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媒体与网络媒介的高度普及,便携式媒体设备如手机、平板等的应用,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媒介接触习惯。中学时期是人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思想与价值观尚未成熟,缺乏足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网络海量信息,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内容、多元的价值观,多读接触会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
麦克卢汉的经典论断认为“媒介即讯息”,媒介是我们认识和了解现实世界的窗口。随着传播技术的革新导致媒介信息的高度丰富化,媒介信息也呈现于新的特点:
1. 泛娱乐化的信息。尼尔·波斯曼在《娱乐至死》中认为:电视媒体主导的时代,碎片化、短小化和图像化传播方式,冲突感、戏剧感、幽默感为主的信息建构成为主流,一切的传播内容都变得娱乐化。娱乐化的趋势在网络媒体时代更为突出,网红、饭圈等等都在中学生中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 多元社会价值观。信息社会的信息大爆炸,消费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层差距的扩大,社会问题的层出不穷和喧嚣,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等等,高度丰富多样的信息体现出极为多元的价值观。高中生缺乏足够的明辨信息真伪和是非的能力,更容易被不正确的价值观所吸引,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如网络直播平台“斗鱼”当红主播陈一发儿在直播中调侃南京大屠杀、东北沦陷等严肃历史事件,广泛传播的不当言论在高中生中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
3. 不宜传播的内容增多。由于网络信息传播活动中,缺乏传统媒体中“把关人”的存在,导致很多涉黄、暴力、恐怖的内容的传播。虽然近年管理部门加大了对这类信息的查处,但仍主要局限于事后的惩罚,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使得很多中学生容易接触到这类信息。
通过向问卷调研的方式,对中学生的媒介接触行为、媒介认知进行简单分析。在样本学校的三个年级,向每个年级的两个班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270份,其中有效问卷260份。有效问卷中,男生123份占比45.6%,女生147份,占比54.4%;本地户籍235份占比87%,非本地户籍25份占比13%。
1. 媒介接触行为
在对不同媒介的使用上,传统媒体在高中生群体的使用率下降。超过70%的学生、超过80%的学生基本不使用(从不、很少)报纸、广播;超过30%的高中生从不、很少使用电视,仅50%的高中生偶尔使用电视。与之相对的是手机在高中生的媒介接触行为中地位凸显,仅有3%的高中生很少或从不使用手机,超过80的学生“经常”“每天”使用手机;有近70%的学生会偶尔使用电脑。总体而言,手机作为高度便携式的媒介设备,深得高中生的喜爱。
图 1 高中生媒介使用情况[1]
在媒介使用的目的上,在“使用媒介的首要目的上(多选)”,排前三位的因素分别为音视频娱乐(80.35%)、社交联络(73.35%)、游戏(57.81%),高中生使用媒介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娱乐和社交需求。资讯获取(40.10%)、学习资源(35.41%)也占据了不小的比例,说明很多学生也会使用媒介获取资讯和学习资源,主动的利用信息资源。
图 2 高中生使用媒介的目的
2. 对媒介的认识
在对媒介功能的认识上,超过80.73%的高中生认为媒介的功能是提供娱乐;75.21%的媒介主要功能是报道新闻,其后引导舆论(46.89%)、传播知识(35.24%)、刊登广告(20.73%)。
图 3 高中生对媒介功能对认识
在对“是否容易受到媒介信息的影响”上,选择很容易的占比“34%”,比较容易占比40%,不太容易21%,不会受影响5%。超过70%的高中生容易受到媒介内容的影响。
3 高中生媒介接触和媒介认知的特征
从上面简单的分析看,高中生在媒介接触行为和媒介认知上呈现出的特点包括:①学生高度依赖于手机媒体进行娱乐和社交活动。手机已经成为学生接触媒介的最主要的媒介;虽学校一直禁止学生在校使用手机,但学生偷偷带手机、用手机现象屡禁不绝。媒介使用的目的上娱乐与社交占据主要地位,也有部分学生使用媒介获取资讯和学习资源。②学生对媒介功能认识还较为欠缺,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对网络信息的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批判接受能力。
波特指出“大多数人已经听任媒介来支配自己了,媒介影响了他们接触信息的习惯,媒介固化了他们对于人际关系、魅力、成功、名流、健康、新闻事件、社会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的预设,一次来支配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在对媒介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心智尚未发生成熟的情况下,中学生对如何获取信息并不陌生,但却缺乏对媒介接触行为的控制力,无法在接收媒介信息时进行自我保护,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
(一)孤独症
网络社交媒介的发展,QQ、微信、陌陌等社交媒体发达,导致高中生过度的沉浸于网络上的对象的交往过程,而忽略与周围的伙伴、家庭成员以及朋友的交往,从而导致在现实生活中的孤僻、冷漠,难以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失去人际网络支持的高中生,更容易产生自残、抑郁等行为。
孤独症的发生,有着一定的人格基础。相对而言,内向、敏感、自卑、焦虑、抑郁、人际交往能力弱的高中生,在现实人际关系中容易受挫儿更倾向于从网络人际交往获取满足[5]。网络中的人际关系,由于身份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存在着较多的信任危机和被欺骗的风险,是一种较为脆弱的人际关系,会加深高中生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