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让教育戏剧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

       2002年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制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便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近20年。[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和发展中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自己,形成了具有自身学科特色的流程和模式。但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问题也逐渐涌现出来。相较于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作一门独立且规范的学科,不少中小学生都将这门课程看作是放松休息的游戏课,课程进行过程中专注于课堂中的游戏与活动,而忽视自身真实的情感体验和领悟。这种缺陷导致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流于形式,课程活动也流于表面,很难进入学生的内心,达到对学生心理活动积极正确的引导和辅导。

教育戏剧在欧美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已经有了多年的发展,并且作为一股新的力量在近些年逐渐被内地学者所认识与了解。凭借着教育戏剧活动的特殊优势,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一线教师将其应用于英语、语文学科教学中,并取得了好的成效。这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借助教育戏剧活动帮助自身提高课程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提供了积极的启发作用。

一、教育戏剧及其活动形式

教育戏剧产生英国,发源于小学英语教学。最早被记载将戏剧方法系统的应用于学校课堂的是英国一位乡村女教师哈丽特·芬蕾·强生。[2]她的课堂主要面向10-13岁的儿童,在教学过程中她尝试将不同的教学主题戏剧化,使孩子们通过戏剧性的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获得深刻的理解。随着教育戏剧的发展,它的内涵不断被充实,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在各个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形式,如TIETheater in Education)、DIEDrama in Education)以及美国的创造性教育戏剧等等。关于教育戏剧的概念界定国内学者们众说纷纭。徐俊在“大戏剧观”与“大教育观”的视角下进行探索将其定义为“教育戏剧就是通过想像与扮演的方式有意识地再现并传递人类经验的社会活动”。这样不仅囊括了TIEDIE的形式,同时也基本涵盖了创造性戏剧在教育领域内的应用形式,为其本土化运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育戏剧活动的形式灵活且多种多样。包括角色扮演、即兴演出、创造性戏剧、模仿、游戏等方式。

二、教育戏剧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基础

(一)   理论基础

     首先,将戏剧融入教学起源于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两个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学习在戏剧实践中学习[3]后来,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提出实践学习理论的渐进式教学”, 赫兹·麦恩斯的创造力(creative power)教学理论等,这些理论都强调了教育戏剧应当关注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在培养儿童的想象力、表演能力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同时,让学生在教育戏剧活动中,在通过理解和感受角色的过程中,在与他人的交流合作中不断认识自我,感受自我,形成积极、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不谋而合。

     其次,教育戏剧的一大理论基础团体动力学理论也为其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持。“团体动力学”是指“把团体作为一种心理学的有机整体,并在这种整体的水平上来探求团体行为和团体过程或人的社会行为的潜在动力。团体动力学理论认为,成员间互动基础上形成的团体能够产生促使或阻碍团体行为变化的力量。在教育戏剧活动过程中,个人会在团体成员的影响下做出相应的改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向的是以班级为主体的学生,在课程中通过团体辅导的体验式的游戏与活动来激发团体的力量, 聚集团体的资源, 从而达到影响学生的心理与行为, 解决学生在成长中的问题, 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与教育戏剧活动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   实践基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既包括文本课程,但更多的是以活动课程为主。教育戏剧活动对于这一课程体系的补充主要表现在对于活动课程的补充上。目前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诟病主要在于它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在活动课程中,学生们往往游戏作乐之后就停止了进一步的情绪情感体验和自我探索。教育戏剧的实践活动可以弥补这种空缺。学生们可以在剧本表演或者是即兴表演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故事情节,探究自身角色,观察他人行为等一系列活动中,形成自身的主体体验,认识自己,健全自己的心理品质。在真实立体的情节以及戏剧排演、交流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笔者都有过接触教育戏剧活动的经历。那时还没有形成专业概念,活动形式也是比较原始的戏剧活动形式。例如,开展类似“学雷锋”等主题活动时,都会有相应的小剧场演出。不论是观看还是参与表演都给我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象。后来,在学校学习教育戏剧课程时,曾经接触过一些即兴表演和剧本表演。以一次“抵制校园暴力”为主题的小剧场为例,在活动中,老师让每一组同学自拟剧本还原一个校园暴力的故事。自我探索和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剧情的设计,台词的推敲,都是先各自进入角色自行探究,再由小组成员合作探讨完成。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挖掘自身的潜力,积极主动的完成自己的角色塑造。同时,在观察和分析他人角色扮演时,可以更加深刻和清晰地体验到“校园暴力”这一主题的危害和沉重。每组汇报表演结束之后,大家围在一起,不同的角色陈述自己行为的动机,反思自身行为产生的后果。整节课流程完整,抵制“校园暴力”的语言不用说,却都渗透在演出的方方面面,最后的交流讨论再次抓住了主题,让学生们有一次审视这一问题。

此外,在目前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都可以找到教育戏剧的影子,比如在中学和大学中都很受追捧的校园心理剧,其实就是教育戏剧的一种。通过角色扮演等心理剧的方法,重现当时的心理活动与冲突,使当事人和参与者认识到其中的主要问题,能自己解决问题或在参与者的协助下解决问题。[4]校园心理剧根据学生的共同性问题编写剧本,由学生排练,将生活中的心理故事演出来,对观众来讲具有教育意义。将这种戏剧形式带入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能够促进个体成长,并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人的创造性潜能,进而使个体有效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机遇。

三、教育戏剧活动进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优势

(一) 准确把握教学主题,体验与反思并重,增强教学实效

现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实际操作中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教学主题的把握不够准确,实际效果不明显。尽管教师们在课前已经做了系统完善的教学设计,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它具有活动性和互动性,很多老师都遭遇过课堂失控,组织学生活动却一发不可收拾的尴尬。[5]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往往会将内容过于发散,各种各样的活动,气氛热烈,学生们积极踊跃,课程结束之后收获却只是感受到有趣和好玩。没有活动后的讨论与分享,也没有静下来的思考与感悟。教育戏剧,无论是有剧本的教育剧场还是没有剧本即兴表演,在教学过程中都可以有效避免上面的问题。学生也是在活动中感受自我,也是在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但是这种活动的目标性更强。当你围绕一个主题去编排演练一段剧情时,你的角色和应有的演绎的就要牢牢的把握住它,就算有再多的天马行空想法或者荒诞的剧情,也不会偏离它。课堂的进度可以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推进,哪部分需要浓墨重彩,哪部分可以一带而过,是全体参与者共同决定的,在活动过程中以及活动结束之后老师都会引导着学生们感受和思考。这样会大大增强课程的实际效果,让学生意识到这不是一门游戏课,而是一门感受自我,在与他人互动中获得新的认知,并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让课程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 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将教育戏剧活动带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中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往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等活动中都离不开团体的合作。团体当中安全可信的氛围会促进学生从更多方面了解自身,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即使发现问题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戏剧编排和表演过程中,学生面临同样的话题,和同伴们一起思考、一起活动。他们更容易放下心理戒备和羞涩并与同伴进行有效沟通,在潜移默化当中逐渐加强与他人的交往能力。能够慢慢地帮助学生变得乐观开朗、善于言谈。让他们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中重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

(三) 聚焦学生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疗愈作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在中小学生中会有很多学生因为内在或者外在的原因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当有些问题过于普遍时,比如青春期过渡阶段的自卑情绪、考试焦虑等等,就需要进行团体性的辅导。很多学校和老师都会选择开展这样或那样的心理讲座,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有一些会开展团辅活动,将有同样问题的学生们聚集在一起对他们进行辅导。但是讲座往往过于理论化,学生们被动接受,效果难以持久。团体辅导活动虽然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们的主动性,更加贴近学生,却也难免会有一些学生出于个人原因不敢暴露真实情感,随波逐流。相关主题的教育戏剧活动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出发,为每个人赋予自己的角色,他们都是在为自己的角色说话。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冷静看待问题的来源、问题如何解决。加上老师及时的辅导,尽管没有长篇大论的教化,却能够帮助学生缓解心理问题,疗愈心灵创伤,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四、总结与展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到现在,理论与实践不断完善,实效性问题、课程设置问题等等也在慢慢地涌现出来。好在这门课程本身具有融合课程的特性,引进教育戏剧活动形式,不但可以丰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而且在时间上也为其提供了新的活动思路。课堂内的活动与课堂以外的活动相结合,增强了课程效果的连续性,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感受自我,形成积极、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的目标的实现。

让教育戏剧走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中,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错失的机遇,同时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怎样抓住机遇,更好地应对挑战是需要引起注重视和需要研究的内容。期待在各方积极的实践与反思过程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戏剧的滋养下焕发勃勃的生命力。

(注:本文受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生涯发展的实证研究”(DHA160307资助。)

参考文献:

[1]袁晶,董晶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评价[J].时代教育,2017(20):16.

[2]徐俊.教育戏剧——基础教育的明日之星[J].基础教育,2011,8(03):68-74.

[3]安萍.关于教育戏剧研究的现状综述[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17):80-81.

[4]桑志芹.校园心理剧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2017(64):32-33.

[5]韩亚平.中小学心理活动课程遭遇的尴尬”[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9):27-30.

 

[6]杨柳,张寅,于炜.教育戏剧: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02):68-72.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