主观幸福感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体育锻炼与自然联结感、主观幸福感关系紧密,并且自然联结感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这提示为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仅要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水平,还要让他们在自然环境当中进行锻炼,增强体育锻炼的积极效益。
关键词:体育锻炼;主观幸福感;自然联结感;中学生
第一作者简介与联系信息:刘勇(1998-),男,江西赣州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心理、中小学心理健康。电话15170171821,邮箱lozerliu@qq.com,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师范大学花溪校区东校区
一、引言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遇到心理困扰咨询心理健康教师如何有效、简便地缓解心理不适时,大部分教师都会从两方面给予建议:其一,认知方面,建议学生改变想法、调整对事件的认知与态度等;其二,身体方面,最有效的便是运动,让学生在操场上跑两圈。在运动中,通过剧烈的身体活动,可以加速身体新陈代谢、产生多巴胺等让一个人感觉轻松、压力得到释放以及感到愉悦等,从而可以提升其幸福感[1]。不管学生是学业压力、焦虑或是抑郁情绪等心理困扰,让他们在运动场所中动起来,便可以起到很好地缓解作用。研究也发现,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是其幸福感的有力预测因子[2],在运动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愉悦感[3]、有效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水平[4]、降低其负性情绪体验[5]等。因此,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当中,为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实施有效的策略让学生进行更多的体育锻炼是一条可行且必要的途径。同时,探讨体育锻炼对我国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探寻如何增强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效益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绝大部分的中小学校园中,都具有较高程度的绿化,这使得学生可以很便捷地置身于自然环境当中。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一般是露天的操场,其也具有较高水平的绿化程度,使得学生在锻炼的同时还与自然环境接触。根据注意力恢复理论[6],自然环境中的一些特征可以将个体的注意力放到自然环境当中,并且消耗很少的认知资源,从而可以起到很好的恢复作用,让个体从先前的压力事件中摆脱出来。而中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其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提高其对自然环境的感知,起到注意力恢复的作用。这可能意味着,当学生在中学校园的操场中进行体育锻炼时,可以将自己与人互动中产生的情绪困扰中暂时脱离,将注意力放到运动过程中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当中。这也许使得他们不仅可以通过运动的身体活动、激素变化等获得积极的效益,还可以通过增加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来获得积极的心理效益。
另一方面,城市绿化建设一般都是符合人们的审美需要,这可以使人们在其中较为容易地建立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中小学校园亦然,学生在校园中可以很好地感受身处自然环境的安宁。自然联结感是个体与自然环境联结程度的主观感知,自然联结感水平较高的个体在自然环境当中会有更积极的感受[7]。进化心理学提出[8],人类从自然环境当中演化发展而来,这使得人类对适合生存的自然环境特征尤为偏爱,这种偏爱一直留存在人的基因中,使得人可以在置身于自然环境感到放松、快乐。故而自然联结感可以带给人们许多积极的心理益处如提高积极情绪水平、降低消极情绪水平以及缓解压力感知等[9],并且还可以提升中小学生的幸福感[10,11]。尽管人类具有对自然环境的内在偏好,自然联结感在个体身上仍有水平高低,并且可以通过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来提升[7]。中小学生在操场中进行体育锻炼时,由于其环境特征,可以使他们很好地与自然环境互动,因此可能加强他们的自然联结感,从而可能提升其主观幸福感水平。
综合来看,运动过程中的身体活动与体液变化使得体育锻炼对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在中小学校园的运动场所中一般具有较好的自然环境状况,使得他们在体育锻炼中可以与自然环境建立联结,而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又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提升作用。这或许说明中学生体育锻炼与自然联结感、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并且自然联结感可能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以往尚未有研究对我国中学生体育锻炼、自然联结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探讨,对此本研究试图探究三者的关系,为通过运动来干预学生的幸福感实践提供启示,并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强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对福建省宁德市一所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剔除无效作答、空白等共获得567份有效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4.50%。其中,男生254人,占比44.80%,女生313人,占比55.2%,高一年级192人,占比34.22%,高二年级373人,占比65.78%。年龄范围14~19岁,平均年龄为岁16.88±0.73 (M±SD, 下同)。
(二)研究工具
1.体育锻炼
使用梁德清[12]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来衡量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该量表从个体在体育活动中的时间、强度与频率三个方面来考量体育活动水平,总得分范围为0~100分,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99。
2.自然联结感
采用尼斯贝特(Nisbet)[7]编制的自然联结感量表,该量表包含6个题目,5点计分,1(完全不认同)~5(完全认同),平均得分越高说明个体的自然联结感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1。
3.主观幸福感
用单项主观幸福感问卷(“总的来说,你觉得你的生活是否幸福”)来测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学生在 1~7 之间选择符合自身幸福感水平的数字。由于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感知,可以用该测量方式来衡量[13]。
(三)调查程序与数据处理
在调查前,整理问卷内容并且编写好指导语以确保问卷的下发,以及保证参与者的知情同意权,并将调查问卷打印出来。同时,由于参与者是未成年,研究者会告知班主任以及家长并征得他们同意;问卷发放过程中,向学生说明调查的意图以及内容,而后当场下发问卷并回收;问卷回收后,使用SPSS 25.0 对所有数据进行录入、整理与统计处理,数据处理方式包括描述统计、相关分析等,并且使用PROCESS 3.2 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
三、研究结果
(一)中学生体育锻炼、自然联结感与主观幸福感的一般情况
描述统计结果显示,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平均得分为28.14±27.10、自然联结感的平均得分为3.16±0.71、主观幸福感的平均得分为4.80±1.38。从分值可以看出此次调查的中学生体育锻炼与自然联结感的处于一般水平, 主观幸福感的平均得分略高于测量中间值。
(二)体育锻炼、自然联结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中学生体育锻炼与自然联结感显著正相关(r=0.290, p<0.01) 、与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r=0.596, p<0.01),同时自然联结感与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r=0.414, p<0.01),这说明三者关系密切。
表1 体育锻炼、自然联结感与主观幸福感的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M±SD | 1 | 2 | 3 | |
体育锻炼 | 28.14±27.10 | 1 | ||
自然联结感 | 3.16±0.71 | 0.290** | 1 | |
主观幸福感 | 4.80±1.38 | 0.596** | 0.414** | 1 |
注:**为p<0.01
(三)中介作用检验
按照海耶斯(Hayes)等[14]的中介分析建议,使用PROCESS 3.2 model 4来检验研究假设,以体育锻炼为自变量,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自然联结感为中介变量运行模型。此外,由于体育锻炼的得分与自然联结感、主观幸福感的分值差异过大,先将三者的分值转化为正态分数。结果显示(见图1和表2、3),体育锻炼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β=0.596, p<0.01)。加入中介变量后,体育锻炼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β=0.520, p<0.01),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能力下降,说明起着中介作用。进一步检验发现,体育锻炼可以显著正向自然联结感(β=0.290, p<0.01),自然联结感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β=0.263, p<0.01)。中介作用存在,其中总效应为0.596,间接效应为0.076,间接效应占比为12.75%。总的来说,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幸福感,并且可以通过提高中学生自然联结感来提高其幸福感。
表2 中介效应分析
回归方程 | 拟合指数 | 回归系数 | ||||
结果变量 | 预测变量 | R | R2 | F | β | t |
NR | EX | 0.290 | 0.084 | 51.889 | 0.290 | 7.203** |
SWB | EX | 0.596 | 0.355 | 311.572 | 0.596 | 17.651** |
SWB | 0.647 | 0.419 | 203.362 | |||
EX | 0.520 | 15.498** | ||||
NR | 0.263 | 7.854** |
注:**为p<0.01,n=460,EX为体育锻炼,NR为自然联结感,SWB为主观幸福感,系数已经过标准化
表3 总效应、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
效应值 | Boot SE | Boot LLCI | Boot ULCI | 相对效应值 | |
总效应 | 0.596 | 0.033 | 0.529 | 0.662 | |
直接效应 | 0.520 | 0.033 | 0.453 | 0.586 | 87.25% |
间接效应 | 0.076 | 0.018 | 0.043 | 0.116 | 12.75% |
四、讨论
(一)中学生体育锻炼、自然联结感与主观幸福感的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较低,以往研究中使用相同工具的调查结果一致[15,16]。鉴于体育锻炼对于中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运动意愿以及体育锻炼水平应当成为中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一个工作重点。此次调查还发现中学生的自然联结感处于一般水平,略低于以往调查中的结果[10]。这可能是调查样本的关系,本次调查是乡镇高中的学生,他们身处于自然包围的物理环境中,可能由于对自然环境的高度可及而对自然环境习以为常,从而对自然环境的感受不那么强。最后,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略高于一般水平,这略低于以往的调查[10,17],这或许提示我们乡镇中学的学生心理健康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他们总体的幸福感水平可能要低于县城中学或者城市中学的同龄人。
(二)体育锻炼、自然联结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本研究从中学生锻炼场所的自然环境入手,探讨了中学生体育锻炼、自然联结感与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体育锻炼与中学生幸福感关系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实证证据,也为增强体育锻炼的身心效益提供了新的视角,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呈现新的视角去认识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
研究发现,体育锻炼与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当中学生有更高水平的体育锻炼时他们幸福感水平也更高,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2,3]。体育锻炼可以加快个人机体的新陈代谢,有助于身体健康,同时运动的过程中还会释放一些激素让个体感到愉悦,达到缓解心理压力、减轻心理痛苦的作用。因此,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运动对于学生心理压力的积极作用。研究也发现,中学生体育锻炼可以增进其自然联结感,以往较少研究关注到这方面来,本研究以我国中学生为背景为二者关系提供了一个实证证据。在中小学校园中,体育锻炼的场所一般是操场、露天运动场等,这些场所的自然环境特征明显,当学生在其中运动时,可以很轻易的接触到自然环境,从而提高他们的自然联结感。研究还发现,自然联结感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幸福感,这与以往相关研究一致[10],当个体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较强时,可以从自然环境中获益,减少人际互动中产生苦恼,从而达到压力缓解的作用,这提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将自然环境当做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手段。最后,研究发现自然联结感在体育锻炼与中学生幸福感之间起着中介作用。由于校园锻炼场所的环境特征,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与自然环境互动,从而提高他们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进一步地提高他们的幸福感水平。
总而言之,研究发现自然联结感可以达到增强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在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将体育锻炼、自然环境的积极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它们共同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结论与教育建议
(一)结论
体育锻炼是提高中学生幸福感的一条有力途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体育锻炼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同时自然环境也起着关键作用,鼓励学生在自然环境当中进行锻炼可以增强运动带来的心理效益。
(二)教育建议
1.提高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意愿与行为
体育锻炼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幸福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意愿与行为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可以通过奖励激励的方式的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如达到多少运动量可以换算成积分,积分可以兑换一些物品;第二,可以组建相关的活动社团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来,每个学生的锻炼方式以及运动兴趣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社团的形式可以让有相同活动爱好的学生聚集起来一同锻炼,从而提高他们锻炼的意愿;第三,广泛宣传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不少学生可能对体育锻炼的收益不太了解,未意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的效益,此时宣传锻炼的作用是一个不错的方式;第四,采取强制性的活动让学生进行锻炼,尽管强制性的措施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但总体而言强制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效益要远高于其损失,因此是一个值得尝试的策略。
2.鼓励学生在自然环境当中进行体育锻炼
本研究结果发现自然联结感在体育锻炼与中学生幸福之前起着中介作用,说明体育锻炼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感知是影响其心理收益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故而增强学生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是提升其体育锻炼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此,教育工作者可以鼓励学生多在自然环境当中进行体育锻炼,还要引导他们在运动的过程中关注到自然环境,从而提高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
[1] Forbes H, Fichera E, Rogers A, et al.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and Relaxation on Health and Wellbeing[J]. Health Economics, 2017, 26(12): E67-E80.
[2] 沈过. 中学生体育锻炼、学习投入、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基于CEPS数据的实证研究[J]. 福建体育科技, 2023, 42(06): 97-104.
[3] 何心如. 高中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运动愉悦感的中介作用[D]. 首都体育学院, 2023.
[4] 刘雪, 朱裕恒, 娄虎. 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压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 体育世界, 2023(08): 150-152+159.
[5] 李王杰, 芦金峰. 初中生参加学校体育锻炼对负性情绪的影响——基于CEPS数据的实证分析[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01): 29-35.
[6] Crossan C, Salmoni A. A Simulated Walk in Nature: Testing Predictions From the 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21, 53(3): 277-295.
[7] Nisbet E, Zelenski J. The NR-6: A new brief measure of nature relatedness[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3, 4: 813.
[8] 戴维·巴斯. 进化心理学(第4版)[M]. 张勇, 蒋柯,译. 上海: 商务印书馆, 2015.
[9] Frumkin H, Bratman G N, Breslow S J, et al. Nature Contact and Human Health: A Research Agenda[J].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17, 125(7): 075001.
[10] 刘勇, 谭龙, 刘锋. 与自然亲近增加中学生的幸福感?——自然联结感、积极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11): 9-13.
[11] 郑文娟, 张琳. 自然联结与环境态度对儿童幸福感的影响——基于环境行为的中介效应分析[J].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03): 510-525.
[12] 梁德清. 高校学生应激水平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4(01): 5-6.
[13] 邢占军. 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 2002(03): 336-338+342.
[14] Hayes A F, Rockwood N J. Regression- d statistical mediation and moderation analysis in clinical research: Observations, recommendations, and implementation[J].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2017, 98: 39-57.
[15] 吴笑, 于益民, 程子玮. 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体育锻炼关系研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30): 20-24.
[16] 彭春兰. 中学生体育锻炼与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分析——以衡阳市为例[J]. 体育师友, 2022, 45(04): 72-75.
[17] 胡琦忠, 高守宝, 王晶莹. 我国中学生幸福吗?——基于对PISA2018中国四省市调查结果的研究[J]. 世界教育信息, 2022, 35(02): 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