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寻求意义感的关系:学校联结的中介作用

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寻求意义感的关系:

学校联结的中介作用

 

[摘要]本研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以及意义感维持模型考察父母心理控制、青少年寻求意义感和学校联结的关系,采用父母心理控制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学校联结量表对327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父母心理控制、寻求意义感和学校联结两两相关显著,(2)学校联结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寻求意义感之间具有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寻求意义感的作用机制,并为对青少年寻求意义感的干预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父母心理控制;寻求意义感;学校联结;青少年

1.引言

青少年阶段是一个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生不仅生理在成熟,心理也在慢慢发展,尤其是自我意识正在逐渐成型,他们希望能够自己去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但在家长、老师、学业和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下,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任何改变都能让学生产生焦虑、不安情绪,甚至还会出现生命感危机,不难查到近年来,青少年选择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案例。生命意义感是维持个体心理健康的保护因子,能够有效预测身体健康,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指数[1],相反缺失生命意义感将将会给个体带来迷茫、抑郁,甚至损害社会功能[2]。寻求意义感是生命意义感的动机维度,是指人们为了提升生命意义感所做出的努力,强调意义寻求的过程[3]。因此,了解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机制十分必要,不仅能对青少年对自己生命冷漠进行预防和控制,更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能有针对性的提高青少年的生命意义感。

1.1父母心理控制与寻求意义感的关系

生态系统理论指出,家庭是重要的微系统之一,对青少年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4]。在家庭这一系统中,父母占据主导位置,因此父母关系融洽程度、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影响着青少年的社会功能[5]。父母控制作为父母常用的教育方式之一,在中国家庭中时常出现[6]。父母控制分为父母行为控制和父母心理控制[7],父母行为控制是指父母对子女行为举止进行明确的指导和规范,有助于抑制个体的问题行为,而父母心理控制是父母浸入式的教养方式,指父母通过引发内疚、收回关爱、坚持权威等策略来控制和干扰子女的情绪和想法,最终使孩子听从他们的要求,达到对孩子自我发展和自我表达的控制[8]。自我决定理论认为,青少年的行为和决定一旦取决于父母控制而非发自内心的动机,这种心理控制就会阻碍青少年基本需要的满足,致使其不能很好地发展自主性[9],导致社会心理功能受损,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内化问题[10]。研究发现,父母心理控制能剥夺大学新生的自主权,通过侵入个人的情感和心理世界剥夺其控制感和处理环境的能力[11]。经常遭受父母心理控制的青少年可能会在活动时产生压迫感,不能很好地反映自身的意愿和偏好,并对自己是否拥有能够有效地应对挑战的能力感到怀疑。还有研究发现,高水平父母心理控制下的青少年,在生命追求上会出现迷茫、不知何为自己的生命使命等现象[12]。可见,父母心理控制是影响青少年寻求意义感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父母心理控制能够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寻求意义感。

1.2学校联结的中介作用

Bronfenbrenner(1979)认为,儿童发展所处的环境是一种有结构的、由多重关系构成的系统,研究者不仅要单独考察每个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还要综合研究来自不同系统中的环境因素的影响[13],这样有利于整体掌握各背景与环境的联动过程[14]。青少年接触时间最长的环境无外乎就是家庭和学校,因此将学校联结作为中介变量是具有研究意义的。学校联结是指学生获得老师和同伴的支持程度以及对学校的归属感程度[15]。父母心理控制影响青少年对学校、老师和同伴的认可和依赖,进而促进学校联结,从

而影响其寻求意义感。根据Heine(2006)提出的意义感维持模型(meaning maintenance model),意义感的流动性是意义维持模型的核心,意义感的流动性指当个体失去生命意义感时,人们可能会通过从其他方面或得意义感进行弥补[16]。因此,根据理论表明,父母心理控制可能对学校联结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影响青少年寻求意义感水平。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学校联结在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寻求意义感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抚顺市两所初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班级为单位发放3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27份,有效率为93.43%,其中男生163人,女生164人;初一学生137人,初二学生190人;独生子女232人,非独生子女95人。平均年龄13.50±1.97。

2.2研究工具

2.2.1父母心理控制量表

    采用Wang等人编制的父母控制问卷中文版中的父母心理控制分量表[17],包括引发内疚、收回关爱和坚持权威3个维度,共18个题项,采用5点计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表明父母心理控制越严重。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3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2,0.77和0.75。

2.2.2寻求意义感量表

    采用王鑫强(2013)修订的中文版中学生生命意义感量表中的寻求意义感分量表[18],量表共5个题项,采用7点计分方式,得分越高,表明个体寻求意义感的水平越高。本研究中寻求意义感分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50。

2.2.3学校联结量表

    采用喻承甫等人(2011)编制的中文版学校联结量表[15],该量表包括10个题项,通过教师支持、同伴支持和学校归属感三个方面反映学生学校联结的程度。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数越高表示学生感受到的教师支持、同伴支持和学校归属感越强。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68。

2.3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由心理学研究生担任主试,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进行匿名测试,时间大约10分钟,测试结束后当场收回数据。采用SPSS 25.0及PROCESS 3.3宏程序进行描述统计和中介模型分析。

3 研究结果

3.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采用的量表均为自陈量表,故而有必要检验其共同方法偏差问题,采用了Harman单因素因子分析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将所有变量进行未旋转的主成分因素分析,检验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一共有8个,第一个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9.68%,小于40%的临界值,表明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3.2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的结果表明,父母心理控制与寻求意义感呈显著负相关,与学校联结呈显著正相关,学校联结与寻求意义感呈显著正相关。

表1 各变量均值、标准差及相关分析

变量

M±SD

1

2

3

4

5

1性别

 

1

 

 

 

 

2年级

 

0.08

1

 

 

 

3父母心理控制

51.87±14.25

-0.16**

-0.09

1

 

 

4学校联结

22.84±6.86

-0.01

-0.16**

0.17**

1

 

5寻求意义感

35.80±5.65

0.07

0.06

-0.15**

0.41**

1

注:性别和年级为虚拟变量,*p<0.05,**p<0.01,下同

3.3学校联结的中介作用检验

    使用Hayes(2018)编制的Process宏程序,用Model 4分析学校联结的中介作用。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父母心理控制可以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寻求意义感;父母心理控制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学校联结;学校联结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寻求意义感。因为性别和年级分别与父母心理控制和学校联结存在相关关系,因此在中介效应检验中需要进行控制。

根据温忠麟提出的方法,使用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性别和年级对中介作用并不产生影响。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寻求意义感的直接效应显著(t=-4.65,p<0.000),效应值为-0.11;父母心理控制通过学校联结对青少年寻求意义感的间接效应大小为0.08,其95%的置信区间为[0.03,0.14],置信区间内不包含0,表明学校联结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见图1),即父母心理控制不仅可以直接预测青少年寻求意义感,也可以通过学校联结预测青少年寻求意义感。

 

表2学校联结的中介效应(N=327)

回归方程

整体拟合指数

回归系数显著性

结果变量

预测变量

R

R2

F

β

t

寻求意义感

父母心理控制

0.15

0.02

7.90

-0.07

-2.81**

学校联结

父母心理控制

0.17

0.03

9.78

0.07

3.13**

寻求意义感

学校联结

0.47

0.22

46.36

0.55

9.10**

 

父母心理控制

 

 

 

-0.11

-4.65**

 

 

图1 假设模型的路径系数

4 讨论

4.1父母心理控制与寻求意义感的关系

  本研究验证了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寻求意义感产生的影响,即父母心理控制越高的青少年,其青少年寻求意义感越低。这与卢星辰(2018)研究结果一致。父母心理控制这种侵入式教养方式,试图通过控制子女的想法来达到其预期,但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孩子需要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父母强加给他们的要求,使青少年们自主需要达不到满足,最终没有完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发展,不能形成独立人格。同时基本需求中的胜任需求也没能满足,导致青少年不知自身的真实能力,以至于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计划和安排,从而对于生命意义感的追求没有实质性的努力。父母经常使用引发内疚、收回关爱和坚持权威等方式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控制,使孩子们在与自身想法产生矛盾时,为了避免指责和愧疚不得不遵从父母的想法,从而导致寻求意义感降低。在服从父母的指令时,他们放弃了自己原有的想法,甚至他们自身就没有想法,直接顺从父母的意思,长此以往,青少年会丧失寻找生命目的和使命的动力,就不会为提升生命意义感进行积极的努力。

4.2学校联结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学校联结在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寻求意义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即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寻求意义感不仅有直接的预测作用,而且还能通过影响学校联结进而影响其寻求意义感。生态系统理论表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受到其生活环境的影响,学校就是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微环境之一。正如意义感维持模型中意义感的流动性所认为的,个体生命意义感降低时,会通过寻找其他心理资源增强其寻求意义感,父母通过心理控制企图对子女的行为举止和思想方式进行掌控,从而导致青少年在寻求和提升自身生命意义感时缺乏努力和动力,在与父母相处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强烈的想要受到老师及同伴的支持,因此感受到的教师支持、同伴支持和学校归属感会增强,促进了学校联结,并增加其寻求意义感水平。学校联结的中介作用,能够使青少年们在高父母心理控制水平下,也能有积极的行为去寻求意义感。首先,长期处于高父母心理控制水平下的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紧张,害怕受到父母的指责和责怪,时常不能遵从自身真实的想法,时刻与内心发生冲突,此时他们需要找到一个释放内心压力的出口,在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中,除了家庭以外,学校是他们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在这里他们能够和老师和同伴很好地相处,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和自我效能感,能够对自身有明确的认识,从而在生命意义感的追求上做出积极努力;其次,青少年正处于“分离-个体化”的过程[14],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很微妙,既渴望父母给自己一些独处空间,又希望在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有父母的帮助,因此父母高水平的心理控制,使青少年不能完成良好的自身发展[19],而学校联结作为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寻求意义感影响的中介变量,为青少年提供消除不良情绪的途径,也有利于实现青少年“分离-个体化”。

4.3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探讨了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寻求意义感的关系,发现学校联结在这段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但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研究是横断研究,父母心理控制和生命意义感都是可能随着年级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因此,未来研究可考虑追踪研究;其次,青少年的年龄阶段是12-18岁,本研究只调查了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未来可以扩大样本量,选取高中或者大学新生的样本;最后,本研究结合了家庭和学校两个系统,对青少年生命意义感进行调查研究,未来模型中还可以融入更多的子系统,例如自我控制、同伴依恋等变量,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生命意义感的影响。

5 结论

(1)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寻求意义感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2)学校联结在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寻求意义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即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寻求意义感既有直接影响,又可通过学校连接的中介效应对寻求意义感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张荣伟, 李丹.如何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基于生命意义感理论模型的整合[J].心理科学进展,2018,26(4):744-760.

[2]魏灵真, 刘衍玲.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36):22-27.

[3]王晓娜.高中生生命意义感与未来取向的关系[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02):17-23.

[4]Bronfenbrenner U, & Ceci SJ.Nature-nurture reconceptualized i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a bioecological model[J]. Psychol Rev.1994, 101(4):568-586.

[5]高鑫, 邢淑芬, 赵军燕.父母的心理控制与儿童心理社会功能的关系[J]. 心理科学进展,2016(11):1792-1801.

[6]王元阳.父母心理控制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J]. 中小学心理健康,2020(33):9-12.

[7]Barber B K.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revisiting a neglected construct[J]. Child Development, 1996,67(6):3296-3319.

[8]赵桐, 刘晓飞. 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抑郁水平: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9):11-14.

[9]Deci, E. L,.&Ryan, R. M. The general causality orientation scale: Self-determination in personality[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1985,19(2):109-134.

[10]孙丽萍, 田微微, 边玉芳.父母心理控制的发展趋势及青少年抑郁、焦虑的影响:一项三年追踪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04):730-735.

[11]Gong, X., & Wang, C.Interactive effects of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autonomy support on emerging adults’ emotion regulation and self-esteem[J]. Curr Psychol(prepublish),2021,doi:10.1007//S12144-021-01483-3

[12]卢星辰.父母心理控制与自尊对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教育学院,2018。

[13]朱振杰.亲子依恋与中学生的应对方式[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20.

[14]张玲玲, 张文新, 徐夫真.朋友群体特征与青少年个人规划的关系[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2):86-90.

[15]喻承甫, 张卫, 曾毅茵,等.青少年感恩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学校联结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1,27(4):25-433.

[16]赵娜, 马敏, 辛自强.生命意义感获取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J]. 心理科学进展,2017,25(06):1003-1011.

[17]Qian Wang., Chan, H. W.,& Li Lin.Antecedents of Chinese Parents’ Autonomy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Control: The Interplay Between Parents’ Self-Development Socialization Goals and Adolescents’ School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12,40(11), doi : 10.1177/0272431619880355.

[18]王鑫强.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在中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21(05):764-767+763.

[19]彭顺, 牛更枫, 汪夏,等,父母自主支持对青少年积极情绪适应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与调节作用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37(02):240-248.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adolescents seeking sense of meaning: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school connections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self-decision and the maintenance model of sense of meaning,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psychological control, teenagers' search for sense of meaning and school connection, and surveyed 327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using parents' psychological control scale, life significance scale and school connection sca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sense of seeking meaning and school connection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and (2) school connection has an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seeking sense of meaning. The results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parents' psychological control in seeking sense of meaning for adolescents, and have some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intervention of adolescents seeking sense of meaning.

Keywords: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seeking sense of meaning; school connection; adolescents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