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离异家庭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建议

离异家庭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建议

 

[摘 要]近年来青少年所出现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而导致青少年问题出现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同伴关系。通过对目前已有的国内文献分析可知,关于离异家庭青少年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家庭因素,而在同伴关系的研究上探讨得过少。本文通过分析离异家庭青少年同伴关系特征,指出青少年的情绪情感状态、青少年的行为特征、青少年的人格特质是影响同伴关系的关键因素,最后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层面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离异家庭青少年    同伴关系    影响因素     教育建议

 

        同伴关系是生理年龄或心理年龄相近的个体间通过交往而建立和维持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国内外大部分教育者发现:青少年的人格和生活习惯受同伴关系影响较大。结合现代家庭结构和家庭氛围的实际情况,可以了解到离异家庭数量逐渐上升,同时青少年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增多,而导致青少年问题出现的原因除了家庭一个主要因素,同伴关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离异家庭青少年同伴关系特征

        (一)离异家庭青少年存在不良同伴关系认知图式

        有研究发现,离异组儿童的自我评价低于他人评价,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并且离异家庭孩子对同伴交往场景的理解能力偏低,对亲密关系的建立持有较强的防御心理[1]。导致离异家庭青少年出现这些心理特征的主要原因离不开他们的同伴关系感知度和自我认知模式,他们习惯性将同伴的友好行为解读为危险信号,并将这种危险信号根据自身生活经验无限放大,结果对同伴产生严重的不信任和一定程度的敌意。而同伴对其回应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又强化了离异青少年不良的同伴关系认知图式。

         (二)离异家庭青少年缺乏面对同伴关系的自信情绪

        离异家庭青少年通常在同伴面前显得没有力量,及时是面对熟悉的同伴,他们也很难去接纳同伴对自己的友好,会有一定的排斥情绪。这类青少年会焦虑自己不能很好处理同伴关系,担忧自己的言行举止会伤害同伴,极度缺乏自信,他们往往都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同伴给予自己的支持,普遍感到有压力。

(三)离异家庭青少年感知较少同伴关系满意度

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离异家庭青少年在同伴关系中有较少的积极情绪体验[1]。他们内心总对现有的同伴关系存有一个理想期待,而这种期待会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得结果可能不尽人意。对于完整家庭青少年来说,自身的调整可以改善同伴关系满意度。但对于离异家庭青少年来说,自身可能因此变得更加敏感,社交行为更加退缩,这就大大减低他们的同伴关系满意度。

          二、离异家庭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完整家庭青少年同伴关系相对离异家庭青少年较好。青少年同伴关系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伴关系的感知度不一样,关注点也不一样。综合所有学者对离异家庭青少年同伴关系的探讨,可以了解到青少年的情绪情感状态、青少年的行为特征、青少年的人格特质对离异家庭青少年同伴关系有重要影响。

(一)青少年的情绪情感状态

        离异家庭的青少年常常感到焦虑和没有安全感,情绪情感不稳定,容易冲动和愤怒,对同伴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易感敏感和易受伤害。当青少年在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中感受爱和支持,他们就较少体验到抑郁或焦虑情绪,他们的生活习惯也就几乎符合社会期待,这也有利于离异家庭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并从同伴关系中获得快乐和希望。

         (二)青少年的行为特征

       离异家庭青少年所出现的问题行为相对完整家庭来说较多,他们往往会将在家里所受到的怨气或各种不满带来学校发泄,会表现出逃课、打架或抽烟等行为,尤其是对大部分完整家庭的青少年同伴怀有敌意情绪。离异家庭青少年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生活方式和学习状态与完整家庭青少年存在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离异家庭青少年独立能力相对强,他们往往不想被他人束缚和控制,普遍想离开家庭而独立生活,行为具有很强的冲动性,尤其是对于同伴的“听话”行为持有反感态度。他们在学校也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和同伴发生冲突,很难被大部分同伴接纳和认可。

        (三)青少年的人格特质

        大部分离异家庭青少年由于缺少关爱和陪伴,再加上犯错误时没经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个人容易对身边的人充满敌意,一般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这类青少年胆大敢冒险,做事冲动而不顾后果,对有困难或弱小的同伴几乎没有同情心,但他们跟一些习性和自身相同的人会很讲义气,所以他们的同伴关系很不稳定;第二种,这类青少年只要遇到困难就消极退缩,做事容易偏极端,对于同伴的友好行为都很敏感多疑,很难去和同伴建立信任关系,故同伴关系较差。

         三、离异家庭青少年同伴关系的教育对策

       离异家庭青少年在心理成长上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他们的同伴交往模式、交往认知、交往心态及交往距离等都受到三个大环境的影响,故本文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化教育一致性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的教育对策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离异家庭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家庭教育对策

       青少年在离异家庭中得到的关爱和温暖并不一定比完整家庭少,相反还可能多。因为在青少年父母离异前,父母虽在一起,但长期家庭不和谐,亲子关系紧张,而父母离异后青少年可能得到父母一方的加倍疼爱和陪伴,或者离异后青少年跟随的一方重组家庭,新家庭的新爸爸或新妈妈对青少年的爱超过离异之前青少年所获得的。故只要监护人注意调整离异后青少年的教育方式,青少年一样可以恢复原来的家庭生活状态,同时也可使青少年有力量继续维持原有的同伴关系。

         1.处理好离异后青少年与父母离别的情绪

        当父母离异后,青少年最初都不敢接受这个现实,越是和父母关系亲密的青少年反应更强烈,其实这也是青少年普遍会出现的本能反应。如果青少年没有处理好与父母离别的情绪,则青少年会出现社会退缩现象,排斥任何同伴,不愿接近同伴。故在父母离别之时一定要做好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工作,提供其与同伴有更多的相处机会和空间,鼓励其从同伴身上获得关爱和关注,引导其了解同伴也是自己一个重要的依靠。

          2.加强对青少年同伴交往的接纳与教育

       父母离异后要注意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变化,因为青少年在这一特殊时期会感得非常无助和失望,有些青少年会向关系较好的同伴宣泄负面情绪,以求同情,如果这时候他接受到对方的负面反馈或受到排斥,一方监护人应及时识别青少年内在情绪,并给予恰当的引导。而有些青少年可能加强与父母认为的“坏孩子”的联结,试图从那些孩子身上获得更多“逆反”的快乐,做很多父母之前不允许发生的行为。这个时候监护人不要急于指责和教育,先与其谈心,表示对他目前行为的理解,同时为其提供几种方案,帮助青少年以更好的方式与同伴建立联结和吸收更多的正能量。

       (二)离异家庭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学校教育对策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青少年进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而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离不开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青少年在家庭离异后个人的学习状态可能会发生改变,特别是和同伴的相处方式和话题讨论都会有所变化,他们可能会变得自卑,交往时变得被动,对同伴所提到的家庭相关话题感到非常敏感,同时他们对同伴的期待也可能会高,因为他们希望同伴比其他人更理解他和接纳他。

        1.成立离异家庭青少年援助组织

        学校应了解各年级各班离异家庭青少年的数量,收集这类青少年的各类信息,包括家庭结构、教育方式、学习能力和人格表现等。根据信息所反映的情况派校内相关人员或聘请校外专家协助进行分析和研究,构建离异家庭青少年互助指导共同体体系,成立专门小组织指导和帮助离异家庭青少年提高学习生活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明确人员职责,定期开会讨论相关内容和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对青少年进行干预。

        2.加强团体心理辅导工作运行

        学校可组织心理教育工作团队,建立离异家庭青少年同伴交往危机干预机制,加强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注重离异家庭青少年个别辅导工作,但对于青少年所出现的同一类同伴交往问题,心理教育工作者可根据具体需要对这类青少年采取团体心理辅导方式进行调试。学校要适当给各年级离异家庭学生腾出参与团体心理辅导的时间,并在平时校园交往活动中多引导青少年表现自我,发现自我和调整自我,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

        (三)离异家庭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社会教育对策

        关于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政府和社会负有一定的义务和责任给予父母相关指导和保障,尤其是对于离异家庭。青少年如果没有在学校没有很好建立起同伴关系,青少年就可能将交往的需求和期待投入到社会当中。而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他们就会在网络建立社交圈,接受社会同伴的各种思想,于是就和志同道合的同伴抱团成小团体。如果这个小团体正能量显现得多,则对社会有积极作用,反之,将对社会造成危害。

          1.建立离异家庭青少年教育社会指导委员会

       政府应因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家庭教育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地域优势和教育现状引导社会团体建立专业的离异家庭青少年教育社会指导委员会相关组织,及时给有需要的青少年支持和指导,必要时为青少年建立外界同伴支持系统。另外,社会指导委员会可不定期派相关家庭教育专家给离异家庭开展讲座,以弘扬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教育精神。最后,政府可在条件允许下与社会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合成立个小规模的离异家庭进修学校,以为家长和青少年提供培训,尤其是在青少年同伴交往上要使他们更新观念。

           2. 建立社区离异家庭青少年个案帮扶机制

       当地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引领社区建立起离异家庭青少年帮扶联动机制,坚持“一人一案”、“一事一议”的原则,青少年走动哪,社区就转接青少年相关材料到哪。社区要重点关注有同伴交流障碍的离异家庭青少年,给他们建立个体帮扶计划,定期组织他们到指定场所参与同伴交往知识学习,同时也注意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他们的同伴交往现状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来改善个体帮扶计划。尤其是对于有严重社交障碍的青少年,社区可在资金允许下聘请一定资质的心理专家给他们做长期的心理辅导。

 

文献参考

[1]刘黎微.离异家庭小学生同伴关系特点及教育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6(02):124-127.

[2]梅林. 离异单亲家庭初中生人际交往特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

[3]孙雪松. 单亲家庭儿童同伴交往能力干预的个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4]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02):39-44.

[5]张海燕,徐健,宋玉冰. 离异家庭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20):24-27.

[6]万来和. 离异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7]丁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家庭影响因素及其教育对策[J].理论与现代化,2008(03):121-124.

[8]张一红.浅析离异家庭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黑河学刊,2021(02):71-73.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