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生活事件对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中介与调节作用

    一、引言

      在我国,近年来平均每年自杀率为6.75/10万[1],自杀是我国中学生的第四大死因[2]。自杀可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自杀死亡[3],有研究发现,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是个体自杀行为的预测变量[4],自杀意念者中有18%会实施自杀[5],因此中学生出现自杀意念可能是自杀的危险信号。自杀意念是指个体在思想或意识上出现死亡、结束自己的生命和自我伤害的想法,包括个体对实施自杀计划以及自杀可能产生的结果的想法[6]。近年来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中学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约在8.8%~20.2%[7-9]之间,因此,尽早的识别自杀意念,并对其进行积极的干预,将对中学生的自杀防御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发现,导致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因素有:孤独、抑郁、欺辱[10],应对方式[11],家庭因素[12],负性生活事件[13]等。有研究发现,近期经历负性生活事件是造成中学生自杀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14]。大量研究证明,人际关系差[8],学习压力大[9],学习成绩差[15]等生活事件的出现是中学生产生自杀意念的重要危险信号。因此,本研究从生活事件入手,探讨中学生在面对这些生活事件时产生自杀意念的可能性。

        在Bleuler等人提出的素质‒压力模型理论中,个体可区分为易受个体和韧性个体,易受个体在与负面刺激的共同作用下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或行为问题,而韧性个体则适应较好[16]。心理韧性是指可以保护个体以最好的状态适应生活中压力事件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帮助个体克服挫折,回到最初状态,并能有所成长[17]。有研究证明,心理韧性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保护资源,能够保护个体免受感知到的压力的影响,良好的适应环境[18],是减少自杀意念产生的保护性因素[19]

        应激理论认为,作为应激源的负性生活事件会对个体带来负面影响,致使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甚至会出现自杀行为[20]。研究发现,经历较多的负性生活事件会降低个体的心理韧性水平[21],而心理韧性水平是中学生自杀意念的重要预测变量[19],即中学生经历的压力性生活事件越多,心理韧性越差,个体出现自杀意念的可能性就越高。由此提出假设1:心理韧性在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间起到中介的作用。

        心理韧性理论的保护模型指出个体的保护因素能够减少危险因素对消极结果的累积效应,对消极结果起缓冲作用[22]。如已有研究发现,心理控制源可以缓冲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的消极影响,起到了调节作用[23]。由此可做出假设2:心理韧性在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中起到了调节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南宁市的两所初中与两所高中,洛阳市的两所高中,共发放900份问卷,回收并剔除空白与规律作答的问卷后,有效问卷为812份,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对象人口统计学变量分布表

变量 变量值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388 47.5
  426 52.5
年级 初一 133 16.4
  初二 126 15.5
  初三 121 14.9
  高一 105 12.9
  高二 153 18.8
  高三 174 21.4

    (二)研究工具

      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由刘贤臣等人编制[24],本研究采用辛秀红等重新验证后的生活事件量表的计分方法,包含5个因子,共26个条目,各条目均无反向计分情况,总分高表明中学生受负性事件的影响较大[25]。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隆巴赫信度系数为0.901。

      2.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由胡月琴等人编制,共包含5个维度,27个题目。将需要反向计分的题目转换后算出量表总分,总分越高表示个体心理韧性水平越好[26]。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隆巴赫信度系数为0.840。

      3.积极与消极自杀意念量表

        该问卷由Osman于1988年编制,有积极意念与消极意念两个维度,本研究选取PANSI中文版由梁瑛楠于2011年修订,根据中国国情改变了部分问题的表达方式,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7],王学志等的修订也证明证实了PANSI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8]。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隆巴赫信度系数为0.842。

      4.数据处理

        使用SPSS20.0与Mplu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均是对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所得,为了保证数据的可信度,依据周浩等的建议,采用单因素法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最后共有15个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且第一个公因子的解释率为16.85%,低于40%[29]。由此可认为本研究数据结果真实可信。

    (二)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对生活事件、心理韧性和自杀意念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自杀意念与生活事件、心理韧性的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如表2。也就是说中学生经历越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其心理韧性就越差,心理韧性越差,自杀意念就强。

表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矩阵

变量

M

SD

1

2

3

1生活事件

1.607

0.498

1

 

 

2心理韧性

1.928

0.500

-0.380**

1

 

3自杀意念

3.410

0.526

0.378**

-0.599**

1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

(三)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

        本研究依据梁瑛楠提出的筛选自杀意念者的标准[27],对812名中学生进行自杀意念筛查。统计结果表明,本研究中的中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9.9%,结果如表3:

表3  中学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

 

有自杀意念

无自杀意念

人数

80

732

百分比(%)

9.9

90.1

    (四)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中介效应检验程序[30],使用Mplus软件做路径分析对假设1进行验证,即检验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在此次的路径分析中,本研究采用的是Bootstrap法。结果发现,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显著,且为部分中介:其中中介效应估计值为0.202,95%的CI区间为[0.170,0.238],直接效应估计值为0.176,95%的CI区间为[0.113,0.250],中介效应占比为0.202/(0.202+0.176)=0.5344,即生活事件作用于自杀意念的效应中有53.44%是通过心理韧性起作用的。

    (五)心理韧性的调节效应检验

        使用Mplus软件做路径分析对假设2进行验证,即检验心理韧性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乘积项对自杀意念有显著的影响(β=-0.108,p<0.001),心理韧性的调节效应显著。为了探讨心理韧性是如何调节生活事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当中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较低时,生活事件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B=0.249,p<0.001);当心理韧性水平较高时,生活事件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不具有统计学意义(B=0.029, p=0.558)。也就是说,当的中学生心理韧性水平较低时,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自杀意念越强;当心理韧性水平较高时,负性生活事件对中学生的自杀意念几乎没有影响。

    四、讨论

    (一)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的分析

本研究调查发现,中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9.9%,这与黎亚军[14]等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但也有研究发现我国中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在20%左右[7-8]。由于不同学者评定中学生自杀意念时所选用的评估工具有所不同,考虑到抽样的代表性等问题,测得的中学生自杀意念的水平也不尽相同。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学生的自杀意念率处于较高的水平,不容忽视。

    (二)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分析

        本研究证实了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这与徐明津[31]的研究结果一致,生活事件通过心理韧性的间接作用对中学生自杀意念产生影响。这也印证了应激—易感理论,中学生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越容易击垮学生的防御系统,降低他们的心理韧性水平,使其产生敏化效应,进而使个体适应不良,产生自杀意念[32]。由此可见,中学生经历越多的负性生活事件,降低了个体的心理韧性水平,进而促使个体自杀意念的产生。

        本研究证明了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负性生活事件对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在高心理韧性水平的个体中要比低心理韧性水平中的个体小得多,这与吴慧婷的结果一致[33]。这也证实了韧性理论的反应性保护模型,保护因素可以减缓消极结果的出现,减轻消极后果的严重程度[22]。心理韧性是个体重要的心理保护资源,高心理韧性水平的个体能够缓解负性事件对个体的影响,而低心理韧性水平的个体更容易受到负性事件的影响。由此可见,面对一定的负性生活事件,高心理韧性的个体出现自杀意念的可能性小。

        本研究证明了心理韧性在生活事件与中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与调节作用,这与朱清[32]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心理韧性的中介与调节作用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中介效应表明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是间接的,是通过心理韧性这一桥梁而实现的;调节效应说明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随中学生韧性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说明,一方面,中学生经历的生活事件越多,其心理韧性水平越差,越容易产生自杀意念;另一方面,在一定的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下,高韧性水平较的中学生更容易缓解负性事件的负面影响,不容易产生自杀意念。总而言之,提高个体的心理韧性水平,是减少中学生自杀意念的重要途径。

    五、结论

      通过对本研究的分析与讨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本研究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9.9%;心理韧性起到中介与调节作用,生活事件对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有53.44%通过心理韧性起作用,并且对不同韧性水平的中学生来说,生活事件对其自杀意念的影响程度不同,负性生活事件对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在高韧性水平的个体中要比在低韧性水平个体中的影响要小得多。

    六、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所获得的数据为横断数据,没有对被试进行追踪。另外,本研究发现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为部分中介,说明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可能还存在其他变量的作用。未来的研究可在此基础上,纳入其他的变量进行进一步地探讨,对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形成与发展机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为相关部门自杀意念的预防工作提供理论上的切入点。

    七、参考文献

[1]刘肇瑞,黄悦勤,马超,等.2002-2015年我国自杀率变化趋势[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31(10):756-767.

[2]徐荣彬,温勃,宋逸,等.1990—2016年中国青少年死亡率及主要死因变化[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8,52(08):802-808.

[3]Beck A T, Beck R, Kovacs M. Classification of suicidal behaviors: I. Quantifying intent and medical lethality [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75.

[4]董佳妮,周蝶,付旭,等.自杀未遂者自杀危险因素间的路径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20,30(05):316-320.

[5]申俊贤,王煜.2009-2018年中国大陆中学生自杀意念者自杀尝试发生率的Meta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20,47(12):2206-2210.

[6]Reynold, W.M Professional manual for suicidal ideation questionnair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Inc.1988.

[7]徐慧琼,万宇辉,许韶君,等.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关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33(10):774-778.  17.7

[8]杨婷婷,卢次勇,陈钢,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自杀意念及尝试自杀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9,40(07):1017-1020. 

[9]黎亚军.河南省中小学生自杀心理行为及其与学业负担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04):539-542. 

[10]夏莹,杨子云,戢汉斌.影响中国中学生自杀意念危险因素Meta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02):178-181.

[11]宫火良,王学志.自杀意念高中生的社会信息编码特征[J]心理学报,2012,44(3):304-313.

[12]游雅媛,叶宝娟,唐日新,陈佳雯,雷希,符皓皓.家庭功能对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06):1101-1103+1068.

[13]沈晓霜,钟慧,莫大明,等.初中生自杀意念、自伤行为与生活事件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12):1859-1862.

[14]高鑫,万宇辉,谢阳,蒋志成,李书琴,张一,曹秀菁,陶芳标.中学生童年期虐待经历和近期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心理行为的关联[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03):392-395+398.

[15]邹广顺,吕军城,乔晓伟.中国中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1,35(08):643-650.

[16]王美萍.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理论模型及其检验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0):1852-1858.

[17]Sue Howard,John Dryden,Bruce Johnson o  Childhood Resilience: review and critique of literature[J].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3(26).

[18]叶宝娟,朱黎君,方小婷,刘明矾,王凯凯,杨强.压力知觉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34(04):497-503.

[19]王桂珍,宏伟.医学生的绝望感与自杀意念: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10):1487-1490.

[20]韩黎,袁纪玮,龙艳.苔花盛开如牡丹?农村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OL].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02):266-274[2021-03-11].https://doi.org/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1.02.14.

[21]张玉青,郭成,刘晓红,张兴,张希.初中生生活事件与心理韧性的关系:执行功能的中介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0(12):140-145.

[22]马晓明,侯玉波.韧性理论在青少年问题行为研究中的应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4):9-13.

[23]李永占.压力性生活事件对高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有中介的调节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1):129-138.

[24]刘贤臣,刘连启,杨杰,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01):39-41.

[25]辛秀红,姚树桥.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效度与信度的再评价及常模更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05):355-360.

[26]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与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27]梁瑛楠.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与干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28]王学志,宫火良,康晓然,等.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在高中生应用的信效度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08):964-966.

[29]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4(06):942-950.

[30]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05):731-745.

[31]徐明津.少数民族中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心理韧性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33(04):90-95.

[32]朱清,范方,郑裕鸿,孙仕秀,张露,田卫卫.心理弹性在负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和调节:以汶川地震后的青少年为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04):514-517.

[33]吴慧婷,叶婷等.压力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关系:心理韧性的调节效应[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2,7: 37-40.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