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校园欺凌现象调查及对策分析——以乌海市某中学为例

初中生校园欺凌现象调查及对策分析

——以乌海市某中学为例

    【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日趋严重。且从其类型和手段上来看,校园欺凌行为的严重性、危害力以及影响都日趋加强。本次调查以乌海市一重点中学为基础调查了243名学生,得出的结果为:学校及周边是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主要场所,学生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定义、类型、影响、后果认识有限,且缺乏有效地应对措施,对于欺凌者、受欺凌者和旁观者都应当引起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关注,加以引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校园欺凌;欺凌类型;欺凌角色;初中生

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然而校园欺凌事件的日趋多发使得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学校教育以及校园安全问题。校园欺凌被广义的定义为依托学校为背景,发生在学生之间的一种欺凌行为,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对他人实施的肢体、言语或精神上的伤害和攻击。奥维斯将欺凌行为划分为五类:分别是言语欺凌、肢体欺凌、关系欺凌、性欺凌和网络欺凌。

校园欺凌是一种特殊攻击性行为,对欺凌者、受欺凌者及旁观者的心理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欺凌易导致受欺凌学生形成消极人格特征、学业适应困难及出现社会化障碍,也易导致欺凌者形成不良人格、出现社会化障碍及攻击倾向等。本人在教学工作中也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校园欺凌的认识存在较大的认知偏差。因此希望通过对该校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研究,系统了解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引起老师、学生和家长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关注和思考,积极寻找有效的应对策略。这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工作有重要意义,并对于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减少校园安全隐患、构建和谐校园、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本人工作单位的初中生。我校共有一千六百多名学生,三个年级各有12个班级。学校学生家庭背景异质性大,几乎涵盖了本地的所有阶层。在对全校学生初一(97人)、初二(85人)和初三(90人)年级学生进行的问卷抽样调查中,收到问卷272份,剔除无效问卷29份,得到有效问卷243份。其中男生130人,女生113人。

(二)研究方法

本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的发放采用随机抽样法。获得数据后后,剔除无效问卷,采用Excel完成数据的录入,SPSS完成数据的分析与整理。

(三)研究工具 

《中学校园欺凌现状调查问卷》为本人在参考杨雪锦、许小燕等问卷基础上适当修改得来的,是为了了解我校欺凌现状而设计的。问卷设置跳答题,主要包含对校园欺凌的认识、遭遇到校园欺凌的类型、欺凌或被欺凌的原因、解决办法、影响这五部分。

二、分析与结果

(一)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认识度

在被调查的243份有效问卷中,知道校园欺凌行为的占94.65%,听说过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占 5.35%,高于杨雪锦在2017年做的调查结果(77.6%),这说明学生对此概念的认知度大有提升。

在对校园欺凌定义及其表现的认识调查中,92.1%的学生认为动手打人、群殴别人(肢体欺凌)是校园欺凌。但具体到校园欺凌的具体表现上,学生对关系欺凌(31.4%)、所有物的损坏(41.3%)、言语欺凌(61.6%)等其他类型的欺凌行为认识不够(如图1)。这就造成学生在受到欺凌的时候不能被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但是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消极影响却已经存在。

 

 
  ""

 

 

 
  ""


在被问到对校园欺凌的看法时,认为“校园欺凌行为是不对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共79%,但有9.5%的同学认为“这种事很正常,有的人就是欠收拾”,而7%的学生认为“”“很正常,弱肉强食”及 4.5%的同学则认为“和自己没有关系,无所谓”(如图2)。这说明大部分学生的观念还是正确的,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校园欺凌存在错误的认知,对待此事的态度也比较消极。这样的消极心理容易助长欺凌者的欺凌行为,也容易使部分旁观者和受欺凌者转化为欺凌者的角色。

 

(二)校园欺凌行为角色概况

校园欺凌行为角色包括欺凌者、受欺凌者和旁观者。如表1,遭受过校园欺凌的有12.0%;直接承认的欺凌者的有 7名学生,占被调查的 2.9%;看到过别人被欺负的旁观者占比40.5%,遇到过校园欺凌的学生占到了48.3%,说明我校校园欺凌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

另一方面,5,10,12题的回答上看,受欺凌者的数据一致,均为29人,但欺凌者的数据存在不一致现象(分别是7人和48人)。我们从问卷中的第四题区分欺凌行为的角色,需要被试对自己的行为作真实回答。结果显示,仅有7名同学承认自己欺负过其他同学。但在被问到“你有过哪些欺凌行为”和“你为什么有欺凌行为”时,分别有48名(19.7%)和64名(26.3%)同学回答了这个问题。差别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接受调查的学生担心遭受老师和学校的惩罚,不愿意写出自己的真实情况,隐瞒了部分的实施欺凌的经历;二是实施欺凌的学生不认为自己欺负别人的行为是校园欺凌。

此外,还有一部分同学的角色有交叉情况,调查中既属于欺凌者,又属于被欺凌者的有 2 名学生,既属于受欺凌者又属于旁观者的有9人。说明同学在校园欺凌行为中存在角色之间的转化。但是从性别角度做统计发现,男女生并无明显差异。

1  校园欺凌角色及其性别差异

 

 

校园欺凌角色

总计

 

受欺凌者

旁观者

欺凌者

未遇到

 

性别

18

50

5

68

141

11

48

2

57

118

总计

29

98

7

125

259

个案百分比

12.0%

40.5%

2.9%

51.7%

107.1%

                         

 

(三)校园欺凌的类型及其特征

1.校园欺凌的类型

本次调查使用的问卷将校园欺凌分为关系欺凌(被威胁、恐吓、排挤、孤立等)、言语欺凌(被同学取笑戏弄等)、肢体欺凌(被人打)和所有物的破坏(抢劫、勒索、东西被毁坏等)这四种形式,具体数据如下表2

2 校园欺凌的类型

 

欺凌的类型

 

关系欺凌

言语欺凌

肢体欺凌

所有物的

 

 

受欺凌者(N=29

22

12

17

12

63

34.9%

19%

27%

19%

 

旁观者

N=103

98

60

67

75

300

32.7%

20%

22.3%

25%

 

欺凌者

N=48

24

32

9

5

70

34.3%

45%

12.9%

7.1%

 

总数(次)

144

104

93

92

433

                 

 

如表2受欺凌者(34.9%)和旁观者(32.7%)均显示关系欺凌比例高于其他类型的欺凌。这与其他题目的结果具有一致性。在“你觉得哪一类人会成为欺凌者”这一问题中76.5%的学生认为“拉帮结派的学生”会成为欺凌者;在“你觉得怎样的同学容易成为被欺凌者”这一问题中60.8% 的学生认为“人际关系不好的孩子”易成为受欺凌者。

究其原因,一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正在寻求同伴认同,非常注重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所以当出现与他们的认知不同的情况时,便会结成自己圈子排斥异己。二是个别同学在班级里会成为“隐形的老大”,班里同学都不敢惹他,老师也会让这样的同学帮助维持班级纪律,这样的同学很容易就会成为关系欺凌的实施者。三是受欺凌者往往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往,还有些同学常常挑衅他人,使得同伴关系紧张,不良的同伴关系阻碍了正常的情感交流,导致欺凌现象的发生。有研究表明,学生所拥有的朋友数量与他们受欺凌次数成负相关,即一名学生的朋友群体越小,遭到欺凌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朋友越少的学生越有可能遭到同龄人的欺凌;相反,朋友群体越大就越少受到欺凌。(罗建河,2007

相比于受欺凌者和旁观者,欺凌者对他人实施言语欺凌的比例较高(45%),而所有物的破坏(7.1%)和肢体欺凌(12.9%)的实施概率则远远低于受欺凌者(19%27%)和旁观者(25%22.3%)的报告数据。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言语欺凌往往被认为是危害最小、且最容易实施的,且没有实质性的看得见的伤害,不容易被老师和学校发现和惩罚。二是被调研的群体都处于青春期,思想尚未成熟,看到与自己行为异常或者外表不讨人喜欢的学生,往往会给他人起“绰号”,“贴标签”,以此来显示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三是欺凌者认为没人敢惹自己是非常牛气的事情,觉得自己很厉害,同学们都害怕自己,或者他们会不自觉地将欺凌行为当成是同学间的玩笑,没有意识到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和痛苦。四是学生在日常学校生活和网络游戏中更容易模仿他人,也容易互相比较,将不良行为实施到受欺凌者身上。因为在学校和上学期间发生的欺凌概率最多。

   2.校园欺凌的特点

校园欺凌的特点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以及欺凌者的身份。

对于遇到校园欺凌的时间,调查显示(见图3),66.7%的同学是在周一至周五遇到的,另外29.6%的同学实在周一至周五的校外其他时间遇到的。

 

 
  ""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