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及其培养

 

引言

    观点采择在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对儿童的社会生活有着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儿童协调不同观点的能力发展标志着对社会关系认知的建构(Selman, 1980) [1]观点采择不仅可以预测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还可以将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不同方面紧密结合,帮助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本文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概念、观点采择能力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以及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培养几个方面作简要论述。  

 

一、观点采择概念

观点采择(Perspective taking)是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从他人或者他人所处的情境出发,想象或者推测他人观点和态度的心理过程(Diazgranados, Selman, & Dionne, 2016) [2],即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个体首先要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认识自己和他人观点之间存在的差异; 然后在区分自己和他人观点的基础上对他人观点进行推测。儿童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儿童与他人交流时通过思维角度的转换,在头脑中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控制自己的观点从他人角度出发对事件进行推断的能力。皮亚杰认为儿童最初遵循“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不能认识到他人观点与自己的观点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儿童无法理解“妈妈爱吃鱼头”是出于母爱把鱼肉让给自己,而会认为妈妈是真的爱吃鱼头。只有儿童具备了一定的观点采择能力,认识到他人的观点可能和自己的观点存在差异时,才能达成去自我中心(decentration)

关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主要模型有:过程模型(Flavell, 1992)和结构-发展分析(structural-developmenal analysis)模型(Selman, 1980) [3] [4]Flavell认为观点采择是一种认知过程并将它分为4个阶段:1.存在阶段。这一阶段中儿童认识到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拥有不同的观点。2.需要阶段。此时儿童认识到有必要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推理,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3.推论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活动十分丰富,几乎包括除感知以外的所有心理活动。此时目的是推断出某一情景中他人的观点。4.应用阶段。儿童将自己推断出的关于他人的信息应用在与他人的关系事件中 [5]Selman将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划分为前后相继的5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3~6),这一阶段的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可能和自己的观点存在差异;社会信息观点采择阶段(6~8),儿童意识到对于相同事物,他人可能有与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观点,但是儿童还不能理解这种现象的原因;自我反省阶段(8~10),儿童逐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对于相同事物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有一定差异;相互性观点采择阶段(10~12),在这一阶段儿童能够分别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可以以一个客观的角度对事件进行解释;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观点采择(12~15岁以上),此时儿童已开始运用社会信息大背景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分析,认识到为了准确地同他人交往和理解他人,自己要考虑社会系统的共同观点。

 

二、观点采择能力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观点采择能力有利于儿童同伴关系的建立。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指的是儿童与同龄人的共同活动。良好的同伴关系中,儿童与他人的关系是平等互惠的。儿童通过与同伴的游戏和交流,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从而丰富自己的社会认知、习得更多社会技能,建立社会责任感;在儿童和同伴的交往,儿童在情感上获得同伴的支持从而产生安全感,获得归属的需要。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对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同伴关系离不开观点采择能力。Feshbach(1991)认为在同伴关系中,儿童拥有较好的社会认知能力——特别是观点采择能力,儿童可以准确地判断出他人的想法,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感受,有效地避免矛盾的产生,增加儿童与他人的合作、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儿童和同伴的进一步交往[6]。观点采择对于调整儿童的评价反应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观点采择,儿童可以思考他人行为的内在原因,减少儿童对他人的偏见,做出对他人进行更全面、更客观的评价,从而改善儿童与他人的关系。

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基础。儿童随着自身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逐渐地掌握社会规范,可以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逐渐适应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实现社会化的前提,是儿童社会化中心理条件的“提供者”。观点采择能力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核心,是儿童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儿童为了“认知”他人,必须能够理解他人对事件的理解和动机,通过体会他人的内部因素来理解他人的外部行为。观点采择能力可以使儿童不仅了解他人的行为,而且可以理解产生他人行为的内部原因,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观点采择能力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基础。儿童观点采择能力与道德的发展密不可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儿童的道德品质不断形成和发展。在儿童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要经由观点采择来逐渐理解他人的观点情感体验等,根据对他人的理解采取相应的道德行为。观点采择能力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基石。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可以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增强道德情感和形成儿童的道德行为。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使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意识到自己的地位与他人平等,他人对于相同事物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使儿童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待道德问题,理解他人行为的内在心理原因[7]

 

三、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培养

 

儿童观点采择从极度自我中心到多种观点并存、并能概括和理解他人观点逐渐发展。低龄儿童缺乏观点采择能力,导致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自我中心”的情况。成人应该认识到儿童表现出的这种“自私”、“无理”是认知发展的局限造成的,此时儿童尚不能灵活、熟练地运用现有的信息全面衡量各种观点,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问题。成人不能对儿童由于缺乏观点采择能力导致的不当言行妄加指责,要耐心地对儿童进行合理的引导,帮助儿童培养观点采择能力。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培养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一)观点采择能力的家庭培养

1.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儿童方面所持有的知识、信念等以及在教育儿童时的实际行动。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儿童根据父母对自己的行为反应来推测父母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自己的行为[8]。父母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可以充分了解儿童的兴趣和要求,尊重儿童的意见,与儿童平等地进行交流,引导儿童独立做出自己的决策。父母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可以激发儿童观点采择的意识,从而达到提高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目的。

2.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指家庭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及相处时的行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方式和交流态度营造出家庭氛围。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儿童与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促使儿童理解家人的情感和观点,从而提高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父母间的融洽关系以及父母间问题解决时的观点采择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父母是儿童的行为榜样,父母经常的争吵会让孩子感到人与人之间观点的不可调和,使得儿童无法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观点的差异与矛盾,影响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3.鼓励儿童的社会交往

研究发现,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与同伴互动经验之间密切相关,同伴互动经验对儿童观点采择能力有积极影响,同伴互动经验的缺乏则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滞后相关[2]。儿童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为儿童提供了解他人观点的机会,儿童为了和同伴进行有效的互动,就需要去了解交往事件中他人的观点、体会和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从而有效地促进儿童去自我中心和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鼓励儿童的同伴交往可以为儿童提供观点采择的契机,从而有效提高儿童观点采择能力。 

4.让儿童自己解决同伴冲突

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冲突是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契机。儿童与同伴往往由于观点不一致而造成冲突,在对待孩子间的矛盾冲突时,家长应该作为“帮助者”而不是“解决者”,尽量让儿童自己尝试解决与同伴的矛盾冲突。家长交还儿童“解决者”的权利,促使儿童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重新考虑他人的观点,在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之间进行取舍,从而促进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二)观点采择能力的学校培养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教学时,可以根据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阶段以及特点来制定课程和活动。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移情训练法,针对儿童发展特点,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培养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

1.培养儿童的合作行为

合作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人的社会交往、促进社会的积极发展。在合作行为中各方必须服从集体利益从集体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增加儿童的合作活动,培养儿童从多个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这有利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提高。学校需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创造团体合作机会,让儿童体验合作的愉快,教师在课中及课后进行适时总结,使儿童明白在合作中需要考虑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儿童与他人的合作行为,对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鼓励儿童进行角色扮演游戏

角色扮演游戏要求儿童必须从自己扮演角色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通过这种游戏可以发展儿童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通过扮演他人角色,儿童可以体验他人生活中的事件、经历和体会他人的感受。通过角色扮演或者心理剧的方式,让儿童扮演生活中或者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如父母、老师、小说主人公等,从而学习和体会角色的行为和感受,练习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随着扮演角色的增多,儿童所掌握的他人的观点也逐渐增多,从而促进儿童观点采择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Selman, & Robert, L. (1980). The growth of interpersonal understanding: developmental and clinical analyses [J].

[2] 张文新, 林崇德. (1999).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互动关系的研究 [J]. 心理学报, 31(4), 418-427.

[3] Diazgranados, S., Selman, R. L., & Dionne, M. (2016). Acts of social perspective taking: a functional construct and the validation of a performance measure for early adolescents [J]. Social Development, 25(3), 572-601.

[4] 张文新, 郑金香. (1999).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子类型间的差异的研究 [J]. 心理科学(2), 116-119.

[5] Flavell, J. H. (1992). Cognitive development: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8(28), 998-1005.

[6] Rose, A., Feshbach, N., Rose, A., & Feshbach, N. (1991). Empathy and aggression revisited -- the effects of context [J]. Plos One, 8(5), e63056-e63056.

[7] Greenberg, A., Bellana, B., & Bialystok, E. (2013). Perspective-taking ability in bilingual children: extending advantages in executive control to spatial reasoning [J]. Cognitive Development, 28(1), 41.

[8] 林彬, 程利国, 李其维, 吴昌旭. (2003).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干预研究 [J]. 心理科学, 26(6), 1030-1033.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