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中小学生亲子关系对厌学的影响:学校联结的中介效应

(文中表格因为粘贴到框里时显示出来的不是三线图的格式,文中的图片粘贴时显示不出来,所以若需要原文表格的三线图格式和图片请联系作者:陈小姐,电话15625003879)

一、前言

社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知识技能在人才选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中小学教育做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高效的学习方式并且积极努力地投入到学习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小学生接触到的新鲜事物也在逐渐增多,而他们的学习毅力及自控能力相对来说还不成熟,各种类型的新鲜事物无不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对学生产生诱惑并转移学生对学习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现象。“厌学”简单来说就是学生抗拒学习,对学习产生较为强烈的厌恶、憎恨或者无视的态度,是一种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通知”,针对辍学,提出了“三避免、一落实”的工作举措。《通知》旨在说明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工作举措,即“三避免、一落实”:其中首先提到的是避免因学习困难或厌学辍学,由此可见国家对中小学生厌学的重视。

教育的发展关乎国家的未来,社会各界都在为教育的发展献计献策,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学习是中小学生目前非常重要的活动,如果学生对学习出现厌学情绪,这种情绪反过来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后果,包括来自教师,家长等方面的压力,学习跟不上时会加重学生的厌学情绪,部分学生会因为厌学情绪感觉到自责,内疚,因此厌学情绪会给自己带来二次伤害,如此一来会陷入死循环,加重学生的不良情绪,降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甚至出现危机事件。学生厌学时也会让教师的教学成就感受到冲击,教学工作带来压力和造成困扰。由此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重视教学效果之外,采取合理的方式帮助学生缓解“厌学”情绪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亲子关系与厌学

亲子关系指父母与子女在后天的互动中构成的人际关系。根据约翰.鲍尔比(John Bowbly)的依恋理论,安全依恋或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个体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若缺乏这个基础,个体今后的发展可能会出现风险[1]。很多研究支持该理论并表明安全依恋的儿童比焦虑-回避型的儿童表现出更好的情绪调节、稳定性和心理健康。尽管随着青少年的成长,他们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但研究发现青少年的依恋类型与各种发展问题之间仍有实质性联系[2]

已有研究表明,亲子关系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自我效能,并影响学生的厌学行为。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较好的家庭中,孩子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父母之间平等交流的机会也比较多。当亲子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父母甚至不了解孩子的爱好和交友情况时,容易导致孩子学习不良[3]

(二)亲子关系与学校联结

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因素。“学校联结”指个体与学校及学校环境中的人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系,反映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且在学校中知觉到被关怀、认可和支持[4]。此外,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学校联结被许多研究证明是培养青少年积极心理的预防保护性因素[5]

(三)学校联结与厌学

研究表明,学校联结是影响青少年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变量,它对犯罪、药物滥用、反社会等危及健康的行为具有保护作用。国内外的众多研究表明,学校联结能负向预测学生的厌学。在学校行为的表现上,学校联结水平高的学生,和低学校联结的学生相比,因为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更多,社会支持更高,也更愿意参与学校活动,学习热情和学习成绩也更高,因此更少出现厌学甚至辍学[6]

二、问题提出、研究假设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综上所述,学生的亲子关系与学校联结、亲子关系与厌学、学校联结与厌学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系。那么三者存在哪些特征,学生的亲子关系、学校联结和厌学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它们之间起作用的机制又是如何的?本研究将以深圳市一所九年制学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上述问题。

(二)研究假设

亲子关系是学生与其父母日常交往的主观体验,而主观体验只能起到内在动机的作用,这种内在动机如果要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厌学)产生影响,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并借助外在行为和中介作用来实现。而学校作为学生除了家庭外最常接触的场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情况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近年来,受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的影响[7],发展心理学研究不仅考察家庭、同伴和学校等发展背景对个体发展的单独作用,而且对来自不同层面的各因素的综合考察越来越关注,从而有助于整体了解各背景与自身发展系统的联动过程[8]。因此本研究将探讨生态系统理论中不同系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和学校中的学校联结)如何通过交互作用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厌学),并作出以下假设模型 :

 

 

 

 

 

 

1本研究的假设模型1

 

(三)研究意义

1.研究的理论意义

丰富前人对中小学厌学成因和干预对策的研究,通过探讨影响厌学行为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能为实践中从不同层面对学生的厌学进行干预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并且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进程及其变化,为教师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2.研究的实践意义

本课题从对学生起重要作用的亲子关系和学校联结着手探讨其对学生厌学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可让大家意识到厌学这个课题需要各个层面的人一起努力,才能发挥最大合力,而不是仅凭任何一方孤军奋战,最后给出不同层面(家庭、学校、学生)的人在缓解学生厌学行为中的做法。

三、研究方法

(一)初测对象

利用问卷对深圳市某所九年制学校的学生发放1056份问卷,回收977份,有效回收率为92.52%,利用心理课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施测。其中,在年级组成方面,四年级学生有234份,五年级学生有284份,六年级学生有155份,七年级学生有140份,八年级学生有164份。男生527人(53.94%),女生450人(46.06%),年龄在8-15岁之间。

(二)研究工具

1.亲子关系计分方式

采用Chen 和Paterson的亲子关系问卷,共7个项目,如:“你会和父母一起做一些开心的事吗?”,采用5 级评分,1表示“从不”,5表示“总是”,对反向题(第2和第4题)反转处理后计算所有项目的均分,分数越高表示亲子关系越好[9]。在本调查中,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9。

2.学校联结计分方式

学校联结量表采用Resnick等人编制的学校联结量表,共6个项目,测量青少年的教师支持和学校归属感程度,如:“老师非常关心、支持我”、“我觉得我是学校的一份子”,采用5级评分,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选择选项1计1分,选择选项5计5分,全部题目正向计分。计算所有项目的均分,分数越高表示学校联结程度越高[10]。在本调查中,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4。

3.厌学问卷计分方式

借鉴孙海萍编制的厌学问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编。问卷一共29题,采用5 级评分,1表示非常不符合,5 表示完全符合,选择选项1计1分,选择选项5计5分,其中对反向题(第3、4、6、8、9、11、14、20、22、24和27题)反转处理后计算所有项目的均分,分数越高表示厌学程度越高[11]。在本调查中,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9。

(三)数据收集与处理

1.施测程序

采用问卷调查的程序进行调查,调查过程中给学生讲清楚题目的要求,之后要求学生仔细阅读问卷中的每一道题目,然后按要求作答,整个调查过程大概15分钟,填完后当场收回所发放的问卷。

2.统计处理

使用SPSS 22.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方差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

四、研究结果

() 各变量的基本情况

表1 各变量在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M + SD

变量

 

亲子关系

学校联结

厌学

 

 

性别

3.42+ 0.67

3.93+ 0.73

2.17+ 0.58

3.43+0.68

3.87+ 0.73

2.16+ 0.56

t

 

-0.270

1.320

0.057

是否

3.43+0.68

3.94+0.69

2.12+0.53

独生子女

3.42+0.68

3.89+0.74

2.17+0.58

t

 

0.246

0.717

-1.090

                 
 

注:*表示p<0.05 ,**表示  p<0.01,***表示p<0.001  ,下同

 

从上表可见,亲子关系、学校联结和厌学在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的两个维度上均没有显著差异。

 

(二)三个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2亲子关系、学校联结和厌学三者间的相关分析

变量

亲子关系

学校联结

厌学

亲子关系

——

0.455**

-0.421**

学校联结

——

——

-0.425**

 

从上表可见,亲子关系和学校联结(r = 0.455, p < 0.05)呈现正相关;厌学和亲子关系(r = -0.421, p < 0.05)、学校联结之间均呈现显著负相关 (r =- 0.425, p < 0.05)。

(三)亲子关系、学校联结与厌学的多层回归分析

众多研究者认为在检验中介变量时,一般的做法是依次检验回归系数,并提出中介效应的成立必须基于四个条件:前面三个条件为自变量、因变量以及中介变量之间存在两两显著相关关系,最后一个条件是控制了中介变量作用之后,预测变量跟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减弱或变得不显著[12]。由表2中的相关分析矩阵可知前三个条件已满足,接下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将性别、年龄作为控制变量,建立回归方程。在分析过程中,将所有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

 

3学校联结在亲子关系和厌学之间的中介效应

步骤

预测变量

因变量

R

调整后R2

F

B

t

第一步

亲子关系

厌学

0.421

0.176

209.86

-0.421

-14.49***

第二步

亲子关系

学校联结

0.455

0.206

254.09

0.455

15.94***

第三步

亲子关系

 

0.496

0.244

158.73

-0.287

-9.19***

 

学校联结

厌学

.-0.294

-9.42***

 

注:***p<0.001  **p<0.05  *p<0.01

 

从上表可见,亲子关系对厌学的预测作用很强,对学校联结进行中介效应分析时发现,引入学校联结后,亲子关系对厌学的预测作用有所下降。所以,学校联结在亲子关系和厌学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134,中介效应占总效应31.77% ,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6.8%的方差变异。因为学校联结在亲子关系和厌学之间存在的中介作用是部分中介作用,也就是说亲子关系对厌学依然存在直接效应,并且直接效应值为-0.287,占总效应的68.23%,由此可见,亲子关系对学生的厌学程度预测作用很强。

图3学校联结在亲子关系与厌学之间的中介作用图

 

五、讨论与分析

本研究表明,学生的学校联结在亲子关系与厌学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亲子关系对厌学仍存在直接效应,这表明亲子关系既可直接影响学生的厌学,也可通过影响学生的学校联结来间接影响其厌学。

其一,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可促进青少年的学习动机,他们更愿意通过努力学习获取好成绩来回报自己父母,让自己父母开心。同时,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和信任会让孩子更相信自己的能力,提高对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13]。此时,孩子更能得到父母的重视、情感上的支持与帮助,最终更少出现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或成就感低下等厌学的表现。

其二,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学校联结都是学生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保护因素。一方面,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青少年的学校联结。亲子关系是个体首先遇到的重要社会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学生发展出安全型的依恋,并习得与人际交往有关的技巧,最终发展各种包括友谊在内的社会人际关系[14] 。因此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帮助其与教师、同伴在人际交往中发展出良好的依恋关系,从而促进人际交往能力,获得同伴和教师的支持和情感上的关注,即更强的学校联结。另一方面,学校联结水平更高的学生,更愿意参与学校活动,和低学校联结的学生相比,他们的学习能力更强,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厌学情绪和行为的出现概率更低。

其三,本研究的中介效应还可借用田菲菲和田录梅的“间接效应模型”做出解释:该模型强调一种关系情境通过另一种关系情境间接影响个体的发展[15]。其中一种观点强调亲子关系的基础性作用,认为亲子关系是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基础,通过人际关系间接影响青少年的发展。具体到本研究,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人际发展的基础,并能促进个体建立并维持积极、亲密、广泛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校联结,进而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最终出现厌学情绪行为的概率更低。

六、教育建议

(一)重视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

本文发现亲子关系可直接预测学生的厌学现象,也可通过学校联结间接影响学生的厌学现象。由此可见,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注意利用外部力量(如家长)来共同教育学生。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其次可多举办家庭教育培训,心理老师也可多开设亲子关系类的课程,帮助家长和学生掌握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的方法。如此一来,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与家长间形成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学生的学习动力便更强,并降低厌学的出现,还能让教师的教学更有效。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本研究表明,学校联结与学生的厌学呈现显著负相关。因此,在日常的管理中,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尊重。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工作中要注意多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投入,关心学生,并且尽量和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此一来,学生发展出良好的学校联结之后更愿意到学校学习,也更愿意参与学校的学习活动,最终促进其学习成绩和降低厌学情绪和行为的出现。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技能

从前文我们可以知道,学校联结对学生厌学的影响。对于青少年来说,除了父母之外,友谊是他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16]。而他们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并会和同学建立起友谊,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刻不容缓。当学生掌握了良好的交往技能之后,更能收获友谊,在学校的时间会过得更开心,更愿意去学校学习,从而降低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具体来说,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多设计关于人际交往的课程,科任教师也可以适当指引学生交友的方法。家长要多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发现孩子近期在人际关系方面不如意时要有所警醒,及时进行疏导,必要时可向老师反映孩子的情况,避免发展下去孩子滋生厌学情绪。

参考文献

[1] Bowlby, J..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2. Separation: Anxiety and anger[M]. New York, NY: Basic Books,1973.

[2]AlYagon, M. . Adolescents' subtypes of attachment security with fathers and mothers and selfperceptions of socio-emotional adjustment[J].Psychology, 2011, 2(4):291-299.

  [3]陈小娜.小学生学习倦怠及其与亲子关系的相关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 2009

[4] Wilson,D.Theinterface of school climate and school connect-edness and relationships with aggression and victimization[J].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04,74:293-299.

[5] 陈秀珠,赖伟平,麻海芳,陈俊,单颖彤.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心理资本的关系:友谊质量的中介效应与学校联结的调节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33(5):544-553.

[6] Fredricks J A,Blumenfeld P C,Paris A H.School engagement:Potential of the concept, state of the evidence[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4,74:59-109.

[7] 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8]张玲玲,张文新,徐夫真. 朋友群体特征与青少年个人规划的关系[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22(2):86-90.

[9] Chen, E., & Paterson, L. Q. Neighborhood, family, and subjective socioecomic status: how do they relate to adolescent health? [J]. Health Psychology,2006,25:704-714.

[10] Resnick, M. D., Bearman, P. S., Blum, R. W., Bauman, K. E., Harris, K. M., Jones, J ., et al. Protecting adolescents from harm : 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n adolescent health[J]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997,278:823-832.

[11]孙海萍.小学高年级男生厌学问题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9

[12]王佳宁,于璐,熊韦锐,齐晓栋.初中生亲子,同伴,师生关系对学业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9,.32(6):1439-1441.

[13]陈秀珠,赖伟平.亲子沟通与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J]. 社会科学前沿, 2017,6(6):686-693.

[14]Updegraff, K. A., Helms, H. M., McHale, S. M., et al. Who's the boss? Patterns of perceived control in adolescents' friendships[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4, 33(5):403.

[15]田菲菲, 田录梅. 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影响问题行为的3种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 2014,22(6):968-976.

[16]于海琴, 周宗奎. 儿童的两种亲密人际关系:亲子依恋与友谊[J].心理科学,2004,27(1):143-144.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