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备受重视。初中时期是青少年自我意识觉醒,身心骤变,独立与依附并存的矛盾时期。后疫情时代,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心理韧性不足,抗挫力差,焦虑、抑郁、双相检出率高,心理危机时有发生。后疫情时代我们做好常态化防控的同时,也要做好“心理防疫战”,但仅靠学校的心理教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但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开始实施,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机制,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校社网协同育人开始发挥合力作用。
二、家校社网一体化心育模式的实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初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阵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心理咨询求助意识;初二、初三以心理主题班会、团体辅导、心理讲座、心理活动等多形式开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化。同时通过个案的咨询及心理档案的完善,解决青少年学业、人际及生活上的心理困惑。学科渗透,活动渗透的方式促进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
家庭是学生极为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时刻都需要家长的积极支持和紧密配合。社会发展和网络的广泛应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家庭主要通过学校的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成长营、家访、家庭指导手册等多种途径,提升家长的心育能力,同时部分家长的自我成长学习,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家长成长共同体,举办读书会,家庭资源共享,为班级发展竭“心”尽“智”。社会通过助力家庭心育、学校心育展开,邀请校外资源如团省委、妇联、优秀家长等多行业多渠道进校开展心理讲座和广场咨询,对接社区帮扶一些特殊生家庭,转介需要治疗的学生到医院,充分调动了社会资源实现家校社共育。而网络学习广泛应用大大缩小了时空上的距离,高效便捷。心理老师录制的心理微课、微信公众号家校课堂推文、网络家长学校平台、电话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充分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家校社网一体化的心育模式。
图1 家校社网一体化心育模式
三、家校社网心育模式在亲子沟通上的指导过程
家校社协同共育可以密切学校和家庭、社会的沟通与联系,共同改善学生问题行为。居家学习暴露出了家庭教育问题,初中生因学习方式、环境、人际变化的不适感产生情绪,家长的焦虑在孩子不自觉、做事拖拉、上网课不认真、娱乐时间长等原因下更是不断攀升。随口的否定,生气的指责,这些不当的亲子沟通已经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及生活,需要展开相关的心理干预。本文试图探究家校社网共育在初中生亲子沟通的心理教育指导上的作用,从家、校、社、网等四个维度全方位推进,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
个案:小乐(化名),女,13岁,小学三年级时父母离婚,从小由外婆在老家带大,母亲在福州工作。六年级转学到福州,母亲也再嫁。到了初中,期中成绩不理想,情绪低落,上课总是趴着,作业也完成不好。班主任联系家长沟通近期学校表现,家长表示会督促学生,而后上课有改善,但情绪仍不高。班主任推荐联系心理老师咨询。咨询得知,来访者经常与母亲因为学习、娱乐时间、拖延问题吵架,情绪持续低落且有自伤行为,母亲告知她不要胡思乱想,专心学习。
从表面上看,主要的家庭矛盾是因为孩子学业与娱乐、拖延等问题导致的,但背后隐藏着亲子沟通、教养方式不当等原因。具体原因如下:一是父母离异,幼时父母均缺位,现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很不适应,很想念外婆。二是家长的关注点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忽略了孩子情绪、行为的心理需求。三是家长用催促、批评、讲道理等方式督促孩子多花时间在学业上,强化了孩子 “学习不好等于什么都不行”“我太糟糕了”“我很差劲”等核心信念。四是母亲经常与继父之间争执,因为父母的情绪产生“踢猫效应”。
对此,通过家校社网一体化心育模式,从学校心理教育、家长成长营、社会心理专家心理讲座、网络学习资源等方面进行在亲子沟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提高家长心育能力,识别孩子的认知偏差,引导正向转变,肯定优点,改善亲子关系。
(一)学校全员育人,全面实施心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全员育人的一项专业活动。除了专兼职心理教师,班主任、科任老师都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者。班主任在觉察到孩子的变化后,及时通过电话沟通、家访进一步了解孩子的状态,指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情绪状态。同时,在家访中收集家庭信息,指导家庭教育,并推荐学生前来心理咨询。
心理教师针对亲子沟通的冲突开设亲子沟通、情绪管理、时间管理、生命教育等系列课程,有效指导学生看到情绪背后的需求,并用恰当的方式调整状态。组织“倾听一刻钟”“周末亲子时光”等活动,在活动中感受良性的沟通和高质量的陪伴。同时辅以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找到内在的不合理信念,看到情绪背后“被肯定、被看见”的需求。再与家长进一步沟通,看见孩子的努力与进步,读懂她不适应的情绪,一起解决母女之间沟通的阻碍。
(二)指导家庭学习成长,提升心育能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与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的心理。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成长营等家校共育的途径,指导家长树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正确评价孩子,看到行为背后的需求,同时注重自身情绪管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家:老师,她就是不够努力,经常玩手机,觉得自己都会了,成绩才不上不去。
师:你一般观察她是什么时间玩手机呢,玩多久?主要在玩什么?
家:一般也是作业做完后玩一个小时左右吧,好像和同学聊天,刷刷视频。
师:当你看到她玩手机的时候,你有什么反应呢?
家:很生气啊,实在太浪费时间了,成绩落后了还不认真不多花时间,影响学业。然后我就会说她,她就不高兴了,然后就吵起来了。
师: 嗯,听起来妈妈很生气也很担心,但是催促、批评似乎没有起作用。
家:是啊,每次都是这样不欢而散,然后越来越不爱和我说话。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咨询过程中,发现家长总喜欢盯着孩子的不足,忽视了行为背后的需求。催促、批评又却强化了孩子“我不够好”的负性信念。通过“情绪冰山”看见家长情绪背后的期待及观念,同时也看到孩子的“情绪冰山”,给予孩子被肯定、被看见的需要。班级内的家长成长共同体,举办读书会,通过《解密青春期》《心教》《非暴力沟通》《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等书籍共读,学习到亲子沟通的技巧。
(三) 协同社会,丰富心育资源
随着心理健康备受重视,社会各行业也涌现出很多心理专家。学校协同社会,引进丰富心育资源进校园,帮助学生、家长更多元地学习和实践。通过“解密青春期”“构建亲子关系”等系列家长成长营的活动体验,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方式,看见孩子的闪光点,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学习一致性沟通,倾听孩子的声音,平等交流,而非命令、指责、威胁等。同时也要学会觉察并照料自己的情绪,看见自己的“冰山”,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社会心育资源丰富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家长的指导,学校整合并引进资源,实现家校社共育。
(四)网络便捷共享,拓宽心育渠道
网络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在家庭-学校-社会之间搭建了一个时效性、便捷性、无空间限制的交流平台。借助“福州市网络家长学校”,学校微信公众号“家校课堂”,校内外的心理微课,QQ、微信便捷的交流等等,大大拓宽了心育渠道。比如“居家学习期间,如何面对爱的唠叨”心理微课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父母,换位思考;推文“倾听一刻钟”让家长和学生都学习到倾听的技巧,有助于良性沟通……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作用,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推进了家校社网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经过本次家校社网共育,母亲反映掌握了很多亲子沟通技巧,孩子的情绪有所改善。停止催促批评后,母女关系融洽,班主任反馈小乐有明显进步。
四、反思与总结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学校作为中介,全员育人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并且指导家庭学习成长,整合社会、网络资源,并形成合力作用,从而全方位提升家长的心育能力,实现家校社网协同共育,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同时可以充分挖掘家长资源的力量,充分调动家长积极性,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这整个过程复杂而琐碎,需要各方力量加强合作,更为系统、可持续性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注:本文系福建省福州市教育局2021年度市级中小学德育研究课题“初中校家校社网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探索”(课题编号:FZDY202110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阴国恩,曹瑞,徐丽,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6):819-823.
[2]张倩,王力勇,“三全一融合”打造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4):74-76
[3]李春花,程忠智,赵恺琪,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化服务模式的构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25):15-19
[4]孙继全,家、校、社协同心育奠定学生幸福人生[J].教师教育,2020.12(下):41-42
[5]洪文龙,如何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网络[J].才智,2016:167.
[6]郭英俊,“家校社”一体化的德育协同长效机制探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06: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