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
——以“防治校园欺凌”专题教育为例
沙文居,杨丽媛
摘要:本研究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心理健康“防治校园欺凌”专题教育为载体,旨在找到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方法,探究开展防治校园欺凌教育的课堂方式。结果发现,案例教学法在“案例准备”“案例呈现”“分析讨论”和“总结评价”四个环节与校园欺凌专题教育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其中,“分析讨论”和“总结评价”是核心。研究还总结了案例教学法在“防治校园欺凌”教育中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校园欺凌 案例教学法 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概况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关注,欺凌作为专题模块走进了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目的明确、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展示真实生活的一面,促进学生对校园欺凌的理解、加深其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是校园欺凌专题心育课设计的首选教学法。但“校园欺凌”这一主题相对特殊,两方面问题随之而来:一是选用什么样的案例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才能很好的遵循心理健康活动设计的伦理呢?二是怎样表述和操作案例才是准确的、被接受、被理解、能够达成活动目标的呢?
本研究依据学者黄卫国的定义,界定“案例教学法”包括“案例准备—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总结评价”四个主要活动环节,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精选案例材料,并通过案例的描述将学生带入到一定的事件和情境中,组织学生对案例材料中所呈现的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分析和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提高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选定昆明高新一小经典校区、海源校区、科医路校区和高新一小附属磊鑫外国语学校五年级共20个班参与课程实践,努力探索案例教学法四个环节的组织和实施方法,初步形成了适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校园欺凌专题案例资源。同时,研究团队设计了相应的研究效果评价方案来综合考察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各环节在“防治校园欺凌”专题中的操作模式
(一)案例准备
1.收集案例:请四、五、六年级学生以图画、简短文字的方式把自己经历过、看到过、听到过发生在校园及校园周边的欺凌事件呈现出来,教师进行收集。
2.形成生本案例:按照心理学对校园欺凌的分类标准整理案例,形成案例资源,了解学生对校园欺凌已有认知的总体特征,例如,学生对各类型欺凌现象的关注程度如何,被忽略了的欺凌类型是什么,与校园欺凌概念混淆的现象有哪些等等,形成一定的案例资源。
(二)案例呈现
课程使用的案例一般分为主要案例和次要案例。主要案例,就是每个活动环节当中的主导案例或贯穿整节课的完整案例,它是整个活动关注的重点或难点;次要案例,指的是用以过渡、导入、概念厘清等功能,不是活动重难点的案例。一个活动设计根据其目标,可以有体系地使用多个次要案例,也可以完全不使用次要案例。“案例呈现”环节主要关注两种案例的呈现时间和呈现方式。
1.呈现时间:根据案例的使用目的,主、次案例可安排在课程开始、中间或后期呈现。例如,“防治校园欺凌”专题中,教师使用次要案例在课程开始时帮助学生理解“校园欺凌”的概念,课中使用主要案例引导学生探究校园欺凌的影响和应对方法,课程后期又使用多个次要案例引导学生做方法应用练习。
2.呈现方式:案例通常以文字、图片、图文并茂、视频、情景剧表演等为主要呈现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用默读、自主观察、参与角色扮演等方式获取案例信息。采用什么样的案例呈现方式、搭配什么样的案例信息获取方式,取决于活动目标的需要。“防治校园欺凌”专题需要注意话题的严肃性和概念的科学性,结合小学高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文字+学生默读”“视频+自主观察”以及“情景剧表演+角色扮演”是建议选择的方式。
(三)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和关键步骤,教师如何铺垫,如何引导讨论的方向和程度是是本环节的重点。
1.铺垫方式:情景铺垫、直接(问题)导入或游戏铺垫是常用的几种案例铺垫方式。情景铺垫通常涉及情景剧表演、视频或教师声情并茂地陈述案例的方式,生动、形象,利于学生入情入境;直接(问题)导入铺垫通常由教师的言语陈述来完成,目标明确、开宗明义,利于学生抓住问题的核心;游戏导入铺垫以全员参与为主要形式,利于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但三种方法中,第一种较为耗时,后两种相应节约时间。与主、次案例的使用目的相结合,教师可以考虑采用哪种铺垫方式。
2.讨论推进程度:我们把讨论推进的程度分为“较浅”“中等”和“较深”三个类型。在本专题教育中,“较浅”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仅涉及到校园欺凌概念、分类问题,“中等”指的是讨论涉及到探讨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并引导学生进行粗浅的方法探究,“较深”则指的是讨论涉及到校园欺凌应对方法的探究、运用和改进。讨论应当推进到哪种程度,取决于案例的使用目的是什么。
(四)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准确来说不是一个专门独立的环节。每一次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都是这一部分的内容。具体来看,包括点评角度、点评形式和点评态度等。
1.点评角度:教师评价的角度应该是多元的。教师可以关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关注发言内容的正确性、完整性,可以关注学生思维的缜密性、条理性,也可以评价发言的创新型和建设性。
2.评价形式:教师的评价形式应该是多元的。针对学生的发言,可以是由教师单独做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互评、自评,还可以是教师和学生评价均有。但是,整个课堂不可以只由教师一人做评价,单一的评价形式有悖于发挥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活动指导思想。
3.评价态度:教师因个性不同,其授课风格也会不同,也因此影响到教师在对学生发言作评价时的态度会不同。评价态度可以是幽默风趣的,严肃严谨的,情绪感动的,也或者呈现出混合型的特征。
三、案例教学法运用效果评价方案
要明确了解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效果,就是要明确“案例准备—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总结评价”四个核心环节和心理健康活动课评价标准之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评价方案的设计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活动环节的准确归类和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课质评价两个部分,分别对应《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活动设计分类表》(以下简称活动设计分类表)和《小学生校园欺凌专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表》(以下简称心理健康课质评价表)。我们主要关注两份表格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和表格内部各维度间的差异化比较。评价表具体设计如下:
(一)活动设计分类表
活动设计分类表分为案例准备、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总结评价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根据案例的主次进行归类。主要案例就是每个活动环节当中的主导案例,它是整个活动关注的重点或难点;次要案例是用以过渡、导入等功能,不是活动重难点的案例。
“案例准备”环节关注“案例来源”1个维度,该维度下包括网络漫画、网络文字、学生经验绘画、学生经验文字描述等4个类别。“案例呈现”环节关注“呈现时间”和“呈现方式”2个维度、8个类别。“分析讨论”环节关注“铺垫方式”和“讨论推进程度”2个维度、6个类别。“总结评价”环节关注“评价角度”、“评价态度”、“评价形式”3个维度、12个类别。
(二)心理健康课质评价表
李翔等人(2011)[5]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设计中明确提出了“目标指向心理品质、内容着眼心理问题、过程关注心理交流”三条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详细构建了评价体系。
本文主要参照李翔等人(2011)的研究,结合校园欺凌专题的特点调整项目及分值,构建针对小学高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评价指标。评价指标除了考虑教师、教学过程、学生三个课堂要素维度之外,还考虑课后反馈维度,因为提高学生的校园欺凌问题意识是本专题课程设计的初衷。“教师”维度包含教学素养、共情与关注、化身孩童、教学理念4个子维度9个观测点,“教学过程”维度包含教学目标、教学素材、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课堂氛围5个子维度17个观测点,“学生”维度包含行为参与、情感体验、认知观念3个子维度5个观测点,“课后反馈”维度包含行为发展、情感态度、认知接纳3个维度5个观测点。
四、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防治校园欺凌”教育的实践经验
(一)生本案例很可能是“防治校园欺凌”专题教育的优良资源
授课教师自由选用生本案例资源或其他网络资源进行案例教学设计并开展实践,我们使用心理健康课质评价表对两种材料条件下的活动质量进行评估。结果发现,使用生本案例资源的情况下课质评价得分更高。评价者普遍反映,生本案例资源恰当贴合校园欺凌的概念和学生的经验,其创新性和实用性成为了专题教学的亮点。同时,与网络素材相比,生本案例资源充分而丰富,能够加深学生对校园欺凌内容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学生与受害者积极共情,也更能够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为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添彩,因而能够实现很好的活动效果。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生本案例进行分类和规划,形成防治校园欺凌专题教育,对校本特色德育做重要补充。例如,单佳楠(2018)[6]构建的校园欺凌系列课程给予我们很好的示范。
(二)对学生发言多角度、多形式地评价是案例教学法实践质量的核心
本研究发现,从多个角度、使用多种形式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能够提升活动效果,是案例教学法实践质量的核心。多元化的评价角度,对活动目标的达成度、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教学方法的表现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关注发言创新性和建设性对促进学生学会使用恰当方法处理矛盾、化解危机有积极正面的作用,并且能够提升课程对学生的长远影响。形式多元化是指评价应当采用师评价、学生互评自评以及两者结合等多种形式。多种形式结合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气氛,间接促进活动效果。
(三)把主要案例的讨论引向深入能够提升活动质量
分析讨论环节主要涉及的操作是案例的铺垫和讨论的推进。本研究发现,学生都喜欢情境铺垫的方式导入案例,加上案例来自学生自己的经历,学生所获得的情感体验是其他铺垫方式无法比拟的。从讨论推进的程度来看,教师使用次要案例一般讨论程度较浅,为主要案例的分析奠定基础;而主要案例的讨论则通常较深,学生有较明显的代入感,有强烈的对于问题分析的表达欲望。
在这个推进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发言结果的反馈尤为重要。讨论推进程度越深,活动效果越好;教师反馈越丰富,活动效果越好,越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施暴者、受害者、旁观者等校园欺凌角色特征,修正自身观念,树立正确态度。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反馈单一、枯燥的评价方式不利于活动的开展和深入。
(四)案例呈现方式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存在显著影响
案例呈现方式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存在显著影响。主要案例的呈现方式上,学生更喜欢情景剧。以小组讨论后即兴演出的方式呈现主要案例对学生来说是对心理素养的训练过程,也能够提升教学整个流程的流畅性、逻辑性,课堂调控效果会更好。而次要案例的呈现则使用“文字、默读”的方式效果更佳,这可能与上课年级都是高段学生有关,文字和默读给予学生更多自由独立思考的空间。
(五)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防治校园欺凌教育的两个课堂细节
1.在使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充分使用次要案例来引导学生对校园欺凌进行明确科学地界定,学生就能够获得明确的行为判断标准。校园欺凌不是指同学、朋友之间因为什么矛盾打了一架,而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对他人实施的肢体、言语或精神上的伤害和攻击,通常会反复出现(见《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2017),即:身心伤害、反复出现是判断校园欺凌行为的两条核心特征。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生本案例收集过程中,课题组发现了学生在“校园欺凌”这一概念存在误解和偏差的问题。
2.校园欺凌行为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行为是指通过直观判断能够辨别的欺凌行为,包括威胁、恶意绰号、恶意对待、谣言、人际关系、孤立、网络谣言等形式。隐性行为是指欺凌特征难以直接辨认的行为,例如,像班委发动全体同学对某位犯错的同学群起而攻之的情况,就是由于有了“正当”理由去“帮助”他人而造成的校园隐性欺凌事件。伤害者不知道自己在不停地伤害他人,而被伤害者一直承受着伤害却不知道要如何自我保护。一是建议教师从伤害他人、被他人伤害、旁观三种角度引导学生角色体验并分析问题,加强学生共情的能力;二是建议教师尝试使用不同类型的生本案例设计活动、形成防治校园欺凌教育系列活动,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婉楠.校园欺凌现象的犯罪学评价及预防路径.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8):15.
[2]杨立新,陶盈.校园欺凌行为的侵权责任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177.
[3]吕莹莹.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与哲学》模块的运用研究.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5.
[4]赵志青.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课程教育研究.2019,46.
[5]李翔,信忠义,郭成,刘衍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8.
[6]单佳楠.校园欺凌系列心理课程的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