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中学初中生负性情绪与NSSI的关系研究
作者简介:沈彦兵(1999-),女,籍贯:贵州省毕节市,心理健康教育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57011 滕妍(1978-),女,籍贯:黑龙江牡丹江市,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学心理研究;157011。
摘要:目的 为探究乡村中学初中生负性情绪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的关系。方法 采用《正负性情绪量表》与《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以418名乡村在校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对乡村中学初中生负性情绪、NSSI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1)乡村中学初中生的负性情绪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生的负性情绪高于男生;乡村中学初中生的负性情绪的年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初一年级学生的负性情绪显著高于初三年级;(2)负性情绪与NSSI的次数、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负性情绪与NSSI呈显著正相关(P<0.001);(3)负性情绪对NSSI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 应在学习及日常生活中积极倾听乡村中学初中生的情感表达,理解学生的情绪原因,采取积极的情绪管理技巧,建立良好的家庭、校园、社会环境,缓解初中生的负性情绪有助于降低乡村中学初中生NSSI的发生。
【关键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负性情绪;乡村教育;初中生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这一概念是由国外学者Nock[1]于2009年首次提出,指的是在没有自杀意念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反复、故意、直接地伤害自己身体器官和组织,却又不会导致死亡的行为,此概念提出后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和推崇。笔者通过检索以往文献发现,诸多学者在对NSSI进行调查时会因研究对象、研究工具等不同,其检出率也大不相同,全球NSSI检出率跨度较大,从2.6%至37.2%不等,[2]其中我国的NSSI检出率却明显高于西方国家,[3]并且还出现了逐年上升的趋势。黄任之[4]的研究总结发现青少年群体自伤率随着年龄增长呈现倒U型曲线,且其中部分地区乡村初中生的NSSI发生率高达30.2%,可见乡村初中生NSSI情况值得关注。乡村的教育是中国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乡村中学初中生NSSI这一与心理健康关系紧密的问题行为进行研究就极为重要。
Watson[5]等人将情绪分为正性的和负性的,负性情绪包括愤怒、痛苦、羞愧、心烦、恐惧和紧张等令人生厌的一系列的主观体验,是一种令个体心情低落和陷入不愉快境况的情绪状态。Chapman[6]等人提出的情绪体验回避模型,揭示了在面对负性情绪和痛苦时,一些人会采用自我伤害的方式来暂时缓解或者消除痛苦,已有实证研究表明负性情绪能在一些负性事件及NSSI之间起到中介作用[7-9]。
通过本研究了解某乡村中学初中生NSSI的现状,明确其乡村中学初中生NSSI与负性情绪之间存在的关系,针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为家长、学校及教育部门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方法
1.1.被试
2023年5月,以贵州省某乡村中学的初中生为被试,对全校学生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由班级任课教师讲解指导语和保密原则,在周日晚自习时间学生自愿且匿名参与。发放问卷453份,剔除人口学变量不全、问题部分除自伤部分全选同样答案的问卷,回收有效数据共418份,有效回收率92%。
1.2.研究工具
1.2.1.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ASHS)
采用郑莺[10]编制经冯玉[11]修订的《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ASHS),该问卷共18个项目,不仅包括自伤频次还包括了对身体的伤害程度,自伤频次分为4个等级,以0∽3计分,对身体的伤害程度分为5个等级,以0∽4计分。在本研究中,以各项目自伤频次与对身体的伤害程度的累加总分是否为零作为判定有无NSSI的标准,各项目自伤频次与对身体的伤害程度的乘积作为NSSI的总分用于评估青少年的自伤水平,本研究将用于测量初中生一年来NSSI的程度,总分越高NSSI程度越严重。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系数为0.937,该问卷信效度良好,能够对调查对象的NSSI的情况进行有效测试。
1.2.2.正负性情绪量表(PANAS)
采用Watson[5]等人编制的《正负性情绪量表》,该量表是国内目前情绪研究中最简便又有效,且使用最多,适用性强的评测工具。此次研究采用负性情绪分量表,量表包括 10个项目,例如;心烦的、敌意的、易怒的。该量表为英文版,量表在前人使用前由英语专业人士帮助翻译成中文版并施测,经许婷[12]研究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量表采用Likert式5点计分,1=非常少甚至一点也没有,2=有一点,3=中等,4=较多,5=非常多,本研究将用于测量初中生一年内体验到的负性情绪程度,得分越高则体验到的负性情绪程度越强。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系数为0.886,该问卷信效度良好,能够对调查对象的负性情绪的情况进行有效测试。
1.3.质量控制
对所得数据使用Harman单因素分析法来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将问卷所有项目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第1个公因子的解释方差比为20.19%,小于常用的临界标准40%,因此,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1.4.统计处理
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信度分析、相关分析、共同方法偏差及回归分析。
2.研究结果
2.1.乡村中学初中生负性情绪的现状
对乡村中学初中生负性情绪现状的数据进行一般描述性统计,得出乡村中学初中生负性情绪为(18.28±7.00)分。由于问卷总分的理论中间值为25,说明乡村中学初中生负性情绪接近中下水平,情况较为良好。
2.2.乡村中学初中生NSSI情况
本次调查418名贵州省某乡村中学的初中生,其中共有38.8%的初中生升入初中以来至少发生过一次及以上的NSSI(n=162),甚至有32.3%学生发生过两次以上的NSSI或采取过两种以上的NSSI方式(n=135)。
2.3.各人口学变量在各量表得分上的差异比较
以乡村中学初中生性别、家庭所在地为分类变量,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乡村中学初中生的负性情绪的家庭所在地差异及NSSI的性别、家庭所在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乡村中学初中生的负性情绪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采用方差分析检验各年级乡村中学初中生在负性情绪、NSSI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乡村中学初中生NSSI的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乡村中学初中生负性情绪的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如表1所示,乡村中学初中生负性情绪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乡村中学初中生中女生的负性情绪高于男生;乡村中学初中生负性情绪的年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一年级学生的负性情绪显著高于初二年级。
2.4.有无自伤行为的乡村初中生在负性情绪上的差异检验
由表2可知,有NSSI的乡村中学初中生的负性情绪显著高于没有NSSI的乡村中学初中生。
2.5.乡村中学初中生负性情绪与NSSI的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负性情绪与NSSI的次数、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其相关关系分别为:自伤次数0.422(P<0.001),自伤程度0.409(P<0.001)。负性情绪与NSSI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95(P<0.001),因此负性情绪与NSSI呈显著正相关。 此外,为探讨乡村中学初中生负性情绪对NSSI的预测关系,采用线性回归法,以NSSI为因变量以及负性情绪为自变量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负性情绪对乡村中学初中生NSSI有正向预测作用,为15.4%。
3.讨论
3.1.乡村中学初中生负性情绪、NSSI的现状分布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乡村中学初中生负性情绪水平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但负性情绪平均分高于中位数,在校学生大多或高或低都有存在有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这说明处于青春期的乡村中学初中生大部分能够较好的感受来自外界的善意,在面对难题以及不如意时,能较好地调整状态减轻负性情绪对自己的影响,但依旧存在部分学生长时间处于高负性情绪之下。
一项针对中国大陆中学生 NSSI 检出率 分 析,共纳入文献 22 篇,总检出率为 27.4% [13],而本研究中乡村中学初中生NSSI的检出率高达38.8%,该检出率略高于该研究中国大陆中学生 NSSI 检出率,可见对乡村中学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极为重要的。
本研究NSSI检出率略高于一项中国农村中学生(n=1908)的检出率(29%)[14],分析原因可能为该校为乡村中学教育资源有限,在此之前无法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据了解该校于2023年才引进一名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在此之前该校未开展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也未从心理方面进行校园建设。在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的情况下,学生较难发现自身心理问题缓解压力,老师也并未及时关注到学生心理异常,从而产生较高自伤率。
3.2.乡村中学初中生负性情绪、NSSI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中,选用的人口学变量包括性别、家庭所在地、年级。但由于本次研究对象为乡村中学初中生,故调查地点选取的单一性导致城乡比例失调,无法很好解释家庭所在地不同的学生之间在负性情绪与NSSI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女生的负性情绪水平显著高于男生,与以往研究结果相同[15],分析原因为女生雌性激素分泌的周期波动使其心思细腻易多想,更容易产生负性情绪[16]。初一年级学生负性情绪显著高于初二年级学生,与以往研究结果相同[17],分析原因可能为初一年级学生刚从生活了六年的熟悉环境转到压力略高于小学的初中,在适应过程中更易体验到负性情绪,初二学生在适应了学校环境以及较低于初三学生学业压力的情况下负性情绪水平较低,氛围较为良好。这也给乡村中学的工作一个提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适度将重心倾向于初一年级学生,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风险;且女同学心思更为敏感,除心理健康教师外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师也应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给予温暖,做到关爱学生。
3.3.有无NSSI的乡村初中生在负性情绪上的差异检验分析与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有NSSI的乡村中学初中生的负性情绪显著高于没有NSSI的乡村中学初中生。该结果和与NSSI相关的情绪体验回避模型中关于NSSI与情绪的关系理念相符合,类似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可以演化成更强烈和持久的情绪体验,并刺激个体采用NSSI等负性应对方式。同时,NSSI也会再次引起负性情绪,这种负性情绪就可能成为下一次进行NSSI的高风险因素,而NSSI能显著预测未来的自杀行为。故在教育工作中老师若发现有学生出现过高负性情绪一定要多加关注,也许学生存在着类似NSSI的负性应对方式,或能及时预防学生采用一撕裂的负性应对方式。
3.4.乡村中学初中生负性情绪与NSSI的关系分析及讨论
乡村中学初中生负性情绪与NSSI的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乡村中学初中生负性情绪与NSSI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乡村中学初中生负性情绪能够对NSSI进行正向预测。这表明乡村中学初中生负性情绪确实是影响NSSI的重要危险因子。这也说明乡村中学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可对新生做心理健康普查并关注在负性情绪上得分较高的群体,关注其行为表现建立个人档案;同时对于负性情绪得分高的群体可进行“情绪”主题的团体辅导,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情绪控制能力训练,以此减少负性情绪对NSSI的不良影响。
4.研究不足
第一,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由学生自行答题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或与真实情况存在偏差,因此期望未来能采用如脑电实验等更客观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NSSI的影响因素。
第二,由于各种因素只进行了横断研究,无法得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未来的研究可对乡村中学中存在自伤行为的初中生进行纵向追踪,考察自伤行为的再发生率和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等情况。
第三,本研究只做了关系研究,但并未进行干预实验,未来的研究可从负性情绪入手,设计以系统训练自伤者处理负性情绪的处理能力,尝试是否能减轻其对自伤行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Nock M K. Why do people hurt themselv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nature and functions of self-injury[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9, 18(2): 78-83.
[2]孔令玲,鲍昱含,徐雯雯等.初中生非自杀性自伤与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及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3,37(05):405-410.
[3]徐海峰,王聪智,侯善兵,胡明明,李永文,汪康越.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研究现状与分析[J].心理月刊,2021,v.16(14):221-223.
[4]黄任之.青少年自伤行为的成因及其干预策略[J].中国德育,2014,No.144(24):9-12.
[5]Watson, David, Lee Anna Clark, and Auke Tellegen.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brief measur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the PANAS sca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6 (1988): 1063.
[6]Chapman A L, Gratz K L, Brown M Z. Solving the puzzle of deliberate self-harm: The experiential avoidance model[J].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2006, 44(3): 371-394.
[7]郝阳,吕行,安献丽,余良明,方旭.应激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2,26(06):668-672+690.
[8]林琳,何海平,刘羽等.负性情绪对自杀危险的影响:自伤行为的中介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5):83-87.
[9]胡佳丽. 高中生校园欺凌和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和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及干预[D].辽宁师范大学,2022.
[10]郑莺. 武汉市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流行学调查及其功能模型[D].华中师范大学,2006.
[11]冯玉. 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与个体情绪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2]许婷. 自我控制降低习武青少年欺凌行为的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21.
[13]韩阿珠,徐耿,苏普玉.中国大陆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流行特征的 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1):1665-1670.
[14]Tang J,Li G,Chen B, et al. 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rural China: Results from a nationwide survey in China[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8,226.
[15]李王杰,芦金峰.初中生参加学校体育锻炼对负性情绪的影响——基于CEPS数据的实证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3,42(01):29-35.
[16]陈春萍,程大志,罗跃嘉.雌激素对情绪的影响:心理、神经、内分泌研究[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1,41(11):1049-1062.
[17]马宁,张京舒,吕若然等.北京市初中生负性情绪流行现况及与身体活动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1,29(04):367-371.
[18]李任之,严万森.高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生活事件、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3,31(04):61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