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希望理论融入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 ——从这里出发,到你想去的地

 高中生面临着人生发展中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日益增长的自我意识,自我同一性的探索,多变的人际关系,未来职业的准备等。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执行,新的录取方式将以“专业优先”为导向,高中生不得不提前思考未来的职业生涯,考虑选择的科目,可能就读的专业以及学校等。以往默默无闻的生涯规划教育因其所具有的培养学生选择能力的重要作用,站上了教育改革的前台[1]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舒伯(Super)生涯发展理论中的生涯探索期(15~24岁)。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他们一方面需要学习适应环境与新的角色;另一方面需要探索自己的需求、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以及周围的现实环境等,形成自我概念和职业概念,实现职业偏好,为下一个阶段的生涯发展做好准备[2]

希望和职业生涯规划都是指向未来的。希望作为人对未来的积极期望,具有重要的心理效能,与解决问题、课程学业、职业成功、坚韧度、个体身心健康都有密切联系。由Snyder等人提出的希望理论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Snyder认为希望是个体在挑战困难环境中所具备的强大心理优势。Niles等人提出了一个以希望为中心的生涯发展模型(HCMCD),该模型描述了处理生涯问题以及如何做出生涯决策的一个创新模型,其中希望是该模型的核心[3]

在此,我们期待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用希望理论指导高中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探索和丰富适合高中生发展的、行之有效的理念和新的路径和策略,并把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带向积极发展的道路。

一、希望理论的概念和模型

心理学对希望的定义,最具影响力的是Snyder等人的希望认知论,把希望定义为目标导向的积极认知,是个体支持自己朝向目标行动的理想和信念,包括目标、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三个部分[4]

(一)目标(goals

   希望是一个与目标追求相关联的构念,目标是希望理论的核心概念,也是希望的方向和终点。我们主要把目标分为两类:积极的“趋近”目标(想要获取某个想要的结果)和消极的“回避”目标(回避某个不想要的目标)[5]。埃夫里尔、卡特林和金( Averill, Catlin & Chon, 1990 )认为当目标符合下列要求时,希望是适当的:个体能力范围内可实现的(即目标保持中等难度水平);目标是可控制的;目标被认为是重要的;目标在社会和道德水平上是可接受的[6]

(二)路径思维(pathways thoughts

   路径思维是指到达目标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策略,是希望的认知成分。既包括一个人构建出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的能力,也包括一个人对自身所拥有这种能力的信念。一般高水平希望的个体所形成的路线比低希望水平个体形成的路线更加具体可行,而且还善于形成备选路线。在目标受阻时,高路径思维者的内部语言是“我肯定可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动力思维(agency thoughts

动力思维是指个体执行路线的动力,是一组启动个体行动,并支持个体朝向既定目标前进的自我信念系统,属于希望的动机成分,类似于意志力。其重要作用尤其体现在个体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当遇到了障碍和困难时,高希望水平的个体会有足够的毅力战胜挫折和磨难,并将这样的经历看作是个人成长的契机,而低希望水平者则在遇到困难时放弃自我,停滞不前。高希望个体的内部语言是“我可以做到,我不会退缩放弃的!”

二、职业生涯规划

金树人把生涯规划看作是一种“认知控制”,是指一种为了达到个体生涯目标的认知蓝图。“意在笔先”“成竹在胸”均属于认知的控制,即在正式蘸墨落笔之前,对每一个重要的布局做好推演[7]

本文所指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即基于新高考背景下的职业生涯规划。在高中阶段需要引导学生在全面了解并分析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和广泛了解社会各职业和专业,以及现实环境、时代特征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和人生发展方向,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学习计划与安排,然后借助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付诸必要的努力来实现自己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8]。而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激活他们去思考: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的兴趣是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未来想拥有什么样的人生?也促使他们积极关注社会上的各种职业,然后结合自身特点和外在资源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之路。

  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步骤:正确的自我评估;评估职业环境;职业目标的定位以及目标分解;行动计划的制定以及实施;反馈以及调整[9]。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从当下出发向理想未来前行的过程,需要希望,需要一个个目标的铺就、动力与到达目的地的方法与计划。那么,希望理论对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有什么启示呢?这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内容。

三、运用希望理论指导高中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希望作为24种积极心理品质之一,主要作用是帮助个体展望美好的未来并努力去实现它。心理学家依据希望理论,发展出了一套提高希望水平的干预模式。希望的干预模式分为四个方面:讲述希望的相关概念及理论模型,即灌输希望;帮助个体探寻并确定目标;探索和创造通向目标的方法与途径;加强动力思维以提升个体实现目标的意志力[10]

(一)灌输希望

很多高中生缺乏对未来的规划感,没有目标和方向,往往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和未来都存有消极的预期。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与生俱来具备一系列优势,所以,引导学生规划未来职业时,我们首先要把希望注入学生体内,不仅让他们看到自身的积极品质,感受到力量感,还让学生对希望干预模式的效果和未来生涯之路的改善产生积极的设想和期待。

叙事疗法是希望灌输中常用的技术。无论是生涯心理辅导还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都可采用叙事疗法,这是一种让学生对其未来可能的生涯经验构建故事的历程。在叙事疗法中,我们需要唤醒学生生命中曾经活动过的、积极的东西,以增加其改变自我的内在能量,最常问的一句话是:“你是怎么办到的?”随后将焦点放在学生曾经努力过的,或他内在的知识和力量上,引导他们挖掘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帮助他们寻找过去曾经拥有过的希望,并最终引导他们走出困境[11]

(二)建立合适的目标

人的行为是目标导向性的,内部目标的设定是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埃里希·弗罗姆说,我们需要一个献身的目标,以便把力量整合到一个方向,超越我们孤独的生存状态,超越此种状态所造成的一切疑虑与不安,并满足我们企求生活意义的需要[12]。生涯规划,即是将自己托付于这个目标的一种安身立命。

对于高中生,科学合理的目标是一种驱动力,能激活他们恰当的动机水平。依据希望理论,目标要能符合高中生自身价值标准并且是积极的、清晰的。

首先,我们要帮助高中生探索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等。国内著名职业生涯规划专家罗双平用公式总结出职业生涯规划的三大要素,即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抉择。 “知己”是对自身条件的充分认识和全面了解;“知彼”是对欲从事职业的环境、相关信息的有效掌握;“抉择” 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再来确定符合现实、能充分发挥自己专长和强项、自己有浓厚兴趣并且与环境相适应的职业[13]

所以,职业生涯规划一定是在充分且正确认知自身的条件以及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人只有知道“如其所是”的自己,并以此为基础接触外界环境,并能够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才能够以一颗柔软之心,进行有弹性的生涯规划。而且,只有当制定的目标处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范围之内,并且与自身性格特质相匹配,还与自身价值观相吻合时,才能激发学生最高水平的希望感,并在此基础上更好规划未来。

    其次,在目标抉择时,要选择积极的趋向目标而不是消极的回避目标。研究表明,希望水平高的学生更多地制定积极的趋向目标,而希望水平低的学生则更多树立一些回避目标[14]。高中生更容易从积极的目标中得到正向强化,因此在引导学生制定未来职业目标时, 目标“增强时间管理的能力”胜于目标“减少学习拖延现状”。

第三,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要设定具体而清晰的目标。“希望以后从事一份光彩的职业”这样的目标虽然积极正面,但是过于模糊和抽象,人们很难对抽象目标的进程进行管理和监控,也很难从抽象目标中得到有效反馈。此外,在引导学生设定目标时,为了使他们所设定的目标更加明确具体,甚至要在一定时间限制内完成,我们可以采用“逐渐逼近目标”的方式,根据学生特定的行为取向结果来更具体地界定他们的目标[15]。比如“如果你希望你未来的事业是成功的,那你期待的成功职业是什么样子的?我怎么能知道这样的职业是成功了呢?你想多长时间内实现目标?”。

(三)加强路径思维

加强高中生的路径思维即,帮助高中生探索到更多达成其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途径与方法,并且当原有方法受到限制时,能具备及时想到新的替代方法的应对能力。加强高中生路径思维的基本原则是目标分解和寻找替代方法。

首先,希望理论借鉴了行为塑造技术中的小步子原理,把一个大的、时间跨度很长的目标分解成一系列小的、具体的、相互之间有逻辑联系的目标。在制定未来目标时,高中生可以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不断获得正向强化,体会当下目标实现的成就感,收获自信,并最终实现他们未来职业生涯上的大目标。

   其次, “寻找替代方法”是指在执行未来计划的过程中,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时,要重新审视原有目标并学会适当调整,然后通过习得新技能或者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替换原有的方法,从而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在生涯辅导中,可以让学生尽量具体而详细地想象自己在追求未来职业目标的过程中的计划和可能遇到的困难,让他们在脑海中构画出一张“目标地图”,想象着自己如何从“我在这里”向“这是我想达到的地方”前行,以及如何克服相应的障碍。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可以通过活动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调整目标与寻找替代方法的重要性。

(四)加强动力思维

动力是一种动机因素,是驱动个体行动的心理能量。当我们面对一个具体目标时,拥有足够的意志力才能驱使我们朝着目标迈进。

在提升学生实现未来目标的动机水平时,可以利用学生对于想改变现状的积极预期、老师自身对于学生的影响力以及教师对学生无条件的接纳、积极关注和共情等良好关系的基础上来建立动力思维这一核心要素。在希望干预模式中,回顾过去成功经验、形成积极的认知和选择难度适当的子目标也都是增强动力意识的方法。

首先,回顾过去成功经验。很多高中生对于实现内心的未来目标缺乏效能感,也没有动力践行目标。在生涯辅导或生涯规划课程中,可以让学生讲述过去生活中成功的故事,尤其是发生在逆境中的成功故事或体验过的积极情绪等。对于很多缺乏动机的学生,并不是他们身上积极品质的彻底缺位,而只是他们身体内这些积极力量未被充分运用激活并被深深看到。所以,回顾成功经验或积极因素有利于让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身积极的方面,提升他们的动机水平。

所以,高中生一定要认清自身的力量。保罗·贝克教授在他的能力整合课程中,把学生带到与现在不同的未来,在那里,学生可以与自我对话,抛弃陈旧死板的旧观念,通过逐渐了解并挖掘自我,探求、发现和强化利用自己身上那些独特、美好、有用的特质。贝克教授说:“我希望每个学生都能立志把握自己的人生,抵达自己的灵魂深处,拷问自己究竟是谁、拥有什么,然后学会发挥这些内在力量,满足自己成长的需要[13]。”

此外,有研究者提出了焦点解决技术——“目标、例外、一小步”,即遇到困惑时,从以往经验中寻求例外,通过例外情况的增加,实现大的改变。首先,确定一个近期想达成的目标,比如“希望自己每天早晨7点起床”。第二,寻找既往经验中的“例外”经历,“过去一个月内,曾经在什么情况下7点起床?我是如何做到的?”最后,确定“向前一小步”,“如果你想到达的状态是10分,你现在是几分?如果增加一分,你可以做些什么?”即通过小改变引起大改变[13]

其次,积极心理学提倡,要采纳积极的认知方式,学会在一个问题的消极与积极之间寻找关联,从而创造一定的条件来促使消极向积极转化。所谓消极向积极转化,主要是指要从消极(不幸或困境)中寻找到某些积极意义。维克多•弗兰克尔在其《活出意义来》一书中写道:一旦在苦难中发现了意义,例如奉献的意义,苦难在某种程度上就不再成为苦难了。[16]。其次,要学会积极归因,保持乐观心态。塞利格曼认为乐观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积极的解释风格。我们可以通过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进而习得对于未来的乐观态度[17]

第三,选择难度适合的子目标。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指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个体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当学习任务高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但是借助于支架(老师、家长以及同伴等的帮助)的作用,并通过学生个人努力可以达到时,该学习任务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因此,恰好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子目标是增强动力思维、使学生保持最佳动机水平的有效途径。

另外,希望结构中的动力思维类似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18]。因此,观察学习法、替代学习、情绪唤醒等能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法都可以作为增强动力思维的有效途径。

希望理论与职业生涯规划都是一个从当下出发到想去的地方的历程。在高中生规划未来职业的蓝图中,抱持着高希望的个体能够成功地在他们目前身处的境地和他们想要去的地方,即获取对个人来说有意义的目标,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并相信他们自己有能力达到目的地。希望提供了一种未来领航的手段,让他们看到前景,由此行驶在从过去通往未来的朝圣之路上。

不可否认,科学合理的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整合生命中各方面的要素,而将希望理论应用其中,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职业发展的全新视角,让我们能够不断关注到职业生涯中积极而美好的因素。希望理论可以帮助高中生感受到未来目标的力量感,探寻实现未来职业生涯目标的有效途径,并携带着动力趋近未来职业生涯中那个理想自我,让他们从这里出发到达最想去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刘静.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重新审视[J]教育发展研究.2015(10):32-38.

[2]蔡晓东(2016.高中生涯规划.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Niles S G Career flow: a hope - centered model of career development [D]. 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 2011, 48 (4):173 -175.

[4]Snyder. C.R. Handbook of hope: Theory, measure, and applications [M].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2000.

[5]Lopez SJ, Snyder CR. Pedrotti JT. Hope many definitions, many measures. In Lopez SJ, Snyder CR( Ed). Positiv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 handbook of models and measures , 91-107.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2.

[6]Averill, J. R., Catlin, G., & Chon, K. K. (1990). Rules of hope.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7]金树人(2007.生涯咨询与辅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8]周羽全.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生生涯教育研究 [D].上海师范大学.2011.

[9]吕超厚(2014.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0]Lopez SJ. Floyd RK.UlvenJC.et al. Hope therapy. Helping clients build a house of hope. In Snyder CR( Ed.). Handbook of hope Theory. Measures .&application. 123-150.Academic Press.2000.

[11]李永慧. 大学生状态性希望及干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157-158.??

[12]埃里希·弗罗姆1988.生命之爱.北京;工人出版社.

[13]葛海燕(2017.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4]Snyder CR, Shorey HS. Cheavens JS. etal. Hope and academic success in colleg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2, 94(4):820-826.

[15][]George W. Burns2012.积极心理治疗案例——幸福、治愈与提升.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6]Joelle, C.R., Brett, H. Positive Thinking and Social Perceptions of a Male vs. Female peers cancer experience [J].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16,(2):154-167.

[17]Seligman M E P (塞利格曼)著. 洪兰译. 学习乐观——成功人生的第3个要素.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8] Bandura A. Self- 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J].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therapy, 2005, 13(2):289-291.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