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生朋辈心理 辅导的实践探究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更多的关注学生心理品质的积极面。当下流行的积极心理学理念充分肯定了学生有积极的潜在心理能量,每个人都有积极向上的成长能力,而朋辈心理咨询就可以激发这种能量,实现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目的,同时朋辈心理委员在帮助他人之时,也能得到自我的成长。

一、朋辈心理辅导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朋辈心理辅导是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在日常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部分来访学生的问题并不需要专业心理老师的处理,很多时候同伴的开导和陪伴就能起到作用。

以往的研究发现,朋辈心理委员由于与同学们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和相似的生活方式,在帮助同学缓解心理压力、排解困扰时更易化解尴尬,同时也能提高了身沟通能力以及处理自身未来心理困扰的能力,从助人、互助的工作中受益。

结合目前学校专业心理老师资源缺乏的现状,可以看到很多时候老师、班主任们无法及时地发现有心理异常的学生,也很难在日常生活中适时适地的给有需求的同学提供帮助。而身处同学中间的朋辈心理委员们则能够随时随地的关注到同伴们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

因此,在小学开展朋辈心理咨询,不仅有利于缓解学校心理辅导需求增加和服务相对不足的现实矛盾,还能让老师们更及时的把握学生心理动态,更切实更有效的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工作。

二、小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具体实施

在充分考虑了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我校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之初,把研究视角聚焦于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发展,并在工作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让朋辈心理委员在开展工作时能够引导同伴用积极心理品质积极预防问题、对抗问题。

(一)营造积极心理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品质很大程度受环境的影响,积极的学校氛围为学生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我校办学追求培养“求真、向善、智慧、大气”的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在每周三和周五下午开设各类选修课,让更多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舞台”上充实自己、展示自己。

每年的心理健康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寻找自信笑容”照片征集活动、心理漫画比赛、“我爱我”心理棋设计大赛、心理电影展播、手抄报、黑板报等,这些活动在制造快乐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组建朋辈心理委员团队

组建朋辈心理委员团队前,在我校分年段随机抽选了300名同学进行前期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当遇到心理困惑时,有35.7%的同学会选择求助心理老师,显著低于找同龄朋友和自己解决。不找心理老师的最大的原因是觉得跟心理老师面对面交流很尴尬,次要原因是觉得自己能够解决。当问及朋辈心理委员拥有何种心理品质会比较信任时,诚实、善良、有责任心和公平正义得分最高,其次是人际关系良好、谦虚、热情、思考问题全面和有自己的观点。

结合前期调查的结果,学期初,在面向学校宣传、本人自愿报名参加的基础上,采用儿童版EPQ问卷进行测验,再结合班主任的反馈和专职心理老师面试,侧重筛选出具有热情、诚实、善良、人际关系较好等特点的同学,每班2名,男女各1。所有朋辈心理委员按照年段分为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三组,由专职心理老师进行相应培训,包括职责范围和工作内容的明确、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基本的心理咨询技巧、心理委员陪伴的方式和对象等等内容。在培训时,参考以往的研究并未过多讲述专业心理学理论,而是侧重于心理咨询小技巧的掌握和运用,采用教师说明和示范的方式进行讲解。

(三)明确工作内容,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朋辈心理委员的工作目标是成为班级同学的知心伙伴、心理观察员、心理信息的传递员以及心理活动的协助者。为了让工作进行得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不同年段的任务重点有所侧重。低中年级需要留心观察周围同学的心理状况,记录在心理日志上,及时跟老师进行沟通,同时需要协助班级心理老师开展活动。高年级朋辈心理委员则组成“心理活动小组”,在观察收集信息和协助老师的基础上,还要以聊天、陪伴、共同活动等方式及时干预引导,让同学们体会到来自同伴的温暖,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明确了工作内容后,朋辈心理辅导从以下几个途径全面展开:

1. 关注班级动态,填写心理日志。每位朋辈心理委员,每周需认真填写《班级心理日志》,随时随地观察班级同学学习、情感、突发事件、人际交往、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干预或报告老师。此外,对于高年级朋辈心理委员,要求作出适当处理,如陪伴、倾听、协助同学或老师解决等等,在无实质性行动时也要写出自己计划的想法,之后由心理老师在定期的督导中,进行探讨改进。

2. 轮值心理咨询室,构建交流之路。在前期调查中,我们发现仍然有一部分同学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存在很大的疑惑,为了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心理咨询,在面对心理困境时能够积极求助。我们利用每天上午大课间和中午放学的十五分钟,由高段心理委员轮值,各班心理委员宣传发动同学参观体验心理咨询中心各功能室,缓解学生心中的疑虑和陌生感,期间可以体验心理自助仪、心理沙盘、心理宣泄室等。当然,朋辈心理委员不仅仅是一个引导者,还是老师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推动者,求助者小A一直认为自己不受欢迎,在她来咨询室和朋辈心理委员接触几次后,我临时组织了一场面对面的交流,真诚的问心理委员们是否会愿意跟小A成为朋友,当面对大家的点头和微笑时,小A的心情一下子明朗了起来。

3. 创编心理小报,播撒心育种子。“心理活动小组”仔细收集班级同学感兴趣的话题和普遍性的心理困惑,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选取素材创编成心理小报再分发到各个班级,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仅广泛宣传了心理健康信息,还能让同学们更多的接触、认可朋辈心理委员。

    4. 参与课前准备,宣传心理知识。在五六年级的心理课中设置课前5分钟小课堂,由心理委员集思广益,准备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挖掘背后的心理现象来进行。其中“电梯里的人际学”、“星座与巴纳姆效应”、“学会调控情绪”、“我是‘追星族’”、“潜能无限的大脑”等主题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5. 组织朋辈辅导团辅活动,营造积极氛围。为了营造更加积极的氛围,在日常定期开展的团体辅导活动中,加入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他们不仅协助老师开展活动,还在团队中扮演着带领着、引导者的作用。比如开展关于信任的主题活动时,朋辈辅导员会在其中分享自己的经历,并鼓励小组成员开放自我,从而促进团体动力的流动。在团体沙盘游戏中,朋辈辅导员也能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通过几个同学的努力,曾顺利引导一名六年级的学生学会用正确的眼光看待性别和男女关系。

三、开展小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反思

实践证明,在小学生中开展朋辈心理辅导,能够有效的解决一些问题,如帮助同学克服自卑心理、协调人际关系、调试学习心理、培养乐观心态等。同时,通过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发现同学们提高了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了解,遇到心理问题时增加了求助的欲望,对朋辈心理委员的认可度有了一定的增强。这样的模式可以大幅度的减少心理老师的工作负担,营造出良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但是,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反思进步。

首先,朋辈心理委员的筛选、培养和监督是工作是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在前期调查中,就可以看到一些同学不愿意求助心理委员的原因是害怕秘密泄露、害怕被嘲笑被伤害等。这就要求朋辈心理委员首先必须是同学们所信任的,其次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助人能力和助人技巧的。但是实际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即使是一些有热情和感染力的同学,也并不一定能胜任朋辈心理委员的工作,与我们期望的效果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能否成为朋辈辅导员,不是看是否被选定,而是要根据他们的实际工作情况来决定,需要不断的提升和加强其能力,更好的服务同学们。

其次,在对所有有效的心理日志进行分析后,我们看到,约76%的朋辈心理委员能够关注到身边同学的心理波动,这部分同学里面,只有不到一半的同学能够提出自己的做法和想法,有一部分同学反映的是班级的纪律情况,而不是心理状况。因此,在以后的心理委员培训中,需要加入相应的训练内容,提高朋辈心理委员的觉察能力和明辨能力。同时心理老师需要对其工作进行跟进和监督,及时的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冯晖艳.班级心理委员队伍建设初探[J].中小学德育,2013(08).

[2]张德平.小学生班级朋辈咨询实践与探索[J].会议论文,2008.

[3]潘施杏.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朋辈辅导,阳光心育”的实践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7).

[4]杨红梅.朋辈心理辅导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2014.4.

[5]苏巧妙.朋辈心理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5).

 

[6]黄雪梅,宋惠琼.大学生优秀朋辈心理辅导员人格特质分析[J].教育观察,2016.1(5).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