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小学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研究者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发现小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看似无忧的他们,也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心理健康问题冯程程,2013)对大连市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可达到15. 4%的,其中有3.2%的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向晴, 2015)对江西省的一些地区的小学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占总人数的50.64%。    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自我概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特征,每个人一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我概念的发展。而个体的自我概念并不是直线发展的,在青春期之后呈上升趋势,而在此之前则是先上升后下降的。(李皓,金瑜,叶盛泉,2013)。小学生的自我概念在三年级已初步形成,并且逐步从主观趋向客观,从简单到复杂,这个时期是重要的转折和过渡阶段,为个体成年后自我概念的发展奠定基础(金盛华1996业成绩是教育者和学生个体十分关注的,而教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保持学生学业成绩的平稳状态并且有所进步,这是需要从个体全部的教育资源去考虑的,而小学生的自我概念发展以及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2 研究的意义

通过本次对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的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以及学业成绩三个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为科学预测小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 文献综述

2.1学业成绩的研究

2.1.1学业成绩的概念

学业成绩是指个体在其所研究的学业领域所取得的知识以及技能的水平。一般以某学业领域组织的考试或者检测成绩为标准。在本研究中有关学业成绩的资料,来源于该校期末由学校统一组织的各科目的考试成绩。(李叶&田学红.2002

2.1.2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

学校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对各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业成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儿童的智商、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家长的教养方式和教师的教学,其所处的教育环境等首先,学生的智力因素是完成学业的基本条件,其次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十分重要的,还有优质教育资源和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方面。

2.2自我概念的研究

2.2.1概念界定 

长期以来,自我概念一直是界定不明确的,与自我,自我意识、等界限不清,交叉重叠,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是哲学命题,处于各种研究的边缘,既有重叠又有分离。美国机能主义学派的心理学James,将自我概念引入心理学,自此后心理学的各个流派的研究者逐渐将自我概念作为对自我研究的一个单独命题来研究。(Cooley1922)认为自我概念是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中获得的自我知觉的内容,是基于他人判断的一种反映,就像照镜子一样,个体的自我概念主要是通过与家人、朋友、老师等“重要他人”的交往中通过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Rogers1951在《来访者中心疗法》一书中,认为是个体对与自身相联系的内容的知觉。林崇德对自我概念的定义是个体理性的把自己视为客观世界中的对象而作出的知觉判断所形成的一种映象,包括外貌、气质、能力、性格、情绪、情感各个方面。黄希庭认为自我概念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是把自己同他人分开的一种全面的评级体系安容瑾2008本研究采用《心理学大辞典》的作者(朱智贤,1989)提出的定义,自我概念是基于个体在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方面协调一致基础上形成的自我个性的调节系统。

2.2.2自我概念的作用

《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Self - concept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是著名心理学家伯恩斯(Burns)的重要著作,在这本书中他对自我概念的作用进行了系统地、完整的论述,提出了十分重要的有价值的且导向明确的观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理解,观点十分精炼和到位(王晶2016)。自我概念的作用有如下几方面:第一,自我引导的作用(个体对自我认识的一致性)。生活中,个体总是会遵循对自己看法保持一致性的方式,来进行自己行为的调整和控制。第二,自我解释作用(对个体的经验解释)。不同的个体在经历同样的事情之后,个体的自我概念可以对其进行解释,并累积不同的经验。第三、自我期望的作用(期待和愿望)。在自我概念比较积极的个体看来,对自己的期待和愿望是比较高的,消极的个体则对某些事情的期待和愿望较低。

2.3 心理健康的研究

2.3.1 心理健康的定义

国际上一般认为比尔斯(Beers)的《一颗自我发现的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一书于19083月出版,是心理健康运动开始的标志(俞锦宾,1994)。本研究采用世卫组织(WHO)给出的定义(Galderisi, S., Heinz, A., Kastrup, M., Beezhold, J., & Sartorius, N,2015不仅仅是指个体在精神方面没有疾病以及异常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个体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及社会适应方面能保持良好的状态。 

2.3.2 心理健康的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最经典的是马斯洛和米特尔(Maslow Mittelman)在合著的《变态心理学》Metamorphosis psychology)中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总共包括十条具体内容,是被心理学研究者普遍公认为的。具体为:(1)充分了解自己;(2)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3)具有完整和谐的人格;(4)能与外界顺利沟通;(5)具备一般学习的能力;(6)个性可以体现;(7)需要被满足;(8)人际关系良好;(9)可以有效的控制情绪;(10)具有安全感(李培培,2014)。

3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假设

3.1问题提出

经整理目前研究文献,发现目前对学生群体的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的研究有一些局限性,但同时也是留下了更多的研究空间。具体来说有:(1)已有研究在对象和地域上的局限性。研究对象以中学生和大学生为主,尤其是中学生作为重点来考查;在地域上,呈现明显的东西部差异,在地处西北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在对学生群体以上问题的研究显得十分欠缺。(2)已有研究在对三个变量的关系探讨上很少。目前较多注意力研究两两相关,并且与学业成绩的研究关系也较少,在CNKI搜索国内目前只有1篇相关文献。(3)国内已有研究中,只有一篇对是对农村留守中学生的调查研究,目前还没有对小学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

3.2研究假设

根据笔者对教育实际中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学习和整理,确定了本研究的基本假设:

1)小学生的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之间两两相关

2)小学生心理健康在其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间具有一定的中介作用。

在本研究初步构建的假想关系模型见下图1

 

\"\"

1: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关系假想模型

4方法

4.1被试

本研究选取甘肃省兰州市某城区小学4-6年级的学生,分别以班级为单位,每个年级选取3个班,共9个班。问卷只以号码标记,注明年级和性别即可,不透露姓名,整班进行施测。本研究发放问卷共512份,收回有效问卷453份,回收率达到为88.5%。样本情况见表1

 

 

1 样本构成(N=453)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总计

男生

79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