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城镇初中生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1 问题提出

心理安全感(sense of psychological security)是个体对环境的危险性以及个体能否应付危险性的主观评价反应[1]。它产生于个体的安全需要,是处理潜在危险的重要心理机制,对个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也和个体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2]。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指出,冲突、焦虑、防御机制等都是由个人幼年及成年阶段某种欲望的控制与满足方面缺乏安全感而造成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感强的人具有较高的接纳和自我认同,而不安全感强烈的人往往隐藏着强烈的自卑和敌对情绪。马斯洛在其研究后期,与Mittelenmn一起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其中第一条就是个体要“有充分的安全感”。加拿大心理学家威廉·布列茨认为安全感是一个过程,具有复杂性,安全感的高低受所处环境的影响[3]。一个人的安全感不可一概而论,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迅猛发展的成长动荡阶段,对安全感的需要极为强烈又容易受到侵害。日常生活中,时常可以听到他们提及安全感的话题,如“我是一个很没有安全感的人”、“你太缺乏安全感了吧”等。再者,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视、网络、媒体等新闻报道层出不穷,真假难辨,充斥人们的眼球,导致人们对现代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感到焦虑和不安。近几年来,教育部也先后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制度和文件,也开放了学校安全教育平台,大力开展安全教育,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提升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但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安全感总体状况却不容乐观。裴国洪[4](2007)对哈尔滨市342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不安全感总体检出率为47.47%,其中23.9%的学生具有严重的不安全感;沈贵鹏、葛桥[5](2010)在其所调查的初中生群体中,有49.3%的学生在心理安全感方面出现了问题,其中31%的学生问题严重;梅高兴[6](2012)、蒋巧慧[7](2015)等人研究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心理安全感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这些结论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密切关注。

影响初中生心理安全感的因素有很多,有人格特质、气质类型、神经特点等内在因素,也有学校、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而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外在的弹性资源,对于个体的安全感和心理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戚、朋友、同事、伙伴等社会人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等社会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资上的联系程度。它是一个以个体为核心,由个体和他人通过支持性行为所构成的人际交往系统[8]。社会支持的缺乏与个人的社会惰性、焦虑、担忧、压抑甚至物质滥用都有显著的负相关[8,10];而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心理调节、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应对负性事件的技能、抵抗疾病以及降低死亡[11]。当个体遭遇压力事件时,社会支持可以缓冲压力事件对个体健康的影响,保护个体免遭压力的破坏[12]

就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而言,研究者们对于安全感、社会支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均给予了极大的兴趣,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安全感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如Barone等人(1991)在研究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中发现,来自朋友和家庭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学生的在校安全性就越大,焦虑就越低,适应新环境的困难就越少。孟海英[13]2007)研究发现家庭外支持、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是影响大学生安全感的内部心理因素。刘玲爽等[14]2009)实证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安全感各维度均显著相关,当加入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后,改变了安全感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回归系数大小,说明个体安全感较低时,如果能够给子强大的社会支持,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严重程度将明显下降。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对象拓展到心理成熟程度远不如大学生的初中生身上,致力于探究珠三角经济富裕地区的城镇初中生的心理安全感特点及其社会支持现状,并进一步探明二者之间的关系特点,从而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构建学生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发展,同时也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证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法,在广东省中山市某所城镇普通公办初级中学各年级进行施测,发放问卷1486份,回收有效问卷1312份,回收率为88.3%,被试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

1被试分布情况表N=1312

性别

年级

生源地

独生子女

家庭结构

752

57.30%

七年级

494

37.70%

本地生

619

47.20%

264

20.10%

完整家庭

1156

88.10%

560

42.70%

八年级

478

36.40%

积分入学生

688

52.40%

1039

79.20%

单亲家庭

104

7.90%

 

 

 

九年级

340

25.90%

缺失

5

0.40%

缺失

9

0.70%

重组家庭

50

3.80%

 

 

 

 

 

 

 

 

 

 

 

 

缺失

2

0.20%

 

2.2 研究工具

2.2.1 背景问卷

自编背景问卷主要涉及人口统计学变量,包含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父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关系等共计9个问题。

2.2.2 中小学生心理安全感问卷

采用梅高兴等人(2012)编制的《中小学生心理安全感问卷》。该问卷包含4个分问卷,分别是一般心理安全感、校园心理安全感(包含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习心理和校园治安4个因子)、家庭心理安全感(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2个因子)和社会心理安全感。问卷为自评问卷,共35个项目,采用5点评分法,“非常符合”记5分,“基本符合”记4分,“不确定”记3分,“基本不符合”记2分,“完全不符合”记1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安全感越高。该问卷的总体Cronbach’a系数为0.857,各分问卷的Cronbach’a系数介于0.77-0.87之间,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测量中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的有效工具。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0。

2.2.3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

采用叶悦妹、戴晓阳[15]2008)编制的《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主观支持指的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客观支持指的是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这类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支持利用度是个体对支持的利用情况,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存在着差异,有些人虽可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人与人的支持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量表自评量表,共17个条目,亦采用五点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支持度越大。该量表的信度为0.92。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1。

2.3 研究程序

在征得学校和学生本人同意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主试为受过专业培训的在校心理教师。施测时,要求学生根据统一指导语进行独立作答,过程持续25分钟,问卷完成后当场回收并致谢。所有数据均录入Excel2003和SPSS17.0软件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城镇初中生心理安全感和社会支持的总体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全体被试的心理安全感和社会支持得分均在中等偏上水平,呈现出正向积极的状态,心理安全感4个分问卷得分由高到低分别是:家庭心理安全感(M=3.91)、校园心理安全感(M=3.83)、一般心理安全感(M=3.57)、社会心理安全感(M=3.40);社会支持3个因子得分由高到低分别是:客观支持(M=4.01)、主观支持(M=3.90)、支持利用度(M=3.83)。

对城镇初中生的心理安全感和社会支持进行年级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除校园和家庭心理安全感外,其他因子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进一步的LSD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各因子得分是初二最高,初一最低,但社会支持各因子得分是初三最高,初二其次,初一最低(表2

2 城镇初中生心理安全感和社会支持的总体特征和年级差异比较M±SD

 

 

总体n=1312

年级

F

 

 

七年级(n=494)

八年级(n=478)

九年级(n=340)

心理安全感问卷

总体心理安全感

3.73±0.54

3.66±0.49

3.77±0.55

3.76±0.57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