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莆田第二中学学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发展特点调查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1.1青少年依恋的研究现状

Bowlby认为依恋就是“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 [1]同时,他还认为人类依恋在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的生理迅速发育成熟,由此带来的心理“暴风骤雨”般的变化,成人感,自我意识高涨,独立性增强,关注同伴交往,挑战权威。几乎每个青少年都会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父母、朋友为什么不理解我”等问题,并执着地寻求问题的答案。身心的迅猛发展给青春期学生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方面带来了挑战。

1.2亲子依恋的研究

亲子依恋对于中学生而言是促进个体适应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我们的咨询工作中,却经常会听到很多学生对自己父母的抱怨,如“我的父母不关心我”,“我爸妈很爱管我的闲事”,“父母简直不可理喻”等等。随着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迅速膨胀,原有和谐的亲子关系出现了裂缝,遭到了破坏,主要表现

已有研究发现,亲子依恋关系显著影响了个体的自尊、社会能力和情绪控制等心理适应指标,它们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安全依恋型的青少年认为父母是自己的重要社会支持来源,而退缩依恋型的青少年则持有相反的看法。同时,亲子依恋水平也能显著预测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母亲依恋及父母监控与青少年的吸烟、饮酒行为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因此,了解青少年亲子依恋水平对其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1.3同伴依恋的研究

   随着中学生的成长和社会适应的发展,同伴扮演了成人无法取代的重要角色,更成为青少年依恋的重要对象。研究表明,同伴依恋对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生活的满意度具有显著地预测力。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交友不慎则会导致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如抽烟、酗酒,斗殴等。特别到了青春期中期,随着个体自我意识地急速膨胀,中学生极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而建立自主性,此时同伴间的依恋因为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而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

2、研究意义

①丰富学习心理的理论体系;

②把握青少年亲子依恋、同伴依恋的现状水平,为下一步具体分析其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做铺垫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的

①分析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中学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的影响。

②系统探讨中学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现状

2、研究内容

采用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中文版)对莆田第二中学在校中学生进行施测,把握我校中学生的亲子依恋、同伴依恋的现状。

(三)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选取我校七年级、八年级、高一、高二四个年段学生,共发放问卷 1200份,回收问卷1108份,其中有效问卷983份,有效率为88.7%。被试基本情况具体如下表:

1  样本人口统计学变量描述(N=983)

 

属性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498

50.7

 

485

49.3

户口

城市

387

39.4

 

农村

596

60.6

年级

七年级

316

32.1

 

八年级

339

34.5

 

高一

173

17.6

\"\" 

高二

155

15.8

2 研究工具

青少年依恋问卷

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由ArmsdenGreenberg编制,共包括3个分问卷,对父亲、母亲和同伴分别进行评定。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93,母亲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7,父亲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9。每个分问卷包括25个项目,3个维度:信任(Trust)、沟通(Communication)、疏离(Alienation)。问卷形式为利克特式,5级计分,从15分别代表“从不这样”到“总是这样”。在信任和沟通维度上,得分越高表明依恋状况越好;在疏离维度上,得分越高表明依恋状况越差。

3  统计方法

进行的统计处理主要包括信度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四) 结果与分析

1性别比较

以性别为自变量,对被试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同伴依恋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见表2),男女生在母亲依恋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男生的父亲依恋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的同伴依恋水平显著高于男生。

2  性别在青少年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学业成绩上的差异分析(M±SD)

 

男(n=498

女(n=484

t

父亲依恋

94.62±16.64

92.29±17.82

2.11*

母亲依恋

98.91±16.12

100.78±16.65

-1.79

同伴依恋

91.86± 14.87

97.35± 15.40

-5.68***

 

 

 

 

\"\"2年级比较

根据被试的年级情况,将被试分为四组,七年级、八年级、高一、高二,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3),在父亲依恋、母亲依恋水平上,八年级显著低于高一年级;而在同伴依恋上,七年级学生显著低于高二年级的学生,详见下表:

3 年级变量在青少年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上的差异分析(M±SD)

 

七年级  

(n=316)     

八年级

(n=339)

高一

(n=173)

高二

(n=155)

F

多重

比较

父亲

依恋    

93.94±17.17

91.69±17.79

95.91±16.72

93.49±16.67

2.44

<**

 

母亲

依恋

99.76±15.53

97.83±17.13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