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融合教育背景下ADHD倾向儿童的学校干预新模式探究

 融合教育背景下ADHD倾向儿童的学校干预新模式探究

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 510620 陈芳琳 ;
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 510620何凤婷;
华南师范大学 510000 郑嘉炜
摘  要:在现实中常常有这样的儿童,他们有与 ADHD 儿童类似的行为表现,但其问题程度较轻,达不到 ADHD 筛查标准,被称之为 ADHD 倾向儿童。他们身上注意力弱、冲动等特征往往成为老师关注的对象。学校作为学生的教育重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充满着社会技能训练的契机,是ADHD倾向儿童的干预重地。本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建构起线上线下的学校干预新模式。
关键词:融合教育 ADHD倾向儿童 学校干预 新模式;

一、引言
我国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促进教育公平,要让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接受到比较好的教育,另外还指出要办好特殊教育,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推行融合教育。“十四五”期间应进一步建设和完善该保障体系,真正实现融合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需求的目标。《广东省促进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行动方案》(粤教基【2019】30号)也提出了:“以融合发展为导向,以普通学校为特殊教育发展主阵地,优先采用普通学校就读的方式,就近安排能接受普通教育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就读。”在国家政策的推进下,多动症及其倾向的儿童已成为普通学校常见的特殊儿童。
根据最新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MS-5),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以下简称ADHD)以注意缺陷、多动、冲动为主要特征,且很大程度上伴有认知障碍、学习困难、品行障碍等,会对儿童的学习、社交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中国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表明:多数患儿的智力水平正常,所以往往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与正常发展儿童接受同样的课程,但常规的教学很难在该儿童身上发挥作用。甚至,可能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给正常的教学造成麻烦,带来消极影响。在临床上,对ADHD 的确诊非常慎重,必须通过严格的、多方位的生理神经系统检查,且由两位以上儿童精神病学的专科医师共同作出诊断。但在现实中常常有这样的儿童,他们有与 ADHD 儿童类似的行为表现,但其问题程度较轻,达不到 ADHD 筛查标准,无法确诊为 ADHD,被称之为 ADHD 倾向儿童。
与正常儿童不同的是,在个性特征上,多动倾向儿童具有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容易激怒、幼稚、缺乏掩饰性的个性特点[1]。在智商上,多动倾向儿童虽智商处于正常范围,但与正常儿童相比智商偏低[2]。与ADHD患儿不同,ADHD倾向儿童只是行为上的问题,本质上存在不同[3],只是这些倾向儿童具有ADHD儿童的特点[4]。
美国教育家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变化是个人的内在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来决定的,而学校作为学生的教育重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充满着社会技能训练的契机,是ADHD倾向儿童的干预重地。近年来,学校教育干预实施者一般为普通的教师、特殊教育工作者等,对于干预ADHD儿童的干预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学校宏观上营造温暖氛围、教育者进行干预活动、心理教师开展个别辅导[5]。但国内对于非药物的干预研究仍处于起初阶段,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在针对ADHD倾向儿童学校干预的探索中,研究者很少提出学校干预的模式框架,给家校合作干预的协调工作造成一些障碍。因此,本研究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基于小学生中高年段的多动倾向调查分析,探索学校干预的新模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小学生ADHD倾向调查
研究采用网络问卷星调查法,对小学生的多动倾向现状进行了调查:本研究采用了斯诺佩评定量表(SNAP-IV),该量表由 Swanson 等人依据 DSM-IV 对 ADHD 的诊断体系为标准编制,用于筛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有良好的信效度。量表分为两个部分:不专心和多动冲动,每部分 9 个项目,釆用 4 级计分。评定此量表平均得分≥1.8 的儿童,具有患多动症的可能(Bussing,2008)。问卷资料核查、编码后使用spss 25.0进行描述与分析。
研究对象为广州市某公立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采取父母填写问卷星的形式,随机发放问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58份,回收率为92.9%,其中男生94份,女生64份。调查结果如下:
(一)小学生ADHD倾向的检出率较高
此次调查样本的量表得分(24.00±9.77),不专心维度得分(14.09±5.15),多动冲动维度得分(9.89±5.52)。调查结果显示共有ADHD倾向儿童29名,检出率18.4%,检出率较高。
美国学龄儿童 ADHD 患病率3.0%~5.0%,而我国 ADHD患病率为 3.0%~ 10.0%。本次调查发现,广州市该校学生多动倾向检出率较高。一方面由于多动倾向儿童检出标准仍未达到ADHD患病标准;另一方面,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多动症及其倾向的儿童已成为普通学校常见的特殊儿童。因此,学校需要尽早对ADHD倾向儿童进行学校干预,防止ADHD倾向儿童发展为多动症儿童。
(二)小学生ADHD倾向在性别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采用t检验判断性别维度对小学生ADHD倾向的影响,结果显示ADHD儿童的斯诺佩量表得分、不专心及多动冲动在性别维度上均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比较其均值发现,男生不专心、多动冲动及斯诺佩总分均高于女生,详见表1。

项目男(n=94)女(n=64)t值P值
不专心14.93±4.9812.88±5.172.500.013*
冲动11.24±5.267.91±5.313.900.000**
总分26.17±9.2820.78±9.663.530.001**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0.05下呈现差异,**表示显著性水平0.01下呈现差异
                              (表1:不同性别小学生ADHD倾向差异性检验)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数据,截至2016年,美国约有610万儿童(9.4%)被诊断为多动症。男生确诊率为12.9%,高于女生的5.6%。但研究表明,女孩可能会被遗漏。这是因为多动症在男孩和女孩身上是不一样的。多动症男孩容易冲动、多动、外化。但多动症女孩往往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和内化。
一般来说,患有多动症的男孩更容易表现出更具破坏性的症状和行为,所以男孩的多动症症状会更明显,更容易被他人识别。即使患有多动症的女孩表现出与患有多动症的男孩相似的症状,但女孩的多动症可能会被忽视或被最小化,因为它们不符合人们心目中典型多动症儿童的心理形象。

(三)融合背景下多动倾向学生面临的困境
结合本次调查的结果与前人的研究,本研究总结出目前在融合背景下多动倾向儿童面临的困境,为探索学校干预新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第一,在融合背景下学校与家长对多动倾向儿童不够重视。以融合发展为导向,在国家政策的推进下,多动症及其倾向儿童已经成为普通学校常见的特殊儿童。在学校中多动倾向儿童的检出率较高,但家长与学校对多动倾向儿童的了解很少,往往选择忽视了这种情况,将其归为学生调皮的结果,可能会造成儿童从多动倾向转为多动症的不良后果。
第二,在教学中缺乏对多动倾向儿童的教育渗透。从课堂教学实践上看,教师对于多动倾向儿童的教学管理仍存在很多问题。一线的教师缺乏对待多动倾向儿童的教学技巧和管理方法,可能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甚至将该学生视为班级的问题儿童,苛刻对待,难以促进多动倾向儿童的健康成长。
第三,缺少线上学校干预平台。大部分学校缺少针对特殊儿童的干预平台,针对多动倾向儿童的权威平台更少。在了解多动倾向儿童的信息时,教师与家长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寻找权威平台,对信息进行鉴别筛选,不利于干预工作的推进。
三、在融合教育背景下ADHD倾向儿童的学校干预新模式探究
本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建构起线上线下的学校干预新模式(如图1)。

 

                                                            (图1:线上线下的学校干预新模式)
线上学校干预模式主要采用建立线上ADHD信息平台的形式,搭建起家长与学校合作干预的桥梁,实现家校反馈互通,形成家校合作共同干预的良好氛围。由于认知发展所限,大部分儿童在课堂上都会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的情况,但对于ADHD倾向学生来说,这种问题出现次数更加频繁。但许多普通小学教师对向家长提出儿童可能患有 ADHD倾向这件事存在较大的犹豫,一方面是由于对自己判断的不自信,另一方面是因为害怕与家长产生矛盾[7],这反映了教师与家长对于ADHD缺乏一定的正确认识,也造成了未能及时对多动倾向儿童进行干预的困境。
(一)搭建学校线上科普平台,从教师与家长两方面着手,向教师和家长科普ADHD的基本知识。线上科普平台推送ADHD疾病相关知识,包括发病率、病因、病程、治疗方法、疾病性质等各方面的信息,以推文、科普视频、线上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科普活动。既能降低普通教师与家长对ADHD的误解,减少污名化问题,也有利于让教师和家长能及时发现疑似ADHD倾向的儿童,尽早安排儿童进行干预治疗。
(二)利用线上平台,对家长进行相关培训,完善家庭干预。邱学青学者指出:“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对行为问题儿童的干预,家长工作是缓解和预防儿童产生行为问题的关键[8]。在家庭干预方面,从儿童生活的环境入手,开展家长培训工作,改善家庭教育方法和亲子互动方式。在儿童行为管理八步法的基础上,家庭沟通模式的改善,能有效改善父母与患儿之间的沟通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
   (三)拓展教师ADHD知识教育途径,加强ADHD专家与教师的联系。注重教师ADHD知识教育培训,拓展教师ADHD知识教育途径,教师不仅需要掌握ADHD的基本知识,还需要有目的地在班级里使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班级管理技巧。因此,学校需要在线上开设相应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培训课程,提高小学教师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
(四)搭建起线上反馈平台。学校能了解ADHD倾向儿童家庭的具体情况,把握儿童发展的成长轨迹。家长也能在线上平台中,学习ADHD相关知识,增加对ADHD倾向儿童的重视,同时了解学校教育者开展干预的情况。学校和家庭两者通过平台搭建起和谐桥梁,形成反馈—干预的模式,共同致力于ADHD倾向儿童的健康成长。
四、ADHD倾向儿童的学校干预新模式在教学中的体现
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学校线下干预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工作者能在正常教学中对ADHD倾向儿童达到良好的干预效果。学校可从以下方式开展工作:
(一)在班级教学上,将行为契约法融合教学工作,教师与ADHD倾向儿童共同商定需要监控的行为表现,结合奖惩系统,签订行为契约书,最终教师与患儿对自身的行为表现进行评分。从而实现让学生减少注意力不集中、冲动等行为出现的次数,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的目的。Veenman 等人的研究表明,患儿在经过 18 周的行为改变干预后,患儿的扰乱行为明显减少,执行任务时注意力更加集中[9]。除此之外,为使ADHD倾向儿童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可以运用班会宣导课让同学们更好地接纳、理解以及帮助他们。宣导课包括:收集资料,实施,选拔及培训小天使等过程,干预效果良好[10]。
(二)在心理工作上,专业心理工作者开展注意力主题、正念训练等心理课程及团体辅导。李继波等将针对儿童的正念训练特点总结为 4 个方面:(1)练习简短多样有趣;(2)增加奖励系统;(3)隐喻解释方式,即使用儿童生活中的语言解释正念训练,帮助其更好地领会要领;(4)将家长纳入正念训练中,增强亲子互动。潜移默化中改变个体的感知敏感性、注意和记忆能力,提高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实现ADHD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11]。同时,注重对特殊个体开展心理咨询,特殊干预。鄢靖雯在研究中选取了一名具有多动倾向的儿童,在个案的家中对其进行以社会性教育为主的家庭教育干预,建设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成功帮助目标改善多动倾向行为[12]。
(三)从学校宏观角度出发,学校需要做好ADHD的宣传工作,营造包容接纳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多动倾向儿童的健康成长。其次,构建对ADHD学生的支持资源框架,建立对不同症状严重程度的ADHD学生的分级干预体系,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主观能动性。
在融合教育背景下,注重对普通学校中ADHD倾向儿童的干预工作并将其融入到日常学校管理和班级教学当中,有利于建立并维持学校、课堂和家庭三方统一的“阵线”,有助于ADHD倾向儿童加强训练,从而更好地实现学龄期的发展,降低自身发展风险。
 

本论文属于:
2022年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科研专项课题项目 (21BRHJY2109)

 

参考文献:
[1]陈容,张迪,顾国家,刘莉.多动倾向儿童个性特征的对比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03):274-275.
[2]陈容,张迪,李宏革,顾国家,李静.多动倾向儿童智商的对比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01):79+81.
[3]陈国萍.(2014).浅谈对多动症倾向幼儿的矫正与引导.新课程:教研版(11),177.
[4]马惠霞,宫然,杨琼,朱雅丽,刘瑞凝.情绪对ADHD倾向儿童时距估计与厌恶延迟的影响
[5]李国勇.儿童多动症的成因分析及教育干预措施[J].教师,2017(09):118.
[6]童连,史慧静,臧嘉捷.(2013).中国儿童 ADHD 流行状况 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9 (9),1279–1283
[7]颜伟雯.普小教师应对ADHD学生之知识、方法与效能感现状及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2.DOI:10.27149/d.cnki.ghdsu.2022.001076.
[8]邱学青.行为问题儿童成因及教育路径选择[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71-76.
[9]VEENMAN B,LUMAN M,HOEKSMA J,etal.A randomized effec-tiveness trial of a behavioral teacher program targeting adhd symptoms[J].J Attent Dis,2019,23(3):293-304
[10]万燕.ADHD儿童的人际交往宣导课实践案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11):76-78+80.
[11] 李继波,陈盈盈,肖前国.正念冥想在 ADHD 儿童干预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2019,42(2):470-476.
[12] 鄢靖雯. 学前儿童多动行为家庭干预的个案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8. 
[13]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03):389-394.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16.03.002.

 

 

作者基本信息:
姓名:陈芳琳;    工作单位: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
职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暂未评职称;
邮编号码:510620;
通讯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林和东路118号;
联系电话:17727616519。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