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学生干预中家校沟通的GROW策略
朱业标 浙江省永康卫生学校
摘要: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是学校教育成功的必由之路。本研究在调查高中阶段心理危机学生家校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探讨并挖掘影响家校沟通的关键因素,提出了家校高效沟通的GROW策略:要反映“真问题”,激发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意愿;要专注“危机解决”,做好家长心理科普和情绪应对;要明确“合作权责”,树立家校共育的主体意识;要聚焦“治疗目标”,做好学生休学、复学工作。
关键词:心理危机学生;家校沟通;GROW策略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和精神疾病、情绪障碍发病率持续上升,中小学生焦虑、抑郁、自伤,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拔的状态频发,导致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问题。面对心理危机学生,学校需要及时与家长沟通,深入交流家校双方了解的信息,共同探讨策略,家校合力帮助学生度过危机。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强调“家校协同”的力量,那么家校应该如何协同呢?除了上家长学校课、组织一些活动让家长参与外,最普通最日常和最有效的就是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使得家校统一思想和认识,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行为。
一、心理危机学生干预中家校沟通失效的形成原因
基于此,本文以本校部分心理危机学生为样本,对在校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就与家长高效沟通的“痛点”和“难点”——“和心理危机学生的家长打交道,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家长不配合老师的工作;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老师;反映情况,有抵触情绪;不信任老师,有防备心理;动不动就投诉学校和老师。不容置疑,这些家校沟通的“痛点”和“难点”无形当中给家校沟通筑成了一道道屏障,也构成了家校沟通低效或失效的原因。那到底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家长们的诸多“不配合”或“责难”?法国现代著名的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实践逻辑理论——可以表述为一个公式:实践=(惯习x资本)+场域[1]。该公式从理论上指出了人类实践过程中所遭遇的普遍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利用该理论可以得出结论,即“家校沟通”低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作为教育垄断地位的习惯思维方式、部分富裕家庭对社会资本的有效控制以及学校作为个受限制的场域等因素之间的综合作用。
第一,惯习支配下的家校防御性沟通。长期以来,因为学校教育始终处于垄断性的地位,所以家长和教师都形成习惯性的教育观念:对家长来说,学校教育是更正规、更权威、更系统的教育;家庭教育只是学校教育的被动者,没有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家庭和学校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学校方面看,他们自认为是有专业的教育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对学生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觉得自己最有发言权,无须家长“指手画脚”。因此,无论家校哪一方发起的家校沟通都必然会引发被沟通者自发地触动一种软性防御机制,这一抗拒可能并不激烈但却足以令家校沟通发起者的意图落空。
第二,社会资本制约下的家校低效沟通。这里的“资本”概念在布迪厄实践逻辑理论体系中属于社会资本的一种。他指出:“社会资本是实际存在的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这些资源,与对制度化有着或多或少地熟识认可程度的社会网络相关。”一个家庭的家庭结构、经济收入及文化背景都会影响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行为。在家校沟通中,处于社会不同阶层的家长在行为上表现出比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受教育经历,也关系到孩子的身心健康。通常情况下,较富裕的家庭参与家校共育的积极性要高于贫困、经济收入较低的家庭。
第三,学校场域影响下的家校不对等沟通。学校场域中的老师,他的教学绩效完全凭借学生的成绩,就只能根据其规则去运作,而别无其他选择。因此家校沟通交流的内容也只能局限于学生的成绩这一主题展开——无论是召开家长会、家访,或其他形式的家校共育。所以在家长会上,老师通报的大部分是学生的成绩,而对于其他方面的能力的发展水平提及较少,有的甚至绝口不提。这对于学生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家长而言,和老师沟通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老师谈话的内容紧紧围绕学生的成绩甚至是对家长的“训斥”。因此,家校沟通在学校这场域的限制下就注定是不对等关系。
二、心理危机学生干预中家校沟通的GROW策略
GROW,是一种沟通模型,通过沟通引导对方找到目标(Goal),分析问题现状(Reality),自行提出达到目标的方案(Option),最后激发对方意愿(will)使其采取行动以达到目标的过程。掌握了这个模型,有助于我们达到学生心理危机家校沟通的目标,提高沟通效率。
首先是目标设定,与家长就心理危机学生干预可以衡量的成果或结果达成一致。明确沟通的目的,以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对方,直至真实的目标后用封闭式的问题来结束此环节。比如:“今天我们主要想谈些你的孩子什么事?”“如果我们都‘不行动’会有什么后果?”“希望孩子做出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家长能做出什么样的努力才能促成目标达成?”“该如何衡量呢?”“什么时候达到目标?”等等这样的问题。
第二,就是要进行危机现状分析——探索学生问题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心理原因。这个过程家校双方彼此拓展思路,找到超出自己目前所能看到问题的内容和维度,以发现更多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从而走向第三步。比如:“现在孩子的认知情绪怎么样?“他是怎样想的?她内心迫切的需求是什么”“他遇到的问题障碍是什么?”“为解决这个问题,你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又怎样?”和“在家孩子有发生过此类状况?你如何评价的?”等等。整个沟通过程需要了解孩子的状态或反应,了解家长的行动的有效性和行动是的状态,不断地通过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家长进行分析。
接下来,就是讨论并选择方案。找出可能得解决方案并选择最有效的方案,即想象或头脑风暴一下,可以做什么来推进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选择吗?更多的选择是哪些?”“反思一下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我该如何改进?”“如果是别人,他可能会怎么做,有没有什么建议?”“还有谁可以帮忙?”等等。由于以上二步家长已经看到了更大的显示可能性,从而开启思路探索更多方案的选择,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对方将可行的方案全部挖掘出来,并进行比较,从而找到方案,并最后进行总结。
最后,是达成意愿部分。要在家长心中种下一颗种子,激发对方的执行热情,即“哪些方案让我有感觉并想采取行动?”“在这些方法中,你倾向于哪一种?”“我的行动步骤是什么?”“会有什么阻碍及其应对措施?”“现在立刻就可以开始做什么?”“下一步呢?什么时候开始?”“还需要谁的帮助?”以及“我们家校之间需要如何沟通跟进?”等等。
三、心理危机学生干预中家校GROW沟通的几个技巧
1.要反映“真问题”,激发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意愿
心理危机学生干预中家校沟通的发起者,如果约谈学生家长谈话的内容仅是学生的完不成作业、学习成绩差和打架等问题,下次学生大概率还是会完不成作业、学习成绩差和打架行为的。这些问题,对教师来说可能是一个“真问题”,而对家长来说却一定是一个“假问题”。因为惯习支配下的家长,总是会这样认为这些都是学校该做的事,都是学校该去解决的“真问题”,同时也会引发家长的边界和防御。其实,如果教师认定这些问题是“真问题”,并且只处理该问题行为时,他们常常会让学生们感到更加丧失信心,进而增加其不良行为。那,什么是“假问题”,什么是“真问题”,以及怎么把握和反映“真问题”。冰山图理论告诉我们:假问题是“只是看到问题行为的表象——异常行为”,真问题是在收集心理问题学生背景资料上,对学生“行为背后信念的解释,如学生的失眠、胃口不好,情绪低落或高涨、学习动机兴趣减退,并孤僻、自责、自罪及出现自残、自杀的念头及行为......”。如果被约谈家长开始相信并接受自己该承担责任和义务的“真问题”时,就会愿意配合和信赖学校一起来处理危机,这就打开了家校共育之门,也有助于后续干预事宜的顺利开展。
2.要专注“危机解决”,做好家长心理科普和情绪应对
如何劝服家长接受孩子需要及时就医,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和难点。社会资本制约下的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关系到孩子能否在家长的同意下及时就诊。当家长出现不配合、不理解的情况时,就要求心理教师和班主任耐心细致地向家长介绍学生心理危机的有关症状以及潜在原因和及时科学就医的必要性,以及不及时就医可能造成病情延误的严重性。
同时,家长因一时无法接受孩子生病和需要及时就医的事实会产生过度情绪,有的家长会产生自责、自罪心理,认为是由于自己对孩子教育不当造成的;有的会对学生进行指责、抱怨,这也尽显家庭教育的无力。因此,学校在危机干预中要做好家长不良情绪的安抚工作,共情家长当下的过度情绪反应,把关注点从情绪焦虑聚焦到孩子心理危机的解决或好转上,细致地指导家长如何监护和陪伴孩子,这不仅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在真诚帮助的愿望,认识到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危机干预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到自己的孩子。
3.要明确“合作权责”,树立家校共育的主体意识
学生的安全既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信誉,也关系着家庭幸福。家校要树立同责共育意识,共同担负起危机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的责任。为此,学校可以通过耐心细致的沟通,邀请学生签订“不自我伤害契约书”和“自愿回家就诊书”,这不是规避责任,而是提升学生对自身生命安全保护的责任感;以不轻易走极端,遇到极端情绪能学会求助。同时,立即邀约家长到校,告知学生病情,给出具体就医指导(如由校方主动联系绿色通道)、监护过程中应履行的责任、出现极端行为如何护理等建议,使家长了解学校目前已做以及未来可为学生提供哪些保障措施,同时与家长签订“心理问题安全责任承诺书”,目的在于激发家校双方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主体责任感。
4.要聚焦“治疗目标”,做好学生休学、复学工作
首先,要做好休学工作。经学校指定的专业医疗机构诊断(包括学生本人及家长主动要求)不宜在校继续学习的学生需办理休学手续,休学期一般为一年。并要求凡因心理危机休学的学生办理休学手续需由监护人家长或亲属(父/母亡故或因身心疾病无行动力/自知力)陪同;要求学校心理中心级学生主管部门须妥善保存学生相关资料(包括病历、诊断证明书等复印),且严格遵循保密原则。
同时,要做好定期回访。学校要对休学期间的学生及其家庭做到定期回访。在定期回访工作中,一方面要了解学生近期的健康情况,包括用药情况、心理状态和日常学习生活情况;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治疗,帮助学生设计规划不在学校期间的生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提供转变学习方式服务,学生在家也可以进行正常线上学习,使学生减少因休学而产生的焦虑感,避免家长因担心学业而拒绝休学的建议。因学生休学后还会返回学校上课,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心态稳定地回归校园,目前部分学校会为休学期间的学生提供线上心理咨询服务,有些学校因资源有限无法提供心理咨询,会建议家长为学生在社会上寻找专业咨询机构。这些举措都会为学生顺利重返校园提供重要的支持保障[2]。
再次,要做好复学前的额准备。认识到危机学生的病情稳定是学生复学的基础,但状态好转并不意味着学生心理危机的解除。生活中,很多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急不可待地停药,导致病情复发,令人惋惜。因此,家长和孩子都必须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尤其是家长,要耐心和孩子解释清楚坚持继续服药的重要性。复学前,建议把药瓶换成维生素或其他保健品的瓶子,防止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家长每天可以通过微信或电话,或设置闹铃来提醒孩子服药。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尽量选择走读。一是便于家长密切观察孩子行为和情绪的变化,及时察觉加重迹象;二是,宿舍里较为嘈杂,很难休息好;第三,集体生活难免有摩擦,很有可能成为一种刺激源。此外,无论病情是否波动,都要定期复诊,这样医生才能及时评估孩子的情绪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最后,要安排学生顺利复课复学。第一,因心理危机休学学生必须符合以下三项条件:其一,心理问题学生休学期满,本人提交复学申请书;其二,休学期间经过就医治疗,由医院(三甲医院精神心理科或同等资质医疗机构)开具诊断证明,表明学生症状已得到控制,且处于康复期;其三,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面谈,评估学生已恢复社会功能,具备正常的学习生活能力。第二,符合复学条件的学生必须填写“心理危机学生复学心理状况评定表”,按规范流程办理复学手续。第三,必须注意:学生复学手续办理需由监护人家长或亲属陪同;学生复学之后,学校须建立重点关注学生档案,归入一级危机预警库,并在心理周(月)报表中跟踪上报;并且学校需定期为学生预约复诊或心理咨询,关心学生复学后的心理状况,及时联系告知家长学生在校情况。
参考文献:
[1]丁小晶.中小学"家校合作"低效的归因探析——以布迪厄的理论视角为切入[J].中国家庭教育.2009(3):110-112.
[2]赵晨.职校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沟通的突出问题与应对策略[J].黑龙江科学.2022(5):75-77.
姓名:朱业标
通讯地址: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江南街道下园朱190号
邮编:321300
联系人电话:13857958358
邮箱:ykzhulo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