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新生适应“一核双翼式”辅导模型的构建与思考

 【摘要】笔者在十多年一线心育工作中不断总结与反思,构建了新生适应“一核双翼式”辅导模型。该模型以高一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以“结构化”小团体适应性辅导为核心主体,以“一对一”纵深式个案辅导与“延展式”大团体辅导为两大辅助策略来最大化地提升新生适应性辅导的有效性。本文反思了该模型中心理教师的角色与借力,探讨了朋辈辅导作为一种新生力量可能发挥的作用,并尝试探讨该模式背后可能蕴含的治愈因子。

【关键词】新生适应   一核双翼    辅导模型

一、研究缘起

高一新生要经历一个适应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过渡阶段。由于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巨大转换,新生可能无法切换角色适应要求,而出现学习散漫生活无趣、人际紧张等一系列适应问题。对于高中生出现适应困难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高一新生半幼稚半成熟的心理状态

高一新生正处于青春期末期,自我意识高速发展,内心体验敏感,有与人交往的渴望,但又缺乏交往技巧,有独立的愿望,但有缺乏完全独立的能力,心理状态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容易出现适应不良的问题。

(二)高一新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处于重建阶段

健全的支持系统会给人带来安全感,力量感和方向感。高一新生的社会支持系统面临瓦解重建过程,一方面父母不能高度依赖大多新生要住校;另一方面老师和同学全都换成了新面孔,需要重新建立关系。 

(三)学校层面缺乏系统性适应教育辅导模型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希望新生一入学即刻投身到紧锣密鼓的学习生活中去,适应性教育没有同步跟上。当然,也不乏有部分学校意识到适应教育的重要性,开始通过初高中衔接讲座、新生团建、新生班会课等方式,希望帮助新生尽快进入角色,与高中生活同频共振。这些尝试都非常宝贵,但通常这些做法具有游击性,偶然为之,更谈不上专业性和系统化。因此,具有可操作性且构建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高一新生适应辅导模式极具研究的价值。

 

二、新生适应“一核双翼式”辅导模型实例

 

笔者在十多年一线心育工作中不断总结与反思,构建了新生适应“一核双翼式”辅导模型。该模型以高一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以“结构化”小团体适应性辅导为核心主体,以“一对一”纵深式个案辅导与“延展式”大团体辅导为两大辅助策略来最大化地提升新生适应性辅导的有效性。

(一) 一核:以小团体为核心载体

1.目标——树立多维度团体辅导目标

本研究中,成长小组不仅有总目标——帮助新生解决适应问题,从而实现全面发展,还设有校园适应、课业适应、人际适应、心理适应等四个维度的分目标。

校园适应:主要指对学校客观环境的适应、学校教学场馆、职能部门的认识和熟悉,也包括对住宿、寝室生活的适应,自我照顾能力等方面。

课业适应:要是指学习方面的适应能力,对高中学科特点的了解,高中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和了解,激发学科兴趣,树立高中学习的自信心。

人际适应:主要指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包括寝室人际关系、班级同学的人际关系,对人际交往有信心,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

心理适应:有良好的心态面对变化适应变化拥抱变化的心态和能力,培养较好的耐受性。

2.方法——巧用多元化心理辅导方法

在团体辅导开始前,为了确定新生的适应问题,笔者用了问卷调查法及半结构式访谈法确定新生的适应问题。在团体辅导过程中,采用了心理游戏法、小组讨论法、心理契约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丰富活动形式,加深体验效果。多元化的心理辅导方法可增加新生适应辅导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3.内容——开展“结构化”适应小团辅

“新生活,心成”高一新生活动安排

小组主题

小组内容

小组目的

工作方法

第一节:认识你真好

直呼其名

人际适应

心理游戏法

第二节:认识我自己

我的自画像

自我适应

艺术表达法

第三节:我的情绪我做主

情绪画盘

情绪适应

艺术表达法

第四节:沟通交往

信任转圈

人际适应

心理游戏法

第五节:快乐朋友圈

超强建筑师

人际适应

心理游戏法

第六节:展望未来

写给未来的我

学业规划

自我对话法

在团体辅导中发挥“人际学习”“行为模仿”“团队凝聚力”“提高社交技巧”等治愈因子。

 4. 特色—— 巧用“鲶鱼效应 ”,激活同伴治愈因子

鲶鱼效应是指鲶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在设计团体辅导活动中,可以在真正的被试中“潜伏”几名性格阳光开朗的学生作为“鲶鱼”,让他们来为真正有“适应困难”学生做引路人、示范者,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二)左翼:“一对一”纵深式辅导

 

1. 加餐一:“一对一”专业心理辅导

在小团体适应性辅导的开展过程中,随着防御的逐渐消除,彼此关系的慢慢建立,学生不再止步于蜻蜓点水式的游戏体验,彼此之间有了更多的深度交流,随着学生对团体信任度的提高,很多隐私性的问题会浮出水面。某些适应性的问题,在辅导老师以及团队伙伴的关心、接纳、真诚、共情之下,学生的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也有一些问题,特别是适应困难程度属于中重度的学生,可能在团体辅导中触发了某一个尚未修通的情结、或激发了某种创伤性回忆、或是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原生家庭内部纠结的关系,这种情况就需要“加餐”,采用

专职心理教师“一对一”深入、系统的开展心理咨询。

2.加餐二:“一对一”朋辈式心理辅导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朋辈辅导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亲情性、友谊性和简便有效性。

(三)右翼:“延展式”大团体辅导

为了最大限度地将高一新生适应性辅导的效果加以巩固和扩大,还需进一步“加餐”,即通过大团体来开展拓展式辅导。大团体辅导有别于十多人的小团体辅导,在大团体里,往往人数更多,比如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一个学生社团等等,在大团体中的内部交流更贴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对学生在小团体以及个案辅导中习得的经验经历现实化检验的一种形式。但大团体辅导又有别于学生自然状态下的日常交流,辅导中有辅导老师的全程带领,有明确的团体辅导的目标,有许多可控的因素,所以是学生不可多得的练习的机会,可以说大团体拓展式辅导具有从小团体过渡到自然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具有拓展辅导效果的作用。

三、“一核双翼式”辅导模型的反思

(一)角色与借力:心理教师在该模型中的定位

毋庸置疑,学校专职心理教师是一核双翼式”新生适应辅导中的灵魂人物,在各个环节中担当重任。比如,在小团体辅导中担任招募者的角色,在高一新生中开展海报招募、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最终确定成员,并在校团体辅导的历次活动中担任领导者的角色,发挥“人际学习”“行为模仿”“团队凝聚力”“提高社交技巧”等治愈因子。“一对一”专业辅导中担任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开展深入系统的心理咨询工作“一对一”朋辈式心理辅导中担任培训者、督导者的角色,使心理委员掌握朋辈辅导的基本理念和技能,并有能力开展相关朋辈工作。在“延展式”大团体辅导中,心理教师是大型团体辅导的策划者、主持者,同时也是班主任开展班级团辅活动的有力支持者。

“一核双翼式”新生适应辅导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系统工程,仅凭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团队单方面的付出是远远不够的,心理教师往往分身乏术难以周全各层级的工作。所以心理教师一方面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另一方面也要学会巧妙地借力使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首先,心理教师一定要借助行政推动力,让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工作部(德育处)、年级部以及班主任团队齐心协力共同做好此项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中心理学爱好者的力量,比如心理社的资深社员、心理委员,在适当培训后,让他们成为心理教师职能的有效延伸。

(二)新生力量:不可小觑的学生朋辈辅导

“一核双翼式”新生适应辅导模型突破了传统的教师对学生单维度的辅导模式,还将学生间的朋辈辅导纳入其中。比如针对小团体辅导中轻度不适应的同学开展学长朋辈式心理辅导辅导者经过心理教师培训过的心理社资深社员或心理委员担任辅导者通过与被辅导者通过“一对一”的谈话,在角色转换新立目标人际氛围融洽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前人经验分享。由于同为高中生,有着相近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使得朋辈辅导对于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朋辈辅导不同于一般性质的聊天,又不及心理辅导的专业性,但却能产生非常好的辅导效果。

(三)效果反思:该模型背后的可能治愈因子

一核双翼式”模型为何具有改善高一新生适应能力的效果,笔者查找了大量文献并结合日常实践认为“希望重塑”、“普通性”、“人际学习”、“情绪情感表达”、“自我了解”等因素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笔者将之称为可能治愈因子。

1.希望重塑在辅导之初,心理教师要帮助被辅导者构建积极期待,增强他们对适应辅导的信心。随着适应性辅导的日益深入,当被辅导者亲身见证到其他成员有明显进步时,也能激励其重拾信心改善问题。

2.普通性:许多被辅导者在开始辅导之前觉得自己是唯一不幸者,只有他们默默承受着焦虑、压力、恐惧,或者面临人际的疏远孤立、被排挤等问题。在参与适应辅导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自己并不孤单,其他人也有相同或类似的困扰和生活经历,就会如释重负。

3.人际学习:在辅导中,被辅导者可通过观察其他成员如何成功处理问题,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宝贵经验。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一直强调,模仿(观察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治愈力量。

4.情绪情感表达:在辅导中,被辅导者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感情,尝试表达对小组成员正面或负面的情绪,可以更自由地互动,更深入地探讨自己的困扰。

5.自我了解:被辅导者能发现以前不了解的自我部分,因此能够用新的方式与他人互动。

参考文献

1】王玉倩.学习适应性辅导的研究J.教育艺术, 2017 (11): P39.

2】郑冬梅大一新生人际适应性辅导案例分析报告J.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 (4)  :35-37.

3】张世瑞.高一新生入学适应团体辅导的干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6.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