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从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看中学生网络使用的父母监管有效性----一项针对父母的质性研究

从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看中学生网络使用的父母监管有效性----一项针对父母的质性研究

                                              王晶晶 王工斌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摘要:如何让孩子合理使用网络,一直是困扰每个家庭的难题。本研究基于对中学生父母的访谈,了解父母如何看待中学生的网络使用,进行网络监管的方法有哪些,其有效性如何,并分析其与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关系。研究选取了13名中学生父母进行半结构访谈并对其编码分析。结果发现,父母存在一定的网络监管焦虑,更担心网络的风险;中学生父母采取的网络监管方法主要有限制性监管、支持性引导、行为示范、自主准予。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学生网络使用和心理需求满足息息相关,父母对孩子的心理需求满足程度影响网络监管的有效性。文末就父母的网络监管提出建议。                                                              

       关键词:网络、中学生、父母网络监管、心理需求

 

一、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其中6-19岁网民规模达1.58亿,占整体网民的15.7%,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94.9%,82.9%的未成年网民拥有自己的上网设备[1]。目前短视频、游戏、直播等发展势头迅猛,吸引着大量的年轻人沉迷其中,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期间,为了确保学生们能够正常学习,教育部号召全国开展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重要实践。与传统面对面教学模式相比,线上教学增加了孩子与网络设备接触的时间,由于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还未成熟,容易被网络上的信息所诱惑,形成过度使用互联网,造成其身心发展受损,如视力下降、肥胖与超重、学习适应不良、意志力薄弱等[2]。

       为了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于2021年10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干净的网络内容,严格限制中小学生的网络游戏时间,推动家校协同发力,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合理使用网络[3]。青少年沉迷网络主要原因有自身因素与外界因素。自身因素包括心智发展不成熟、欠缺自我控制能力,从众性和同质化等,外界因素包括不良的家庭环境、不妥当的家庭教养行为、学校氛围和同伴关系等[4]。

       父母网络监管对子女上网行为的影响在近几年逐渐被我国研究者重视。国外研究者较早关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网络监管,华伦(Warren)认为父母网络监管(parental mediation)是指父母对儿童、青少年所接触的媒介及内容进行控制、监督和解释的所有策略[5]。我国过去较多关注父母控制对青少年网络使用的影响,但网络监管与父母控制具有实质性区别。我国有学者指出,父母网络监管特指父母对子女上网地点、时间、频率和内容等方面的知晓和管理程度[6]。随着大规模线上教学的展开,父母对子女的网络监管更重视且策略更丰富。笔者认为,父母网络监管是指父母为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避免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而主动采取的措施,是父母对子女上网内容、时间、频率、地点等方面进行控制、监督和管理的所有策略。父母网络监管能够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起到积极的缓解作用[7],降低青少年可能遭遇的某些网络风险,规范青少年的上网行为[8]。

       目前关于父母网络监管的研究多侧重于量化研究,对于具体的父母网络监管行为缺乏深入的了解,且对于不同监管行为的有效性也缺乏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将通过访谈探究中学生父母的网络监管行为,并从心理需求满足的角度探讨网络监管的有效性,为中学生健康上网和父母有效监管提出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根据自愿原则选取中学生的父母为研究被试,被试的选取原则为孩子有自己的上网设备,且父母曾经尝试过监管孩子的上网时间、内容、频率等。最终获得13名(编号为P1-P13)有效被试,其中男生家长5名,女生家长8名,初中生家长5名,高中生家长8名。

(二)研究工具

       根据网络成瘾的相关文献和专家的意见,结合中学生的网络使用现状和身心发展特点,自编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与父母网络监管方法访谈提纲,提纲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调查和上网情况调查、中学生和父母对待网络的态度、父母网络监管方式以及学生心理需求满足状况等。

  • (三)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研究主要以半结构式访谈获取研究资料,访谈时间集中在2021年10月至12月份。在访谈之前,根据研究目的,收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访谈提纲初稿,后根据专家意见和预访谈结果,确定最终的访谈提纲。接下来联系访谈对象,告知访谈对象研究内容以及访谈保密原则,先后对13位家长(本文指父母)进行访谈,其中1位家长线下访谈、12位家长线上电话访谈。访谈过程中,允许访谈对象作出各种反应,自由表达观点,并根据访谈对象的反应进行追问。经过访谈对象的允许,访谈全程录音。

       访谈结束后,将录音整理成逐字稿,并由研究者进行反复核对,以确保文本的准确清晰,转录及核对完成后,对资料进行分析和编码,借鉴相关专家的意见和同类研究的编码策略,采用扎根理论,将编码分为开放编码,核心编码与轴心编码。

 

三、研究结果

(一)父母关于网络对中学生影响的认知

       网络的丰富性、便利性以及上网内容的多样性使得中学生渐渐难以脱离网络。中学生父母对网络作用的看法主要分为积极影响(学业影响、社会性影响、情绪影响)和消极影响(生理影响、学业影响、情绪影响、社会性影响)两个方面,如表1所示。

                                                               表1 中学生父母对待网络的态度

三级编码二级编码一级编码(提及人数)
上网积极影响学业影响搜集资料(6)
社会性影响同伴交往(10)
发展兴趣(3)
情绪影响放松(7)
上网不良影响生理影响视力下降(3)
睡眠问题(6)
学业影响学习效率降低(6)
浪费时间(6)
情绪影响戒断郁闷(5)
社会性影响亲子冲突(6)

       1.上网积极影响

       在上网的积极影响方面,主要分为学业影响、社会性影响、情绪影响。

学业影响主要是搜集学习资料,当学习科目越来越难,而父母又没有能力辅导时,孩子会倾向于通过网络的方式来学习,同时在刷短视频的时候也会刷到一些与学习有关的新闻或者学科知识。

       P4:有什么不会的她一查手机就知道了,而且在手机上刷抖音她还能看一些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社会性影响主要表现在同伴交往与发展兴趣两方面。在网络上,既可以匿名和陌生人交友,也可以和现实中的朋友随时随地聊天,满足了个体交友的需求;同时在网络上,还可以发展孩子们的兴趣,学习新的知识,与网络大神切磋,能够满足学生们胜任的心理需求。

       P8:她从小一直在学画画,给她报了兴趣班,虽然现在她没多少时间画画了,但是每周末回来也是当作一个兴趣在网上看,她画的画还被校长收藏了呢。

       情绪影响主要表现在放松上。中学生使用网络主要为了玩游戏、聊天、看小说、看视频、听歌,其中打游戏、看短视频成为现在的中学生在网上娱乐的主要内容,短视频由于比较短、可以随时打开、随时结束,而且能够起到放松的作用,所以利用本就不多的放松时间来刷短视频无疑成为中学生的首要选择,并且有孩子表示,上网得到放松之后再回到学习中心情会变得更好,效率更高。

       P3:现在这个社会不可能不玩手机,手机对孩子是一个放松的作用,孩子住宿一周好不容易回来了,也想让孩子放松放松。

       2.上网消极影响

       上网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生理、学业、情绪和社会性方面。

       在生理方面,上网会让学生的视力下降和影响睡眠。大多数的中学生每周上网时长达到6个小时以上,错误的手机使用方式会让正在发育中的青少年的视力下降,且容易忽视时间的流失导致熬夜,影响身体健康。

       P10:她自己有时候会边写作业边玩,不给她收她就控制不住就会玩很晚,但第二天又要早起,上课肯定会犯困。

       在学业方面大多数父母表示上网会使孩子的学习效率变低、浪费时间。

       P13:疫情期间孩子上网课,我们都以为他在好好上课,有次我们就发现他上课的时候偷偷把页面隐藏下去,自己在看小说,后来问他,他说已经看了好久了,不用说,考试的时候成绩直线下降,把我们都气死了。

       情绪影响主要表现在戒断郁闷方面,当父母采取强制的措施将孩子的上网设备没收,孩子会感到不适应。

       P12:他不按之前说好的(约定)上交手机,我就把他的手机没收了,刚没收的时候,他回家也不理我,和我闹的,吃饭也不好好吃,就想玩手机。

       社会性影响主要表现在亲子冲突方面,父母由于担忧孩子沉迷网络,往往会严格管控孩子上网,但孩子常常借由上网课等机会,经常会控制不住自己不断玩下去,在这中间会产生亲子冲突。

       P1:我家一个小女孩,就因为手机这个事情都快要和我打起来了,张牙舞爪的,都说要离家出走。

       受访的家长多数能够认知到网络同时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但总体上对消极影响提及更多,并为此感到相当担心。

       P9:手机这个东西吧,反正我觉得它不是个好东西,虽然是必需品,但是我就害怕我女儿用上就钻进去出不来了。我也是个老师,看那么多孩子天天玩手机,不学习,我就不让我孩子玩,她这个年龄哪能控制得了这个(手机)啊。

(二)中学生父母的网络监管方式

       家庭是中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对孩子有主要的监管责任,当中学生的父母觉察到中学生可能因为网络而耽误学习时,父母就会选择“出手”。通过访谈,总结父母认为有效的网络监管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如表2所示。

                                                               表2 中学生父母的网络监管方式

三级编码二级编码一级编码(提及人数)
限制性监管环境隔离不配备上网设备(2)
强制没收上网设备(4)
过程监控下载监控软件(2)
时间限制(12)
内容限制(5)
支持性引导亲子陪伴共同观看电影(2)
共同发展兴趣(6)
参加户外运动(5)
亲子沟通思想引导(7)
帮助解决生活与学习问题(8)
行为示范以身作则减少使用上网设备(6)
寻找兴趣(5)
培养良好生活习惯(6)
自主准予给予自由空间减少硬性规定(8)
给予充分信任(3)
自主决定(10)
协商定立规则双方共同制定规则(8)
明确奖惩措施(5)

       1.限制性监管

       限制性监管是指父母限制孩子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内容,主要指父母对孩子采取的环境隔离与父母监控措施。

       (1)环境隔离

       环境隔离是指父母将上网设备与孩子完全隔离开来,如不给孩子配备手机、将孩子的上网设备藏在某个地方、强制在孩子的上网设备上下载定时闹钟。这种做法确实对那些刚开始接触网络或者还没完全沉迷于网络的孩子有效,在短时间内最直接有效地减少孩子使用网络的时间、频率,将他们的注意力重新转移到现实中。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方法并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对于一些已经完全沉迷于网络的孩子来说,在重新拿到网络设备之后会疯狂从中寻求补偿,形成一种表面向好的现象,所以单独的环境隔离措施并不能减少其依赖行为,在现实操作中,还需配合其他策略,才能使网络监管有效。

       P1:当我出去溜达的时候,她有时候会在家偷玩,被我逮到过两次。当时她也承诺以后不会再玩了,但是她管不住自己,没两天之后又开始了。后来再发现后,我就把她的手机没收了,不给她做饭、洗衣服,她知道我和她来真的,她也害怕,而且当时正好期中考试,她退步了很多,我估计她也愧疚吧,就主动把手机交给我保管了。

       P2:初一的时候考了第一名,回来想要手机,但我觉得她自控能力不行,还是不能给她配手机,就给她买了个电话手表,也能满足她日常联系。

  •        (2)过程监控

       过程监控是指监护人对子女上网的时间、内容等的了解和监督。如在孩子的手机上下载监控软件,可以实时监督孩子的上网时间和内容。除此之外,父母会单方面规定孩子可以何时、何地、在何种情况下上网,一些父母还会对上网的内容作出规定。父母单方面的监督与规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对于自控能力不强的孩子,有外在的约束,能够减少对网络的依赖。但对于本身自控能力较强的孩子,反而容易造成自主性缺失,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损害亲子关系。

       P5:我们家就给他规定不能打游戏,周末可以玩两个小时的手机,周内是不允许的,平时查查学习资料可以,但都是我在他旁边,他以前在房间里自己查,后来我发现他有时候偷偷玩,后来就说,有不懂的,集中起来,一起在客厅查。

       2.支持性引导

       支持性引导是指父母通过陪伴、沟通、转移注意力等方式主动干预孩子的上网活动,对孩子多加关心与指导,减少孩子对网络的需求。

       (1)亲子陪伴

       亲子陪伴是指父母花费时间和精力陪同孩子一起做事。很多孩子最初沉迷网络的原因只是想找人倾述自己的烦恼、和网友共同探讨自己的兴趣,而父母由于工作忙等原因对孩子缺少陪伴,从而使孩子掉入网络陷阱。父母与孩子或是共同观看一部电影,共同享受一顿美餐,或是共同参加户外运动,共同培养兴趣,在互相陪伴的过程中享受休闲时光,能够使亲子关系更亲密,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满足孩子的归属需求,提升孩子在现实中享受生活,学会休闲的能力。

       P9:因为我是老师,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我也在备课,所以也等于是陪着她一起写作业,平时我只要有时间,每天都会看一部电影,孩子也会陪着我看,看完之后我俩还会讨论讨论,周末她要求的话就会和她去外面吃点小吃,逛逛街,从她小时候,我每个暑假都会陪她出门旅游一趟,反正我给她的陪伴还是挺多的吧,看电影她也会和我讨论她的想法,我也会给她一些引导,反正陪伴多了,她也会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事,就不会想去上网。

  •        (2)亲子沟通

       亲子沟通是指亲子间针对信息、观点、情感、态度等的公开讨论。通过亲子沟通,父母可以及时掌握孩子的发展动态,在孩子遇到问题时能够对孩子进行关心与指导,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预防孩子在网络上不合理宣泄情绪,培养孩子正确使用网络的习惯。同时孩子也能够更了解父母的想法,信任父母,从而接受父母对于自己的合理规劝。在访谈中有父母谈到,当孩子遇到一些问题时,自己会帮助孩子一起解决问题,注重对孩子思想上的引导,让孩子遇到问题时不再依赖网络而是自己身边的人,有效防止孩子沉迷网络。

       P1:我家小孩,她对我还是挺信任的,因为她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她感到很困惑,她和我说,我都会给她思想上的引导,教她正确的思考,正确的解决问题,她慢慢就会发现妈妈的很多想法都是她真正需要的,对她有益的,能够说到她心坎里,这样其实她愿意找我倾诉,遇到事情也不会去网络上寻求解决。

       3.行为示范

       行为示范是指父母自身对待网络的态度以及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会间接影响孩子对网络的使用,主要指父母的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是指父母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作出榜样,如父母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与娱乐时间、亲子陪伴时间,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出现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由于心智发展还不成熟,他们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可能就是通过模仿父母获得的。如果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有较高的自控能力,专注于现实生活,合理使用网络,那孩子就会有样学样,建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能够认识到网络的机会与危害,主动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但如果父母没有做好榜样,在监管孩子时,孩子可能只是表面听从,内心并不服气。

       P1:我在家基本不玩手机,除了必要的工作电话,有时候就看看书,她看见我看书,她自己估计也不好意思玩,就会先写作业。

       P7:有一段时间我陪她写作业的时候,我自己也没控制在旁边玩手机,她那段时间成绩就下降了,我也反思是不是我在旁边玩手机影响了她,就问她,她自己也说,自己写作业,我在旁边玩手机,觉得特别不公平。

       4.自主准予

       自主准予是指民主的、非专制的父母行为,父母鼓励孩子的自我表达和自主决策。在本研究中主要指给予自由空间和自主规则定立。

       (1)给予自由空间

       给予自由空间是指,父母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能够管理好自己。随着孩子长大,自主性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在青春期,孩子需要更多的自由空间和父母更多的信任,如果在中学时期父母还是对孩子有过多管束的话,可能会剥夺孩子自主选择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孩子自主性心理需求的满足。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空间,更有利于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使孩子更加自主合理地使用网络。但如果父母不注意自由空间的尺度,放任自流,可能造成孩子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后果。所以在给予自由空间时,需要注意尺度的把握,不能缺少底线的约束。

       P9:从她上了初中认识了新朋友之后,她大概每周都要和朋友出去,我就负责给她零花钱,具体她出去干啥了,吃啥了,买啥了,钱还剩多少,我都不过问,她有时候会和我分享她出去干啥了,但我不主动问,我觉得孩子这么大了,也需要自己自由的空间,家长管太多可能会适得其反。

       P13:有段时间他喜欢在网上看小说,甚至在上课的时间看,他爸爸就想把他上课的电脑夺了,在争夺的过程中,电脑也坏了,他爸爸打了他一巴掌,他就要离家出走。

  •        (2)协商定立规则

       协商定立规则是指父母和孩子进行公开、民主的讨论,最终达成双方都认可并自愿遵守的规则。这样可以考虑到孩子的意愿、满足其自主需求,孩子也更容易遵守规则,尤其当规则配有明确的奖惩措施时效果更显著。这是因为中学生的自主性还没有充分发展,如果没有奖惩措施的约束,容易形成放任自流的局面。有了双方约定规则与相应的奖惩措施之后,多数父母表示孩子可以理性上网。但也有父母因为没有明确奖惩措施,导致自己在双方约定的规则中一再退步,形成再也管不住孩子的局面。

       P4:我们之前也因为手机的事情吵架,给她规定了,她不能遵守,慢慢给她规定的也就没用了。后来就商量嘛,几点要上交手机,什么时间可以拿着手机放松,她也给我们规定,不能老说她这不好那不好,还没到时间不要催她交手机。谁违反了规定就惩罚谁,她如果违反三次我们就没收一学期手机,我们违反的话她就能多玩一会儿。这样慢慢大家都遵守规定,也挺和谐的。

       P6:一开始说好了写完作业才能玩,但是孩子逐渐玩的时间比较久,我们也就默许了,慢慢就管不住他了。就是孩子的上限一直往上走,我们的底线一直在往后退。

       5.中学生父母对于网络监管“有效性”的理解

       在访谈中,一些父母认为监管方式是否有效需要看监管方式对孩子网络使用的直接影响,如通过某一种监管行为,孩子使用网络的时间缩短、频率降低,或者通过减少网络的使用,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最终使得学习成绩提高。  

       P1:自从我让她把手机放在客厅的鞋柜上,她就没有机会偷偷玩了,写作业的时候肯定得专心写,这肯定就玩的少了吧,而且当时考试,她一下就有了进步,我就知道这个方法对了。

       然而,有更多的父母认为,看一个监管方式是否有效,不仅仅要考虑具体的监管行为对子女产生的直接影响,更要考虑到整个监管体系对子女产生的长远影响。例如,监管方式是否有效果还要看孩子的自控力是否提高,一些需求是否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寻求满足,注意力是否集中在现实中,是否不再把网络看作一个“特别的玩具”而特殊对待等。也就是说,有效的网络监管方式不仅要治标,更重要的是要治本。

       P8:不管用什么方法,还是得让她有自制力,她有了自制力,给她手机她也不会一直玩。我从小就挺注意培养她的自制力的,现在她自己回来,就自觉的写完作业才干其他事情。上网也就都在看一些画画的视频,教学什么的,她自己也跟着画,画出来了她自己也开心,手机就扔一边了,还是得在现实生活中有个爱好。

 

四、讨论

       通过对13位父母的访谈,我们初步了解到目前中学生父母对孩子网络使用的态度以及父母对于子女网络监管的方法,下面对父母网络监管行为的动机、中学生网络使用背后的心理需要和父母网络监管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几个角度,作进一步探讨。

       1.中学生父母对网络态度影响网络监管行为

       父母对采取什么样的网络监管方式主要取决于父母对于网络对孩子产生影响的主观预期[9],对网络风险更加担忧的父母,针对网络的介入和干预措施会更多,对网络持更多积极看法的父母会选择与孩子共同使用等更多的积极干预措施[10]。在访谈中,一些父母虽然认为网络有利有弊,但内心其实更担心自己的孩子深受网络之害,掉进网络漩涡,从而毁掉一生。父母将自己对网络的过分担心和焦虑投射到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上,就使得这些父母采取了强而简单的监管措施,以求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往往在现实中,这种过强的监管并不能保持长远效果。有研究表明,限制性监管可能会诱发“禁果效应”,增加青少年对于被禁止内容的兴趣,导致孩子在父母不知情或无法管控的情况下进行被禁止的活动[11]。再加上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比以往更强烈的自主性和叛逆心理,过强监管常常使孩子认为自己的网络自由使用权和个人隐私遭受侵犯,从而在心理上产生抗拒感。反观对网络持从容、接纳等积极态度的家长,更倾向于对网络采取支持性引导、自主准予等积极的监管策略,这样的监管方式能够关注到孩子的内心需求,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被理解,从而愿意与父母一起探讨正确的网络使用方式,愿意听从父母的有效建议。这样的监管方式才能管得住、管得远。

       2.中学生通过网络寻求心理需求的满足

       根据父母的自述,他们的孩子使用网络主要是为了休闲娱乐,如打游戏、聊天、看短视频,且所有的学生都有过因为上网而影响学习的经历。尤其是在上网课期间,没有同辈和老师监督,学生更容易游离在课堂之外,有父母发现孩子表面在上网课,其实背后在偷偷在看小说(P13)、和同学聊天(P1)、或是在打游戏(P6)。随着年龄的增大,同伴逐渐超越父母成为中学生倾诉心事的优先选择,所以即使在离开学校之后,他们也喜欢随时和同伴保持联系。同时网络以其丰富的内容,成为中学生娱乐的主要方式,甚至同学们的诸多兴趣爱好都需要靠网络来完成,如学习画画、写代码、打游戏等,网络对于中学生来说成为现实生活的重要部分,除了休闲娱乐,网络也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解决学习困难的主要途径,是进行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12]。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即归属需求、自主需求、胜任需求[13]。心理需求的满足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拥有更多的积极情感[14],而当需求受到阻碍时,消极体验、心理失调、躯体疾病等就会产生[15]。心理需求的满足与网络使用息息相关,有研究发现,对于网络成瘾的大学生来说,心理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很好地满足,所以会转向寻求在网络上的满足,而对于非成瘾的大学生来说,网络和现实都是满足其心理需求的渠道,他们可以在这双重渠道间灵活转换,所以说,网络本身并不会使人成瘾,只是心理需求的不满足才导致了青少年的网络成瘾[16]。孩子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感到枯燥,而这种枯燥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排解时,就会在网络世界中寻求满足。在网络上建立自己的交友圈,随时保持联系、倾诉心事,会让中学生感知到自己与他人的联系,在同伴交往中找到自己的重要位置,满足其归属需求;而在网络游戏中学生们能够很容易感受到成功的快感,满足其价值感和成就感,进而青少年容易把网络当作其逃避现实和实现价值感的途径[17]。网络满足了孩子们的放松、娱乐的需求之后,孩子们就会调整对网络的期待,将网络作为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工具,沉迷其中,最终可能发展为网络成瘾。

  •        3.父母对中学生心理需求的满足影响网络监管的有效性

       针对网络依赖的预防和干预,有研究者提出了环境因素、状态性心理因素、特质性心理因素与手机依赖的整合模型,该模型认为,环境因素可以直接影响手机依赖,也可以通过状态性心理因素(如心理需求、心理健康)间接影响手机依赖,同时相对稳定的特质性心理因素(如人格特质)也在“环境因素→状态性心理因素→手机依赖”的作用过程中存在调节作用[18]。父母将孩子与上网设备隔离,阻断孩子与上网设备的直接接触,或在孩子的上网设备下载监控软件,严格限制孩子上网时长,监视孩子上网内容,这是从环境因素入手来减少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风险,对于刚入网的孩子确实有一定效果,但为什么有些家庭采取了同样的监管措施却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呢?这是因为仅仅从环境因素入手是不够的,父母还要关注心理要素。根据心理需求满足网络补偿理论,个体的需求受挫是其网络使用的动力,当青少年发现互联网的需求满足优势大于现实满足时,便倾向于选择通过互联网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所以加强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需求满足,能有效预防网络成瘾[19]。而父母的监管行为对学生的日常心理需求满足有着重要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控制能够通过降低心理需求的满足从而使青少年形成不良社交网络使用习惯[20],持自主支持性养育方法的家庭,其子女的自主能力发展更好,网络成瘾的可能性更低[21]。在一个父母注重满足孩子基本心理需求的家庭中,孩子自己寻求心理需求满足的能力更高,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能够作出行动[22],如果父母阻碍儿童心理需求的满足,将会削弱孩子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心理成长[23]。

       对于归属需求而言,在访谈中发现,如果父母对孩子上网进行引导和陪伴的同时,还对孩子的需求高度关注并做出反应,与孩子解释明确的规则与限制,鼓励孩子的独立自主,这样能够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需要,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爱与温暖;而有些父母因为上网而和孩子冷战、争吵甚至动手打孩子,这会使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关系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使孩子出现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

       父母注重满足孩子的自主需求,如在给予孩子更多自由空间、与孩子共同设置网络规则的过程中,对孩子表现出的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给予充分的肯定,信任孩子可以自主分配学习和娱乐时间,当孩子感受到被信任时,他们会更信任自己的父母,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做决定,在成功决定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自己的自主性,满足其自主心理需求;而过多的限制性监管,强制没收孩子网络设备等方式,会剥夺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不利于孩子自主性的发展,容易引起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和负面情绪,当这些情绪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倾诉和理解时,孩子就会逃离家庭。

       胜任需求对孩子而言同样很重要。当父母能够让孩子一起参与制定规则,他将更愿意遵守,也更容易达到要求,因此体会到自制力发挥作用,产生自我效能感,胜任需求得到满足。其次,在支持性引导中,家长可以通过支持和协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提高其胜任感。很多沉迷于网络的孩子,最开始是因为在现实中找不到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在网络游戏上可以通过训练提高游戏技能,而当学习中经常受挫逐渐形成习得性无助之后,很难找到胜任感,他们就更倾向于沉迷于网络世界中。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做运动、写代码、画画等兴趣活动中体验到自己的能力,胜任感得到加强时,就会减少网络的使用。但就学习问题而言,访谈中发现,较少有父母能够注意并满足孩子的胜任需求,父母经常给孩子设置过高的目标,而忽视孩子实际的能力,从而迫使孩子不断追求过高目标而又不能及时达到过高目标,父母也缺乏正确指导孩子学习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逐渐丧失胜任感,变得不自信。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中学生父母的访谈,探讨了中学生父母对孩子网络使用的态度以及父母的网络监管方法。中学生父母对网络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有比较充分的认知,认可网络对孩子的学业发展、社会化发展和情绪有重要作用,但父母普遍更加担心网络带给孩子在生理、学业、情绪和社会化方面的不良影响,过度使用网络使孩子出现视力下降、睡眠减少、学习效率降低,还浪费了许多时间,在停止使用网络之后出现不适感,亲子冲突增多等状况,对消极作用的强调使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网络监管焦虑。

       本研究还发现中学生父母目前使用的有效网络监管方式主要有环境隔离、过程监控、亲子陪伴、亲子沟通、以身作则、给予自由空间、协商定立规则。中学生使用网络大多是为了满足其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满足的心理需求,而行之有效的监管方式正是关注到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不论是从网络监管方面还是在现实生活的其他方面,注重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能够有效降低孩子对于网络的欲望,进而减少网络使用行为。

       2.建议

       在现代社会中,父母与孩子关于网络使用的博弈必然存在,博弈的目的不是双方的对立,而是在博弈中找到平衡。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加强父母的网络素养。父母可以主动利用国家和学校提供的线下或线上资源,如参加家长课堂,阅读相关科普文章,学习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提升自己的网络素养,了解孩子的认知和发展特点,加强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网络的能力;第二,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在网络监管方面,父母要注意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上网习惯,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予其适当的自由空间,提高孩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多陪伴与引导孩子,共同参加亲子活动,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温暖与支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多多夸赞孩子的每一次进步,关注孩子的每一次小小的成长,给孩子成长的信心。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控制,培养孩子自主规划时间的能力,尊重孩子的意愿,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满足孩子的自主需求。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9/P020210915523670981527.pdf

       [2] 张志新, 高景, 冯红, 解婧睿, & 张心祎. (2018). 网络学习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评述. 现代远距离教育(3), 7.

       [3] 教育部. (2021). 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通知部署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管理工作. 青少年法治教育(10), 1.

       [4] 康亚通. (2019). 青少年网络沉迷研究综述.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38(6), 6.

       [5] Warren, R. . (2001). In words and deeds: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mediation of children's television viewing. Journal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6] 苏斌原, 张卫, 苏勤, & 喻承甫. (2016). 父母网络监管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为何事与愿违?——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 心理发展与教育, 32(5), 10.

       [7] 张永欣, 张惠雯, & 丁倩. (2020). 心理阻抗,父母网络监管与初中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8(4), 4.

       [8] 齐亚菲, & 莫书亮. (2016). 父母对儿童青少年媒介使用的积极干预. 心理科学进展(8), 10.

       [9] Peter Nikken & Jeroen Jansz (2013): Developing scales to measure parental mediation of young children's internet use, Learning, Media and Technology, DOI:10.1080/17439884.2013.782038

       [10] Nikken, P. , &  Jansz, J. . (2014). Developing scales to measure parental mediation of young children's internet use. Learning Media and Technology, 39(2), 250-266.

       [11] Lynn Schofield Clark. (2011). Parental Mediation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 Communication theory, 21(4), pp. 323-343. 

       [12] 黄佳钰. (2016). 中学生信息素养调查现状与分析. 理论与当代(11), 3.

       [13] Deci, E. L. , &  Ryan, R. M. .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27-268.

       [14] Vansteenkiste, M., Ryan, R. M., & Soenens, B. (2020).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theory: Trends, critical them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Motivation and Emotion, 44(1), 1–31. https://doi.org/10.1007/s11031-019-09818-1. 

       [15] Rodríguez-Meirinhos, A., Antolín-Suarez, ´ L., Brenning, K., Vansteenkiste, M., & Oliva, A. (2020). A bright and a dark path to adolescents’ functioning: The role of need satisfaction and need frustration across gender, age,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1(1), 94–116. https://doi.org/10.1007/s10902-018- 00072-9.  

       [16] 邓林园, 方晓义, 万晶晶, 张锦涛, & 夏翠翠. (2012). 大学生心理需求及其满足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心理科学, 35(1), 6.

       [17] Yi, J., Yang, Q., & Ye, B. (2016). The effect of stress on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in adolescents: Chain mediating roles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maladaptive cognition.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4(4), 644-647. https://www.proquest.com/scholarly-journals/effect-stress-on-problematic-internet-use/docview/1903673641/se-2?accountid=8554

       [18] 何妍, & 俞国良. (2021). 手机依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应对思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2), 4.

       [19] Liu, Q. X. ,  Fang, X. Y. ,  Wan, J. J. , &  Zhou, Z. K. . (2016). Need satisfaction and adolescent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omparison of satisfaction perceived online and offlin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55(FEB.), 695-700.

       [20] 魏嵩勤, & 张文墨. (2018). 心理需求受损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调节不良中的中介作用. 学园(35), 2.

       [21] Liu, D., Wang, Z., Yang, X., Zhang, Y., Zhang, R., & Lin, S. (2021). Perceived autonomy-supportive parenting and internet addiction: Respiratory sinus arrhythmia moderated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Current Psychology: A Journal for Diverse Perspectives on Diverse Psychological Issues, 40(9), 4255-4264. http://dx.doi.org/10.1007/s12144-019-00485-6

       [22] Laporte, N., Soenens, B., Brenning, K., & Vansteenkiste, M. (2021). Adolescents as active managers of their own psychological needs: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need crafting in adolescents’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Adolescence, 88, 67-83. http://dx.doi.org/10.1016/j.adolescence.2021.02.004

       [23] Soenens, B. ,  Deci, E. L. , &  Vansteenkiste, M. . (2017). How Parents Contribute to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The Critical Role of Psychological Need Support. Springer Netherlands.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