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从“蓝鲸游戏”谈青少年自杀行为的识别、预防与干预

     “林深处见鹿,海蓝时现鲸”,这本是一个悠远唯美的意境,却被一个源自俄罗斯的“蓝鲸游戏”打破了人们对于这份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与“英雄联盟”、“王者荣耀”等热门网游不同,“蓝鲸游戏”是一个引导青少年逐步自杀式的死亡游戏。该游戏借由多个社交媒体,以类似于“4:20叫醒我”“蓝鲸PRTST”“蓝鲸游戏群”等QQ群名做掩饰,为青少年分配“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诸如在凌晨4:20起床看恐怖电影、爬起重机、用刀片划伤自己、在手臂上雕刻鲸鱼等50项任务,直至结束自己的生命。
     截至2017年5月,全世界已有超过130名青少年因为“蓝鲸游戏”相继自杀,可怕的是,这种自杀游戏就如同瘟疫一般,藉由社交平台从俄罗斯传播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包括墨西哥、英国、阿根廷、中国等在内的多国都发布警告。据调查,“蓝鲸游戏”流入成为了当月百度百科十大热门词汇之一,“蓝鲸”话题在互联网多个平台不断升温其影响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大,已经远远超乎我们的意料。一个看似“愚蠢荒诞”、让很多成年人“嗤之以鼻”的游戏,青少年们却沉迷其中不自拔,匆匆走向生命的不归路。那么,“蓝鲸游戏”是如何引导青少年们前仆后继地陷入自杀圈套?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该怎样去识别和预防这种行为的发生呢?
一、从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谈“蓝鲸游戏”
     青少年自杀由于人数的日益增加而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近年来,网络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为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提供了“温床”。据调查,自杀是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第三大原因。迄今为止,对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原因,学术界做了许多的研究和探讨,如自杀的心理动力学理论、杀死自我理论、“痛苦呐喊”模式、逃避自我理论、家庭系统理论等等。针对“蓝鲸游戏”这一特殊的利用网络循序渐进的自杀行为,笔者认为,除了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蓝鲸游戏”的诱导性及恐吓性外,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可以从人际的视角对青少年“蓝鲸游戏”自杀的心理和行为做出解读。
     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提出了一个人实施自杀行为的三个核心因素,分别是受挫的归属感(缺乏归属感)、知觉到的累赘感(感到自己是负担)和习得的自杀能力(有能力实施自杀行为)。前两个因素与自杀意念相关,即自身想要自杀;第三个因素与自杀能力相关,即不怕死、不怕痛、对死亡的痛苦有超强的忍耐能力。
      1.受挫的归属感。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情感和归属的需要是人类的五种需要之一。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也重视归属感对个人的重要意义,将归属的需要作为个体与他人连结的重要关系。据发现,部分因“蓝鲸游戏”自杀的青少年,有的出自离异家庭,有的遭受家庭暴力或校园欺凌,有的亲人伤亡,有的受父母关注太少,有的考试失利受到父母批评,有的恋爱受挫……这些导致他们出现社会退缩、开放性低、回避行为增多、悲观抑郁等表现,同时父母、亲朋、师长等社会支持系统没能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及时的正面干预,当个体知觉到自己与他人缺乏重要的联系或者与他人有意义的联系已经丧失,归属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产生了心理上的孤独感和痛苦感,萌生出“我死了,也没人关心”的想法。
2. 知觉到的累赘感。部分青少年由于青春期的敏感心理,导致他们人际交往出现问题,缺少朋友或朋辈关系破裂,和父母交流的少,很少得到他人的帮助,在这种强烈的孤单、封闭心理状态下,容易产生被世界抛弃,自身存在可有可无的感觉。他们会产生一种给别人“拖后腿”的错觉,认为自己是家庭、社会、朋友的负担,认为自己死了比活着更有价值和意义,于是萌生了“我是个累赘,我死了,他们就没有负担了”或者“我死了对父母、社会都有利”的想法。据发现,因“蓝鲸游戏”自杀的青少年,普遍存在自我讨厌、低自尊、自责、羞愧等人格特点,再加上心理压力过大无法排解的焦虑感和痛苦感,以及社会胜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的累赘感,与受挫的归属感一起激发了青少年的自杀意愿。
3. 习得的自杀能力。有了以上两点,还只能激发参与者的自杀意识,不足以引发自杀行为。一般来说,自杀行为是一种令人痛苦和恐惧的行为,真正实施自杀行为的人少之又少。那么为何参与“蓝鲸游戏”的青少年会不惧痛苦,前仆后继的实施自杀呢?通过观察“蓝鲸游戏”的任务单发现,50个任务指令,从最初的看恐怖电影开始,到后来在身体上刻鲸鱼,爬起重机,说出自己的死亡日期,直至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杀者从最初的视觉感官、心理体验、在身上割开浅口等这些比较温和的手段,逐渐到后来的自残、体验死亡感觉、适应死亡痛苦等一系列尝试,让参与者一步步习得了自杀能力,产生了对痛苦、恐惧以及疼痛的习惯化和耐受性,最终克服自我保护的本能,酿成了悲剧。可以说,“蓝鲸游戏”是让参与者在通往死亡的道路上逐渐适应死亡。
二、识别“蓝鲸游戏”高危人群
     自2003年开始,每年的9月10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确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预防自杀已经成为一项国际性行动,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而预防自杀,关键在于识别自杀的高危人群,若及早识别,完全可以预防自杀想法产生。那么,如何识别参与“蓝鲸游戏”自杀的青少年呢?
从性格特点上来说,参与“蓝鲸游戏”有自杀风险的青少年在认识问题上,过于片面,易偏激,冲动性强,易激惹;过分追求完美,过于内向、孤僻、敏感、多疑,遇到问题时易陷入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绝望之中;情绪不稳定、具有反社会人格,自我讨厌、低自尊、自责、羞愧、有负罪感等都能成为他们自杀的性格因子。
从行为评估上来看,突然问可疑的问题、好与他人谈论死亡问题、出现异常行为(如早晨4:20起床看电脑、一整天不与任何人说话)、经常哭泣、突然的开心、收集自杀物品等,这样的青少年需要多加关注。
缺乏情感支持系统也会增加自杀风险。正如前面所说,有的青少年出自破裂家庭(父母中一人或二人死亡,父母离异、分居,父母之间长期发生冲突等),有的遭受家庭暴力或校园欺凌,那些身心受到摧残,但没有得到父母、亲朋、师长等社会支持系统给予足够的关爱和及时正面干预的青少年,是值得关注的自杀高危人群。
童年创伤经历也可以作为识别的因素。童年创伤经历是童年期来自家庭内外对孩子的伤害,包括情感上的和躯体上的虐待。有的家长为了“保护”孩子或者“遮羞”,让这些童年的创伤经历成为永远的秘密。但是这些封藏在内心的创伤经历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是造成各种心理疾病甚至是自杀的重要因素。
除了以上因素外,有过以往自杀未遂史或者曾经有企图自杀的青少年,也要成为重点关注对象。
三、“蓝鲸游戏”自杀行为的预防措施
“蓝鲸游戏”的出现及危害让很多人措手不及,甚至让很多家长“吓出了一身冷汗”,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提前对青少年做好自杀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早在1993年,国际自杀预防协会(IASP)会议主席Lester就提出了发展预防自杀的有效策略,并且将自杀预防分成了三个级别,分别是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指预防个体自杀倾向的发展,采取防止引起致命后果行为的措施,其目标在于降低死亡率;二级预防是指对处于自杀边缘的个体(有明显的自杀企图者)进行危机干预,防止进一步实施自杀行为;三级预防是指对曾经尝试自杀或者自杀未遂的人防止其再次出现轻生。
在实际生活中,参与“蓝鲸游戏”的青少年毕竟还是少数,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更需要做的是面向全体,提前让绝大多数青少年都能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所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因此,与其对自杀未遂的人进行事后干预,不如提前做好各项工作预防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出现。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和预防性,对于绝大多数青少年来说,我们主要关注一级预防。那么,从这个角度该如何预防青少年参与类似“蓝鲸游戏”之类的死亡游戏,让悲剧不再发生呢?
1. 加强生命励志教育,认识生命的价值。“蓝鲸游戏”给青少年传递了一种生命并不珍贵的观念,而由此导致的自杀行为的出现,更充分说明了生命励志教育的重要意义。有的青少年不看重不理解生命的价值,会抱着好奇的态度去试一试“蓝鲸游戏”,有的遇到挫折候就以这种游戏的方式来赌气、报复父母,结束自己的生命。所以,学校要充分重视生命励志教育工作,针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开设班会课、团体辅导活动、讲座等形式,让青少年感受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珍贵性、不可逆性,思考生命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在这方面,台湾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台湾《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暂行纲要》规定,“生命教育类”课程共有8门:“生命教育概论”、“哲学与人生”、“宗教与人生”、“生死关怀”、“道德思考与抉择”、“性爱与婚姻伦理” 、“生命与科技伦理” 、“人格统整与灵性发展”等,其中1门是概述,5门属于哲学及宗教范畴,其余2门为生死学和心理学范畴,通过这些生命励志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意识以预防自杀意念的产生。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重点对象。学校每年都要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对特殊家庭、有童年创伤经历、曾有自残、自杀企图的青少年做好重点记录和重点关注。我们知道,预防胜于治疗,不健康的行为源于不健康的心理,所以学校要开设相关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将培养和塑造健康人格放到重要地位上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设立心理信箱或生命热线电话,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3. 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营造和谐氛围。受挫的归属感和知觉到的累赘感,都是与家庭关系、学校人际关系有关的能引起自杀意念的因素。有归属感的学生,觉得自己是家庭、班级的一员,自杀意念自然比那些没有归属感的学生要低。因此,学校要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工作和对家长、任课教师的心理培训,纠正家长不良的教养方式和教师不当的管理方式,营造一个积极的情感氛围,使青少年感觉自己在家庭、班级、亲朋好友之间有价值,被关心,在遇到麻烦的时候能够主动群求帮助,有效地降低自杀率。
4. 全员提高警惕,制定自杀应急预案。在一级预防的指导下,要制定出完善的自杀应急预案,提高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对预防自杀的重要认识。在应急预案中,主要明确预防自杀的重要意义、自杀时的应急措施、对自杀事件的严重性评估、自杀事件的善后措施,以保障预防工作无时无刻处于临战状态,为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做好万全准备。
四、“蓝鲸游戏”自杀行为的危机干预
除了面向全体学生做好一级预防外,针对那些已经接触“蓝鲸游戏”处于自杀边缘或自杀未遂的青少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要做好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在这里,我们将这两级预防统称为自杀行为的危机干预。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根据预案做好危机干预,立即进行心理援助。对自杀心理的干预是越早介入效果越好,发现危机信号后应立即进行心理援助。对于“蓝鲸游戏”来说,它的超长任务单让接触这项自杀游戏的青少年在真正实施自杀前会出现一些异常的行为,如早晨4:20起床看恐怖电影、爬起重机、不跟任何人说话、宣誓自己是一条鲸鱼等等。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和了解这些征兆,就可以按照应急预案及早对当事人的生活环境做出调整,消除不利因素,降低情绪压力,将有助于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2. 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对当事人进行重点关注。学校心理教师要能够给参与者足够的共情,暂时缓解情绪上的痛苦,建立最初的咨访关系,这是进行自杀信息询问和危机干预的基础。不要直接介入制止其参与“蓝鲸游戏”,不要进行价值评判,不要与他们进行争论,因为很多参与者已经被“洗脑”,在这里主要让当事人保持镇静,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进行情感宣泄。咨询过程中可以指出当事人的优点和长处,帮助他们冷静、客观地评价自己和环境,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所在,而不是他人的累赘和负担;交谈中要及时发现和抓住他们活下去的愿望,与他们交流可以代替自残或自杀的其他行为选择。在这些基础上,可以询问“你对死的考虑是否正确?能否重新论证一次?”还要对参与者做好自杀风险级别的评估工作,若发现参与者有明显且固执的自杀意念,学校心理教师要实施保密例外,及时通知家长及相关机构,做好转介工作。
3. 做好自杀干预的追踪,帮助实现心灵成长。在后续的工作中,对于处于自杀边缘或自杀未遂的青少年,还要进行追踪咨询,可以适时邀请参与者参加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帮助他们认识到“蓝鲸游戏”的诱导性和恐吓性,以及生命的意义所在。通过多次个体或团体咨询,多次评估当事人的自杀风险,直至自杀危机解除,帮助学生获得心理成长。
      如今,“蓝鲸游戏”创始人已经锒铛入狱,但却给很多家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伤痛。此时,再在百度搜索输入“蓝鲸游戏”、“蓝鲸挑战”、“蓝鲸死亡游戏”等关键词时,置顶的搜索将会是一句暖心的友情提示——“请远离伤害自己与他人的活动。”有网友改编“蓝鲸游戏”任务单,制作了“微笑任务单”、“学习任务单”等等,号召青少年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美好。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真诚希望青少年们能够健康、快乐成长,通过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展现出“林深见鹿,海蓝现鲸”的美好与壮丽。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