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陪伴天使:基于医教结合的初中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架构与实施
叶丽霞 杭州江南实验学校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和路958号 310052 13857196279
[摘要]在初中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虽然教育和医疗一直有合作意向,却长期停留在学校向家长推荐适合的医疗单位,医教之间没有真正共享信息、融合资源,即没有就医的绿色通道,也没有让医疗走进学校参与各项工作的开展,更没有一个成型的协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的机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组建构由校内心理教师、校外心理医疗机构及单位的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组成的“校园陪伴天使”团队,共同参与学生心理危机的筛查、干预和追踪。通过实践研究,提炼医教结合的协同干预初中生心理危机的操作经验,形成初中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 校园陪伴天使;医教结合;心理危机干预
生活经验不足、学习压力大、家庭期望高、青春期情绪波动……随着学生群体心理问题的频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了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疫情发生以来,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挫折使得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我们急需对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有效干预,从而避免学生自伤或伤及他人,重新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1] 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个系列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
一、校园陪伴天使的概述
(一)校园陪伴天使的内涵
“校园陪伴天使”是基于医教结合的初中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该模式由学校发起,通过组建由校外的医疗机构及单位的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和校内的心理教师组成的合作团队,对学校存在第二类、第三类心理危机的初中生,及时开展心理援助,以提升心理危机干预成效,降低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
(二)校园陪伴天使的适用性
“校园陪伴天使”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在干预过程中整合了校内外的医疗与教育资源,以联合会诊、协同服务的方式进行医教结合,改善了传统、单一的学校筛查、校内辅导、危机转介的干预模式,更具专业性和联动性;在传统模式中,通常只有筛查和干预阶段,本模式添置追踪阶段,以例会研讨的形式,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进行动态管理,即关注到学生心理状态的可变性,又加强了危机学生干预情况的研讨,更具可追踪性;本模式将团队分为“校内心理教师队”“驻校咨询师志愿者队”“校外医疗机构队”“校外医疗单位队”四个分队,提炼出医教结合心理援助的有效途径,形成协同和保障机制,真正整合了医疗机构及单位与学校的力量,将医学元素融入教育。
二、校园陪伴天使的团队组建
在校园陪伴天使团队的组建过程中,通过学校的号召力,将校内外具有专业性、责任心、热心公益的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心理教师聚集起来, 依据组建原则进行考核,在双向选择中组建团队。通过分工合作、系列培训,组织团队为学校学生提供专业的技术与服务。
团队组建原则:结合本模式的具体需求和校本开展的实际情况,团队组建时需要注意公益原则、就近原则、专业原则、规范原则。
团队组建流程:学校向校外心理专家和团队,利用学校公众号发布等方式发出招募邀请函。依据组建原则,对报名的人员进行面试和洽谈。开展系列培训,以规范团队、提升能力、增进合作。
团队组建分工:设立主负责人,任命学校心辅站站长担职;设立四个分队“校内心理教师队”“驻校咨询师志愿者队”“校外医疗机构队”“校外医疗单位队”,推选分队负责人(兼任团队核心成员)。实行分级管理,以更好的机制和服务环境,稳定现有队伍。
三、校园陪伴天使的心理援助
在学校多年实践“校园陪伴天使”模式所积累的经验基础上,参照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编制的《中小学心理危机筛查与干预工作手册》,提炼出更完整的基于医教结合的心理援助流程,包括筛查阶段、干预阶段和追踪阶段。
图:校园陪伴天使的心理援助流程图
(一)筛查阶段:校园陪伴天使的联合会诊
校园陪伴天使团队组建成功后,开始提供心理援助。通过开学初的三轮筛查,即心理测评、日常观察、一对一面谈的三轮心理筛查,确立疑似高危学生后,启动学校危机干预小组,邀请学生家长和医疗成员召开危机小组会,制定协同干预方案。
在传统模式中,心理筛查和危机小组会,是由家校合作完成,当遇到家长对孩子是否存在心理危机有异议时,容易出现家校沟通的困难。本模式设置了“家-校-医联合会诊”,即校外专业力量介入筛查过程,帮助从心理医学的角度对学生情况作出识别诊断和风险评判,从而更好地推动家长正视学生的问题,积极配合学校工作。
(二)干预阶段:校园陪伴天使的协同服务
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危机转介,本模式组织校园陪伴天使提供协同服务。同时,为避免家长四处求医问药,学校进行“分诊”和导医。
针对第二类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即出现明显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学校安排校园陪伴天使的校内心理教师队、驻校咨询志愿者队的成员为学生提供校内辅导。每位列为校内辅导的心理危机学生都配有一位心理教师或心理咨询师志愿者,提供每周一次的一对一服务。
针对第三类特别严重的心理高危学生,即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分裂症并已确诊的学生,自杀未遂或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学校向家长推荐适合的校外医疗机构及单位。学校与多家医疗机构及单位保持长期合作,作为校园陪伴天使团队的成员单位,为学生心理高危转介开通了绿色通道。
(三)追踪阶段:校园陪伴天使的例会研讨
本模式关注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添置追踪阶段,以例会研讨的形式,定期交流学生干预情况,协商方案调整,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进行动态管理。
校内辅导的第二类心理危机学生,危机状态如果趋于稳定,干预工作可以持续推进,直到康复;危机状态如果加重,则需要及时调整干预方案,转介校外医疗,同时校内辅导配合咨询或治疗。校外转介医疗的第三类心理危机学生,危机状态如果有所降低,判断其风险较小,可继续在校就读,校内保持关注;危机状态如果加重,考虑在校就读应激源多,根据医嘱请假或休学进行更全面系统的治疗,直到康复后复学。在动态管理的过程中,团队整体和分队内部以例会的形式,保持对个案的定期追踪及问题研讨。
同时,根据学生、家长和教师的需求,校外医疗机构队和单位队的成员定期对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医学知识的培训,可以是线下的主题沙龙活动、心理讲座和义诊等;也可以是线上的公众号推文、心理医生访谈、直播和微课等。
学校不光有医学知识的“引起来”,还有校内心理教师队的成员“走出去”。心理教师定期到医疗机构及单位学习,如参加医疗单位的实习,系统地学习精神卫生知识;参加医疗机构的见习,定期跟岗门诊实践。
三、校园陪伴天使应用中的保障机制
“校园陪伴天使”干预模式的医教结合是公益性质的,由学校作为模式的发起单位,要想跨界组织校内外各领域的专业人士汇聚旗下,听其号令,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了促进医教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质量,“校园陪伴天使”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培养和驱动的保障机制。
管理机制:团队所有成员需要积极参加业务培训,认真学习和履行工作守则及其它相关规范制度。为方便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更好地在团队工作过程中明确岗位分工和职责,设置四个分队,在主负责人的统一领导下,由四位核心成员负责指令的上传下达和组织具体的分队事务。
培养机制:专业水平的提升,即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需要,也是团队成员的职业发展需求。团队以例会研讨、实习见习、分队培训的方式,组织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学习培训,即有引进来,也有走出去;即有跨界融合,也有专科精修;即有理论通识,也有技能实训。
驱动机制:因为团队的组建是基于公益原则的,所以需要仰仗成员无偿奉献的服务精神,同时也需要制定科学、温馨的驱动机制。团队需要有官方的鼓励性政策,正所谓师出有名(比如《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明确指出要基本建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由各分队根据所在领域职称体系的要求制作咨询和督导的时数证明,可作为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的技术等级评定证明材料;组织评优评先,并予以表彰。以此鼓励成员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服务中。
四、结语
解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一个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社会服务体系。“校园陪伴天使”模式基于医教结合,是面向初中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服务体系中校内外心理专业力量的联动。通过招募洽谈、设立分队、系列培训的组建策略,联合会诊、协同干预、例会追踪的暖心援助,统筹管理、培养提升、精神驱动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医教结合的优势,降低了本校初中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为建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了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1]樊富珉. “非典”危机反应与危机心理干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04):32-37.
[2]傅小兰,张侃,陈学峰,等.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3]中国儿童中心,苑立新.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4]徐琳.“医教结合”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难点与对策[J].大众心理学,2020(05):9-11.
[5]杨运强.“医教结合”政策的实践困境及突破——基于中部H省质性研究的分析[J].郑州师范教育,2020(04):51-58.
[6]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中小学心理危机筛查与干预工作手册[M].宁波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