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基于乡土:乡村学校在地化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

基于乡土:乡村学校在地化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

陈红华1     林 炜2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职业中专学校,龙岩 364300;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二中学,龙岩 364300)

摘要:在国家全面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推进“五育”融合的新时代,如何高质量推进乡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乡村学校可以通过合理、高效利用乡土资源,实施在地化教育作为有效的实践方法。文章阐释了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地化实践的意蕴价值,从融入课堂、整合资源、教育形式、实践渠道等角度探讨了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地化实践策略,赋能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高育人育心实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关键词: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地化;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备受关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1];《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部署开展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2],标志着我国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乡村学校是乡村学生的主要学习和活动场所,承载着乡村学生的希望和梦想。合理、有效地利用乡土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赋能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地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体现。所谓在地化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所处的社区、地方等密切联系,立足当地特有的资源,尊重与联系乡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并将其引入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建设适合乡村学校实际生活的活教育。

乡村学校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统筹整合乡土资源,让心理健康教育立起来

在地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需要整合多种资源,创新教育途径进行合力育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理论的教育,更是心理实践的教育。乡村学校受教学资源条件的限制,不具有城市学校的沙盘游戏室、心理宣泄室、专业的辅导团队等硬件条件,硬件资源的缺乏极大地影响着心育目标的实现。在乡村学校,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在地化教学可以把课堂、学校、乡村、家庭等蕴含心理教育元素的乡土资源整合起来,让学生从教室、学校等方寸之间感觉到“一枝一叶总关情”,让心理健康教育立起来。

掌舵新生班级的班主任们都会碰到这样一个长程的现象,那就是来自不同生源地且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学生,面对陌生的校园环境和紧张的学习环境,往往会出现一系列异常的心理与生理不适现象。这就是心理学研究认为的“分离焦虑”。面对这种现象,班主任如何通过教室、宿舍等环境的布置消除“分离焦虑”,实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人们干预“分离焦虑”现象提供了可行之策。借助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去“分离焦虑”产生的根源,有助于快速消除学生在新环境中的紧张不安心理,远离“分离焦虑”,缩短其对新环境的适应期,实现预期教育目的。基于此,新生班主任可以在开学前的教室环境布置中,结合生源实际悬挂一些具有地域感和亲切感的乡土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图片,让学生在陌生的环境中获得熟悉、亲切、安全的心理体验,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实现实现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于无形中引领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比如,可以从网上搜集县域内不同乡镇的自然景观和名人历史等等,然后再针对班级学生的生源实际对这些资料进行细致化的分类整理,制作并悬挂于班级教室的合适位置。学生开学注册报到时,看到班级悬挂富有地域特色的图片资料,心里就会产生熟悉感和亲切感,在充满熟悉感、亲切感的班级环境中,他们能很快融入班级集体和紧张的学习生活,远离“分离焦虑”。

二、融入学科课堂教学,让心理健康教育亮起来

俞国良教授指出,“心理健康问题既有基础研究的属性,又具有应用研究的性质,更可能属于基础应用研究的范畴,这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需要多学科协同‘作战’”。学科交叉融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多学科融合及其范式的变革,将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生命活力[3]。基于课程特征,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融入学科课堂教学之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做实、做活、做透。在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心理课上的理论说教,或照本宣科,未能将健康心理教育与学科课堂教学有机对接,忽视了学科课堂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动和促进价值。事实上,学科的课堂教学具有极高的心理实践利用价值。

不少乡村学校的学生,他们身上存在班级集体观念淡薄、学习惰性强、意志力不强、生涯规划不明确等诸多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学科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价值观教育等“润”入学生的日常学习、日常生活中,能有效引领学生感悟与体会学科事例背后蕴含的深邃思想、价值理念,进而逐渐实现班级集体观念、主动学习意识、生涯规划意识的增强与提升,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在“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学习时,可以结合内容实际,融入政治学科教学,在教学中播放2013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王芹秀:爱比血缘更美丽”的事迹: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湘店乡七里村的13岁养女王芹秀,个头不大,却用稚嫩的肩膀撑起一个家。王芹秀刚出生不久便被遗弃在镇里的中学门口,是养父把她抱了回来。她逼着自己坚强起来,上山打柴、照顾和养活有间歇性精神病的养父以及80多岁的奶奶,一家人靠每月180元的低保金过活。她虽然知道自己的身世,但从不怨天尤人,非常坚强、勤快、乐观。

2013年,王芹秀入选了“中国好人榜”。她的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栏目播出后,感动了许多人。有人问她最想做什么时,她回答得很简单:“我最想多一点时间做作业!”。

教师让学生看完视频后完成以下两个作业:

1.假如你是王芹秀,身处当时的环境,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2.请你为王芹秀写一份颁奖词。

通过政治学科“沉浸式”的作业体验,既能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又能延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让学生体会和感悟到王芹秀身上所体现的积极观念,进而对自己的心理状态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主动反思和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动力,更理性直面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

三、创新心理教育形式,让心理健康教育活起来

在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还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难系统化,教学研讨缺乏、难保质量,教学手段传统、难有创新等问题,这些是影响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堵点”与“痛点”。如何打通这些“堵点”与“痛点”,需要教师在教育形式、教育手段上创新,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性和多维性。

新时代的中学生是网络的宠儿,他们“与网情深”。不论是知识的获得、沟通的方式、情感的表达、交往的途径,无不带有网络的痕迹。因此,乡村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与时俱进,立足这一现实情况,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传播具有乡村气息且富有正能量的信息与作品;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的抖音、B站等资源平台,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接受点,鼓励学生制作和分享乡土地理、民俗民风、环保成就、经济发展等短视频,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还可以引导学生把乡土文化中的诗、词、曲、武术、名人等录制成小视频,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也动“心”,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让心理健康教育活起来。

四、拓展教育实践渠道,让心理健康教育动起来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细工出慢活”的系统工程,其成效呈现方式的隐性特征决定了要强化实践育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组织实施正朝着以“案例启发 + 体验学习 + 实践巩固”为特征的体验式心理健康课程发展[4]。为此,乡村学校更要拓宽实践渠道,让心理健康教育从书本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课外,利用乡土性实践活动增强心理教育效果,让学生在“心”动的同时更能行动,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

福建省武平县万安镇地处城乡结合部,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民俗活动众多,每年农历正月廿六,都要举行大规模的“剥皮公爹信俗”活动。“剥皮公爹”是该镇人民为纪念元至正年间时任武平县尹魏侃夫舍身救民、清正廉明而举行的盛大祭祀、纪念活动,成为当地超过春节、中秋的重大节日。结合这一民俗,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开展“我眼中的家乡习俗”调查实践活动,把班级学生分组对“剥皮公爹”习俗展开调查,并形成图文并茂的调查报告,最后向全班分享调查成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对“剥皮公爹信俗”背后真善美、追求正义的人文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能更深层审思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建立合理的自我价值认知。这样,学生既可以了解乡土的历史与文化,增强家国情怀,又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目标。

新时代,新征程。时代在变,乡村学生的心理也在变,如何与时俱进,更加有效地推进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践行育人初心和担当铸魂使命,值得广大心理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朱艳.乡村学校在地化教学质量提升机制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2.DOI:10.27048/d.cnki.ggzsu.2022.000273.

[2]何宝平,左彩霞.多元一体视阈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08): 63-66.

[3]俞国良,何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科支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07): 4-10.

[4]邹阳,陈宛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桂林为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5):67-69.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福建省武平县平川街道西门溪育才路1号    武平县第二中学 

邮政编码:363000

联系邮箱:wpezlw@126.com

手    机:13950892015(林炜)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