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持续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变动深入复杂。随着经济体制与社会结构的变动,新时代的学生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向往“民主”、追求自由的呼声比以以往更强烈。加之我国的独生子女已进入第二代,“三独”(独生子女学生,独生子女家长,独生子女老师)人群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这一切都给新时代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一、影像发声(photovoice)及其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的理论分析
影像发声(photovoice)是一种参与式行动研究方法。它基于促进健康的原则和批判意识教育、女性主义理论以及纪实摄影的理论。让参与者(通常这些参与者处于社会底层,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通过照片的分享与讨论来记录和反映他们集体所关注问题的具体体现。[3][4]参与者用照片的方式记录他们真实的生活,而那些照片也是用来对这些问题展开批判性的讨论的载体。最终,通过图片的反映与问题讨论的结果来影像集体中的规则制定者和决策者来促进集体的改变。
影像发声的第一次使用是华裔学者Caroline Wang于1992年在中国的云南地区针对女性生殖健康和发展而开展的项目。而后,这种方法广泛的运用于公共卫生领域,设计的研究包括:艾滋病患者找寻工作行为研究,huntington氏疾病的家庭照护者的生活品质研究,拉丁裔青少年移民经历等。
影像发声主要有四个目的:1.让团体中的个体够记录和反映他们所在团体的优点和关注点;2.通过整个群体中小部分有代表性个体通过讨论的方式来批判性的认识这些团体的关注点。3.影响团体中的规则制定者和决策者,是规则制定者或者决策者对于整个团体的关注点和团体成员有更加形象与深刻地了解,进而影响他们的规则制定和决策。4.让团体中自愿参与这个活动的个体感觉被重视,从而更加自觉地维护和遵守制定的规则或决策,并影响团体中的其他人遵守制定的规则或决策。
所以,从影像发声的目的上来讲,它很适用运用在新时代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特别是在学校中对于学校生活适应不良的个体。原因如下:1.学校适应不良的个体一般人际关系不良,表达意愿不强。而影像发声依托图片这个载体,能够使参与者较快打开话匣。2.学校适应不良个体通常对学校有诸多负性的情绪与评价,批判性的讨论本身就能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学校,从而矫正一些片面的偏执的评价。3.学校适应不良个体通常与学校既定规则有深刻地矛盾,而当他们能够有几乎去修订这些规则时,他们对于新的规则能够更好的遵守和维护。
二、影像发声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运用——以长沙市第一中学的“紧张和放松”项目为例
影像发声通常分为七个步骤:确定团体关注议题、设定项目目标、参与者招募和培训、明确拍照任务、所拍摄照片的小组讨论、资料分析、项目论坛。
本文运用长沙市第一中学的“紧张和放松”项目为例,分析影像发生技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运用。
1.确定团体的重要议题
该项目是长沙市第一中学与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了促进学校中学生群体的公共精神卫生水平而开展的项目。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项目负责人在与该中学的分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副校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多次的讨论后,共同商定以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常常能够感受到的焦虑与放松为主题,来实施影像发声法。试图从中挖掘出学校适应不良的群体感到放松时的力量,从他们面临的焦虑中找到学校面对这些学生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
2.设定项目目标
目标的设定同样是通过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项目负责人与该中学老师共同商定的基础上,根据议题的特点确定:(1)了解学校适应不良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面临的紧张情境以及他们应对这种紧张的方式;(2)了解学校适应不良的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感到放松的情境;(3)通过学生们的分享,了解学校适应不良学生的需要和他们关注的问题,以此制定后期的干预计划,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提升他们学校生活的质量;(4)通过该团体的学生的交流,突破班级限制,让每个班为数不多的学校适应不良的学生能够相互认识,联络感情,彼此成为对方的社会支持系统的一部分;(5)通过项目展示,让学生们能够用自己的真实学校生活来引发学校对于该群体的重视,进而推动有利于改善其学校生活现状的规则。
3.参与者招募与培训
虽然,参与该项目的中学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学校开展过多次的团体心理咨询活动。但是,将影像发声运用于学校,还是第一次。所以,在招募志愿者的时候,我们采取了自愿加挑选的方式。首先,由心理老师面向高一年级学生宣传这个项目,并招募志愿者。共有274名学生填报了报名申请表。然后,根据学生填写的报名表中“你参与该项目的意图?”和班主任老师对于该学生的评价,筛选出27名志愿者。志愿者满足的条件包括:(1)有比较明显的学校适应不良行为,例如:多次违反校纪校规。(2)对学校生活的评价多为负性。(3)自愿报名参与并能保证全程参与该项目。
招募后的志愿者集体参加了由项目负责人主持的培训会。培训会上,负责人向志愿者介绍了项目的情况。包括:(1)什么是影像发声;(2)为什么影像发声中要运用到图像和文字描述;(3)举例“高中生的健康饮食”为主题的影像发声,介绍影像发声的前期操作程序;(4)影像发声的意义;
在招募与培训之后,给予志愿者知情同意书,告知志愿者及其监护人该项目的情况。
4.明确拍照任务
一周之后,回收志愿者知情同意书27份。培训进入到指导志愿者如何拍照。由于随身携带照相机对于高中生来说有较大困难,所以此次活动的拍照任务由学生自备有拍照功能的手机完成。活动要求学生寻找让其感到“紧张”或“放松”的不同场景、人物或事件各5个进行拍照。然后,选择“紧张”或“放松”的图片各两张进行描述。
5.拍摄照片的小组讨论
一周后,项目负责人回收照片并将所有的照片打印出来,有描述的照片打印在照片背面。因为人员较多,负责人将所有志愿者分为三大组,每大组9人,分别进行讨论。每组的讨论会流程如下:(1)将每大组的9人均分为三小组,每小组3人;(2)让每位志愿者找寻出一张以上最让你感到紧张的照片;(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各自选择的照片,选出一张照片最能够代表本组全部成员的意见。即选出一张让全部小组成员感到最紧张的照片;(4)小组全部成员合力描述这张照片,问题包括说说这张照上面的人、事物或事件、他或他们为什么让你感到紧张、你通过什么解决方案来消除这种紧张;(5)负责人随机在每组中选择一位成员作为“描述者”按照小组讨论的结果描述这张照片和解决方案;(6)每位小组自愿推选一位成员成为“仲裁团”成员;(7)全体成员听取每组的照片描述和解决方案后投票。每组有两票,可投给同一组或不同组但不可投给自己。仲裁委员会有两票,只能在仲裁委员会协商之后投给一个组。(8)每个大组通过投票形成一个“议案”,上交给学校并在团体论坛中作为“议案”呈现给全体成员。
6.资料分析
通过收集到的照片以及讨论会的记录,整理文本、编码、探索讨论、形成并演绎主题,这些主题就是照片及参与者反复出现的重点。根据统计,回收志愿者拍摄的照片195张,描述108份。其中,101张图片和54份描述对应“放松”,94张图片和54份描述对应“放松”。而通过小组讨论最终形成的三个“议案”分别为:(1)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体育馆”;(2)关于学校图书馆改造的若干意见;(3)你知道考场座位的秘密么。
7.项目论坛
学校于一周后举办了该项目的论坛。参与论坛的包括:(1)项目所有参与者;(2)自愿参与的其他学生;(3)涉及论坛内容的老师,例如:体育老师和图书管理员等;(4)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的领导,例如:学生主任和分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副校长。论坛展示了拍摄的所有照片,并将最终形成的三个议案以ppt的形式呈现给所有与会者。由此引发学生的热烈发言和互动。项目论坛中,参与者通过与来自学校主管部门的领导、相关老师的交流,让与会者感受到了来自他们真实的生活。同时,也反思了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如何更好的开展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最后,学校相关主管的领导对三个议案进行了现场回应,同时,也提出了帮助学校适应不良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的建议。
三、反思
(一)优点:
1.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视角。影像发声是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认为的最重要的问题可能与教师或是学校决策者认为的重要问题是不相同的。在我们实际操作中,我们也看到,最终学生形成的三个议题,除了一个议题(你知道考场座位的秘密么)是我们一般情况下认为的最易引起学生的紧张的学习问题外。另外两个议题均与学业压力没有太大的关系。
2.更加民主的氛围。影像发声和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灌输为主不同,它主要以活动为主。因此,影像发声本身就是一个运用学生团体的力量解决最贴近他们生活的问题的方法。从整个活动的目的、过程与结果上来看,这种方式相较于传统的学生方式都更加民主。
3.更易于沟通的方法。“有图有真相”是现在学生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深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图片这种具象的表达方式相较于言语这种抽象的表达方式更容易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图像发声技术最初就是运用于一些文化程度不高或者表达能力不强的弱势群体,因此,它是一种更容易让人沟通的方法。
4.活动的本身就是对参与者的肯定。影像发声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项目论坛。项目论坛要求参与活动的学生将最终的议题以及他们的解决方案呈现给相关的老师和学校政策制定者。心理学认为,倾听本身就是一种表达重视与尊重的方式。所以,即使相关老师和学校政策制定者不给予任何反馈,倾听学生的议题和解决方案本身就是对他们的肯定。并且,从本次活动看来,对于学生提出的议题,即使有一些问题无法得到立刻的解决,学校政策制定者也当即给予了学生一些正面的回应。而这些回应对于学生是一种很大的肯定。
5.活动本身就给出了问题解决的方法。活动过程可以看出,影像发声不仅仅是一种发现问题的活动。更重要的是,活动本身就给出了学生认为的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最终还会被学校决策者所倾听并纳入解决决策者的政策制定上。所以,活动本身就从学生、老师、学校决策者三方面促进了问题的解决。
6.活动不仅能促进参与者的改变,也能促进同质学生改变。影像发声的最后一个环节会邀请一些同质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这些学生大多数都和参与者有同样的问题。同样,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学校决策者的正面回应,会给予这些学生一些力量,促使他们发生改变。
(二)局限:
1.适用群体。影像发声一般情况下适用的群体是弱势群体,对那些表达能力和意愿不强的群体尤为有效。所以,相对而言,影像发声更加适用于小学和初中学段的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同时,影像发声也适用于一些表达意愿不强的学生。但是,相对于表达能力较强,有一定表达意愿的高中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有更加方便和快捷的表达方式。
2.活动开展过程的难度。由于影像发声需要拍照,而拍照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用相机,一种方式是用手机的相机功能。相较而言,第一种方式需要随身携带相机,会给学生带来较大不便。第二种方式,与一些学校禁止在教学区域使用手机的规定相违背。第二,由于该技术的最后一项活动需要请到的相关人员比较多,对于活动的组织也有一定的难度。
3.个体的代表性。由于参与活动的学生是自愿通过招募方式参与的。所以,在参与活动的学生的代表性上没法得到保证。参与活动的学生不一定是该群体的最好的代表。而最终形成的议案也仅仅代表了参与学生的意愿。而这些意愿会收到参与学生的性格、目的等因素的影响。
综上,影像发声是一项比较成熟的运用于公共卫生研究领域的方法。我们通过一些改进将其运用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拓宽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提供了新的视角。当然,作为该技术的新的应用领域,存在一些不足。希望本文能够给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一些新的思路,也希望后续研究者做出一些更加有助于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尝试。