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初中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对待欺凌态度的现状、关系研究

一、问题提出

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数字背后:终结校园暴力与欺凌的》的报告,报告显示全球约有1/3的儿童遭受过校园欺凌[1]。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据中国应急管理学会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中部地区校园欺凌发生率高达46.23%,西部地区紧随其后[2]。校园欺凌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破坏校园教育生态环境,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欺凌态度是指学生面对欺凌行为时的情感倾向和行为倾向。欺凌态度对校园欺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当面对欺凌行为时,学生对待欺凌的态度决定他们是否会同情受害者,愿意去采取实际措施帮助受害者,还是对欺凌行为麻木不仁、袖手旁观,甚至自己也参与到欺凌行为中变成欺凌者。已有对学生欺凌态度的研究表明,欺凌者对待欺凌的态度显著低于未参与者和受欺凌者,有些学生长期欺凌他人,与他们持有的对待欺凌行为的消极态度有关[3]。因此,调查研究学生对待欺凌行为的态度,不仅可以全面深入了解校园欺凌行为的性质与特点,还有助于建立干预校园欺凌行为的有效策略。

公正世界信念(Belief in a Just World)是指个体相信自己生活的世界是公正的,人们得其所应得,所得即应得[4]。这种信念使个体认为他们所处的物理和社会坏境是稳定有序的,并且能够与之协调适应。但在面对不管是观察到的还是体验到的不公正时,都能动摇公正世界信念,为了维护这种信念,个体会寻求现实意义和认知意义上的公正重建。公正世界信念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存在显著影响[5]。国外相关研究表明,校园欺凌参与者的行为与个体的公正世界信念关系密切。国内虽有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与共情、责任感、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等关系的研究,但对公正世界信念与欺凌态度的关系尚无系统深入的研究。

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在对初中生公正世界信念和欺凌态度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公正世界信念与欺凌态度的关系,探究公正世界信念对欺凌态度的影响机制,希望可以为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来自兰州市永登县某初级中学,以班级为单位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799名被试进行问卷调查,整理后有效问卷770份(有效率为96.4%)。其中男生427人(55.5%),女生343人(44.5%),被试的年龄在12-17岁之间(M=14.36岁;SD=0.99岁)。

(二)研究工具

1. 欺凌态度量表。采用张文新修订的Olweus儿童欺凌问卷(初中版)[6]中关于欺凌态度的分量表进行测验,包括两个维度,分别对学生对待欺凌行为的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进行测查。采用0、1、2三级计分,以态度分量表所有项目的平均分作为儿童欺凌态度的得分,分数越高,表明学生对待欺凌的态度越积极,反之就越消极。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7。

2. 公正世界信念量表。采用苏志强等修订的中文版公正世界信念量表[7]进行测验。该量表分为个人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和一般公正世界信念量表两个维度。所有题项采用1、2、3、4、5、6六级计分,总分越高说明公正世界信念越高。在本研究中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4。

3. 数据统计与分析。本研究使用SPSS 2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初中生对待欺凌态度的描述性统计

为了研究初中生公正世界信念的现状,对初中生的公正世界信念进行测量。根据相关统计方法[8]对初中生公正世界信念总分(4.12±0.76)与其中位数3.5进行比较,单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初中生的公正世界信念显著高于其中位数(t=22.511,p<0.001),拥有较为积极的公正世界信念;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初中生的一般公正世界信念显著高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t=17.382,p<0.001)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9]

为了研究初中生对待校园欺凌行为的态度,分别从学生对待欺凌行为的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情感成分的平均分为1.60(SD=0.39),行为倾向成分的平均分为1.39(SD=0.47),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情感成分得分显著高于行为倾向成分得分(t=12.12,p<0.001),说明学生在面对欺凌行为时更倾向于从情感上去同情受害者。态度总分的平均值为1.50(SD=0.36),这一结果高于纪林芹等人对中国儿童的调查研究结果(1.46)[10],说明初中生群体总体对待欺凌的态度积极,反对校园欺凌行为。具体结果见表1.

(二)对待欺凌的态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数据统计显示,初中生对待欺凌的情感成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对待欺凌的情感成分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1);班干部对待欺凌的情感成分得分显著高于非班干部学生(p<0.05);初中生对待欺凌的情感成分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女生和班干部更愿意从情感上同情和支持受害者。班干部对待欺凌的行为倾向成分得分显著高于非班干部学生(p<0.01),初中生对待欺凌的行为倾向成分在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班干部更倾向于采取行动去帮助受害者。具体结果见表2.

数据统计显示,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对待欺凌的情感成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进一步的LSD事后检验显示,初一年级对待欺凌的情感成分得分均显著高于初二年级和初三年级(p<0.001);不同家庭结构的学生在对待欺凌的情感成分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对待欺凌的行为倾向成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进一步的LSD事后检验显示,初一年级对待欺凌的行为倾向成分得分均显著高于初二年级和初三年级(p<0.001);不同家庭结构的学生在对待欺凌的行为倾向成分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结果见表3.

(三)初中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对待欺凌态度的相关研究

为了检验初中生公正世界信念与欺凌态度的关系,对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个人公正世界信念与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个人公正世界信念与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分别显著正相关(p<0.001);初中生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与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分别显著正相关(p<0.001)。具体结果见表4.

为了进一步研究初中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对待校园欺凌态度的关系,以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和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作为自变量,以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个人公正世界信念(β=0.091,p<0.05)和一般公正世界信念(β=0.089,p<0.05)对情感成分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初中是个人公正世界信念(β=0.105,p<0.05)和一般公正世界信念(β=0.158,p<0.001)对行为倾向成分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具体结果见表5.

四、讨论

 整体来看,初中生的公正世界信念得分较高,公正世界信念表现比较积极。这与已有大多数的研究一致[8]。通过比较发现初中生的一般公正世界信念显著高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这与公正世界信念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研究结论一致。而国外尤其是西方社会的研究发现,个人公正世界信念普遍高于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大多数的学者认为这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有关。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是决定个体心理和行为的最重要的社会文化因素[10]。西方的个体主义文化下,关注的是个体的差异性和重要性,而在东方集体主义文化下,强调的是与他人相处的重要性,更多的关注国家、社会等集体,因此中国学生的一般公正世界信念高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9]。中国人的公正世界信念与基督教文化中的公正世界信念有所不同,中国人的公正世界信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中善恶报应思想的结合[11]。由于长期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心理情感、认知模式与西方文化熏陶下的个体意识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区别使中国人的公正世界信念有着自己的特点[12]。由此可见,中国文化背景下公正世界信念具有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特点。  

整体来看,初中生对待欺凌的态度比较积极,对校园欺凌持反对态度。学生对待欺凌的情感成分得分显著高于行为倾向成分得分,说明学生更愿意从情感上同情、支持受害者而不是从行为上去帮助。对待欺凌的情感成分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对待欺凌的情感成分要比男生更积极,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13]这可能性格特征有关系。和男生相比,女生更具同情心,更善于角色换位,更善于觉察他人的不幸,因此更能感知受欺凌者的痛苦,他们更愿意去支持和帮助受害者。

对待欺凌的态度在是否是班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班干部对待欺凌的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比非班干部积极。班干部做为班级管理中的重要角色,承接着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班干部更能理解学校、老师对于学生管理方面的态度。大部分班干部作为选举产生的班级代言人,具有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自我认知。班干部认知与行为对班级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班干部对待欺凌的积极态度对校园欺凌的发生会起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作用。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对待欺凌的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LSD事后检验发现初一年级学生对待欺凌的情感成分得分和行为倾向成分得分均显著高于初二、初三年级。这与纪林芹、张文新等人(2003)[14]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他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儿童对欺凌行为司空见惯,变得冷漠和麻木,因此他们对待欺凌的态度越消极。初一年级刚升入初中时间不长,由于入学教育、初一养成教育等,初一年级学生纪律较好,反对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而随着初中生活的推进,到了初二、初三年级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已经非常熟悉,尝试一些违纪行为,并且随着同伴交往的深入,形成一些小团体,他们只关心团体内成员,对团体外成员漠不关心,导致随年纪增长对待欺凌的态度降低。此外研究表明,共情对个体助人倾向具有重要影响[15],并且初中生的共情能力随年级上升呈下降的趋势[16],初中低年级学生具有更强的共情能力,更能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在对待欺凌行为时的情感倾向和行为倾向上更愿意帮助受欺凌者反对欺凌行为,这也可能是初一年级对待欺凌行为的态度更积极的原因之一。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初中生个人公正世界信念、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与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呈显著正相关。初中生个人公正世界信念、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对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分别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已有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公正世界信念可以显著预测其助人意愿[17]。Dalbert(2001)指出公正世界信念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一种公正行事的个人契约(personal contract)[18],有了这种公正动机,个体相信自己公正行事就会得到自己所应得的,并倾向于采取合理的行为去达到长远目标的追求。当看到不公正事件时,会激发个体维持公正的正义感,使个体产生助人倾向。公正世界信念使个体相信善有善报,在他人需要帮助时就倾向于从情感上和行为上提供支持和帮助。公正世界信念作为一种个人资源(personal resource)和心理缓冲来帮助人们应对生活中的不公正待遇。当个体遇到负性生活事件,面对不公正情境时,这种公正世界信念作为一种心理资源对引发的负面情绪起到调节缓冲的作用,同化不公正,并且个体会通过现实的帮助或者补偿受害者来恢复公正,促进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产生[19],从现实意义上帮助受害者。因此公正世界信念越高个体对待欺凌的态度也越积极,越反对校园欺凌行为,越倾向于在情感上同情、支持和现实意义上帮助校园欺凌的受害者。

本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公正世界信念对校园欺凌的态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可以从青少年的公正世界信念入手,提高学生对待校园欺凌的态度,引导学生从情感和行为上同情、帮助校园欺凌的受害者来减少校园欺凌行为。

注:文章中共有5个表格

[1]UNESCO. Assistant Director-General for Education, 2018- (Giannini, Stefania). Writer of foreword.(2019).Behind the numbers: ending school violence and bullying. https:// unesdoc. unesco.org/ark:/48223/pf0000366483

[2] 新华网(2017).《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发布,语言欺凌是主要形式. http://www.xinhuanet.com/yuqing/2017-05/21/c_129611178.htm

[3]张文新,王丽萍,宫秀丽,武建芬,张坤.儿童对待欺负问题态度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2):226-227.

[4]Lerner,M.J.,&Simmons,C.H.(1966).Observer's reaction to the “innocent victim”:compassion or rejection?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 4(2), 203.

[5]Dalbert,C. Belief in a just world. Handbook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Behavior , 2009:288-297.

[6]张文新,武建芬.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文版的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2:8-12.

[7]苏志强,张大均,王鑫强.公正世界信念量表的修订及在大学生应用的信效度研[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6):561-563.

[8]张 陆,游志麒.农村初中生公正世界信念、感恩和时间管理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调节与中介作用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4(11):62-67.

[9]刘长江,殷晓菲,赵然.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发展特点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6):138-141.

[10]纪林芹,张文新,Jones K.,Smith N.中国与英国儿童对待欺负问题的态度的比较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122-127.

[11]吴佩君,李 晔.公正世界信念的文化差异[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1):1814-1821.

[12]杜建政,祝振兵,李兴琨.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3):239-241.

[13]李明蔚,陈小异.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的探索[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30(5):126-130.

[14]李春慧.初中生生命态度与校园欺凌态度关系的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

[15]闫志英,张奇勇,杨晓岚.共情对助人倾向的影响:人格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6):858-860.

[16]王 晓.初中生共情与道德推脱对助人行为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4.

[17]Bègue, L.,Charmoillaux, M. , Cochet, J. , Cury, C. , & Suremain, F. D. . (2008). Altruistic behavior and the bidimensional just world belief.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21(1): 47-56.

[18]Dalbert,C.. The justice motive as a personal resource: Dealing with challenges and critical life events[M].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2001.

[19]易兰新. 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对道德判断的影响[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2(006):140-142.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