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着社会和个人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因而也受到了家长的重视。学校和家庭是小学生生活的两个主要环境,正规学校教育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家庭教育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父母是子女的最早启蒙者, 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子女采取的教育措施、家长的言行举止等等, 对子女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不仅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会对学生今后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都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很多研究表明,家庭因素环境中的诸多对子女学习中的支持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子女的学业产生积极的影响的因素有亲子沟通、高的家长期望[1]、父母的陪伴、家庭藏书及购书支出[2]、家庭民主程度和教育方式[3];此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尤其是母亲的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收入等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也不容忽视[4];为此朱卫红等提出了家庭支持这一概念,并把它界定为父母(或抚养者)为了一定教养目的,在某种家庭教养氛围下,对子女(或被监护人)成长过程中所提供的物质、情感和信息方面的帮助、指导[5]。而家庭学习支持则指父母或者抚养者围绕子女的学业这一中心问题,为了使孩子获得知识的增长,和学业水平的提高在某种家庭教养氛围下对子女或被监护人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各方面的支持、指导和帮助[6]。家庭支持能够促进儿童学习的适应性[7],对学业成绩存在着影响。
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其内部成员的社会地位是不平等的,这种地位既是学生活动能力的反映,也是学生学业成绩的体现。作为一个学生以学为主的组织,班干部的选拔也往往注重学业成绩,且往往被教师当作对学生学业成绩和良好表现的奖励。可见:学习成绩直接影响着学生在班级内的地位。班级作为一个组织与其他社会体系一样,既存在班级权力结构下的正式群体,也存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形成的非正式群体[8]。正式群体是以教师为支配者的,且否被任为班干部通常都是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在同伴交往中往往成为交往的中心,其正式地位直接影响着非正式地位,因此学生在班级群体中的地位可用班级内的职务来衡量。有研究发现担任班干部对学生学习成绩有促进作用,而且不同的班干部角色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担任重要的班干部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大[9]。但同时,学生班级地位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是单向,还是双向仍有待研究。
可以说,小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学校,尤其是学校内的班级与家庭对小学生的影响最大。本研究主要关注家庭学习支持、班级地位与小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为家长进行有效的支持、教师合理分配班内职务,进而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身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4-6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82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54份,有效率90.07%。其中四年级71人,五年级76人,六年级107人;男生144人,女生110人;班级中高等地位者77人,中等地位者76人,普通地位者101人。
2.2 研究工具
2.2.1家庭学习支持量表
家庭学习支持测量采用自编的《小学生家庭学习支持量表》。该量表包含学业和学习策略辅导、学习困难问题支持、学习压力缓解、物质支持、兴趣和习惯培养五个维度,共25个题目,总分100分,分数越高代表获得的支持水平越高。该量表采用4级记分法,全部为正向表述题,从“很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记1-4分,因素分相加得总分。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0,五个分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的系数范围在0.628至0.820之间,分半系数范围在0.621至0.817之间,具有良好的信度。各个项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345至0.642之间,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205至0.512之间。
2.2.2 班级地位
班级地位采用班级正式地位,按照该学年学生担任班干部的情况,将大队委员、中队委员、语文、数学、英语课代表归为班干部,视为班级正式地位高者;小组长以及其他科目课代表归为班级正式地位中等者;不担任任何职位的学生归为班级地位普通者。如有重复担任,则按照最高班级地位进行归类。
2.2.3 学业成绩
学业成绩包括很多方面,如智育成绩、德育表现、劳动教育、美育、体育等,本研究选取了当前学校及社会相对较为看重的且较为客观的智育方面,即选取所调查学校的语、数、英三科期末考试成绩。
2.3 施测与统计处理
对抽取的学生群体进行集体施测,由经过培训的调查者讲解填写要求,确保填写者正确填写,并当场回收问卷,填写时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不在场,避免对被试产生不必要的干扰。所得结果输入SPSS数据库中,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小学生家庭学习支持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家庭学习支持总分在性别、年级、生源、独生与否以及父母文化程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表1 不同性别、生源及独生与否家庭学习支持差异分析
量表 |
性别 |
生源 |
独生与否 |
|||
M±SD |
t |
M±SD |
t |
M±SD |
t |
|
家庭学习支持总分 |
男81.60±10.718 女86.34±7.213 |
-3.996 *** |
城镇86.83±7.502 农村75.33±10.099 |
9.609 *** |
独生 84.91±8.806 非独生 80.59±10.883 |
3.302 ** |
学业和学习策略辅导 |
男19.70±3.131 女20.45±2.525 |
-2.037* |
城镇20.76±2.512 农村17.96±2.936 |
7.504 *** |
独生 20.37±2.707 非独生 19.18±3.194 |
2.831 ** |
学习困难问题支持 |
男20.42±2.893 女21.55±1.961 |
-3.526** |
城镇21.53±2.254 农村19.19±2.704 |
6.896 *** |
独生 21.17±2.405 非独生 20.28±2.912 |
2.319 * |
学习压力缓解 |
男15.83±3.306 女17.16±2.281 |
-3.633*** |
城镇17.10±2.489 农村14.48±3.373 |
6.693 *** |
独生 16.71±2.836 非独生 15.68±3.197 |
2.409 * |
物质支持 |
男16.33±2.662 女17.09±2.025 |
-2.508* |
城镇17.14±2.033 农村15.31±2.924 |
5.575 *** |
独生 16.85±2.198 非独生 16.19±2.889 |
1.978 * |
兴趣和习惯培养 |
男9.32±1.917 女10.08±1.586 |
-3.380** |
城镇10.10±1.557 农村8.39±1.907 |
7.268 *** |
独生 9.81±1.760 非独生 9.27±1.911 |
2.148 * |
注: ***表示P<.001,**表示P<.01,*表示P<.05 (下同)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生源和独生与否的小学生所获得家庭学习支持有显著差异。在家庭学习支持总分及各维度上,女生得分大于男生;城镇学生大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大于非独生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