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中职生抑郁现状调查及成因分析

抑郁是一种持续的心境低落、悲伤、消沉、沮丧、不愉快等综合而成的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自我价值感低,精力减退,无法专心做事。严重者还会出现睡眠、饮食障碍,甚至出现自杀想法和自杀行为。针对中学生的抑郁调查研究发现,中学生抑郁症状总检出率为28.4%,抑郁症状受性别、地区、年级、居住地等多重因素影响[1]。针对中职生抑郁现状的研究较少,且现有研究大多停留在抑郁现状调查,对抑郁背后的原因缺乏一对一访谈调查,从学生自述角度分析抑郁影响因素。本研究对中职生进行抑郁自评量表测试,对测试结果为重度抑郁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结构性访谈式心理咨询,探寻中职生抑郁背后的深层原因,为进一步的教育辅导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厦门一所中职学校一至三年级全体在校学生。

1.2 测试量表

选取William W. K. Zung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中职生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进行测试,该量表共20道题目,采用1-4四级计分方法,其中10题为反向计分。粗分乘以1.25后取整数为标准分,标准分低于53分为正常,53-62分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1.3 研究程序

1.3.1 心理测试 以班级为单位在机房进行团体测试,施测抑郁自评量表,提前对班主任进行测试培训,由班主任主持测试。

1.3.2 结构性访谈 对测试结果重度抑郁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心理咨询,采用结构性访谈方式进行,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关心学生近况,承诺保密原则及保密例外原则,建立咨访关系。二是访谈测试前一周发生了什么事情影响情绪。三是访谈是否曾有抑郁经历。四是访谈个人成长经历,了解导致抑郁的深层原因。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测试结果进行卡方检验,考察年级和性别对抑郁程度是否存在影响。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1.1 心理测试 共2943人参加测试,其中2920人测试结果有效,有效率为99.22%。其中男生1812人,女生1108人,一二三年级分别为1142人、989人和789人。统计结果显示,中职生抑郁检出率为52.36%,轻度抑郁占总人数的比例为26.99%,中度抑郁人数比例为23.01%,重度抑郁人数比例为2.36%。中职生的抑郁状态以轻度和中度抑郁为主。

2.1.2 结构性访谈 测试结果为重度抑郁的学生共69人,其中2人因辍学未参加结构性访谈,1人拒绝参加,共66人参加结构性访谈。

2.2 不同人口学特征抑郁状态比较

2.2.1 性别 男生抑郁检出率为50.17%,女生抑郁检出率为55.96%,卡方检验结果显示c2=42.59,P<0.001,性别差异显著,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学生抑郁情况[n(%)]

性别

抑郁症状情况

 

c2

P

无症状

轻度抑郁

中度抑郁

重度抑郁

合计

903(49.83)

467(25.77)

423(23.34)

19(1.05)

1812(100.00)

42.59

<0.001

488(44.04)

321(28.97)

249(22.47)

50(4.51)

1108(100.00)

合计

1391(47.64)

788(26.99)

672(23.01)

69(2.36)

2920(100.00)

 

2.2.2 年级 中职一年级学生抑郁检出率56.66%,二年级抑郁检出率49.84%,三年级抑郁检出率49.69%。卡方检验结果显示c2=18.774,P=0.005<0.01,年级差异显著,一年级显著高于二三年级,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年级学生抑郁情况[n(%)]

年级

抑郁症状情况

c2

P

无症状

轻度抑郁

中度抑郁

重度抑郁

合计

1年级

495(43.34)

321(28.11)

294(25.74)

32(2.80)

1142(100.00)

18.774

0.005

2年级

499(50.16)

258(26.09)

206(20.83)

26(2.63)

989(100.00)

3年级

397(50.31)

209(26.49)

172(21.80)

11(1.39)

789(100.00)

合计

1391(47.64)

788(26.99)

672(23.01)

69(2.36)

2920(100.00)

 

2.3 重度抑郁成因访谈分析

2.3.1 影响情绪的事件 测试前经历的事情对测试结果有直接影响。访谈发现,学生提到的事件主要有家庭矛盾、人际关系、环境适应、感情、突发应激事件和学习压力六方面。其中家庭矛盾主要是与父母沟通不畅、父母吵架、父母偏心、家庭关系不和谐等。人际关系主要是宿舍人际矛盾、班级人际矛盾、缺少朋友。环境适应主要是一年级学生,他们刚进入中职,面临适应压力。感情问题是经历分手和异性交往焦虑。突发应激事件主要是家人去世和重病。学习压力主要是三年级学生面临升学考试压力。有些学生经历多重负性事件,如人际矛盾和家庭矛盾。具体见表3。

表3 影响抑郁的事件

抑郁影响因素

人数

家庭矛盾

34

人际关系

22

环境适应

5

感情问题

5

突发应激事件

4

学习压力

3

 

2.3.2 抑郁经历 访谈结果显示有40人在初中阶段出现抑郁,有1人在小学5年级首次出现抑郁,有25人读中职后出现抑郁。其中正在经历或曾有自杀想法的有14人,有2人曾采取过自杀行为,自杀方式为过量吃抗抑郁药和安眠药。

2.3.3 个人成长经历 个人成长经历访谈环节,学生主要提及父母关系和教养方式。父母关系包括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经常吵架。教养方式包括打骂指责、偏心/重男轻女、忽略等。忽略指父母太忙,没有时间管孩子。隔代抚养指小时候没在父母身边长大,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到6岁以后才回到父母身边。身体疾病主要为慢性病如甲亢、癫痫、残疾。具体情况见表4。

表4 成长经历情况及人数

成长经历

人数

父母关系:

 

父母离异或分居

14

父母经常吵架

5

父母教育方式

 

打骂指责

22

偏心/重男轻女

8

忽略

7

隔代抚养

10

身体疾病

4

 

3 讨论

3.1 抑郁的性别及年级差异

本研究中女生抑郁检出率为55.96%,男生抑郁检出率为50.17%,差异具有显著性,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1-3]。年级差异方面,中职一年级学生的抑郁检出率显著高于二三年级学生抑郁检出率,测试时间为开学初,一年级学生刚入学,面临新环境的适应,学习方式与初中不同,重新建立人际关系等,可能导致中职一年级学生的抑郁检出率高于二三年级。

3.2 抑郁成因分析

访谈发现,抑郁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因素、人际关系、环境适应、升学压力、感情问题、身体原因等。

家庭因素是中职生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因素中父母关系和教养方式对抑郁影响较大,童年经历父母吵架、离异和虐待、忽视的孩子更容易抑郁[4]。多子女家庭,父母对待孩子标准不一,重男轻女,也会导致孩子抑郁。家庭氛围、家庭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抑郁有显著影响,这与已有研究一致[5-6]

人际关系是中职生抑郁的第二影响因素,人际矛盾、没有朋友、不知如何与人交往导致中职生产生焦虑情绪,产生自卑感,进而产生抑郁症状。谌丁艳等的研究也发现无亲密关系朋友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7]

隔代抚养对中职生抑郁也有影响,年幼时隔代抚养,6岁或以后回到父母身边的学生与父母有感情隔阂,尤其是多子女家庭,隔阂更加明显。胡庆菊等人的研究发现是否隔代抚养的小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非隔代抚养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隔代抚养小学生[8]。本研究的结果证实这种差异可以持续到青春期后期。

本研究中半数以上重度抑郁的中职生首次出现抑郁状态是在初中阶段,学生在初中阶段进入青春期,主要任务是自我统一性的建立,涉及自我认识,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家庭矛盾、人际矛盾和学业压力对中学生的抑郁状态有显著影响。初中阶段的抑郁症状没有得到明显缓解,抑郁的影响因素没有改变,加上中考失败,致使到了中职阶段,依然处在抑郁状态中。

中职一年级学生面临环境适应压力,中职三年级学生面临升学考试和就业压力,这些问题属于成长性问题,其引起的抑郁症状会随着问题的解决而消失,访谈时部分一年级学生提及最近适应良好,不再有抑郁情绪。身体原因,如先天残疾、慢性疾病、外表焦虑导致学生自卑,自我封闭,产生抑郁情绪。突发负性应激事件,如亲人离世、亲人重病、分手等,也会导致抑郁情绪。

4 对策

4.1 学校心理健康体系

重度抑郁学生提到自己曾有过自杀行为或正在制定自杀计划,抑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轻度、中度抑郁学生如果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抑郁症状可能会加重。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要充分重视并建立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完善心理健康工作制度,各处室部门联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对班主任、生管老师、科任老师进行心理知识培训,了解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成因和对策;平时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对家庭关系紧张、单亲、离异家庭的孩子多加关注;对性格内向,孤僻的学生多谈心,关爱,引导他们建立友谊;对突发应激事件的学生及时关注情绪变化,进行心理调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放心理咨询室,宣传心理健康常识,消除心理问题病耻感等。

4.2 家校合作

学生的问题在学校被发现,多数根源则是在家庭。访谈中发现,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存在认知误区,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不加重视,认为是孩子想多了,过段时间自己就好了,结果导致孩子的抑郁症状越来越严重。学校加强家校联系,通过家访、家长课堂等形式向家长传递心理健康、科学教育知识等。对家庭问题引发学生抑郁的家庭进行定期家访,让家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影响。定期通过“致家长一封信”和线上线下家长课堂向全体学生家长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家庭和谐,父母教育方法得当对孩子心理健康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福荣,宋晓琴,尚小平等. 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的meta 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0,34(2) :123-128

2. 张小娟,田庆丰,胡惠华等.郑州市省级示范中学学生抑郁症状现状及其与生活事件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 25(4): 491-493

3. 蔡晓萌. 郑州市中学生抑郁症状现况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8,1,39(1) : 23-27

4. 李卓阳,张野,张珊珊.童年期心理虐待忽视与中学生抑郁的关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8(34):19-21

5. 徐海婷,李洁,李红娟等. 中学生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19,32(2):155-159

6. 刘洋,张伟波,葛聪聪等.2015年上海市初中生焦虑抑郁情绪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8,4, 34(4):299-303

7. 黄园园,周丽等. 2017年深圳市中学生抑郁症状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 2020,8, 36(8):738-743  

8. 胡庆菊,炜明,张彦琳. 东莞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 27(6):923-928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