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基于学习科学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海南省第七届心理健康课堂教育教学评比大赛述评

2021年5月,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举办了第七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比大赛活动。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吸引全省各市县、各学段的心理教研员与百余位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汇聚一堂,就学习科学视域下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角逐,以下全文依据比赛活动具体内容展开述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聚焦“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学习主体居于心理健康辅导课程概要的首要位置。与此同时,心理健康课程内容涵括学习心理、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和生活适应等四大领域。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聚焦学习辅导、人格辅导和生涯辅导等三个主要领域。[1]中小学生的主要职责是学习,学习贯穿中小学校园生活的始终,课堂是主要的学习场所,如何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以能深化、拓展学习心理辅导活动的作用,既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重点关注又是此次赛课主要评判标准及依据。这是一次围绕“学习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创新的有益实践尝试。

一、“学习科学”视域下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四大偏向

此次赛课活动共设置了小学、初中或高中三个不同学段的赛场,参赛教师的赛课选题基本能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众多的赛课主题注重贴近或创设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情境,内容涉及也解答学生学习过程的现实困难。此次心理辅导活动的比赛呈现出以下几大共性:

(一)主题选取“新颖性”取胜,但“严谨性”缺失

从主题上看,参赛教师善于选定清晰而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单一主题,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诸如,与学习思维能力有关的主题涉及:破解思维定势、运用思维导图助力学科学习、妙用“SMART原则”、绘制学习图谱树和学习问题的解决等;与学习心理品质有关的主题涉及: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专注力的保持和打破学习焦虑等;与学习方法有关的主题涉及:确立个人学习风格、找寻自我学习方法、如何科学用脑和设立自我学习目标等。

但为去陈出新追求新异性,教师只关注了所选要点能博出彩的现实功用,而相对忽略知识内涵及适用边界,参赛教师犯了不少知识性的错误,成为赛后教师反思需要逐一剔除的“硬伤”。

参赛教师论及大脑开发“利用率”的表述不严谨。教师陈述为“大脑仅只有5%-10%的机能被利用”。事实上,某个特定活动中确实是会激活特定的脑区功能,但并非其它脑区不参与协作,多数情况下,一项事务会激活绝大多数的脑区。

参赛教师设计的探索学习目标的制定,指导学生区分学习目标,设定学习大目标和小目标,并没有进一步界定清晰究竟多大的目标可喻为“大”,多小的目标称为“小”。大与小的目标界定与衡量标准是什么,目标大小与长短目标之间是否相辅相成等都未在课堂中进一步明晰。

参赛教师缺乏辩证唯物主义的探究精神及生硬的因果强关联。如在讲授思维导图辅助学科学习时,参赛教师侧重于强调思维导图的意义与价值,夸大其适用性和有效性,而没能有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思维导图具备简明扼要、清晰简洁优点的同时,也具有信息衰减、逻辑边界存在模糊的缺憾。如参赛教师论断“大脑喜欢颜色”,并沿引出不同颜色对加强记忆的作用,课堂提及“科学用脑”,但未论述清楚该观点究竟属于大脑的功能还是大脑特点,用脑的“科学性”的依据体现的不够充分,也未探讨颜色差异性在增强记忆效果方面的浅表作用。

(二)活动实施“愉悦性”有余,但“整合性”匮乏

参赛教师运用了音乐冥想、角色扮演、小组竞赛、学生来信、生活案例、问卷调查等课堂教学手段,并综合运用形式多样的游戏、训练营和竞猜等组织课堂教学,课堂充分彰显了情景性和愉悦性,活动课因此成为实验课、绘画课、表演课和游戏课,学生情绪激昂,课堂气氛热烈而活跃。且不论这些形式是否就应该是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标配,目前呈现的是,尽管活动设计数量充足,但存在活动散而多、杂而乱的问题,活动之间未呈现层级递进及清晰可见的内在逻辑线。

参赛教师设置学生参与讨论、各抒己见的环节,学生课堂参与的愉悦性得到充分体现,但辅导活动课仅只停留在学生观点、看法与策略主张的简单铺展,尚未能及时、机智地捕获并运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性”,运用学生的观点表达、意外契机来聚拢回到活动探讨本质追求上,从而提升课堂教学品质。课堂教学活动“热闹有余”而“沉淀不足”。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头脑风暴、分享环节不是任由学生说到哪是哪,教师要有及时归纳总结,教师需要在集聚学生粗放、闲散的漫谈的基础上,进行凝练与萃取,对具有情感触动与深刻体验、感悟的事实予以重复确认,将学生的众多零散见解转化为可回应课堂中心主题的“精华”,使得学生经验、思路被充分概括总结与整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团体动力,是一名心理健康教师具备学科课堂驾驭能力的基本体现。事实上,精心选取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优化活动流程,注重活动的总结与升华,“设计‘一例贯穿’的主题式活动教学模式”或者是“设计‘多个活动’共同服务于一个课堂教学主题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也是心理辅导活动课所始终提倡的。

(三)学习过程“程序性”凸显,但“机理性”肤浅

参赛教师的心理辅导活动的课堂教学设计都在试图还原“教师如何施教,才能有效地传递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都在努力地探索学习科学视阈下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如何有效组织与实施,呈现着学生学习的科学性及学习的有效性,极力展示有“学习过程”的心理课堂教学实践。

但此次部分参赛课例的活动设计仅只停留在了学习过程简单表征上,或是仅只依循谈论学习的程序性切换,对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发生机制、理论形成及其模型、机理的阐释着力不多。具体体现为:

关联关系探讨方面,参赛教师还存在挖掘不充分,探讨不深入的现象:参赛教师意识到动机激发对学习的积极促进作用,但相对忽略了动机激发与实现个人理想、志向之间的关联关系;参赛教师区分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和混合型等四类学习风格,促使学生明晰个人学习风格,但活动课仅只停留在为对照风格找风格,而学习风格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联关系没能拓深、拓宽地论述清楚;参赛教师认定干扰学习的事项为影响时间效用的“蛀虫”,课堂主题定为《时间抗蛀记》,教师课上指导学生忙于捉获“时间蛀虫”排除干扰项,进行抗干扰能力的训练,而抗干扰能力与时间管理统筹能力之间未能紧密衔接。

学理探究方面,参赛教师还存在诸多未深入探究拓展的思维盲区:教师止步于仅只传授某类思维定势可能带来思维局限的知识,对“打破思维局限”可借鉴参照的方式方法没有进一步深究;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应用之间存在鸿沟,心理理论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的贯通性仍较差。

对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学理性缺乏审慎的思考,心理辅导活动课堂就只偏向并止步于情绪的唤醒,感悟的自陈,而难有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课堂教学主题知识的内化就不容易达成,学生认知提高、情感体验升华和行为改善训练等也因此被搁置。这因此成为参赛教师的“失分点”。

(四)价值取向“竞争性”鲜明,但“成长性”单薄

从学习的范围来看,参赛教师将学习仅只局限为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学习被圈定为书本学习和课堂学习;从学习的概念界定来看,参赛教师将学习定义为是同伴间激烈的竞争比拼,是倡议“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是鼓吹“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是需要压倒才能赢得竞争的诉求表达;从学习的分属来看,参赛教师的课堂主题确定为《学霸养成秘籍》,学习因此是区划“学霸”“学渣”人群类属,是帮助明晰“找学业对手、找进步竞争者”,是指教学生“向我心里指向的目标同学进行挑战”等。

参赛教师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对学习内涵的窄化与偏狭理解进一步固化学习枯燥乏味的印象;在强化“他人”作为学习主要参照的价值导向下,学习活动不关乎“自我”的内在体会及感受,也相对忽视自我的学习偏好及乐趣;在突出强调“竞争性”时撕裂的是学生同伴间的“互助性”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活动课本应该作为一种促进认知领悟、获得情感体验、提升心理品质的课堂组织形式,却在“成长性”的落点上关注不多,活动课却促使学生学习焦虑、学习压力在内卷化的氛围中继续升温、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再是作为“消防救火大队”予以及时开解疏导,而成为加速内卷的“帮凶”。

参赛教师心理辅导活动中尚未凸显学生个人“成长性”的关切。辅导活动活动课还尚未注重设计并引导学生学习及生活价值回归内在自我参照,参赛教师对学习的实质是“成长”而非“竞争攀比”的认识与理解还存在误区。对学习的持续激励是什么、学习中是否兴趣更浓厚、是否关注学习的真实发生、个体相比过去是否更进步、学习是否促进个体的终身成长等相关话题讨论仍较少,心理辅导活动中尚未呈现参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求与回答过多的关涉。

二、“学习科学”视域下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聚焦与指向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作为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其主要特点和基本流程是本文所要重点探讨的,也尤其是在“学习科学”视域下,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聚焦与指向需从三个主要的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中进一步予以论述:

(一)厘清何谓“学习”

学习的话题涉及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环境、学习情境、学习过程及学习设计与评估等方面,与之相关的探讨都可作为心理辅导活动课学习主题的设计依据。学习科学倡导在真实的学校和课堂情境中研究学习,强调“问题驱动”,认为“学习是知识建构”,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习者的“主动建构”。[2]教师则在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发生、真正发生和深度发生等方面予以具体的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贯通学习理论学识与学习实践转化的重要桥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辐射“学习科学指导”的深度探索成果并拓宽“学习科学”实践,已然成为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实践变革的新引擎。

(二)界定何为“科学”

科学性是指心理活动课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概念、原理、定义和论证等内容及其叙述是否清楚、确切, 符合客观实际。[3]心理辅导活动尽管以活动的形式开课,要避免“知识化”的课堂倾向,但必须承认心理辅导活动的课堂它仍旧是一个遵循科学规范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不应因活动的组织形式而降低教学与学习要求与水准。

教师在使用现成的概念、知识结构及理论框架,借鉴已成熟的活动设计流程时仍需要进一步问询,是否回应了当前学生的真正学习困境与学习需求,活动设计是否符合科学规范的基本要求,活动是否促进学生反省、感悟及情感性目标达成,活动是否促进行动改善及助人自助的目标达成与实现。

(三)何是“心理辅导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活动为载体,是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思考、感悟而获得心理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课程。[4]学习科学视域下的心理活动课仍旧包括开展课前的热身活动、创设学习情境、鼓励学生自我开放与表达、通过活动鼓励学生开展积极的自我探索、激发师生的互动与分享、拓宽师生各自学习经验与学习感悟、促成行动改善与训练,最终达成活动设计目标效果的系列过程。英雌,心理健康教育课应始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心理体验为着力点,学生是辅导活动课的主体,学生认知扩展的宽窄,学生心理体验的深浅,学生情感收获的多寡等仍应该始终是检验心理辅导活动课好坏的基本标准。

(四)学习科学视域下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学习科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更好地理解有效学习(Effective Learning),并运用该学科的知识重建课堂及其他学习环境, 使人们的学习更为深入, 更为有效。[5]学习科学视域下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为结合学习科学研究成果,更好地通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形式不断地弥合并加强五种深度连接,即学科与学科之间、教学者与教学内容之间、学生与学习之间、学生与自我之间、学生和世界之间。从而实现心理辅导活动课最优的辅导及教育功效。

三、“学习科学”视域下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调整与纠正

针对当前心理辅导活动课堂教学比赛存在四种偏向,结合“学习科学”视域的课堂聚焦与指向,可用于调整和纠正当前课堂偏向的具体策略包括以下几点:

(一)精准剖析学生学情,回应学生关切的学习问题

心理健康教师应在课前认真观察及开展全方位调查,体现区域、学校、学情和年龄特点等各类不同背景下的学生学习发展困境,作为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选择的依据,以贴近学生校园学习生活实际、反映学生关注焦点的典型学习事例作为活动设计的基本素材,运用辅导活动有机地串联起来,以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创设真实学习情境,解决学习过程中关键问题

心理健康教师应创设与学习相关的情境,不为活动而活动,不为创设而创设,聚焦于学生学习关键问题的实质,始终围绕学习性、科学性和辅导性的评价标准,促成指向学科知识和心理知识的学习,即学生通过学习,既能获取知识,又要掌握获取学科知识乃至科学知识学习的科学方法,以及掌握培育个体心理品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

(三)巧妙捕捉活动生成,凝练问题解决的基本逻辑

心理健康教师要在活动课堂中足够敏感和敏锐,通过找寻学生参与活动中的闪光点及成就来确定学生个体的自我定位,促成学生善于运用自我的办法与举措、自我勇气及热切尝试予以解决当前学习困境的良性循环。

(四)坚持正确价值导向,聚焦增值评价和自我评价

心理健康教师在活动课中要淡化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对抗性和竞争性,增强学生以自我为参照的进步性和成长性,弱化教育内卷的渲染,强化内在自我的生长,强调对“个体发自内心、感受到内在满足的成长与进步”的关切,突出个体的增值评价和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1]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研究,2002(5).

[2]梁林梅.从学习科学到教学实践变革——教师学习科学素养提升的关键概念与有效教学策略[J].,2018(12):13.

[3]屈丹.心理活动课内容选择“三要义”[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20):24.

[4]陆春凤.对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价标准的几点认识[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

[5]任友群.论学习科学的本质及其学科基础[J].中国电化教育,2007(5):1.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