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初中生同伴依恋与其社会适应的研究

一、引言

发展与适应是人生历程中必须经历的任务,学会适应是个体进入社会,完成社会化的重要一步。皮亚杰认为社会适应是个体采用逃避、同化、顺应等方式应对所处环境的改变,从而达到个体与环境之间平衡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从出生开始就要为适应环境和完成社会化做好准备。因此,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个体的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发展以及人格的完善。

依恋是指个体在毕生发展过程中与重要他人建立的一种坚固的、持续的情感联接,这种依恋的情感联接会对个体的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已有研究表明,依恋对个体社会适应有着重要的预测作用,比较而言,预测性从强到弱分别为:母亲依恋、同伴依恋、父亲依恋[1]人的一生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个体的发展个体的依恋对象也发生着重要变化。初中时期是个体生命中极其重要且充满变化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初中生开始摆脱最初的依恋对象父母,与同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初中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2]。有研究表明,初中生同学之间的情感支持会对其自尊和生活满意感产生影响,进一步印证了良好同学关系、特别是同学之间的情感联系在增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意义[3-4] 。由此可见,初中生的同伴依恋关系会对其认知、情感、人格、行为、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产生重要影响。

在青少年早期,对个体而言,同伴可以有很多作用,包括可以带来亲密感、安全感和信任,提供工具性协助,以及帮助个体获得行为准则等[5-6]。因此,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情感意义,不同的同伴依恋关系会使个体的社会适应和情绪调节能力在今后的生活中有不同的发展轨迹[7]。研究表明,拥有良好的同伴依恋关系不仅可以降低青少年产生孤独感的风险,并且对个体的社会性和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相反,不良的同伴依恋关系不仅与孤独感的产生有关,而且还可能导致与人交流出现问题,对他人抱有消极期待,并导致社会功能受损[8]

已有研究表明,同伴依恋对初中生社会适应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9]。当个体进入初中时期,个体的依恋关系从父母依恋为主转化为以同伴依恋为主的依恋关系。在初中时期,同伴依恋是个体在社会适应发展过程中获得支持和亲密感的主要资源来源[10]

鉴于国内关于依恋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中主要关注在父母依恋的层面上,对初中生的同伴依恋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初中学同伴依恋、社会适应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加强初中生的社会适应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二、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法,本研究选取河南省某市初一、初二、初三的315位同学为被试,年龄为11-18岁。发放问卷给被试填写,回收问卷297份,回收率94.3%,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51份(男生129份,女生122份),无效46份,回收有效率84.5%。其中有效问卷初一93份,占37.1%,初二63份,占25.1%,初三95份,占35.8%;来自城市的学生有16人,占6.4%,来自农村的学生有235,占93.6%;其中独生子女19人,约7.6%,非独生子女232,占92.4%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辅以文献法。问卷主要采用笔答方式,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发放试卷,测试完毕收回问卷进行筛选。对所有采集的有效数据进行编码,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工具

 1. 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量表IPPA 2011年琚晓燕修订

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量表中的同伴依恋量表主要是测量11-20岁的青少年与同伴之间的依恋关系,共20个项目,分为2个依恋维度:沟通(15个项目)和疏远(5个项目)。其中沟通因素主要反映青少年和同伴之间的沟通交流的程度;疏离因素主要反映青少年和同伴之间相互疏远不交流和感觉孤独的程度。本量表采用5点计分法(l=从不如此,2=偶尔如此,3=有时如此,4=常常如此,5=总是如此),量表疏远维度的题项反向计分,其余题项均为正向计分。总得分越高,表示青少年觉知到的同伴依恋的安全性高,反之,依恋的安全性低。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α系数为0.886

2. 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SAS-SSS 2004陈建文、黄希庭修订

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是在理论分析实证调查相结合的基础上所编制的测量初中生社会适应状况的量表,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共70个项目,分别是由心理优势感(15个项目)、心理能量(17个项目)、人际适应性(18个项目)、心理弹性(20个项目)四个维度的分量表构成[11]。本量表采用5点计分法(l=从未如此,2=偶尔如此,3=有时如此,4=常常如此,5=总是如此),其中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的社会适应越好。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α系数为0.90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初中生同伴依恋和社会适应的现状分析

为了解目前初中生的同伴依恋和社会适应状况,根据被试在同伴依恋量表和社会适应量表的答题结果,分别计算不同维度及整体的项目平均数及标准差,结果见表1

 1  初中生同伴依恋和社会适应整体情况分析(N=251

维度

M

SD

每题平均分

疏远

19.07

3.62

3.81

沟通

52.60

11.43

3.50

同伴总分

71.68

13.29

3.58

心理优势

47.51

6.94

3.16

人际适应    

57.40

9.33

3.18

心理弹性     

67.16

10.14

3.35

心理能量

56.42

9.38

3.31

社会总分

228.50

30.78

3.26

注:* 表示p <0 .05**表示 p<0.01***表示 p<0.001,下同

从表1可知,同伴依恋量表的总得分和各分维度得分每题平均分均在中间值3分以上,其中同伴疏远维度(M=3.81)的每题平均得分最高,同伴沟通维度(M=3.50)每题平均得分最低。社会适应量表的总得分和各分维度得分的每题平均分也均在中间值3分以上,其中心理弹性维度M=3.35)的每题平均得分最高,心理优势感维度(M=3.16)每题平均得分最低。

(二) 初中生同伴依恋和社会适应的相关分析

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的双侧检验法,对初中生的同伴依恋和社会适应进行相关分析见表2

2 同伴依恋与社会适应的相关关系

 

沟通

疏远

同伴总分

社会总分

 0.383**  

 0.228** 

0.392**

心理优势

0.231**

0.087

 0.222 **

心理能量         

0.296** 

0.156*

0.297** 

人际适应        

0.385** 

0.301**

0.412**

心理弹性        

0.378** 

0.212**

0.383**

 

结果表明,同伴沟通维度得分与社会适应总得分和各维度得分均呈成显著正相关;同伴疏远维度的得分与社会适应总得分、心理能量、人际适应性和心理弹性均成显著正相关,但是与心理优势感相关不显著;初中生同伴依恋总得分与社会适应总得分及各分维度得分也均成显著正相关。

(三)初中生同伴依恋和社会适应的回归分析

采用多元回归( stepwise) 分析的方法,考察初中生同伴依恋对社会适应以及四个维度的预测作用,见表3。结果表明:同伴沟通维度得分与社会适应总分以及各维度得分差异显著,同伴沟通维度对社会适应以及各维度具有预测作用;同伴疏远维度得分与心理能量、人际适应、心理弹性以及社会适应差异显著,对其具有预测作用,其中,同伴疏远维度与心理优势感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同伴依恋总维度与社会适应以及各维度差异显著,对其具有预测作用。

3同伴依恋与社会适应的回归分析


 

心理优势感

心理能量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